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南亚的电商平台「东南亚的电商平台」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面向东南亚的电商平台「东南亚的电商平台」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面向东南亚的电商平台「东南亚的电商平台」,希望能帮助到您。
这两年,随着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中国电商巨头在国内的业务屡屡受挫,增长遇到了天花板。
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寻找新的出路。
而在众多“年轻”的海外市场中,东南亚是最有潜力的一个,因此巨头们都派出了精兵良将,开赴东南亚“前线”。
就在不久前,字节跳动打响了东南亚电商的“全面战争”——TikTok Shop开始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上线跨境业务,现已可以正常交易。
电商巨头,为什么看上了东南亚?
行业数据显示,目前东南亚(除新加坡外)互联网渗透率超50%,但零售电商渗透率却低于5%,对标中国(24.9%)和英国(19.3%)等成熟电商市场来看,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仍有数倍增长潜力。
Shopee,是App总下载量、平均月活跃用户数最多的电商平台,拥有700万活跃卖家。Shopee主打低价走量的路线,卖家薄利多销,因此被称为东南亚的“拼多多”。而Shopee背后的大股东,正是腾讯。
紧跟着腾讯的步伐,阿里于2016年收购了东南亚本土电商平台Lazada。从模式上看,Lazada倾向于走高端形象路线,更注重引导卖家突出自己的品牌,就像东南亚版的天猫。
字节跳动的入局,让原本“双强争霸”的电商格局变为“三国杀”,战事陡然升级。随着更多巨头杀入,东南亚即将成为中国电商大战的“第二战场”。
电商巨头们选择迈入东南亚市场,跟中国用户消费画像有很多重合的点有关,且东南亚市场电商发展阶段很像七八年前的中国电商市场。
“有些中国产品连图片包装都没换,放到东南亚也很畅销,可见亚洲人群消费画像重合度之高;其次,东南亚零售市场巨头不乏华人,供应链华人也多,中国公司去当地招商也占优势。”白鲸跨境 CEO 魏方丹表示。
其次,东南亚互联网发展快,覆盖面大。
电商电商,无电子,不商务。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就是电商的基建,像阿里、京东等电商公司之所以在2000年前后成立,就是因为当时国内的网络条件得到改善,网民规模飞速增长。从这点上看,东南亚也是一样的。
而根据谷歌、淡马锡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21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报告》称,电子商务是东南亚互联网经济最大的增长动力。80%的互联网用户有过网购行为。
从2020年到2021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六个国家的互联网经济GMV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据eMarketer的数据,2022年东南亚的电商市场增速将超过20%,销售总额将达到896.7亿美元,比去年增加153.1亿美元。到明年,该地区将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与2019年的372.2亿美元相比,增幅非常乐观。
据Worldometers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东南亚人口平均年龄不到29岁,60%以上在35岁以下,65岁以上的人口仅占7%,跟老龄化加速的日本韩国以及很多欧美国家相比,东南亚人口结构明显年轻。
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带来了充满活力的电商市场。东南亚电商,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熠熠生辉。
东南亚的破局点在哪?
当然,再可口的“肥肉”,也是要一口一口啃的,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所谓的“啃”,就是巨头博弈的过程,其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破局点。 其一,是电商的“本土化”运作。
东南亚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会导致消费行为上的差异。所以如果将国内的经验照搬到东南亚,很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导致损失惨重。
因此,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跨境卖家,都要先深入了解本地人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东南亚每个国家的情况也是不同的,需要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策略。这就很考验平台和创业者的变通能力。
其二,是物流。
国内的电商平台每年之所以能创造万亿级的GMV,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国内发达的物流网络。铁路 公路的组合,让包裹可以在三天内到达中国的任何地方。
但东南亚的物流网络就没那么发达了。要知道,东南亚多为岛国,经常要走水运。在2020年以前,一件商品从下单往往要5-7天才能送到消费者手上,用户体验极差。
所以,谁能解决物流这个老大难,谁就更有可能在东亚的电商战场上胜出。至于走“菜鸟模式”还是“京东模式”,对巨头们来说或许是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