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直播迎来\\「电商税收新政策」

互联网 2023-04-25 08:09:39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电商,直播迎来\\「电商税收新政策」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电商,直播迎来\\「电商税收新政策」,希望能帮助到您。

电商、直播“补税潮”

一张截图震惊了整个电商圈,继娱乐圈主动补税之后,电商圈也掀起了“补税潮”!

2021年末,按照国家调整之后的政策:一位电商商家,2020年网络推广收入为53.24万,需要补税的金额为13.32万;2021年网络推广收入为35.00万,需要补税的金额为10.32万。

综合计算下来,这位商家需要补税的比例,大约为营收的26.79%,问题便在于此。

我们都知道,前几年做电商的人都赚得盆满,但随着拼多多的崛起,电商行业已经陷入了深度内卷之中。除头部电商还在持续盈利外,中小卖家基本都是只走量不赚钱。

做电商的成本包括:推广费用、平台佣金、仓库租金、快递费、人工、财务等,核算下来电商成本并不比实体店低,如果再征收30%的税率,那基本等于白忙活了。

2019年1月1日,电商法开始实施,以此计算电商需要补缴的税费和滞纳金,从3、5万到800多万不等。其中还包括“刷单”没赚钱却需要补缴的税费,一旦补缴很多电商都会破产。

直播行业同样如此,薇娅补税13.41亿,张庭夫妇补税118亿,你以为这事儿就过去了?

并没有,直播行业的标杆倒下了,但也只是行业整顿的开始而已。山雨欲来风满楼,电商、直播正迎来“补税潮”,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行业规范正在逐渐确立。

互联网新兴行业的发展,总会经历几年“草莽江湖”的时代。

这个阶段条文规定并不完善,让很多人钻了税务漏洞的空子。如今近30%的税费开始征收,电商、直播的销售成本或将高于实体店,这是否意味着实体店的春天来临了呢?

实体店生意凋敝怪电商?

电商、直播行业有多繁荣,实体店现状就有多“惨”。我们去逛逛商场就知道,几乎可以用“门前冷落车马稀”来形容,不但客流量稀少,而且大多数人因为房贷压力,变得更加“抠门”。

根据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13家上市食企营收几乎是全部亏损,净利润增加的仅有4家。即便是永辉、华联、人人乐等大型连锁超市,也不得不缩减规模以求自保。

更不用说本小利微的小商铺,满大街除了药店、足浴店、奶茶店、餐饮店,便是关门大吉等待“旺铺转让”的门面。关键是,连商铺门面的售价,都要比住宅楼低2~3成。

万达广场号称“现金奶牛”,年营收超过千亿,现在结局如何呢?

报告显示,2021上半年,万达商管总计实现营收227.8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32.06%。

但是,万达商管相当于“房东”,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实体商家,具有一半的地产商属性。一铺养三代已经成为历史,除非是万达这种竞争力比较强的综合性商场。

很多人将实体店生意凋零的原因,归结于电商、直播的发展,事实的真相确实如此么?

线下实体店铺,为什么“干”不过电商

实体店生意的凋敝,并不能完全将原因归结于电商,高房价同样有很大的责任。房价涨得越多,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就越大,即便电商补税30%,实体店生意仍然会很难做。

生意不好,挂上一个“旺铺出租”的牌子,继续等下一个开店的租客。不管实体生意如何、商家赚不赚钱,房东都能旱涝保收,风险由商家承担,收益却可以保底分成。

生意好,房东那就更有利可图了,涨租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生意兴隆房租自然“水涨船高”。你不加租就出租给别人,反正地段好人流量多的店面不愁租。

随着房价逐年上涨,房租也随之飙升,租金成本占到了毛利润的3成甚至更多,成了实体商家最大的支出费用之一。一个月辛苦经营下来,很多店铺都是在为房东打工。

根据相关从业者的测算,一家实体店3天的营收,如果不能覆盖租金成本,那么很大概率会亏本。店铺3个月没有起色,就可以关店走人了,这就是很多店面一年换几个招牌的原因。

房价使得实体店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商品售价被迫提高,实体店价格拼不过电商,消费者自然会选择网上购物。不得不说,电商能够繁荣发展,也有房价高涨的“功劳”。

破局思维

一家电商获取千万级别的流量,只需要花钱做推广就行了。按照推广流量10万人/次计算,点击率约1万人/次,店铺访客人数能超过1000人,而费用大约为150元。

一家综合型消费购物广场,每天的客流量为几千到两万人次不等;一家覆盖20万人口的万达广场,自身5公里范围内都是潜在的消费人群,但每天的客流量也仅为6万人次左右。

线下商超的超客流量,仅有线上商铺客流量的2~6成,但其建设成本却需要几千万甚至几亿。加上人工、水电、仓储等运营成本,电商已经对实体店形成了降维打击。

更关键的是,线下实体店很多技术含量不高,只要有资金基本都能开店。在城镇人口密集的地区,300米一个小卖铺,2公里范围就有一个大型超市,其内卷程度并不比电商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差”变得越来越少,通过独有渠道来赚差价的时代结束了;商品稀缺,工厂生产什么商品,消费者就必须买什么,也已经成为了历史。

综合上述,即便“补税潮”到来,电商依旧具有很多优势,实体店的寒冬依然会继续。我们破局的思维,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衰落或倒闭,而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