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卖货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做销售的那么多」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为什么卖货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做销售的那么多」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为什么卖货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做销售的那么多」,希望能帮助到您。
转
人类社会自从诞生商品经济以来,就再也离不开买和卖。买是拿钱换东西,是消费,卖是拿东西换钱,是牟利。这些东西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货,买卖东西,相互交易,就形成“商”或“市”。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据主流形态,且封建社会商人地位较低,所以商贾卖货人士相对较少。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稀缺,供不应求,买卖由国家管控,人们对买方花钱和卖方赚钱尚无特别的感受。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物欲横流,商品生产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随心所欲,人人都是消费者,人人都是商人。有人买啥,就有人卖啥;有人卖啥,就有人买啥。法无禁止,皆可买卖。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包括广播、电视、网络、报纸、书刊、杂志,还有各种自媒体、朋友圈、各种APP,甚至电线杆电梯间的小广告、户外大牌电子屏上的大广告,满眼满耳都是各种卖卖卖。
从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日常用度,到精神物质、文化艺术、声色犬马,不管什么东西,都有买有卖。只要有钱,你能想到的,都能买到。
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物质生产持续过剩,卖东西的人仿佛比买东西的人还多。卖产品,卖技术,卖资源,卖服务,当然也可以是卖力卖命,卖傻卖乖,卖人情,卖面子。实在没得卖,还有卖空气的。这里郑重警告:卖啥也不能卖国!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欢各种卖呢?从文字的演进变迁来看,古文的“买(買)”字由“四贝”组成,“卖(賣)”字则由“十四贝”组成,贝即钱。望文生义,可囫囵理解为:本来四个贝,如果卖出去,就变成十四个贝,一下能赚十个贝,净利润250%;而现今的“卖”字由“十买”组成,似乎卖价是买价的十倍?那样的话,利润率就高达900%,比古典生意多赚了6.5倍,简直不要太暴利了。虽然这是个牵强附会的玩笑,但其道理还是可以意会言传的。
马克思曾说“如果有10%的利润,有人会为之疯狂,有50%的利润,有人会不顾一切,有100%的利润,有人会挺而走险,有300%的利润,有人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所以,由“买卖”二字的演绎,加上马克思的经典论断,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卖”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大大多过“买”的人了。因为太多的人想通过“卖”,包括各种兼职的“卖”,去赚钱、去发财,进而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买和卖是合作关系,也是矛盾关系。卖多过买,供大于求,就形成了买方市场。买方市场的特点就是价格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各种竞争,竞争激烈,所以卖家的钱也不好赚,东西没有想像的那么好卖,利润也就没有想像的那么高了。
于是,促成买卖的各种手段、技术应运而生,各种花样翻新的广告、展销会、促销甩卖、直播带货等等轮番上阵,千方百计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诱惑卖家和消费者掏出钱来。
一通操作下来,结果发现,作为生产商、服务商、经销商的很多卖家并没赚多少钱,大把的银子却溜进了广告商、策展商和各种电商平台、电商主播的腰包。比如×多多、×宝、×东和×爽、×冰、×娅们都轻而易举地赚了个钵满盆满。可怜那成千上万的生产商、供应商、经销商被这类套路和平台层层盘剥,惨淡经营、微利经营,甚至亏本赚呟喝。更多的卖家,则“不论赚钱不赚钱,赚它个肚儿圆”,勉勉强强贴补家用和维持生活吧。
而卖得好,赚钱快的呢也大有人在,看人家是多么轻松容易。比如×多多的东西超级便宜,貌似没钱赚,但是消费者想便宜呀,TA轻松赚流量、赚规模。某天TA一上市,呼啦一下圈进数千亿元,这也是人家独辟蹊径、剑走偏锋的大手笔、大买卖!特别是最近让世人惊掉下巴的×娅姐姐,仅凭一己之力就被罚缴税款13.4个亿!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很多大中企业一年的利税!看看这么一个小女子,真不知她的能量到底有多大?真不知她到底赚了多少钱?
这样的买卖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买卖也需要风口,这个风口更多的是指人性,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只要会聚集资源、整合资源、善假于物、利用人性,一切买卖,一切事物,都能“飞”起来!
问题是,众多的“臣妾做不到啊”,多数卖家做不到啊,包括我们这些初入商界的小白和大批的兼职卖家也做不到。所以,卖货不易,真正要卖得好、赚到钱、实现财务理想还只是停留在“你想”阶段。
因此,在下最后再提醒一句:卖货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