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范本大全「检验科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最近很多人关注制造企业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范本大全「检验科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制造企业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范本大全「检验科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有限公司
质 量 手 册
FB/SC00-2009
(B/0版)
受控状态 受 控
分 发 号 0
持 有 人
编制 日期 2009.3.1
审核 日期 2009.3.1
批准 日期 2009.3.1
2009年3月1日发布 2009年3月1日实施
目 录
页码 更改标记
0.1 质量手册颁布令 ----------------------------------------------------- 2 ○
0.2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3 ○
0.3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 4 ○
0.4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机构图 --------------------------------------------- 5 ○
0.5 部门质量职责分配表 ------------------------------------------------- 6 ○
1.0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 --------------------------------------------------- 7 ○
2.0 引用标准 ----------------------------------------------------------- 7 ○
3.0 术语 --------------------------------------------------------------- 7 ○
4.0 质量管理体系 ------------------------------------------------------- 8 ○
4.1 总要求 ------------------------------------------------------------- 8 ○
4.2 文件要求 ----------------------------------------------------------- 8 ○
4.2.1 总则 ------------------------------------------------------------- 8 ○
4.2.2 质量手册 --------------------------------------------------------- 8 ○
4.2.3 文件控制程序 -----------------------------------------------------10 ○
4.2.4 记录控制程序 -----------------------------------------------------12 ○
5.0 管理职责 -----------------------------------------------------------13 ○
5.1 管理承诺 --------------------------------------------------------- 13 ○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 13 ○
5.3 质量方针 --------------------------------------------------------- 13 ○
5.4 策划 ------------------------------------------------------------- 13 ○
5.5 职责、权限和沟通 ------------------------------------------------- 13 ○
5.5.1 各岗位各部门职责、权限 ------------------------------------------ 14 ○
5.5.2 管理者代表 ------------------------------------------------------ 15 ○
5.5.3 内部沟通 ------------------------------------------------------- 15 ○
5.6 管理评审程序 ------------------------------------------------------ 16 ○
6.0 资源管理 --------------------------------------------------------- 18 ○
6.1 资源的提供 ------------------------------------------------------- 18 ○
6.2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 19 ○
6.3 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 21 ○
7.0 产品实现 --------------------------------------------------------- 22 ○
7.1 产品实现策划控制程序 ---------------------------------------------- 23 ○
7.2 与顾客有关过程控制程序 -------------------------------------------- 25 ○
7.4 采购控制程序 ------------------------------------------------------ 28 ○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控制程序 ---------------------------------------- 30 ○
7.6 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 34 ○
7.7 产品一致性控制程序 --------------------------------------------―― 36 ○
8.0 监视、分析和改进 ------------------------------------------------- 37 ○
8.1 总则 ------------------------------------------------------------- 37 ○
8.2.1 顾客满意度测量程序 ---------------------------------------------- 38 ○
8.2.2 内部审核程序 ---------------------------------------------------- 39 ○
8.2.3 过程和产品监视测量程序 ------------------------------------------ 41 ○
8.3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 43 ○
8.4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 44 ○
8.5 改进程序 ---------------------------------------------------------- 46 ○
修改记录 --------------------------------------------------------------- 49
质量手册颁布令
为建立和完善我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依据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及顾客需求和期望,编制了B版《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全公司质量工作的法规性、纲领性文件,用于统一、协调全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各个过程,是公司开展各项质量活动的行为准则,全公司员工必须严格贯彻执行。
现批准发布B/0版《质量手册》,并于2009年3月1日开始实施。
总经理:
2009年3月1日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为贯彻执行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特任命 为我公司的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职责为:
1.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
2.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包括改进的需求;
3.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4. 确保节能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5. 就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有关事宜对外联系。
总经理:
2009年3月1日
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
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持续改进管理绩效,不断满足顾客需求。
质量目标
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95%
交付合格率100%
顾客满意度不低于90%
************有限公司
管理体系机构图
注:财务部不在本体系管理范围内
部门质量职责分配表
●主要责任部门 〇配合部门
1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
1.1 总则
依据GB/T19001 –2008 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编制本《质量手册》。
本《质量手册》适用于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以及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相关环节;证实公司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以及持续增强顾客满意的能力,是向社会和相关方的承诺。
1.2 应用
1.2.1 本手册适用于:
a) 本公司 的生产和服务;
b) 本公司QMS覆盖的所有区域、部门和人员;
a) 第二方、第三方对本公司QMS的审核;
b) 本公司与供方/顾客的合同条件;
1.2.2 本手册对ISO 9001:2008标准第7章中7.3条设计和开发予以删减,其原因为:
本企业目前的所有产品全部根据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和客户要求进行生产,生产工艺成熟,技术性能指标在国家、行业标准、本企业生产工艺和顾客要求中有明确规定,不存在设计和开发问题。
2 引用标准
ISO9000:2008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 术语
本手册采用ISO9000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4 质量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4.1.1本公司按照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了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将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4.1.2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a.确定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b.确定过程的输入、输出以及过程的排列顺序和相互作用;
c.为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并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编制了所需的接收准则、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或规范等;
d.公司配备了必要的资源和信息,包括经培训的人力资源、资金、生产设施、技术和必要的信息;
e.为了分析、评价和改进过程的有效性,确定了监视、测量(适用时)和分析过程的方法和要求。
f.通过对监视、测量结果的分析,找出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和差异,并制定采取措施的程序,以实现公司的目标和对过程的持续改进。
4.1.3 本公司暂无外包过程。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4.2.1.1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a.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质量手册;
c.GB/T19001-2008标准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包括: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部审核程序、改进程序(含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以及相关记录;
d.为确保各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除标准要求的程序外,公司还编制了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规程、图纸和质量计划等文件,包括记录;
4.2.1.2 在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数量和详略程度时,充分考虑了:
a.公司的规模和公司所处行业的特点;
b.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特别是产品实现过程以及过程之间复杂性;
c.本公司人员的能力。
4.2.1.3 本公司文件均采用文字形式、纸张媒体。
4.2.2 质量手册
4.2.2.1 本公司编制并保持了质量手册。
a.本公司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产品范围为:电磁阀、阀门、气动执行器、回讯器的生产。所建立的体系覆盖GB/T19001-2008标准除7.3以外的所有要求。
b.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应用;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4.2.2.2《质量手册》的控制规定
A《质量手册》的编写
a.总经理负责《质量手册》编制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b.办公室负责《质量手册》的具体编制工作。
B《质量手册》的审核、批准和发布
a.管理者代表对《质量手册》的正确性、完整性和适宜性进行审核。
b.审核后的《质量手册》经总经理批准并签署发布令。
c.《质量手册》的所有文本都应带有批准发放的标识。
C《质量手册》的发放
《质量手册》的发放由办公室负责。发放时填写《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并在《质量手册》的封面上做"受控"标识,注明分发号和持有人。
D《质量手册》持有人的责任
a.受控《质量手册》须妥善保管,不得向无关人员传借。
b.受控《质量手册》换版时,原持有人有权获得新版本。
c.受控《质量手册》持有人调离公司,应归还手册。
E《质量手册》的更改
a.当需要对《质量手册》的内容进行更改时,办公室填写《文件更改通知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进行。
b.批准后,办公室负责将所有《质量手册》收集起来,统一更改,更改后再返回原持有人。
F《质量手册》的换版
a.《质量手册》需要换版时,办公室提出申请,经总经理批准后进行。
b.换版后,原手册持有人以旧换新,并办理登记手续。办公室收回旧手册,新手册沿用原手册的分发号。同时,对收回的旧手册予以销毁。
G《质量手册》的非受控版本
a.封面上无"受控"标识、无分发号和持有人的《质量手册》,为非受控《质量手册》。
b.因投标或顾客要求以及其它原因,需要《质量手册》时,办公室在征得管理者代表同意的情况下,根据需要提供《质量手册》的非受控版本。
c.《质量手册》的更改和换版,不对非受控版本进行控制。
4.2.3为满足对文件控制的要求,本公司编制了形成文件的《文件控制程序》。
4.2.4为满足对所建立记录的控制要求,本公司编制了形成文件的《记录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各相关场所及时得到和使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
3 职责
3.1 总经理负责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以及质量手册的批准发布;
3.2 管理者代表负责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
3.3办公室
3.3.1 负责组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制以及所有文件的发放、回收的控制;
3.3.2 负责组织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
3.3.3 负责外来文件的识别和控制。
3.3.4 负责技术文件、工艺文件的控制和管理。
3.4 文件使用部门配合文件更改和换版的管理,保证使用受控文件。
4 工作程序
4.1 文件的分类、编写和审批。
4.1.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b.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c.公司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d.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有关的记录。
4.1.2 文件的编制与审批
为确保文件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文件在发布前应予批准:
a.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由总经理制定,并批准发布;
b.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由技术部编审,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c.支持性文件由职能管理部门编写,技术部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
4.1.3编写文件时,要作到表述清晰、准确,版面整洁,并易于识别和检索。
4.1.4 文件的编号
a.质量手册编号为:FB/SC00-2008,其中"FB/SC"为"环龙泵业/手册"汉语拼音的缩写,2008为手册形成年代。
b.程序文件的编号为:FB/CX(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条款顺序号)-文件形成年号,其中"FB/CX"为"环龙泵业/程序"汉语拼音的缩写。
4.2文件的评审与更新
按照规定的周期(一般为一年)或当公司的组织机构、产品品种、工艺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应对相关文件进行评审,以确定其是否需要更新,若需更新,应再次批准。文件的评审也可结合内部审核进行。
4.3为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办公室应建立《受控文件清单》,在清单上标明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4.4文件的发放与回收
4.4.1文件的发放与回收由办公室负责。
4.4.2 办公室文件管理员在文件上加"受控"标识、编制分发号,填写《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文件的发放应确保在各使用处均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4.4.3当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破损严重,影响使用时,由文件使用人提出申请,到技术部办理更换手续,交回破损文件,补领新文件。新文件的分发号仍沿用原文件分发号。技术部将收回文件销毁。
4.4.4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发生丢失时,由使用人提出申请,部门负责人签字,经办公室同意后,办理领用手续。办公室在补发时,给予新的分发号,并将作废文件的分发号通知各部门,防止误用。
4.5 外来文件的控制
4.5.1公司应确保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必需的外来文件(如: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等)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外来文件应由技术部识别,并在《受控文件清单》上登记。
4.5.2 外来文件发放时,应编写分发号,并填写《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
4.5.3 顾客提供图纸,由销售部和进出口部接受,转交办公室,办公室对图纸确认后发放,并在《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
4.6 文件的更改
4.6.1 文件的更改应由原审批部门进行审批,若指定其它部门审批,该部门应获得更改所需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
4.6.2文件更改时,由办公室填写《文件更改通知单》,注明更改原因、更改内容和更改生效时间,由办公室按《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的记录将领用部门的文件全部收回,统一进行修改,并注明现行修改状态。
4.6.3所有《文件更改通知单》均由办公室统一保管。
4.7 文件的换版与作废
4.7.1 文件经多次修改或大幅度修改应进行换版,原版次文件作废,由办公室负责换发新版本。
4.7.2 文件作废时,办公室收回作废文件,由原文件批准人批准后,统一销毁。
4.7.3 因法律或其他原因需保留的作废文件,加盖"作废备查"印章后方可保留,并记录《作废文件清单》。
4.7.4 文件更改与换版时,应对《受控文件清单》进行相应的修改。
5 相关支持文件
5.1 FB/CX4.2.4-2009 记录控制程序
6 相关记录
6.1 FB/QR-4.2.3-01 受控文件清单
6.2 FB/QR-4.2.3-02 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
6.3 FB/QR-4.2.3-03 文件更改通知单
6.4 FB/QR-4.2.3-04 作废文件清单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办公室
1目的
对记录进行控制,以提供符合标准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并为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信息。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有关记录的控制。
3 职责
3.1办公室负责记录运行的监督管理工作。
3.2与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部门负责记录的控制和管理。
4工作程序
4.1记录的审批与编号
4.1.1记录格式、内容及标识,与程序文件一同批准;
4.1.2审批后的记录报办公室备案保存,办公室编制《受控记录清单》。
4.1.3记录的编号执行《文件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4.2记录的填写要求
4.2.1各种记录按规定的内容、格式填写,并要求字迹清晰、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4.2.2一般情况记录不得涂改,当记录的填写内容需局部修改时,由修改人签字或盖章,并注明更改日期。
4.3 记录的收集与归档。
记录形成部门负责收集、整理本部门形成的记录。
4.4记录的贮存
4.4.1记录存放应便于存取和检索。保存期内的记录,应防止损坏、变质和丢失,应有防潮、防腐措施。
4.4.2记录由记录形成部门负责保存,保存期一般不少于三年,法律法规、合同有要求的记录,按要求执行。
4.5记录的查阅
4.5.1公司内部人员查阅记录,由查阅人填写《记录查阅申请表》,经记录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
4.5.2 顾客查阅记录,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由顾客填《记录查阅申请表》,经记录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
4.6记录的销毁
超过保存期需要销毁的记录,由记录管理人员填写《记录销毁清单》,经记录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由记录管理人员销毁。
5 相关文件
5.1 FB/CX4.2.3-2009 文件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FB/QR-4.2.4-01 受控记录清单
6.2 FB/QR-4.2.4-02 记录查阅申请表
6.3 FB/QR-4.2.4-03 记录销毁清单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办公室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总经理通过以下活动,对本公司建立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提供证据:
a.通过培训或其他方式,向公司的全体员工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b.制定和批准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c.按照《管理评审程序》的要求,进行管理评审;
d.提供资源,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执行《人力资源控制程序》和《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的规定;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1 公司的成功与发展依存于顾客。因此,总经理的工作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
5.2.2 依据《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的规定,识别并评审顾客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期望;
5.2.3 按照《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控制程序》制造产品,实现顾客的要求;
5.2.4 按照《顾客满意度测量程序》,测量、分析顾客的满意度,找出差距,采取纠正措施,更好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
5.3 质量方针
5.3.1 本公司的质量方针由总经理制定并批准发布,所制订的质量方针
a.与本公司总的管理宗旨相一致,是公司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b.在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方面做出了承诺;
c.为质量目标的制定与评审提供了框架。
5.3.2 为确保质量方针在公司内部得到沟通和理解,总经理和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质量方针,统一对质量方针的理解。
5.3.3通过管理评审,对质量方针的适宜性进行评审,以适应公司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5.3.4方针的内容:见P4.
5.4策划
5.4.1质量目标
为满足顾客要求,结合公司的产品质量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公司质量方针的框架下,建立公司质量目标。为确保公司各项目标的实现,在公司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部门的质量目标,并尽可能规定可测量的的指标。
公司在建立和评审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同时,还应考虑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对目标和指标的管理应是动态的,并能体现持续改进的思想。
办公室对各部门目标和指标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考核,并保存相应的考核记录。如果目标没有实现,责任部门应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改进措施,以确保管理体系持续的有效性。
部门质量目标的建立见《部门质量目标及考核办法》。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在公司改制、人事变动、机构变更或体系标准换版时,可能引起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应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5.5 职责、权限和沟通
5.5.0.1 目的
对公司内部各部门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予以规定和沟通,使得各岗位、各部门职责和权限更趋合理,从而提高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5.5.0.2 职责
a.总经理批准对公司各岗位、各部门职责、权限的具体规定;
b.办公室制定公司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
c.各部门按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5.5.1各岗位、各部门职责、权限
为明确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进行职能分配,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5.5.1.1总经理
a.向公司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c.主持管理评审;
d.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配备必要的资源;
e.任命管理者代表及与质量有关的工作人员,并予以授权;
5.5.1.2 管理者代表
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得到建立和保持;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包括改进的需求;
c.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d.就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对外联系。
e.公司分配的其他工作。
5.5.1.3办公室
a.负责对文件和记录实施管理和控制。
b.负责内审工作的组织工作,对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不合格组织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c.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培训控制,执行职工培训计划,搞好职工质量教育。
5.5.1.4技术部
a.负责制订公司有关检验和试验所依据的标准文件(检验规程)。
b.组织参与对供方的资格审查。
c.按质量计划或程序文件规定,组织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对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d.参与不合格品的评审,认真做好不合格品的标识、记录并监督隔离;
e.负责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确认。
f.组织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处理工作,建立质量信息系统。
g.协调生产现场的质量管理活动。
5.5.1.5生产部
a) 负责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组织车间按计划和操作规程生产,做好产品和状态的标识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防护);
b) 配合技术部审定技术管理标准,编制生产工艺流程,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c) 负责抓好生产安全教育,加强安全生产的控制、实施、严格执行安全法规、生产操作规程,即时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杜绝重大设备、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d) 依据订单编制和下达生产计划,并对车间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e) 抓好生产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
f) 负责生产设备及设施的管理工作;配合办公室对办公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
g) 负责公司的仓库管理;
5.5.1.6销售部
a. 组织(国内业务)合同评审工作,对合同评审进行管理和协调;组织服务人员到顾客现场服务,收集顾客意见,反馈顾客信息,及时提供顾客的要求;
b.负责(国内业务)顾客满意度的调查
5.5.1.7进出口部
a. 组织(进出口业务)合同评审工作,对合同评审进行管理和协调;组织服务人员到顾客现场服务,收集顾客意见,反馈顾客信息,及时提供顾客的要求;
b.负责(进出口业务)顾客满意度的调查
5.5.1.8采购部
a.负责对供方进行管理,对供方进行评价。
b. 负责编制采购计划; 组织原辅材料的采购、报检;
c.负责保存合格供方的档案资料;
5.5.1.9仓储部
a.负责仓库的管理、建账。
b.负责库存产品的入库、储存、标识、和防护。
5.5.1.10 生产车间
a.按照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组织生产,保证按要求完成;
b.对生产过程进行策划和控制,加强调度,组织均衡生产,督促、检查工艺纪律贯彻情况,提出改善生产环境的建议,负责生产设备的管理、维护和保养,确保生产设备的过程能力;
c.负责在用的工位器具、工具、计量器具的管理,配合技术部做好计量器具的鉴定工作;
d.负责过程中不合格品的隔离、申报和处置,参与对质量体系中不合格的分析,提出并实施纠正措施;参与原因分析会,提出并实施预防措施;
e.负责有关产品标识的工作;
f.对发放的文件和资料实施管理,保证生产现场使用的文件和资料齐全、正确,并且是有效版本;
g.提供必要的质量统计数据和资料;
h.对车间的工作全面负责。
5.5.2 管理者代表
相关内容见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5.5.3内部沟通
5.5.3.1应确保公司不同层次和职能之间信息的相互沟通。沟通的内容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效性、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其他需沟通的信息,以便相互了解、相互促进。
5.5.3.2 内部沟通的形式包括:调度会、质量例会等。
5.5.3.3 对内部沟通结果的分析处理,执行《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5.6管理评审
为确保管理评审的有效实施,编制《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1 目的
通过管理评审,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满足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标准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的控制。
3 职责
3.1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确定评审日期,批准评审计划,审批《管理评审报告》。
3.2 管理者代表负责向总经理报告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并协助总经理做好管理评审的计划及协调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编写管理评审报告。
3.3办公室负责收集评审资料,记录评审情况,保存评审记录,验证评审中提出的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3.4 各部门负责人准备并提供与本部门工作相关的评审资料,并负责落实评审中提出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工作。
4 程序内容
4.1管理评审的时间
4.1.1正常情况下,管理评审每年进行一次,间隔不超过12个月份。
4.1.2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可适时增加管理评审的频次。
a.与产品有关的国家和行业的法规、政策、标准有重大变更时;
b.公司外部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
c.公司内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化时(包括产品范围、资源配置);
d.发生重大质量事故、顾客连续投诉或有重大投拆时;
e.质量管理体系初评或复评时;
f.总经理认为必要时。
4.2管理评审的准备工作。
4.2.1 编制管理评审计划
管理评审计划在管理者代表的组织下,由办公室部编写,经总经理批准后执行。管理评审计划的内容包括:
a.评审时间安排;
b.评审目的、范围及评审依据;
c.评审内容及涉及部门和要求
4.2.2确定参加管理评审的人员
管理评审由总经理主持,管理者代表及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必要时,由总经理批准,可扩大参加管理评审人员的范围。
4.2.3相关部门按管理评审输入的要求准备资料;
4.2.4办公室发放管理评审计划。
4.3 管理评审的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质量方针的适宜性、质量目标实现情况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有效性及改进的机会和更改的需要;
b.内、外部审核结果;
c. 顾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包括顾客的表扬、抱怨和投诉及其对顾客满意度分析结果的信息;
d.过程控制效果和产品质量状况
e.预防和纠正措施制订、实施情况;
f.上次管理评审提出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
g.因各种因素影响到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h.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组织的产品、过程和体系改进的建议。
4.4 管理评审实施
4.4.1管理评审会议由总经理主持,评审人员对评审输入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深入现场进行专题核查。通过管理评审形成管理评审的输出。
4.4.2办公室负责作好管理评审记录。
4.5管理评审的输出
4.5.1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的内容:
a.对现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价并得出结论;
b.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改进要求;
c.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d.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整,以满足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需求。
4.5.2在对输出信息汇总的基础上,管理者代表编制《管理评审报告》,报总经理审批。
4.5.3对管理评审报告提出的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技术部进行检查、验证,并向总经理报告实施效果。
4.5.4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和验证按《改进程序》规定执行。
5.相关文件
5.1 FB/CX8.2.2-2009 内部审核程序
5.2 FB/CX8.5-2009 改进程序
6.记录
6.1 FB/QR-5.6-01 管理评审计划
6.2 FB/QR-5.6-02 管理评审会议记录
6.3 FB/QR-5.6-03 管理评审报告
6.4 FB/QR-5.6-04 管理评审改进措施跟踪表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管理层 办公室
6资源管理
6.1 资源提供
6.1.1 公司应为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
6.1.2 公司应确定并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所需的资源。
6.1.3 资源包括:人员、设备、设施、资金、技术、方法和信息等。
为了对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的人员能力的控制,制订《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
为确保设施能力和适宜的工作环境,编制《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1 目的
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的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并通过培训等途径满足这种能力的要求,同时,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
2 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的人员的能力控制。
3 职责
3.1 办公室负责公司培训工作,编制、实施员工培训计划,考核培训效果,保存培训档案。
3.2 其它各部门配合办公室搞好培训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人员能力要求
a.公司识别并规定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的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判定人员是否能够胜任其工作,应从受教育程度、所接受的培训、技术等级和工作经验等方面考核。
b.各职能部门及各岗位的任职要求由办公室制定,总经理审批《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c.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标准按公司相关文件执行。
4.2 能力、培训和意识的实现
4.2.1为确保相关人员满足任职要求,适用时应通过培训等途径,使其具备能力,并胜任其所从事的工作。这些员工应包括新员工、在岗员工、转岗员工、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等。
4.2.2 使员工具备要求能力的途径根据需要确定,培训是常用的方法。对培训周期较长、本公司员工现有能力难以胜任的岗位,实行聘请、委培方式来满足要求。
4.3 培训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4.3.1 每年年底各部门根据本部门人员的状况和工作需求向办公室申报培训申请,办公室根据公司的安排及各部门的培训需求,制定公司下年度的《员工培训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3.2各部门要按照《员工培训计划》的要求,组织本部门有关人员按时参加培训。
4.4 培训内容
a.入厂基础教育,包括公司规章制度、安全知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由办公室组织实施;
b.部门基础教育,包括部门职责和部门工作内容等,由部门负责人组织实施;
c.岗位技能培训,包括作业指导文件、操作规程和服务规范等相关技能的培训,由各部门配合办公室实施。培训后进行必要的考核,合格后方具备上岗资格。
4.4.1 新员工
对4.4的所有内容进行培训。
4.4.2 转岗员工
只进行4.4.b、c的培训。
4.4.3 在岗员工
根据从事工作的不同,通过再教育的形式保持其能力。
4.4.4 技术人员、专业人员、特殊工种人员
按专业或行业要求,对相关人员进行资格认可或保持资格,如电工、焊工等。
4.4.5 通过以上措施,使员工具备相应的能力,并认识到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
公司的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4.4.6 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岗位的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4.5措施有效性评价
4.5.1办公室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建立考勤制度,保存《员工培训记录》,培训结束后,进行必要的考核,并保存考核成绩等培训记录。
4.5.2 培训结束后,应进行有效性评价,评价方法包括:面试 、笔试、现场操作、业绩评定等。评价的组织工作由办公室进行,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4.5.3 评价结果的处理
a.评价合格的人员,准予上岗或继续从事本岗位的工作;
b.评价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或停止该岗位的工作,接受继续教育或转岗或辞退。
4.6 有关记录由办公室保存,保存期为三年。
5 相关/支持文件
5.1 LG/ZC6.2-01 人员任职要求
6 记录
6.1 FB/QR-6.2-01 培训申请表
6.2 FB/QR-6.2-02 员工培训计划
6.3 FB/QR-6.2-03 员工培训记录
6.4 FB/QR-6.2-04 人员资格鉴定表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办公室
1目的
识别并提供和维护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要的设施;
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实现产品所需的设施和工作环境的控制。
3 职责
3.1生产部负责对公司全部设备、辅助设施和所属工作环境进行控制。
3.2各部门负责对所用设施的日常维护。
4.工作程序
4.1 设施的提供
公司应为产品的实现提供所需的设施,包括:工作场所(办公场所、车间、仓库等)、设备、辅助设施(水、电供应)、通讯设施、信息系统等。
4.2 设备(含工装,下同)的提供
4.2.1需配备新的生产设备,由生产部填写《设备购置报废申请单》,注明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技术参数、价格和数量,经总经理批准后购买, 技术部对其质量和性能进行检验、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
4.2.2验收合格的设备,由生产部统一编号,建立设备台帐;
4.2.3设备维护中所需配件,由生产部提出计划,经审批后购买;
4.3 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4.3.1对于关键工序、特殊过程的设备,必须编制操作规程,相关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4.3.2 为保证设备的能力,生产部在年初根据设备运行情况,编制《年度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并确保计划按时实施;
4.3.3 经过维修的设备,应在《设备维修保养记录》上登记,记录维修情况;
4.3.4 生产部定期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性能满足生产要求。
4.3.5 操作者应加强对设备日常的维护保养。
4.3.6 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设备,由生产部填写《设备购置报废申请单》,报总经理批准后予以报废。
4.4 工作场所的新建和维修由生产部编制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生产部保存相关记录。
4.5 工作环境
4.5.1 公司根据生产和服务的要求,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的、环境的和其他因素。
4.5.2 工作环境应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
4.5.3 工作环境要确保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
5 相关支持文件
5.1 FB/CX7.5-2008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FB/QR-6.3-01 设备验收记录单
6.2 FB/QR-6.3-02 设备购置报废申请单
6.3 FB/QR-6.3-03 设施台帐
6.4 FB/QR-6.3-04 年度设备维修保养计划
6.5FB/QR-6.3-05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生产部
7 产品实现
产品实现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主过程,是产品实现所要求的一组有序的过程和子过程。产品实现过程的输入的是顾客的要求及所需的资源,通过采购、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等过程,输出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产品实现的主过程为:
产品实现策划过程;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采购过程;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
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过程;
产品一致性的控制过程等。
各主过程又包含了若干的子过程。
为控制上述过程的有效性,制订了以下程序文件。
7.1 产品实现策划控制程序
7.2 与顾客有关过程控制程序
7.4 采购控制程序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控制程序
7.6 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产品的实现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策划,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并满足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和期望。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对特定产品、项目及合同的质量策划的控制及质量计划的编制、实施。
3 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产品实现过程策划的组织与协调,批准质量计划。
3.2技术部负责对各部门质量策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3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相关的策划及实施相应的质量计划。
4 工作程序
4.1 产品实现的策划
4.1.1管理者代表组织对本公司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进行策划。
4.1.2产品实现的策划应结合产品的特点和过程的特点,将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过程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要求,再应用于特定产品的实现过程活动中。
4.1.3产品实现的过程可能涉及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如文件和记录的控制、管理职责、资源管理、采购控制和测量、分析和改进的要求。除此之外,产品实现的策划的内容还包括:
a.确定要实现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包括产品质量特性的目标值和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的要求;
b.实现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确定应建立的过程及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c.确定为确保产品实现过程所需的文件和资源,如:需编制哪些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需要配置哪些资源和设施;
d.确定为实现产品所需开展的各项活动,如策划评审、验证和确认、过程确认、产品和过程所要求的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各阶段产品的接收准则;
e.建立证明产品实现过程和过程结果符合要求所需的记录。
4.1.4产品实现过程策划的输出因产品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可以是文件形式、流程图形式等,质量计划是策划输出较为常见的一种。
4.2 质量计划
4.2.1质量计划是针对特定产品、项目及合同进行的策划。对已定型或工艺成熟的产品,现行质量管理体系已能有效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不需编制质量计划。
4.2.2 下列情况需编制质量计划
a.发生显著变化的某现行产品或试制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
b.有特定要求的产品、项目或合同;
c.现有体系不能涵盖的特殊要求。
4.2.3 质量计划的编制原则
a.质量计划的内容应参照质量手册的相关内容,应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定相一致。
b.可以引用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中相应的、适用于特定情况的程序文件。
c.根据情况,可编写总体质量计划,也可编写某项目的单项计划,如设计质量计划、采购质量计划等。
d.质量计划可单独行文,也可作为文件的一部分。
4.2.4 质量计划的基本内容
a.所适用的产品、项目或合同。
b.要达到的质量目标或技术要求。
c.组织实施各过程的步骤。
d.项目的各个不同阶段,职责、权限和资源的配置。
e.采用的具体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指导书。
f.适宜阶段适用的监视、测量和接收准则。
g.随项目进展,进行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形成文件的程序。
h.达到质量目标的检测方法。达到质量目标必须采取的其它措施。
4.2.5 质量计划的审批
质量计划由管理者代表审批。
4.2.6质量计划的实施
a.各部门严格按照质量计划的要求安排工作和生产,以确保计划的实现。
b.技术部负责对质量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4.2.7 质量计划的修订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修订质量计划
a.当产品、项目或合同发生变化时;
b.当产品的生产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时;
技术部组织对质量计划的修订,修订的质量计划由管理者代表审批。
4.3有关记录,由技术部存档保管,保存期为三年。
5 相关/支持文件
5.1 FB/CX4.2.3-2008 文件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FB/QR-7.1-01 质量计划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技术部
1 目的
充分识别并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通过评审,确保公司有能力实现顾客的要求;在产品交付后,提供规定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顾客要求的识别、对所有订单的评审以及与顾客的沟通和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 销售部/进出口部
3.1.1 负责识别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并将收集的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
3.1.2 负责与顾客签订合同,对常规合同进行评审,组织对特殊合同的评审。
3.1.3 负责与顾客的沟通,传递顾客对产品的要求、意见、建议和服务等相关内容。
3.1.4 负责产品交付后的工作,建立顾客档案,为顾客提供服务,收集顾客意见,并及时反馈顾客提供的信息。
3.2 其他部门负责评审与本部门职能相关的要求,并对评审结果负责。
3.3 公司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负责协调订单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工作程序
4.1 与产品有关要求的确定
4.1.1 销售部和进出口部负责识别并确定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和期望。
4.1.2顾客要求可包括: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产品适用性以及服务、价格等的要求。
b.顾客没有明确提出,但规定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包括安全性、环保性方面的要求。
c.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
d.企业内部标准规定的要求。
4.1.3 销售部和进出口部应充分识别与顾客有关的以上要求,作为对顾客要求评审的依据。
4.2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与顾客签定的合同上,因此,对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通过对合同的评审来实现。评审要在向顾客做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
4.2.1 标书、合同及订单的分类
根据本公司产品分类及产品技术要求,将标书、合同及订单分为:
a.常规合同:在交货期、质量特性、价格等没有特殊要求的合同;
b.特殊合同:指常规合同之外的合同。
4.2.2 标书及订单的接收
4.2.2.1 销售部和进出口部接收到合同草案或订单时,应确保合同草案或订单的各项要求如: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交付日期、包装方式、价格、结算方式以及技术要求都有明确规定。
4.2.2.2 以口头形式或电话方式接到订货,在要求没有书面说明的情况下,应填写《电话、口头订单记录》,详细记录订货情况与商务情况,确保订货的要求在其被接受之前得到双方认可,作为评审依据。
4.2.3 合同评审的组织
合同评审的组织工作由供销部进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4.2.4 合同评审的内容
4.2.4.1 销售部/进出口部
a.负责对授权内的产品的销售价格、履行合同的利益和风险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评审。
b.评审合同草案是否规范,合同中各项技术参数及质量要求是否明确,合同双方对条款的理解是否一致,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明确、协商的事项;
c.负责对常规产品合同进行评审,并做出评审结论;
d.负责结算方式以及顾客对产品服务和运输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评审。包括交付方式、地点是否清楚,产品交付过程和交付后顾客的要求能否满足;
e.对供方资格和采购产品是否满足质量要求进行评审;
f. 采购产品能否满足要求
4.2.4.2技术部
a.评审顾客对产品的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本公司是否有能力达到;需要时,提供质量计划;
b.对顾客提出的质量管理要求,本公司是否有能力满足。
c.对本公司满足合同的检验能力进行评审;
4.2.4.3 生产部
a.生产能力、交货期、包装等是否能达到顾客的要求;
4.2.5 合同评审的方法
4.2.5.1 对于不同类型的标书、合同及订单,采用不同的评审方法:
a.常规合同的评审,业务员接到顾客订货信息后,将文本转交销售部或进出口部,责任部门组织技术部和生产部进行合同评审,在合同或订单上签注评审意见。
b.对于特殊合同,采用会议评审方法,销售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的人员参加评审。评审人员根据评审要求将评审意见填写在《合同评审记录》上。由销售部门汇总各部门的意见,作出结论,报经理审批。
4.2.5.2 审批通过后,销售部/进出口部与顾客签订正式合同。
4.2.5.3 经过评审,使得合同或订单的各项要求合理、明确、一致,并形成文件,保证合同、标书或订单的要求在本公司能够得到满足。
4.2.5.4 在评审过程中,和顾客的联系与沟通的事宜由销售部门负责。
4.2.6 生效合同的传递
合同生效后,销售部门将销售计划传递到相关部门,安排生产。
4.2.7 合同的修改
修改合同时,双方对修改的项目协商一致后,由销售部门填写《合同评审记录》,对修改项目按规定重新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由销售部门与顾客形成与原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应的文件,双方签字认可。同时,将重新评审后的记录及时送生产部,生产部负责将变化信息尽快传递到操作者。
4.3 与顾客的沟通
4.3.1 产品交付前与顾客的沟通
4.3.1.1通过多种形式(广告、产品展示会、产品订货会、邀请考察等)向顾客介绍本公司产品的质量特性和本公司质量管理能力,回答顾客的咨询,使顾客能够及时获得产品信息。
4.3.1.2 确定订货意向后,向顾客提供产品的专题介绍资料、产品技术资料,详细介绍本公司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能力,协助顾客制订经济合理的订货方案。
4.3.1.3 签订订单后,在各个环节把握质量,并按约定的时间准时交货。必要时,协助顾客进行现场验收和清点,并负责为顾客提供使用指导。
4.3.2 产品交付后活动的控制
4.3.2.1 产品交付后,应与顾客保持沟通(电话、传真、走访等形式),记录有关情况,并及时
处理顾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包括顾客的抱怨。
4.3.2.2销售部门接到顾客通过各种渠道反馈的有关信息后,根据信息提供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服务方式。必要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委派专业服务人员赶赴现场,实施服务。
4.3.2.3服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维护企业形象,尽快为顾客解决问题,尽职尽责为顾客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要求;服务完成后,请顾客把对服务的评价填在《售后服务回执单》上,交供销部,作为对服务考核的依据。
4.3.2.4根据顾客要求或产品规范要求,为顾客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或培训。
4.3.2.5办公室组织对服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考核,以保持其能力。
4.4 订单及有关记录的保存
订单及有关记录由供销部保存,保管期限为三年或执行相关合同要求。
5 相关/支持性文件
5.1 FB/CX4.2.4-2009 记录控制程序
5.2 FB/CX8.2.1-2009 顾客满意度测量程序
6 记录
6.1 FB/QR-7.2-01 合同评审记录
6.2 FB/QR-7.2-02 电话、口头订单记录
6.3 FB/QR-7.2-03 售后服务回执单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销售部/进出口部
1 目的
对采购过程和供方进行控制,确保所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同时,确保节能认证产品的受控零部件和材料的一致性。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对供方的选择、评价以及对采购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 采购部
3.1.1 提出原材料的候选供方名单,并主持对供方的评定;负责建立和保存合格供方档案。
3.1.2 编制采购计划并向合格供方采购本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3.2 管理者代表
批准合格供方名单;
3.3技术部
3.3.1 对采购部提出的供方的资格进行审核,并公布合格供方名单;负责采购产品的验证。
3.3.2 负责向采购部提出采购产品的技术参数和质量要求;
4 工作程序
4.1 采购产品的分类
根据采购产品在本公司产品中的用途和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将采购产品分为A、B两类:
A类采购产品是指直接影响最终产品使用或安全性能,可能导致最终产品丧失功能的产品,主要包括:各种零部件、标准件等;
B类产品是指除A类产品之外的其它产品。
4.2 供方的基本条件
具有法人资格、并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能够为本公司提供所需的合格产品,具有良好的产品售后服务和企业信誉,供货及时,价格合理,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或质量保证能力以及质量检测能力。
4.3 对供方的评价方法及方法选用
4.3.1 对供方的评价准则:
a.根据采购产品的技术标准和本公司以往的使用情况,通过对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以及生产厂家的企业管理、技术水平、企业信誉、供货能力、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初选的供方名单,将有关资料记录在《供方调查表》上;
b.到供方处考察,内容包括:供方的批量供货能力、质量保证能力、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及企业信誉、价格和服务等;
c.验证供方提供的书面资料(如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产品检验合格证明),证实其质量保证能力;
d.根据以往供货情况进行评价;
e.对供方提供的产品进行验证,根据验证情况进行确认;
f.验证采购产品的合格证明;
g.其他评价方法。
4.3.2 供方的选择原则
a.优先选择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行业认证的供方
b.选择质优价廉的供方
c.优先选择售后服务周到的供方。
d.条件相同,就近选择供方
4.4供方评价结果的审批认定
4.4.1 根据以上方法和原则,生产部将候选供方情况,填写《供方评价审批表》,汇总有关方面的意见,附其它评价资料,报技术部,技术部根据评价资料和供方的选择原则对供方的资格进行审核;
4.4.2采购部将通过审核的供方名单,编制《合格供方名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审批后予以发布。《合格供方名单》需要变更时,须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方可变更。
4.5 合格供方重新评价的准则
4.5.1 对合格供方供货情况,要予以记录,以供复审时使用。
4.5.2 对合格供方每年进行一次复审,作出是否合格的结论。填写《供方业绩评定记录》。合格的继续保留其资格;不合格的供方采取警告、限量供货、取消其资格等措施。如采购产品出现重大质量事故,不受时间限制对出现问题的供方随时进行评审。
4.5.3 采购部要建立并保存完整的供方档案,内容包括《供方评定记录表》、《供方业绩评定记录》以及有关的考查报告、质量证明文件或证书。
4.7 采购资料
4.7.1采购部结合库存及生产需要情况,编制《月度物资采购计划》,采购计划要注明产品名称、规格、采购数量、执行的标准。采购计划要由经理审批;
4.7.2 根据审批后的采购计划,生产部实施采购;
4.7.3 计划外的临时采购,使用部门应填写《临时采购单》,经技术部对有关技术参数审核,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采购人员据此实施采购。
4.7.4 采购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应与提交申请节能认证的受控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备案清单的要求保持一致性。
4.8 采购产品的验证
4.8.1 采购产品到达公司后,采购人员应通知技术部进行进货验证。只有经验证合格的产品,仓库保管员方可填写《材料入库单》,办理入库手续。采购产品按不同产品和规格分区存放,并进行必要的标识。
4.8.2 采购产品出现不合格品,按照《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隔离和处置。
4.8.3 当公司或顾客有到供方现场实施验证的要求时,应在采购资料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做出规定。
4.10 有关的采购资料由生产部保存,保存期为三年。
5.相关/支持文件
5.1 FB/CX8.2.3-2009 过程和产品监视测量程序
5.2 FB/CX8.3-2009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FB/QR-7.4-01 月度物资采购计划
6.2 FB/QR-7.4-02 供方评定记录表
6.3 FB/QR-7.4-03 合格供方名单
6.4 FB/QR-7.4-04 供方业绩评定记录
6.5 FB/QR-7.4-05 临时采购单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采购部
1 目的
对产品提供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并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产品提供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 生产部(车间)
3.1.1 负责产品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与策划、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调度;
3.1.2 负责生产制造过程控制;
3.1.3 负责对过程产品进行标识;
3.1.4 负责设备管理及安全生产。
3.1.5 负责提供生产过程中产品图纸、工艺文件、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3.1.6 负责生产现场所使用的文件和资料的有效性;
3.1.7 负责对要求具备资格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发证。
3.2 技术部
3.2.1 负责各阶段产品的监测,提供合格的监测设备;
3.2.2 对工艺文件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
3.2.3 负责对全过程产品监视和测量状态的标识和对最终产品进行标识。
3.3 生产部负责对采购产品和顾客财产进行标识,并做好防护。
4 工作程序
4.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4.1.1 应对公司的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控制,控制内容包括:
a.通过产品实现策划的输出文件和顾客要求评审的结果,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b.当缺少作业指导书可能影响产品生产过程的有效运作和控制时,应编制作业指导书。如关键工序、特殊过程;
c.对影响产品节能效率的主要性能和关键参数作出明确规定,并实施有效控制;
d.使用适宜的设备,并对其进行维护、保养,以保证其能力,具体要求执行《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e.配置并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监视测量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执行《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和《过程和产品监视测量程序》的规定。
f.有关产品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
4.1.2 生产计划的制定
4.1.2.1 由销售部门填写的《生产计划通知单》,生产部经理签字后,随同图纸一起发放到车间,组织生产。
4.2 特殊过程控制
4.2.1特殊过程确认的依据
a.产品质量不能通过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
b.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
c.该过程产品不合格的质量特性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交付后才能暴露出来的过程;
4.2.2本公司的特殊过程: 过程。
4.2.3特殊过程的控制。
a.应编制适宜的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并严格执行;
b.特殊过程操作人员由技术部组织培训,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具体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规定执行。
c.对有关工艺参数进行监控,并记录。
d.使用适宜的设备,并保持设备的能力。
e.按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当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对特殊过程的上述要求进行确认或再确认。
4.3 标识和可追溯性
4.3.1 采购产品的标识和控制
4.3.1.1 采购产品要按照不同产品类别和相同类别不同型号规格分别存放,并在存放区域的明显位置处以标牌标识,标识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家、数量、购进日期等。
4.3.2 过程产品的标识和控制
4.3.2.1 生产过程中在制产品由各工序操作人员使用产品图号进行标识,检验员要对标识的正确性进行监控;
4.3.2.2 过程产品在转序过程中,各工序、各班组要注意对标识的保护,对标识不清或无标识的过程产品不得转序。
4.3.3 最终产品的标识和记录
4.3.3.1 最终产品经检验和试验合格后标识,标识的内容包括:产品型号、出厂编号等。
4.3.3.2 顾客对最终产品标识有特殊要求时,执行合同规定。
4.3.4 产品的可追溯性
4.3.4.1 对产品有可追溯性要求时,供销部在合同中或技术文件中注明,并确保每批产品在各个生产过程保持标识的完整性和唯一性。
4.3.4.2 各有关部门应注意保护标识,防止丢失和损坏;一旦标识丢失或损坏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根据情况作出判断后,重新按规定进行标识。
4.3.5 产品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
4.3.5.1 产品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分类: 待检、合格品、不合格品三种状态。
4.3.5.2 产品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方法: 区域标识或挂牌标识,合格部件也可以绿颜色划"√"
4.3.5.3 凡经检验和试验过的产品,质检员作出相应的状态标识,无标识或标识不清的产品不得转序、使用和出厂;
4.3.5.4 各相关部门要负责对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进行保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标识;发现标识不清,发现部门或操作人员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重新确认后按规定进行标识。
4.4 顾客财产
4.4.1顾客财产识别
顾客财产是指受本公司控制或提供给本公司使用的、所有权归顾客的财产,包括:
a.顾客提供的构成产品的部件或配套件;
b.顾客提供的监测、测量器具;
c.顾客的知识产权,包括技术规范、图纸和专利信息等。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应能识别出顾客财产。
4.4.2 顾客财产的接收
a.顾客有提供产品的要求时,销售部门在签订合同时必须注明,并与顾客签订要求提供产品的书面证明,作为本公司接受产品和与顾客协调的依据。
b.在接到顾客提供的产品后,通知技术部进行验证;
c. 技术部接到进行验证的通知后,按照《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规定进行验证,并在《顾客财产登记表》记录验证结果。验证合格的顾客提供产品,由供销部办理入库手续。
d. 顾客提供产品出现不合格,未经顾客同意,不得作出处置,应通知供销部将不合格情况反馈给顾客,与顾客协商后做进一步的处理。
4.4.3 顾客提供产品的贮存、使用
a. 验证合格后的顾客提供产品,要维护其原有包装及其它防护设施,单独存放,并挂"GC"标牌加以标识;
b.仓库保管员要按照产品防护有关规定,配合技术部定期对顾客提供产品进行检查和维护,如发现损坏、丢失、不适用等问题,应查清原因,明确责任,在《顾客财产登记表》上记录有关情况,并及时通知供销部,与顾客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c.顾客提供产品只能应用于顾客指定的产品,未经顾客的书面同意,不得挪作它用或做不适当的处理;
4.4.4 顾客提供图纸执行《文件控制程序》中外来文件的相关规定。
4.5 产品防护
4.5.1在产品实现和交付到预定地点各阶段,应对产品及其组成部分进行防护。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
4.5.2 标识防护
a.产品从接收到交付应按规定作防护标识。
b.防护标识应清晰、牢固、耐久,并符合规范要求。
4.5.3 搬运
4.5.3.1 搬运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和搬运方式,轻拿轻放,搬运过程中,要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产品在搬运过程中损坏。
4.5.3.2 在搬运过程中,发生碎坏、磕、碰,不能分辨产品时,应立即停止搬运产品,并通知技术部对产品重新进行监测,如出现不合格,按《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处理。
4.5.4贮存
4.5.4.1 产品入库的验收
a.产品入库时,保管员将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型号与《入库单》及相应的检验记录的符合性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按照不同产品类型和同产品不同型号分区域存放并做好标识;如发现质量不符或数量短缺,保管员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处理,在未做出决定前不得动用;
b. 产品入库后,保管员登记帐目,并且定期对库存产品的质量状况等进行抽查,做到帐、卡、物一致,并确保贮存产品质量合格,并在《仓库储存情况检查记录》上记录抽查情况。
4.5.4.2 产品出库控制
a.对于外购件、半成品出库,保管员必须按照《领料单》上核定的名称、规格型格型号和数量出库发货,并在《领料单》上注明检验单号,领料人员核对后签字认可;
b.成品出库由仓储部根据合同要求,填写《发货单》,保管员按照《发货单》准确发货。
4.5.5 交付
4.5.5.1 根据合同规定的交付要求和交付方式,供销部应及时与顾客联系,商定交付具体事宜;
4.5.5.2 产品发运前,由仓储部填写《发货单》,销售部门经理审批后,成品库发货。
发货人在《发货单》上签注发出日期,确认货已发出;
4.5.5.3 合同规定顾客自提的产品,产品入库后及时与顾客联系提货事宜。交付时提货人应在
《发货单》上签字,证明货已提走;
4.5.5.4 在装运时,装运人员要确保装车质量,防止错装、漏装情况发生;
4.5.5.5 销售部们应对产品的装车质量和防护措施作好记录,确保产品交付过程的可追溯性。
4.5.5 交付后的服务 执行《与顾客有关过程控制程序》的规定。
5 相关支持文件
5.1 FB/CX6.2.2-2008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5.2 FB/CX6.2.3-2008 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5.3 FB/CX7.6-2008 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5.4 FB/CX8.2.3-2008 过程和产品监视测量程序
5.5 FB/CX8.3-2008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FB/QR-7.5-01 生产计划通知单
6.2 FB/QR-7.5-02 过程确认记录
6.3 FB/QR-7.5-03 顾客财产登记表
6.4 FB/QR-7.5-04 入库单
6.5 FB/QR-7.5-05 发货单
6.7 FB/QR-7.5-06 领料单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生产部
1 目的
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控制,确保其监视和测量能力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控制。
3 职责
3.1 技术部
3.1.1 负责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工作,并编制周期检定计划;
3.1.2 负责对偏离校准状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跟踪处理;
3.1.3 负责有关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3.2 生产部
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与验收
4.1.1使用部门根据需要提出购买监测设备的申请报技术部,技术部根据监视测量能力和监视测量要求,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适宜性进行审批,需要时报请总经理批准。批准后,将采购要求通知生产部,实施采购。
4.1.2 生产部将采购的设备,连同有关资料一并交技术部,技术部对设备的性能、质量状况、随机附件以及有关资料进行验收,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如出现不合格的情况,由生产部处置。
4.1.3 为方便管理,技术部应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
4.2测量设备的校准与调整
4.2.1 新购进的或在用的监测设备在使用前或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照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校准。校准可以是委托具备资格的计量部门或自行校准。委托校准的监测设备要保存校准记录,自行校准的设备应建立《内部校准规程》,规定校准方法、验收标准和校准周期等,校准结果填写内校记录表。
4.2.2 对于不存在校准标准的设备,应记录用于校准的依据。
4.2.3 为防止监测设备的漏检,技术部应编制《监视和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计划》。
4.3 监测设备校准状态的标识
校准合格的监测设备,应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标识,以确定其校准状态。标识方法可以是帖标、记录校准结果等。
4.4 监测设备的使用、标识、搬运、维护和贮存
4.4.1 监测设备的使用者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或操作规程使用设备,不得自行拆卸设备或进行可能使之校准失效的调整,并提供适宜的使用环境。
4.4.2监测设备应具有标识,以标明其校准状态。
4.4.3 监测设备发生故障时,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其他人员不得擅自采取修复措施。
4.4.4 监测设备在贮存期间,要遵守设备规程,提供适宜的贮存环境和贮存条件,防止其损坏和失效。
4.5 监测设备偏离校准状态的控制
4.5.1当监测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使用人员应立即停止检测工作,及时报告技术部。技术部应记录并评价已检产品结果的有效性,确定需重新检验的范围,同时对已检产品重新进行检验。
4.5.2 技术部对出现故障的监测设备进行维修并重新校准,合格后投入使用。
4.6 自制监测设备的校准
4.6.1对于自制的具有监测作用设备,如工装、夹具、样件、样板、量具和检具,须按本程序要
求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并进行标识和维护,编制检查、校准规程。
4.6.2 应制定定期检查和验证自制监测设备的规定,以确保其有效性。
4.7监测设备的报废
对无法修复、失去使用价值的监测设备,应予以报废。报废设备由技术部填写《设备购置报废申请单》,经相关人员批准后报废或作相应处理。
5 相关支持文件
无
6 记录
6.1 FB/QR-7.6-01 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
6.2 FB/QR-7.6-02 监视和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计划
6.3 FB/QR-7.6-03 自制监测设备校准记录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技术部
8 监视、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本公司在策划和实施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中,对以下方面的内容作了规定:
a.证实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b.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d.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
为此,编制了下述管理程序
8.2.1 顾客满意度测量程序
8.2.2 内部审核程序
8.2.3 过程和产品监视测量程序
8.3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8.4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8.5 改进程序
1 目的
通过对顾客满意度的测量,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顾客满意程度的测量
3 职责
3.1 销售部门
负责收集顾客的建议和意见,组织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
3.2技术部
3.2.1 负责对顾客满意度的测量, 寻找顾客的需求或潜在需求。
3.2.2 负责分析顾客的信息,并依据问题的不同,组织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4 工作程序
4.1 顾客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4.1.1销售部门负责收集顾客是否满意的信息。
4.1.2销售部门应有专人负责接受顾客通过信函、电话、传真等渠道传递的信息和提出的建议,并详细记录顾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4.1.3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应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顾客潜在的需求,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与顾客沟通,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到技术部。
4.1.5技术部接到信息后,组织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措施的有效性跟踪验证。必要时,将实施情况反馈给顾客,听取顾客对问题处理的满意度。
4.2 顾客满意度测量
4.2.1销售部门每半年,向顾客发出《顾客满意度调查表》,调查顾客对公司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为确保调查的可信度,力争调查表回收率不低于80%。
4.2.2技术部对上述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充分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寻求改进的机会。
4.2.3 当分析的结果低于目标值时,技术部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原因的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按照《改进程序》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4.2.3 当分析结果达到目标值时,并不表明顾客对公司的产品、服务等很满意,仍需不断改进。
4.4 顾客档案的建立
销售部门应对本公司的顾客建立完整的档案,详细记录顾客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以及本公司产品的使用情况,以便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和顾客的潜在需要,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增加顾客的满意度。
5 相关支持文件
5.1 FB/CX8.5-2008 改进程序
5.2 FB/CX7.2-2008 与顾客有关过程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FB/QR-8.2.1-01 顾客满意度调查表
6.2 FB/QR-8.2.1-02 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销售部/进出口部
1 目的
通过内部审核,发现体系中的不符合,通过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工作。
3 职责
3.1总经理负责批准年度内部审核计划。
3.2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实施内部审核工作,批准内部审核实施计划,任命审核组长、审核员。
3.3办公室负责内部审核工作的筹划、组织和管理,负责年度审核计划的制定,审核组成员的推荐以及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等工作。
3.4各责任部门负责制定实施纠正和纠正措施。
4.工作程序
4.1计划编制
4.1.1每年初,办公室编制《年度内部审核计划》,计划应覆盖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所有部门和所有要求。在实施审核时,应根据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有所侧重。年度内部审核计划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
4.1.2办公室根据如下情况向管理者代表提出追加内审频次的建议,管理者代表决定是否追加内审频次。
a.发生严重质量问题或用户投诉;
b.内部管理机构、领导层、质量方针、目标发生重大变化;
c.其他可能引发变化的情况。
4.2审核准备
4.2.1审核组的组成
a.管理者代表根据审核部门及工作内容任命具有内审员资格的人担任审核组长;
b.办公室推荐,管理者代表任命审核组成员;
c.审核组成员应具备内部审核员资格,且不能审核自己的工作;
4.2.2审核文件的准备
a.办公室按照年度审核计划,编制《内部审核实施计划表》;
b.根据审核计划的安排,提前通知受审核部门`;
c.内审员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
4.2.3 内部审核实施计划的内容:
a.审核的目的、范围和准则;
b.审核组成员及分工;
c.审核时间;
d.受审核部门和审核项目
4.2.4 由审核组长提前一周向受审核部门发出《内部审核实施计划表》。
4.2.5 受审核部门接到实施计划后,如对审核事项有异议,在接到通知两天之内通知审核组长。
4.2.6确定陪同人员,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4.3 审核实施
审核组长按照审核计划的安排,主持召开首次会议。向受审核部门介绍审核组成员,说明审核目的、范围、依据、方法,确认审核实施计划,落实审核需要的资源,澄清可能存在的问题。
4.3.1现场审核
a.审核的具体内容按《内部审核检查表》进行,审核员通过交谈、查阅文件、现场检查收集证据、检查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填写审查记录。
b.现场发现不符合项时,审核员应指出证据,并让该项工作负责人(或操作者)对不符合事实确认。
4.3.2 审核报告
a.审核结束后审核组对审核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讨论得出审核结论,不合格项填写《内部审核不合格报告》,受审核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
b.根据审核情况,审核组长编写《内部审核报告》,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发放到有关部门。
c.召开末次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向审核组成员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通报审核情况,宣读《内部审核报告》。
4.4纠正措施及跟踪检查
4.4.1受审核部门根据《内部审核不合格报告》提出的事实,进行纠正,并分析原因,本着举一反三的原则,制定纠正措施,并认真落实。
4.4.2办公室负责纠正和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确保纠正措施有效实施,确认完成后签字认可。
4.5 内部审核结果由办公室提交管理评审。
4.6记录归档
内部审核中使用的全部记录由审核组长移交办公室,按《记录控制程序》进行保管,保存期三年。
5.相关文件
5.1 FB/CX4.2.4-2001 记录控制程序
6.记录
6.1 FB/QR-8.2.2-01 年度内部审核计划
6.2 FB/QR-8.2.2-02 内部审核实施计划表
6.3 FB/QR-8.2.2-03 内部审核检查表
6.4 FB/QR-8.2.2-04 内部审核不合格报告
6.5 FB/QR-8.2.2-05 不合格项分布表
6.6 FB/QR-8.2.2-06 内部审核报告
6.7 FB/QR-8.2.2-07 内审首(末)次会议签到表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办公室
1 目的
对过程和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从而增加顾客的满意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过程、采购产品、过程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3 职责
3.1技术部
3.1.1 负责对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签发产品合格证;
3.1.2 负责监视和测量结果的记录。
3.1.3 负责监视和测量规程、验收标准等技术资料的编制。
4 工作程序
4.1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4.1.1 对过程监视和测量的作用是证实过程持续满足预定结果的能力。
4.1.2 过程监视和测量的对象是质量管理体系的诸过程及其子过程,也包括产品实现的过程。
4.1.3 对过程监视和测量应选用适当的方法,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有效性评价等。
4.1.4 通过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如发现过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技术部应组织对造成过程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责任部门,按照《改进程序》的要求,制订并实施有效的纠正、改进措施。
4.1.5技术部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确保过程持续的能力。
4.2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4.2.1 根据策划的安排,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分为:采购、过程和最终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4.2.2 采购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4.2.2.1 当原材料、外购件进入公司后,暂时放入"待检区",采购部填写《进货检验记录》,连同采购产品的材质书或其它合格证明,报送技术部进行检验和试验;
4.2.2.2 技术部接到报检后,根据《进货检验规程》,对采购产品的型号、外观质量、包装、标识等进行验证核实,必要时,取样试验;
4.2.2.3 有关取样的要求,如取样方法、抽取比例、检验项目及检验规范执行《进货检验规程》的规定;
4.2.2.4 检验员记录并保存相关的检验记录,同时,检验记录应返给生产部一份,仓储部作为办理入库的依据,对于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采购产品不得入库、使用或加工。
4.2.2.5 经检验合格的采购产品,仓库保管员填写《入库单》,办理入库。并通知技术部按规定进行检验和试验状态的标识。仓库保管员对采购产品分类存放;
4.2.2.6 检验不合格的采购产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2.2.7 公司规定,采购物资一律不得紧急放行;
4.2.3 过程检验和试验控制。
4.2.3.1操作者对加工的第一件(次)产品或制造过程中换工具、模具和夹具后加工的第一件(次)产品,进行首检,首检合格后方可加工;
4.2.3.2检验员按《过程检验规程》对加工过程中的产品进行巡检,并在相关的检验记录上记录巡检结果;
4.2.3.3操作者对加工完成后的产品,向检验员报检,检验员按照《过程检验规程》的规定,进行检验和试验,将结果记录在相关的检验记录上,并按规定进行标识,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
4.2.3.4对于检验不合格的产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2.4 成品检验
按照检验要求,对成品进行检验。检验现目包括:产品技术标准要求的成品检验项目、认证产品节能评价指标等。
成品检验应全数检验。
4.2.5 产品出厂检验
4.2.5.1 产品出厂前,技术部依据《成品检验试验规程》,对产品进行检验。项目包括:出厂文件和合格证等资料是否齐全、标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等,检验结果记录在《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单》上。
4.2.5.2 最终检验完成后,由授权检验员在《产品合格证》上签字、盖章。
4.2.5.3 公司规定,在规定的检验要求未完成之前不得放行产品。
4.3 监视和测量的记录,由技术部保存。
5 相关支持文件
5.1 FB/Ⅲ-ZJ-01 进货检验规程
5.2 FB/Ⅲ-ZJ-02 过程检验规定
5.3 FB/Ⅲ-ZJ-03 成品检验规程
6 记录
进货检验报告单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技术部
1 目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识别并实施控制,以防止不合格品非预期使用和交付。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所有采购产品、过程产品及最终产品出现不合格的控制。
3 职责:
3.1 技术部
3.1.1 负责不合格品的标识、记录,监督对不合格品的隔离和处置,并负责组织对不合格品的评审工作。
3.1.2 负责过程产品和最终产品中不合格品的隔离和处置。参与不合格品的评审,作出技术方面的评价,组织实施相应的纠正措施。
3.2 仓储部负责原材料、外购件中不合格品隔离和处置。
4 工作程序
4.1 不合格品的判定、标识、记录和隔离
4.1.1 检验员按照《进货检验规程》、《过程检验规程》、《成品检验试验规程》以及技术部下达的检验标准,对采购产品、过产品和最终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判定其是否合格;
4.1.2 判定为不合格的产品,检验员按照规定进行标识;
4.1.3 检验员在相关检验记录上记录不合格品的数量和不合格品的状况,如出现批量不合格品,检验员应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处置单》,交技术部,由技术部组织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
4.1.4 被判定为不合格的产品,可行时,责任部门应协助检验员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装配。
4.2 不合格的处置
4.2.1 原材料不合格的处置
如果原材料或外购件出现不合格品,技术部应及时通知采购部,与供方协商,退货或更换合格的产品;
4.2.2 过程产品不合格的处置
a 过程产品的不合格,在工序中应及时捡出,不得流入下一道工序;
b出现批量不合格品,检验员应及时通知技术部,记录不合格情况,填写在《不合格品评审处置单》上,由技术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4.2.3 判定为废品的产品,由责任部门协助检验员对废品进行处置,将废品放入废品库,杜绝流失混用。
4.2.4 返工、返修或让步接受
由检验员填写《返工单》或《返修单》,交责任部门(责任人)负责返工或返修,然后重新交验,并记录检验结果。
4.3 当产品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不合格时,应及时与顾客联系,根据不合格的影响程度或潜在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或补救措施,减少顾客的不满意。
4.4 有关不合格品的记录,由技术部按照《记录控制程序》实施管理。记录保存期为三年
6 记录
6.1 FB/QR-8.3-01 不合格品评审单
6.2 FB/QR-8.3-02 废品单
6.3 FB/QR-8.3-03 返工(修)单
1 目的
收集、分析相关的数据,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发现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机会。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来自公司内部和外部相关方的数据进行确定和分析。
3 职责
3.1技术部
3.1.1负责对公司内部和外部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1.2 负责统计技术的选用和指导实施,对使用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3.2 其他部门负责收集和传递相关信息,并负责统计技术的应用。
4 工作程序
4.1 数据的范围
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的资料和数字等的信息都是数据的范围。
4.2 外部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4.2.1 外部数据的内容
a.政策、法规、标准等信息
b.地方政府机构检查的结果及反馈;
c.市场、新产品、新技术发展动向;
d.相关方(如顾客、供方等)反馈及投诉等;
4.2.2 外部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技术部负责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以及政府机构检查结果等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并负责传递到相关部门。对出现的不合格,执行《改进程序》。
4.2.3销售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积极与顾客进行信息沟通,跟踪市场、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动向,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同时,妥善处理顾客的投诉,执行《改进程序》的有关规定。
4.2.4各部门获取的外部其它数据,应在一周内用《信息反馈单》报告技术部,由其分析整理,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4.3内部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4.3.1 内部数据的内容
a.日常工作记录,如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监视和测量记录、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报告及体系正常运行的其它记录;
b.已发生的、潜在的不合格,质量问题分析结果、纠正、预防措施处理结果等;
c.其它信息,如员工建议等;
4.3.2 内部数据分析与处理
a.技术部依照相应规定,传递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管理方案、内审结果、更新的法律法规、标准等的信息。
b.各部门依据相关文件规定,收集并传递日常数据,对存在和潜在的不合格项,执行《改进程序》。
c.紧急信息由发现部门迅速报告公司相关人员或技术部组织处理。
d.其他内部信息可反馈给技术部,由技术部分析并做出处理。
4.4数据存在形式可以是:记录、书面资料、讨论交流记录、电子媒体、声像设备、通讯资料等。4.5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目的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为管理层提供如下信息;
a.顾客满意或不满意的信息;
b.产品满足顾客要求的符合性;
c.过程、产品的特性及发展趋势;
d.供方的信息等。
4.6 数据的处理技术
4.6.1数据的处理技术主要是指统计技术的应用。
统计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验证过程能力及产品特性,应根据过程和产品的特点的要求,选择实用的统计技术。下列统计技术可优先选择,但不限于此:
a.抽样检验
b.工序能力分析
c.排列图、控制图、直方图
d.对于市场分析、顾客满意度分析采用调查表
4.6.2应用统计技术时,执行下列程序:
a.应用部门自行筹划,并进行实验性应用;
b.取得应用成果后由技术部确认,需要时,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确认;
c.通过确认的应用成果由技术部组织推广;
d.应用统计技术的计划完成后,应用部门应写出总结报告,报技术部评审和确认。
4.7 控制
4.7.1 结合企业质量活动实际,注重时效,有选择实施;
4.7.2 作为内部审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进行核查;
4.7.3技术部定期抽查应用情况,做出评价,发现问题时由应用部门采取纠正措施。
4.7.4 对统计技术有效性的判定原则
a.是否降低了不合格品率、减少了加工损失;
b.是否能为过程能力提供有效判定,以便进行改进;
c.是否降低了质量成本,提高了利润和工作效率;
5 相关文件
5.1 FB/CX4.2.3-2008 文件控制程序
5.2 FB/CX4.2.4-2008 记录控制程序
5.3 FB/CX8.2.3-2008 过程和产品监视测量程序
5.4 FB/CX8.5-2008 改进程序
6 记录
6.1统计技术应用资料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技术部
1 目的
采取有效的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消除潜在的和实际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和再发生,从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改进。
2 范围
适用于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和验证。
3 职责
3.1技术部
负责对体系、产品持续改进的策划,当出现和可能出现不合格时,组织采取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
3.2 管理者代表负责监督、协调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3.3 各部门负责提供有关信息,对出现的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
3.4 销售部门负责有关顾客信息的处理。
4 工作程序
4.1 应通过日常的持续改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手段改进过程有效性和效率,从而达到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改进。
4.2 持续改进
4.2.1持续改进的策划
4.2.1.1 各部门识别本部门需改进之处和可能改进的机会,将有关信息报技术部。
4.2.1.2技术部综合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贯彻实现情况、内、外审的结果、数据分析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管理评审的结论,积极寻求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机会,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技术改造、工艺优化、资源配置及环境改善等),制定改进计划,确定改进目标,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2.2 持续改进的途径
持续改进是由日常渐进的改进活动和重大项目的改进活动两种途径实现的。
4.2.2.1 日常改进活动
日常渐进改进活动是通过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来实施的,其控制和管理参照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控制和管理方式进行。
4.2.2.2 重大项目的改进
重大项目的改进是对现有过程和产品进行改进或实施新过程或资源需求发生变化。
4.2.3 持续改进的步骤
a.分析、评价现状,识别改进区域,分析改进原因;
b.评价现有过程的效率,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确定改进目标;
c.寻找可能解决的办法,以实现这些确定的目标;
d.评价并确定解决办法;
e.实施确定的解决办法;
f.评价和验证实施的效果,以确定目标的实现情况;
g.将有效的方法规范化、文件化。
4.3 纠正措施
4.3.1 当发生不合格后,应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采取纠正措施应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4.3.2 不合格的识别
发生不合格的情况可能包括:
a.顾客的投诉、抱怨和意见;
b.体系运行方面的不符合项和产品质量方面的不合格;
c.内部、外部审核发现的不合格;
d.管理评审发现的不合格;
e.出现重大质量事故;
f.过程、产品中连续或重复发生类似不合格;
g.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重大不合格;
h.其他不符合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有关规定的情况。
各有关部门应将本部门发生的不合格信息及时通过《信息反馈单》传递给技术部,同时技术部也应利用上述渠道,收集有关不合格信息。
4.3.3 不合格原因的分析
4.3.3.1技术部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审,找出不合格的责任部门,必要时,会同管理者代表和有关部门进行。根据评审的结果,技术部对信息做出进一步的处理意见。将不合格的有关信息填写《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传递到责任部门。
4.3.3.2 责任部门收到有关不合格的信息后,应针对不合格的事实,分析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需要时,组织召开专题分析会。不合格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a.过程或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问题;
b.设备能力、过程能力或检验能力不足;
c.设计不合理或技术规范不适宜;
d.缺少文件、文件无效或误用文件;
e.资源不足;
f.人员的培训、技能、经验不足;
g.原材料问题;
h.其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4.3.4 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
4.3.4.1 针对不合格产生的原因,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填写在《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报技术部,技术部组织对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后实施。
4.3.5 纠正措施的评审
4.3.5.1纠正措施完成后,由技术部组织进行跟踪验证,对纠正措施实施效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如果实施效果明显,应形成规定,做出永久的更改;如果实施效果不明显或无效时,责任部门应重新分析原因、重新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技术部重新组织跟踪验证,直至达到预期目标。
4.3.5.2 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施的措施,应编制改进计划,逐步改进,技术部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验证。
4.4 预防措施
4.4.1当组织内发现潜在不合格时,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发生。采取预防措施应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4.4.2 不合格的识别与评审
收集以下信息,以发现采取预防措施的时机:
a.顾客潜在的需求或希望及顾客满意度调查结果;
b.产品质量统计分析的结果;
c.过程运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d.质量大幅波动的原因;
e.以往内审和管理评审的结果;
f.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g.供方供货业绩的统计;
h.其他信息。
4.4.3 当发现有潜在不合格事实时,根据问题的影响程度,由技术部召集有关部门评审不合格事实,指定潜在不合格的责任部门,将不合格事实填写在《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上,并传递到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分析潜在不合格的原因,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技术部跟踪验证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对有效性进行评审,并做出是否进行永久更改的结论。
4.5 在实施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过程中,总经理负责配置必要的资源,在分析原因和确定责任部门时,协调出现的问题,并监督措施的实施情况。
4.6 由于采取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引起的对体系文件的任何变更,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7 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相关记录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4.8 相关记录由技术部负责保存,保存期三年。
5 相关文件
5.1 FB/CX/4.2.3-2008 文件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FB/QR-/8.5-01 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
本条款主要责任部门:技术部
修改记录
生产部
仓储部
进出口部
生产车间
财务部
采购部
销售部
技术部
PAGE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