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内购群「拼多多白嫖党」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各种内购群「拼多多白嫖党」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各种内购群「拼多多白嫖党」,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杭州硅谷小报 童蔚
昨晚,小雯带着女儿皮蛋去吃自助餐。原价258元,网上优惠价99元,可免费带一个1米以下孩子;下单即返利4.5元,有人通过她朋友圈分享的链接也买了券,4.5元佣金到手。算下来,这顿五星级酒店自助大餐只花了90元。
而90后妹子侃侃在纠结几天后,悄悄退出了上周被好友拉进去的内购群。近一个月,她已经被拉进好几个类似的微信群。这些群里,全天候都有人或者机器人发放各种优惠券。
作为社交电商的一种(另外两种是拼购和内容电商,前者如拼多多,后者如小红书),打着“自用省钱、分享赚钱”口号的分销模式,走进了越来越多杭州人的生活。它并非今年才兴起,近几个月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扩散,并引发不小争议。
微博网友评论
170元网红梳 80元到手作为一个6年前入坑的资深“羊毛党”,小雯已养成一种习惯:购买任何商品或服务前先搜索有无优惠券,自购或分享给他人购买是否有返利。
“每次省几毛几块,一年下来也不好说。”小雯给我看了手机里一些微信群及近期订单。有薇娅带过货的王妃梳(官方旗舰店卖170元,券后价85元,再返利5.04元),也有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等超市商品(返利1.92元);有小朋友学英语的教辅优惠群、在线旅游平台和五星级酒店的福利群,也有京东内购群、花生日记等。这些群,通通可以返利赚佣金。
小雯的部分订单
从蘑菇街、淘宝、京东、云集,到网易严选、考拉、抖音等,不同时期在各种平台买过东西的90后辣妈阿林,最近入了考拉内购群的坑。“3月23日到现在已经下了23单,都是宝宝的东西。”一个多月前,朋友征得她同意后,把她拉入一个188人的“考拉小店”群。之后,她还将群推荐给了关系好的同事。
阿林加入的一个考拉内购群
“一来价格确实便宜,某运动品牌的一双童鞋官方价300多元,内购价179元;二来人懒,也有选择困难症,平台上自己找范围太广,更费时间。”阿林最新的一单是某品牌乳液,官方价129元,内购价49元。
“不想去赚他人的佣金,太累,但就这样待在群里买买东西还是不错的。”阿林还有一个淘小铺的群,群主是大学同学。
与小雯、阿林不同,90后妹子侃侃挺反感这种群。“疫情暴发宅家期间,一些亲朋好友发微信来邀请,不太好意思,就加了几个。”侃侃把这些群设置成了免打扰,但每天一早醒来打开微信,看到几十甚至几百条未读信息,还是有点烦。一些优惠信息,她点进去看过,“内购价与官方价一比,看上去确实挺有吸引力,但都不是我想买的东西”。她还发现,优惠力度大的,大多是第三方店铺。
内购群风头正劲最近,一个名为“芬香”的平台近期风头(目前多数京东内购群以它为基础建立),上个月宣布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于融资后进入芬香董事会。宝妈、社区“团长”、大学生、微商,还有在疫情暴发期间待业的餐饮店、影院、旅行社员工等,有不少做了它的推手。
通过贴吧和微博上的小广告,我扫码随机加入两个京东内购群。在里头待了近一周,几乎没有成员说话,只有一个头像是京东吉祥物的账号(后来知道是机器人助手)孜孜不倦地发送商品优惠信息(每隔二三十分钟),格式都一样:京东价××元,内购价××元,点击链接跳转领取优惠券,就可自动抵扣下单。
我加入的两个内购群,都是机器人发优惠信息
网上攻略说,如果“你还想占更大便宜,就要注册成为会员,之后努力成为超级会员、导师甚至是合伙人,发展足够多的下线,获得20%-70%的佣金提成”。
于是我又通过微博小广告,找到一个“导师”的邀请码,注册了“芬香”。她反手送了一份“礼”——直接把我升级成超级会员(会员升级成超级会员要建一个50人以上的微信购物群)。她说,这意味着我可以立马申请一个机器人助手,全天候在群里发布优惠信息。
我还被拉入一个400多人的大群。每天有陆续入群的菜鸟各种提问,也有微信名写着“导师”“合伙人”的人,时不时推荐一些有爆款潜质的商品,或者晒收入截图来打“鸡血”。他们还会不定期清理近日没有建群,也没有任何下单记录的成员,然后继续拉新。
我在芬香上自购了三样东西:花艺剪、青芒和樱桃。发货方是京东或京喜(京东去年上线的社交电商)上的第三方店铺;确实比直接购买便宜,三单一共返利15.21元;打开京东App,也能查到这些订单。
京东App上能查到这些订单
我拨打京东商城官方客服电话,询问能否通过芬香购买京东商品。客服妹子回复:“平日里,我们也会在上面买一些餐巾纸等生活用品,有优惠和返利,但一些奢侈品、大件物品,还是请谨慎辨别。”她还表示,芬香和京东是两个平台,双方是合作关系。
赚大钱?没这么容易通过这样的平台,真能赚大钱吗?
我所在的大群里,每天都有人“画大饼”。比如“导师”A会晒出自己昨日的收入截图,3894.4元,“导师”B则可能发个小视频:一个叫赵欣的人,上个月收益为税后73万;还有人会告诉你一个近在眼前的机会:618在即,很多人以往在当天的收入,就相当于上班族干几个月甚至是一两年。
但如果你一腔热情投身其中,可能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这一点,小雯深有体会。两年前,她也动过多赚点外快的心思,每天轮番给微信好友私信商品海报,也在朋友圈里刷过屏,还尝试建群拉人发展下线。精力费了不少,一段时间下来,她却发现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入群、下单的并不多。“普通人没有这么大的流量”。
“为了拉人进群,有人会准备扇子等小礼物,到商场门口、公园进行地推。还有人只要一见下雨,就拿着一次性雨衣赶到地铁站,扫码进群就送。这种时候,加粉成功率很高。”小雯说。
出手“壕”的,会在一些主流搜索引擎上做关键词投放。我在百度上搜索“芬香”“淘小铺”“有品有鱼”等关键词,排位靠前的,不是官方宣传资料 个人注册邀请码,就是帮人增加流量的小广告。
现在的小雯变“佛系”了,有东西想买,就去搜搜有没有优惠券;如果遇到好的,朋友圈里偶尔发一个,有朋友下单就赚一顿早餐钱,没有也不强求。
电商平台的流量焦虑芬香、淘小铺、有品有鱼、网易推手、苏宁推客、贝店、甩甩宝宝、花生日记、粉象生活、蜜源……布局分销社交电商的玩家队伍正越来越庞大。
各种平台上的“自买省、分享赚”
为什么?简单两个字:流量。
随着电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流量红利逐渐消失,“人找货”成了“货找人”。电商平台陆续推出过一些新的营销模式,但覆盖面依然不够广,不够下沉。
商品想让更多人看到,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可能还是扩散到社群。作为整个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流量黑洞,坐拥10亿月活用户的微信生态,成了新的流量红利。
芬香创始人邓正平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我们的流量主要来自于社群,我们在100多万个微信群里给京东做流量,这是我们很重要的阵地。”
“商家有让利,有些平台也会有补贴。过去,商家要花大成本做投放和引流,现在有人帮他们推广,商家也愿意拿出一部分内购优惠券来引流。平台上有些店铺为了打造爆款,同样会采取这种方式,短时间迅速提升单一商品的销量。”小雯向我解释。
跟小雯一样的推手们活跃在微信群、朋友圈、QQ群,就像“蚂蚁雄兵”,将流量源源不断地引到各个电商平台,自己也从中赚取收益。
身陷传销质疑在微博、知乎甚至是豆瓣上,围绕着这种分销类社交电商的探讨不少。很多人的最大疑问是:这是不是传销?割韭菜?
我国现行的《禁止传销条例》从2005年11月1日开始施行。条例对传销的定义是:
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缴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去年3月,花生日记就因涉嫌传销(直销)违法行为,被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出累计7456万元的罚单。
如何识别是不是传销?我咨询了两位律师。两人都曾接受过一些社交电商创业公司的法律咨询,多级分销是个绕不过去的点。
快报“律师来了”签约律师、浙江聿兴律师事务合伙人夏前生表示:“界定传销主要看三点。一、是否收入门费(有些表现为购买礼包,但礼包要看内容物与实际价值是否相符);二、是否靠拉人头发展下线赚钱;三、是否存在多级分销(通常是三级以上)及团队计酬。仅从多级分销这点看,目前某些社交电商就有涉嫌传销的法律风险。”
“但多级分销并不一定就涉嫌传销。这是表象,还是要看实质。”夏律师反复强调了“骗”字,诈骗是传销的本质。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张延来持类似观点:“现在流行的社交电商,存在拉人头的形式,在组织内部也有金字塔形的层级关系,但不能一概而论说是传销。有警惕心是好的,但要看本质,我认为传销的主要特点是拉人头获取经济收益。做生意要有客流量,拉人头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拉人头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拉来干什么?传销是直接靠拉人头聚集财富,而不管有没有真实的商品成交。”
两位律师不约而同地举了一个百元商品的例子:100元的商品,张三李四王五对成交都有贡献。而购买者出于自愿购买,也确实买到了自己想买的东西(必须货真价实),那么,如果商家愿意让出一部分利润,给张三10%、李四10%、王五20%,这一级级的分销并没有扰乱经济秩序,也没有造成社会危害。
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有不同意见。比如,知乎上一位“大神”就认为:拉人头模式,其实是钻了《禁止传销条例》的空子。在电商行业竞争激烈的如今,这种拉新手段会带来会员的爆炸式增长,但也会导致会员把所有精力放在拉人头、获得推广收益上,变成一种“病毒性的蔓延”,也就偏离了电商市场购物买卖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