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什么举措」

互联网 2023-04-11 16:37:08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什么举措」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什么举措」,希望能帮助到您。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近日,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记者了解到,这是在去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1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后,南京市文旅局在基层调研、专家座谈的基础上,在全省文旅系统率先制定推出的实施意见。

2021年春节期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办“非遗过大年——‘我们的节日’主题艺术精品展”

【政策解读】

5个部分、23条举措,着力提升南京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记者注意到,《意见》从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传播、保障等方面,共提出了5个部分、23条举措,着力提升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比如,《意见》提出,进一步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扎实做好调查记录工作,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加强代表性项目管理,推进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意见》特别指出加强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建设,广泛建设展示场馆和传承体验中心。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融入生活,服务当代、造福人民。《意见》强调了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路径的必要性,指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内涵。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特色生产、人民生活、创意设计、市场需求相衔接,打造一批消费潜力大的特色产品。

《意见》提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不断创新破圈。促进其传播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融入国民教育,促进其在校园、在社区传承,拓宽境外传播渠道,提升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意见》还提出,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强化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到2025年,南京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到2035年,全市非遗传承活力明显增强,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成果展示】

南京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95项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近2500年的城市史和500年都城史的演进中,孕育了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南京市共认定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95项,其中中国古琴艺术(金陵琴派)、中国剪纸(南京剪纸)、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4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3项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6项列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名。

此外,南京还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2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7名。全市基本建成名录体系完备、梯次合理、传承有序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守正创新 温暖前行”——南京白局保护十五周年成果展演现场

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不断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如雨花茶制作技艺、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秦淮灯会荣列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榜首、“南京白局进校园”入选“2020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创新案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周周学”入选“2020 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景区、金陵水乡钱家渡景区入选江苏省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

跨界融合让非遗“活”起来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南京市文旅部门注重推动传统技艺项目与特色生产、创意设计及市场需求相衔接,让非遗“活”起来。

非遗拥有了专属展示空间。2020年,秦淮区夫子庙核心区建成了500多平方米的南京市非遗文创展示中心,集中展示南京非遗产品及创意衍生品。设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金陵工巧”,南京云锦、南京金箔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基本建成专题展示体验馆。

非遗走进了互联网。南京市探索“非遗 互联网”新模式,引导和鼓励南京云锦、南京盐水鸭、南京金箔等多项传统非遗产品进入电商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遗产品,把“非遗”带回家。

大匠至心 创承新SHENG——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成果展活动现场

非遗走向了时尚的舞台。南京绒花惊艳亮相《延禧攻略》《骊歌行》等多部影视剧,华丽的云锦、金箔作为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的主题装饰,南京云锦、南京绒花与手游业界强强联手,成为“Z世代”的时尚追捧……

非遗传承的“种子”,也在校园扎根发芽。南京建立了多校园传承基地,让更多中小学生了解非遗。同时鼓励、引导传承人参与专业教学,在专业学院设置非遗专业和课程,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参与到非遗传承的实践中来。

在非遗与更多领域的跨界融合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同时也助推非遗融入生活、成为时尚,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成为南京的特色文化名片。

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契机,为守护文化家园,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专家观点】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

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到对非遗的保护利用中来

作为一名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在教学之余,长期从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实践工作,为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建言献策。

对于本次南京市《意见》的出台,贺云翱表示:“这首先意味着南京积极落实了中央和江苏省相关文件精神,并且将中央要求和本地事业发展进行了有效结合。其次,从《意见》中也能看出,南京的非遗保护事业已经完成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因此才能够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到近年的南京非遗保护工作,贺云翱表示其亮点可圈可点。例如,先后完成和推进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市级非遗传承人数字化建设项目即将启动。这些课题成果可直接用于建档、展示、教学、传播,例如上抖音短视频,做成非遗小电影,制成教学片等。

贺云翱特别强调了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活态化利用,要让它们为人民、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服务。“包括老门东在内的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景区,今年作为首批省级‘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单位被授牌,让游客在景区的观、吃、住、游、购、娱中,全程感受非遗活态魅力。还有‘城门挂春联’项目,让书法、楹联、春节民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明城墙巧妙结合,走进人们的生活。”他说。

贺云翱认为,《意见》出台后,他期待着一项项具体要求的落实。在他看来,除了要靠各级政府的推动外,还要依靠社会各界,包括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媒体等共同的参与,才能协力发挥出《意见》的最大作用,充分践行《意见》中提出的“让非遗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精神力量”。

【传承人声音】

“南京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张方林:

《意见》的内容非常全面,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剪纸大师”张方林向记者表示,“《意见》中的相关措施,我觉得非常全面,比如说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对于乡土人才的职称评定、对于代表性项目的管理等等,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张方林表示,南京剪纸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进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个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深感荣幸的同时也感觉到责任重大,因此我们也一直在坚持传承。”

张方林谈到,《意见》里提到,要完善调查记录体系,“今年我被纳入‘国家非遗传承人记录档案’中,目前全国大概有1000多位传承人被纳入。我正在积极配合这个档案记录工作,认真做好南京剪纸的手艺、记忆和传承谱系情况的整理和记录。”

张方林感慨道,自己出生于剪纸世家,对传承家族技艺有着深厚的感情。而现在,在各级政府不断出台的利好措施的鼓励下,张方林剪纸工作室的发展不仅仅依靠着家族中人,还吸纳了方方面面的人才,比方说有大学老师,有一些文化单位的设计人员,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南京剪纸的传承队伍。“因此这两年,我们才能创作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意见》出台后,我们将在认真学习《通知》精神的同时,争取将南京剪纸更加发扬光大。”他说。

南京市非遗文创展示中心

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省级传承人张志军:

《意见》的出台,让我们传承人更有了“安全感”

就在去年,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进入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张志军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推出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好政策,南京市如今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这让传承人拥有了更强的“安全感”。

张志军还担任了古南都集团副总经理和南京餐饮商会执行会长的职务。他告诉记者,面对《意见》中提出的更高要求,古南都集团正在进行更多探索,“集团成立了技术研究院,并分为4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位省级传承人带队,着重研究如何传承经典菜肴品种、倡导科学健康的营养理念以及深入研究如何让菜肴口味与时俱进”。

张志军表示,作为一家老字号企业,就该有责任、有担当。据悉,2020年初,疫情形势严峻,绿柳居利用手中近300个社区微信群,邀请市民群内点餐,直到如今一直通过接单的渠道持续服务于广大市民。此外,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的传承人纷纷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如何做菜,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美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尤其息息相关的。我们将持续打造产品,做好服务,开拓创新,助力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张志军说。

交汇点记者 仲敏 吴雨阳

编辑: 冯圆芳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