织密防控网「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

互联网 2023-03-19 20:04:51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织密防控网「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织密防控网「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希望能帮助到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不法分子利用通信工具、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根据受害者特点量身制作“剧本”,步步设套、引人上钩,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其中老年人是重点受害群体。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用上了智能手机,但防范诈骗的意识与知识却还有所欠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群体关注个人健康、信息检索能力弱、渴望情感关怀等特点,巧立名目、实施诈骗。

利用老年人关注健康的心理,设置医疗保健骗局

“老年人身体健康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比年轻人更重视养生保健。有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老年人关注健康的心理‘设局’,常常得手。”据河南登封市读者于洋观察,不少电信网络诈骗都是打着“提供医疗服务”或“销售保健品”的幌子,既造成受害者财产损失,也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今年初,山西晋中市警方打掉了一个此类团伙,并揭露了他们的诈骗套路。该犯罪团伙通过公众号、网络平台等发布治疗心脑血管、偏瘫等疾病的虚假医疗广告,吸引受害者。团伙成员冒充知名医院的“指导老师”,用各种话术引诱患者高价购买药品。之后,团伙“售后组”成员主动联系患者,假意了解患者前期用药和病情,谎称推荐院长、专家给患者进一步用药治疗,让受害人以高于市场十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购买提前准备好的低价药品。

2021年3月,山东东营市的王女士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公益组织,可以为王女士争取一份“免费医疗”的名额,一旦成功,王女士就能够享受30万元的免费医疗额度。患有慢性病的王女士对送上门来的“免费医疗”十分心动。在对方诱导下,她支付了4000多元“手续费”,还多次向对方转款,被骗走2.4万余元。

辽宁盘锦市读者范创在来信中说:有些诈骗团伙线上线下一起行动,先用小恩小惠骗取老人信任,然后再逐步实施骗局。他们选择在小区门口设置摊点,通过发放免费的鸡蛋、面条和其他日用品等,吸引老年人加入微信群、QQ群,以便“享受更多实惠”。当老年人加入后,群里隔三岔五发布广告,高价推销有问题的“保健产品”,还有同伙帮腔,诱骗老年人上当。

读者孟先生讲述了自己被所谓“优惠”蒙蔽,受骗上当的经历。孟先生患有关节炎,一直关注各种养生信息。2020年他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医疗保健机构的工作人员,说只需要39元就可以低价试用该机构的“龙头产品”。孟先生觉得反正没多少钱,不妨一试,便购买了一盒。付款后,对方果然寄来了所谓“龙头产品”,还附赠了许多保健品宣传单,宣传其它“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之后,该机构工作人员又以回馈客户的名义,推荐保健品“大礼包”。孟先生断断续续买了2万元的保健品,直到警方找上门来劝阻,才及时止损。经当地警方查明,该机构成员并没有医学背景,所售卖的也都是“三无”产品。

假冒公检法人员、亲友,诱骗老年人转账

电信网络诈骗往往“隔空”发生,老年人一般很难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尤其是一些独自生活的“空巢”老人,当他们落入诈骗陷阱时,由于得不到亲友等的及时提醒,往往越陷越深。

山西太原市读者董晓在来信中表示,她的外婆就曾因误信他人,险些被骗。“当时,有个陌生人给外婆发来好友申请,验证信息写着‘老朋友还记得我吗?’外婆以为是熟人,就加了好友。在聊天中,这个人不断套外婆的话,掌握了外婆的一些信息,还给她发了一条奇怪的链接,请她帮忙点一下。幸好外婆有所警惕,把这事告诉了我,这才没有上当,否则还不知道会被骗走多少钱。”董晓说。

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头像、个性签名等,制作“高仿号”假冒熟人招摇撞骗。安徽合肥市的范先生今年70多岁,喜欢旅游的他加入了一些旅游交友QQ群。一天,范先生收到陌生人的添加好友申请,对方自称是某QQ群的“管理员”。范先生与这名管理员曾有过互动,看对方账号资料没有问题,就通过了申请。不久,这位“管理员”声称朋友出事急需用钱,希望范先生帮忙,范先生先后分5次转账了6100元。幸好范先生在与朋友沟通时发现蹊跷,及时报警,这才挽回了损失。

今年73岁的张女士家住湖北襄阳市,前不久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她的外甥,因为跟同学发生矛盾,急需用钱。张女士一时心急,来不及细想,马上前往银行取出1万多元。银行工作人员看老人家独自来取款,便主动上前问明缘由,发现不对劲后及时报警,避免张女士掉入陷阱。

除了冒充亲戚、朋友,还有些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配合调查、追回钱款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所谓指定账户。

重庆市的胡先生2018年曾遭人诈骗。后来,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外地公安人员”,表示公安机关侦破一起诈骗案,被骗钱款已追回,可以还给胡先生。但在返还钱款之前,要求胡先生缴纳“司法信誉保证金”,转账到指定账户。胡先生被骗子们骗得团团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诈骗团伙先后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工作人员,从胡先生处骗取了30余万元。

想“赚点小钱”,辛苦钱却打了水漂

“刚刚‘触网’的老年人警惕性比较高,而有些对网络比较熟悉的老年人却失去了警惕,参与投资、兼职等活动,想增加一些收入,忽略了其中暗藏的陷阱。如果不提高防诈骗意识和能力,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江西南昌市读者冯凯旋说。

陕西宝鸡市读者魏强在来信中表示,他母亲接触网络很早,喜欢网购。某天她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则“刷单”广告,觉得“挣点小钱也不错”,便添加了发布者的微信。“刚开始,对方态度很好,详细介绍了工作流程。我妈试着刷了几单,果然赚了100多元,于是就继续做下去。但到后来,对方以‘流水’不足为由,让我妈多次付款刷单。我妈付了几笔货款后,不仅佣金没赚到,贴进去的钱也退不回来了。”

还有读者反映,家人在网上看到一些广告宣传投资项目,声称有专业人士指导,不仅可以保本,还能够赚取超高利息。老人们一开始只是投点小钱,发现确实如广告宣传的那样,赚到了高额利息,于是放开手脚往里投钱,还呼朋引伴,大家一起投资。结果,没多久,项目先是延迟返现,然后就再也没有回音,所公布的联系方式也找不到人了。老人们本来是想赚点小钱,却让辛辛苦苦攒的积蓄打了水漂。

福建龙岩市读者许莹表示:“在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投资名目繁多,广告宣传让人眼花缭乱,却很少提到可能遭遇的风险。老年人投资经历少,抗风险能力差,容易被巧舌如簧的广告宣传所蛊惑,失去投资应有的理性与耐心。一旦遭遇损失,又找不到能够维护自身利益的救济途径。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针对老年人的防骗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投资,减少被诈骗的风险。”

加大对电信诈骗打击治理力度同时,帮助老年人学习防诈骗知识

打击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电信网络诈骗,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行动,网络安全法、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武器。

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云剑”“断卡”等专项行动,2020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累计拦截诈骗电话4亿次、诈骗短信6.3亿条,为群众直接避免经济损失1876亿元,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有读者认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治理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法仍然在不断翻新,新的诈骗方式层出不穷。为了让老年人远离电信网络诈骗的侵害,除了持续深化打击治理工作,社会各界也应通力合作,为老年人群体织密防诈骗“防护网”。

魏强认为,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应该发挥技术优势,加强预警,及时发现封堵涉诈号码。河北馆陶县读者马飞认为,在开展反诈骗宣教活动时,应采取老年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比如以生动的案例故事介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法,以及需采取的防范措施、注意事项等。“如何补救和如何预防一样重要,应以简明的形式讲清受骗后应采取的补救措施、报案渠道等。”马飞说。

为提高群众防骗意识,国家反诈中心制作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展示了“网络贷款诈骗”“刷单返利诈骗”等10种诈骗类型的常用手法和应对措施。国家反诈中心特别提醒,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需要牢记“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漏、转账汇款多核实”。

图片说明:

图①:河北石家庄铁路公安处在石家庄站候车室开展“防诈骗大讲堂”活动,民警在“屏幕”后模拟“骗子”,考验旅客对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

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图②: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麦子店派出所社区民警对辖区居民进行反诈宣传,筑牢群众防骗思想防线,减少群众财产损失。

王 旭摄(人民视觉)

图③:四川广安市公安局广安区公安分局中桥派出所民警在街头为居民集中宣讲防电信诈骗知识。

张国盛摄(人民视觉)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4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