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璟资本刘毅然「创璟资本」

互联网 2023-07-11 13:47:15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元璟资本刘毅然「创璟资本」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元璟资本刘毅然「创璟资本」,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 熊乙

编辑 洪鹄

元璟资本合伙人刘毅然

7月9日,小米正式登陆港交所。首日跌破发行价之后,小米股价不断上涨。受益于此,雷军身价蹿至全球55,超过李彦宏居中国第六,小米也将于在7月23日正式纳入恒生指数。

捷报频传,一扫上市前遭遇的质疑和低估。作为小米的早期投资人,刘毅然对此深有感触。加入元璟资本之前,他曾在淡马锡工作七年,期间主导了对小米的投资,淡马锡2011年12月B轮入股小米。

一级市场高估值但二级市场遇冷的情况,刘毅然并不陌生。欢聚时代(YY)上市时估值6亿美元,较最后一轮融资时折价40%左右,堪称“流血上市”。虽然上市遇冷,但小米、YY的市值随后开始上涨,欢聚时代现在的市值已达60亿美元,小米的想象空间也很大。刘毅然把这归结为:它们看清了终局。“只有看清终局,企业才有可能最终跑出来”。反之,一度辉煌如凡客诚品、乐视这样的独角兽,也会从神坛跌落。

投资了小米、滴滴、大众点评之后,刘毅然对独角兽有一套自己的投资逻辑:开盘时注重对产业格局的研判,棋至中盘时保持冷静客观。

刘毅然崇尚产业格局思考和路径推演。在同事的印象中,他是那种“世界杯看球都可能提前做模型”的人。这在他的投资手法上也有体现。投小米时,他会提前测算手机整机和附件的回报率,结论是可以盈利;投滴滴时,计算出租车业务的商业价值,觉得不够,所以等到滴滴推出专车业务才投资;投大众点评时,对比大众和美团的获客成本和营销费用,认为两者大概率会合并;投ofo时,推演滴滴内部孵化单车业务的可能性,认为大概率不会自己做,后者也在向滴滴打探虚实时得到了侧面证实。

包括小米在内,刘毅然过往的投资,几乎覆盖了移动互联网的全过程——O2O热潮中拿下滴滴、大众点评,共享经济势头下加码ofo,新零售席卷全国时押注猩便利,人工智能潮流中瞄准思必驰、Roadstar.AI和ADVANCE.AI。

顺着时间轴来看,这些投资案有着明显的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流量驱动型创新;第二阶段,产品驱动型创新;第三阶段,技术驱动创新。刘毅然认为,这是行业变深、变重背景下,互联网流量不断拓展边界的结果,而他的投资方法论也因此不断进阶。

独角兽的终局观

经历了众多项目起伏,刘毅然现在很喜欢和创始人聊“终局观”。元璟资本的项目覆盖了天使轮到C轮,以A轮、B轮最多,大多数项目元璟进入时正向中场演进。对刘毅然而言,早期项目需要投资人和创业者对业务和行业想得更深、看得更远,他称之为“终局观”。

“理想状态下,A、B、C轮的估值应该位于同一条直线,”刘毅然随手在纸上画出了一张估值曲线图,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为估值,三轮估值的点连成了一条直线,但小米、滴滴、和大众点评却没有沿着这条线走。他告诉36氪,独角兽企业几乎每轮估值都处于直线上方,它们的估值长期高于市价,但到一定阶段后又会出现分化。

一类独角兽的估值会继续往上涨,比如京东、滴滴。从今日资本2006年赌下1000万美元,到上市时逾250亿美元的估值,京东目前市值已达529亿美元。

一类独角兽会横盘一段或者下挫调整后重拾涨势,比如小米和YY。老虎基金2011年投资YY时,YY估值约10亿美元,2012年YY折价40%登陆二级市场,老虎基金也被深度套闹。但二级市场随后回归理性,YY稳步增长的同时,市值也达到了现在的60亿美元。同样的情况在小米身上也发生了,刘毅然认为,小米将逆转此前被低估的局势。

还有一类独角兽则会急转直下,比如凡客诚品、聚美优品、乐视。2007年凡客诚品创立伊始,备受资本追捧,IDG、软银、老虎、淡马锡等国际知名投资机构都在其投资者之列。2011年7月F轮融资后,凡客诚品估值达32亿美元。高光时刻,噩耗却接连而来。凡客被爆库存14亿、亏损近6亿、高管离职,IPO计划也因此搁浅,估值急剧缩水。

所有投资人都渴望捕获前两者,为此需要面临追涨还是等待的选择——高估值时追涨,还是等市场回归理性或者估值和业务相对匹配时再入场。刘毅然告诉36氪,投资新美大时,有投资人就选择了合并后再买老股入场。

估值偏离业务价值有两种情况,“明星项目或阶段性估值虚高”。如果是前者,投资人要尽早下手,因为越晚项目越贵,如果是后者,则要克制冷静,避免在不理智的顶点入局,从此一蹶不振。

什么样的独角兽才能笑到最后?刘毅然认为,一个清晰的终局观是必要条件,创始人对业务、行业发展认知深刻,才能忽略短期噪音,集中精力加强核心竞争力。“想得更深,看得更远,存活率就更高。”因为明白云端调度能力和融资公关能力是核心,滴滴创始人程维向百度背景的CTO和高盛背景的柳青伸出了橄榄枝;因为看到了新国货的机会,雷军坚决在线下拓店,完善小米生态链。

除此之外,创业团队的经验、组合以及All in的决心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小米一代手机还未上市时,淡马锡就入局了,刘毅然回忆,当时觉得“小米的团队就值几亿美金”。

BAT夹缝中长出了小米

直到今日,2011年投资的小米仍然是刘毅然最津津乐道的案子。小米上市后,刘毅然在朋友圈发文:“这个帖子我等了7年,7年前我们投资时基础和乐观情形推测,被公司实际结果完美超越(印象中这是唯一一次)。”

小米的表现完全超出了刘毅然的预期,以致于他在媒体面前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小米D轮加码时不够果断的遗憾。“我们每天都听到质疑小米就是个硬件厂商的声音,但DST当时和雷军聊了一个下午就判断,小米未来有做到估值1000亿美金的潜力。我们做不出这个判断,DST的出价比我们高三分之一。”

7年前,刘毅然在淡马锡10亿美金估值时参与投资小米。当时,小米第一代样机还没问世,米聊也才刚刚露头,很少有投资人理解雷军口中的“通过做手机硬件,赚互联网服务的钱”究竟是什么模式,人们质疑小米只是一个硬件厂商。

刘毅然选择相信雷军,除了雷军的团队,更看重的是小米软硬件能力垂直整合的模式,而米聊是软件层面一个很大的期待。他相信“手机通讯录是最好的社交”,希望米聊可以成为今天的微信。七年过去,虽然米聊被微信打败了,但硬件层面的红米和软件层面的MIUI依然帮小米站稳了脚跟。

回头看,小米实际上领先其他企业,跨越式地进入了第二、第三阶段——用高性价比的硬件产品获取用户流量,继而延伸到其他智能硬件。两次跨阶段发展的背后,是小米的天时、地利、人和。

刘毅然告诉36氪,选择手机作为切入点,为小米赢得了黄金发展期,躲避了BAT巨头的打击,竞争对手的实力也大多很弱。彼时,阿里巴巴曾与天宇手机合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天宇的硬件设备和阿里的OS系统难以兼容,手机只是翻页都会发热。百度也有过类似的尝试,最终也不了了之。

一般来说,初创企业面对巨头有两种选择:“和巨头对着干”或者“给巨头做帮办”。滴滴快的,美团饿了么、摩拜ofo,都是腾讯、阿里为了推广移动支付,按照不同场景布局的项目。对创业者而言,一旦与AT的核心业务有冲撞,就必须在“对着干”和“做帮办”之间做出选择,而后者的存活率更高。

在刘毅然看来,与巨头的核心业务冲撞时,要选择最零碎、线下运营较重的单元切入。以零售为例,猩便利没有学盒马生鲜和大润发,而是选取了距离最短的办公室场景,这是阿里不愿意费力去做的小单元。今年6月,猩便利获得了蚂蚁金服的战略领投,由此加入了阿里的生态矩阵。

但小米在这两条路之外,开辟了一条与巨头共舞的新路径——依托做深、做重产品,建立自己的流量体系。小米也成为近几年百亿美金独角兽中,少有的没有站队BAT的公司。刘毅然认为,创业公司与巨头共舞不是简单的站队问题,而是关于融合借势的判断。米聊失败的原因在于太轻、太简单,又是线上,巨头一定会优先去做。即使创业者先推出产品,巨头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复制和打败你。而在更重、更深的手机领域,巨头的优势并不明显,反而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缝隙。

互联网产业三段论

2016年,刘毅然加入元璟资本任合伙人,他主导的第一个案子是ofo。当时,共享单车势头正猛,资本争相入局。Ofo C轮融资时,包括滴滴、小米在内的众多投资方跃跃欲试,元璟最终成功卡位跟投。

投资ofo的逻辑十分清晰,刘毅然认为是“共享单车踩中了线下流量点”。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经历过O2O的野蛮生长之后,线上很难再找到新的流量切入点,创业者和投资人纷纷将眼光转向线下,而共享单车提供了极佳的流量场景。而更早之前,刘毅然在淡马锡期间投资了滴滴、大众点评,这些O2O独角兽也是流量密集型企业。但刘毅然觉得ofo不一样,因为后者是通过产品——单车来获取流量并打造新的商业模式,而前两者并没有线下产品。这也成为元璟的投资逻辑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折点。

升级的背后,是移动流量红利放缓的现实,刘毅然认为转折点在2015年。这种放缓有一个更显见的现象——行业板块碰撞加剧,同业并购高发,2015年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大众相继宣布合并。如果流量够吃,自然不需要抢,但当流量不再增量,最本能的做法就是抢竞争对手的流量,几轮价格战、补贴战之后,合并几乎是必然结局。

刘毅然参与了滴滴和大众点评的合并,前者是并购者,后者是被并购者。虽然“721”格局(一家独大,一家公司占到这个市场70%以上的份额)下,投资第二名的逻辑不难理解,因为一旦合并,第二名就会有溢价,但刘毅然认为,谁也不能保证第二名中途不会被打死,所以逻辑并不通。实际上,刘毅然投资大众点评时,最主要的原因是相比美团,大众点评的广告业务可以自己造血。

白热化的流量竞争中,ofo的案例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流量渠道,即依托产品获取流量。基于此,元璟第二阶段投资了新潮传媒、在楼下、猩便利等一批结合智能产品的线下流量机会。

元璟2017年连续投资了猩便利的A、A1轮融资。连续押注的信心来自于过往案例的验证,以及其便利店和无人货架的线下载体。猩便利创始人吕广渝曾担任大众点评COO,在下决心做便利店之前,他还考虑过洗浴和美发等诸多线下场景。但长尾领域极难渗透,吕广渝再去找刘毅然谈的时候,两人几乎同时决定从便利店切入,“线下什么场景流量最大?便利店是很明确的选择”。

除了便利店,无人货架作为成本更低的获客渠道,也被纳入重点培养对象。成立四个月,猩便利融资两轮,融资额近1亿美金,与它同样带有“光环效应”的还有果小美和便利蜂。资本的推波助澜和同业竞争的加剧下,无人货架开始疯狂铺点。由于过于追求速度,运营粗制化,盈利能力始终难达预期,甚至被曝出撤站、裁员的新闻,果小美原定4月中旬公布的融资计划也遭遇阻碍。资本的态度伴随着无人货架的概念一同冷淡。

无人货架快进快出,与其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的特点分不开。要从一众竞品中脱颖而出,简单的同质化产品显然已经不够。刘毅然认为,进入第三阶段,还需要叠加更多技术的驱动力——依托技术产品和精细化运营,创造新的流量场景。这一方面,拥有AI技术的自动驾驶和智能语音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而第二阶段的猩便利也与蚂蚁金服合作推出了基于AI的无人智能设备。

拿语音技术来说,用户通过智能冰箱、智能音响,直接发出消费指令,并收到智能的语音回复。简化了用户操作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盈利能力。淘宝一页推荐50个商户,大众点评一屏推荐10个商户,而智能语音可能只有3个、2个,无形中拔高了商业价值。智能语音可能成为新的流量入口之一。

这一阶段的项目,强有力的技术壁垒是关键,甚至要高于BAT巨头,因为无论是与巨头竞争,还是成为巨头的帮办,实力都不可或缺。刘毅然看好的AI技术,元璟已经布局了硬件产品公司Rokid和技术公司思必驰,前者的代表产品是智能音箱Pebble,后者的语音技术已经在天猫和小米的智能音箱上应用。

“智能音箱会在今年迎来爆发点。”刘毅然向36氪表示。对标美国来看,在只有2亿智能手机用户的美国市场,亚马逊今年一个季度卖出了几百万台智能音箱,同样的渗透率如果放在中国,千万台级别的销量也是可期的。再加上智能音箱价格下滑,小米已经降至200元以内,将会进一步刺激出货量。

除此之外,AI在视觉和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是元璟布局的重点,2018年先后投资自动驾驶公司Roadstar.AI和金融科技平台ADVANCE.AI。刘毅然认为,这种AI与大数据的结合,让创业公司有机会和BAT再次站同一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