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高校」拥有几十万件有效发明专利,不少仍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何唤醒高校沉睡的高价值专利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专利高校」拥有几十万件有效发明专利,不少仍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何唤醒高校沉睡的高价值专利。
一件发明专利许可使用费5亿元,这是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研发团队发明新型发泡剂的价值;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7件发明专利,转让费1.8亿元;西南交通大学磁悬浮二代工程样车专利技术合同签约超1亿元……今年以来,记者在山东、湖南、四川多地采访发现,许多高校的高价值专利成果成功实现了转移、转化,结果令人欣喜。
不过,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一些高校的专家们表示,相较于我国高校拥有的几十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而言,这些成功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高校不少高价值的专利成果仍处于沉睡闲置状态,亟待唤醒。
高校科研成果有“富矿”
2017年4月,毕玉遂领衔的研发团队创造了山东省专利许可费的新纪录:他们的“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发明专利被山东一家新材料技术公司以5亿元买断20年独占许可使用权。
“我们十余年的研发成果转变成高价值的专利,然后高价转让,这不仅是我们研发团队的功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功不可没。”毕玉遂告诉记者,多亏了知识产权部门的挖掘和运营,才让他们团队的心血没有“藏在实验室无人识”。
据毕玉遂介绍,由于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我国聚氨酯产业的发展长期被国外公司“牵着鼻子走”,每年承受着极高的专利使用费。从2003年起,他们的研发团队开始着手研发新型发泡剂。2011年,经历数千次失败,他们成功研发了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但是,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的创新成果如何转化却成了毕玉遂的一块心病:“在提交专利申请的时候,需要说出具体的制备方法、基本原理等详细的技术路线和过程,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来帮助申请专利,只要露出"无氯氟""化学法"等关键几个字,一些有技术积累和专利布局的国际大公司,靠公开的信息就能从中获得启示,不出几年就会破解其中的关键技术,创造出新的替代技术。所以我一直不敢提交这方面的专利申请。”
但是,如果不申请专利保护,他们的研发成果就很难走向市场。直到2016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山东省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人员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毕玉遂团队的情况,刚好国家知识产权部门在挖掘和培育高价值专利,于是他们便迅速协调组织了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团队,主动上门为毕玉遂研发团队开展服务,围绕该技术已经提交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4件和PCT国际专利申请1件,成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专利保护体系,为高价值专利运营奠定了基础。
最终,经过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合评价,此项创新成果的专利许可费用确定为5亿元,并在谈判中被许可企业所接受。因为该发泡剂可广泛应用于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发泡,可应用于床垫、沙发、汽车座椅、冰箱、空调、集装箱、供热管道等,既清洁环保又可降低能源消耗,经济价值巨大。
“毕玉遂研发团队的成功案例,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近一年多来挖掘和培育高价值专利的一个缩影,说明高校的科研成果有"富矿"。”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雷筱云表示,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随着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大部分高校规定将不低于70%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划归成果完成人或科研团队所有,作为奖励和再研究基金,专利人实施专利转化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高校的高价值专利培育和挖掘工作正当其时。
除了上述的例子,国内高校有一大批代表性的高价值专利成功实现了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比如2017年5月,同济大学将该校王占山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置”的6件发明专利,以3800万元的价格转让。
挖掘高价值专利 高校大有作为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发展,除了知识产权部门在主动培育和挖掘高价值专利,国内部分高校在探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打通专利转化通道、激发师生创新热情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
“现在市场不缺钱,很多企业家都在寻找投资机会,却苦于没有好项目,而我们高校积累了大量亟待产业化的技术。”中南大学副校长周科朝说,“最近几年,中南大学重点围绕学校的优势学科,比如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挖掘高价值专利,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尝到了甜头。”
“中南大学为便于科研人员安心从事科研,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中心,将一系列专利申报审批程序交由技术转移中心工作人员代为办理,技术转移中心通过对外招标,每年优选10家服务水平好、能力过硬的专利代理机构为科研人员撰写高质量的专利申请,为高质量的专利转移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周科朝说。
“每成功转化一项创新成果,我们都会进行公示,转化费用一目了然。学校按照国家规定,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获得企业股权或资金时,由权利人及其团队拥有70%,因此巨大的经济回报会对科研人员产生较大触动,能从根本上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中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昌友告诉记者。
周科朝表示,高校的有效发明专利,就像是一座还未大规模开采的金矿。只要充分挖掘,很多专利都具有高价值。以中南大学为例,截至2016年年底,学校一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21件。目前,中南大学依托学校高价值专利创办的企业已超过150家,仅2017年上半年,学校已实现技术转让45项,最近几年学校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获得的进校横向科研经费已达16.18亿元。
西南交通大学则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制度,学校与职务发明人按照30%和70%的比例共享专利权。四川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商华说:“相较于学校拥有职务科技成果的全部专利权、科研团队仅享有专利转化收益的制度,西南交大这种让职务发明人拥有科研成果"所有权"的做法,更有效地激发了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动力和热情。这种新办法施行1年多以来,已有超过150项职务发明专利完成了分割确权,8家高科技创业公司成立。”
高校高价值专利转化还有哪些“拦路虎”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17年3月公布的中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榜,截至2016年年底,在榜单前50名的高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总量就有116156件。排在前5名的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8002件、浙江大学7764件、哈尔滨工业大学5007件、东南大学4665件、上海交通大学4494件。
“虽然最近一两年高校的高价值专利转移转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相比较高校庞大的发明专利数量而言,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还是比较低的。”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不少高价值的专利成果,特别是有效的发明专利,未能顺利实现转移转化。
那么阻碍高校高价值专利转化的,还有哪些“拦路虎”?
“目前,高校的高价值专利运营不够仍是短板,缺机制缺平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渠道不畅、机制不活。”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指出。
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何炼红说,高校普遍缺少擅长专利运营的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长期以来,一般高校的科研处人员,更多侧重于组织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和成果评审验收,而对成果转移转化投入精力少。
“高校的高价值专利,不仅要发掘,还需要主动培育。”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表示,高价值专利具有高技术含量、专业人员撰写的高质量专利申请文件、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前景等多方面特点,在技术研发之初和研发过程中,就要高度重视运用专利信息,做好评估评价,还需要专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质量地申请专利。总之,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运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服务中介等多方主体共同发力。
雷筱云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持续加大引导和服务力度,鼓励高校加强与企业、产业及专利运营机构等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完善专利运营平台,进一步为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提供助力。(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