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团队」齐鲁工大科研团队从地沟油里淘出“软黄金”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齐鲁团队」齐鲁工大科研团队从地沟油里淘出“软黄金”。
本报讯(记者 刘梅梅)近日,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厦门大学落幕。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痴油菌——地沟油制备高分子材料领导者”项目从全国两千多所高校的64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总决赛主赛道金奖。
“该项目是以地沟油为原料,利用自主研发的菌株痴油菌,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项目团队负责人、齐鲁工业大学博士汪俊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长链二元酸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潜力的生物基材料,可作为原料或添加剂用于轮胎、宇航服外层材料等产品的生产,可大大增加其耐磨、抗暴等性能,市场前景广阔。
据介绍,目前市场上大宗化学品的价格大多是几百美元一吨,而长链二元酸的价格却达到了五千美元一吨。正是由于这种优异性能以及其稀有性、高值化,长链二元酸被业界称为“软黄金”。
汪俊卿介绍,生产长链二元酸,目前较普遍的是用正十二烷烃发酵的工艺技术。然而,该工艺的使用存在很大局限:生产成本高,且对原料的品质要求非常严苛。而通过痴油菌发酵法用地沟油中的脂肪酸生产长链二元酸,不仅原料来源广泛,而且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1.35吨地沟油就能生产1吨长链二元酸。”项目研发团队成员郭骁告诉记者,传统办法生产一吨长链二元酸需要3万元,而用痴油菌发酵法则只需2.2万元。
既节约了成本,又使地沟油得到了高值化开发利用,该项目被专家称为“从地沟油里淘黄金”,地沟油也因此从“垃圾”变身为“放错位置的宝藏”。
“我们正在为产品升级换代做技术储备。”汪俊卿说,团队已经与潍坊一家企业达成产业化合作,产品生产线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可建成投产。“下一步团队还要持续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以拓宽产品应用领域,提高经济价值,比如基于长链二元酸的特性,未来产品可以拓展至大健康产业,生产相关保健产品。”
链接
90后科研团队如何实现“大目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齐鲁工大“痴油菌——地沟油制备高分子材料领导者”项目研发团队成员都是本科或硕士研究生,而且都是90后,最大的今年25岁,最小的只有20岁。几个90后何以能做出如此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该团队带头人汪俊卿博士及最小成员——1998年出生的郭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郭骁告诉记者,他一直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大一就加入了学校实验室跟随老师做研究,很多专业知识都是在课题研究中学到的,很多新发现也都是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产生的。他说,该项目的关键因素“痴油菌”就是他们在2014年的一次利用地沟油制备其他物质的实验中无意发现的。
“当时,无意中发现了在发酵产物中有一个酸类物质的峰值比想要的产物峰值还高,于是进行了分析鉴定,发现这是长链二元酸,沿着这个思路,又发现了该菌株有产生长链二元酸的能力。”郭骁说,团队因此对该菌株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改造。经过四年的优化,使其产率较原始菌株提升了二十倍,因此成就了今天的项目。
“理论知识储备是基础。”郭骁说,团队成员虽然很年轻,但是都有很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进入实验室时都通过了专业考核。“之所以能在无意中发现新东西,就是源于扎实的专业基础。”
“学校提供的宽松环境也很重要”,郭骁说,学校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非常支持,而且也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比如,只要学生对科研有足够的兴趣、专业基础过关,就可以到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甚至主导自己的课题;如果研究成果丰硕,毕业论文可以免修;创新创业成果可计入学分等。“对大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资源库,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能有效利用和转化学校的这些资源为自己所用,而参与创新创业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郭骁说。
对此,该项目团队带头人汪俊卿告诉记者,近年来,齐鲁工大在鼓励创新创业、培养青年科研人才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比如在扶持师生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形成了专门的科研奖励机制,包括知识产权奖励、成果转化后效益奖励等,其中明确规定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95%都归团队所有,“这些激励措施有效提高了师生的创新积极性。”
据了解,在科研人才激励方面,目前齐鲁工大正联合省科技厅开展相关探索:将学校人才分为探索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教学型四类,既重视基础、应用等科学研究,也重视教学人才培养,为人才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建设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 齐鲁工大科技处处长王瑞明介绍,“生物基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是齐鲁工大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的重要创新平台。据悉,该项目团队9名成员均来自该校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