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电商的成功经验「农村电商实战」

互联网 2023-02-10 11:31:50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农村发展电商的成功经验「农村电商实战」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农村发展电商的成功经验「农村电商实战」,希望能帮助到您。

“在集镇卖药材,小商贩经常压价格;送到大一点的公司卖,价格虽然高一点,但路上就得花上5小时。”这是云县漫湾镇酒房村脱贫户李光典曾经面临的窘境。随着精准扶贫大力推进,电商扶贫通过示范点及项目建设等,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销售途径的拓宽。不过,由于种植养殖、加工标准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凸显,业内专家疾呼,“电商扶贫并非简单地将电商接入到农村贫困地区”,调整生产布局、建设配套设施等深度调整刻不容缓。

云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为了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益,当地结合气候、生态等优势条件,从“十一五”期间,就开始推广种植龙胆草、重楼等中药材。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药材的品质相对稳定,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但李光典经历的窘境,对当地大部分农户而言,都感同身受。

精准扶贫以来,当地为贫困户提供中药材种苗、种植技术等帮助,并积极拓宽销售市场。电商扶贫就是其中的重要方式。

“为解决农户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在村里建立合作社,设立收购点,以减轻农户销售的路途负担。”云县信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凤春说,公司在2013年成立后,梳理农户资源信息和外界需求信息,依托“互联网 ”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对接。去年,经由该公司销售的中药材超过1200吨,农副产品超过1000吨,辐射带动的贫困户超过5000人。

“再没有出现‘种一坡、收一箩’的情况了。”李光典说,公司不仅帮助他们对接市场,还提供种植技术和种植标准,按照公司标准种植出来的龙胆草,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现在卖一次龙胆草可收获近3万元。

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云县已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个县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在95个行政村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点及配送点。去年,当地电商平台上的农产品交易额为3800万元,增长80%。

不仅如此,何凤春还告诉记者,得益于电商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有客户在了解到当地有火草花后,还让平台提供火草花。在当地最常见、最不值钱的火草花,由此有了销售市场。现在由火草花制作而成的枕头,在部分地区供不应求。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贫困地区通过电商扶贫,摸清了当地的资源品类,盘活了资源优势,让一些不知名、不起眼的农作物变成了商品;其次,电商扶贫解决了农户,尤其是贫困户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了农户对种植养殖产品的议价能力。

在云南的元阳县,近年来,针对哈尼梯田红米“养在深闺无人识”、“货好卖不出去”、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借助“互联网 梯田红米”销售模式,打造出“梯田红米”的IP,去年电商平台上红米销售额超过650万元。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超过720万元,3000多户贫困户因此受益。

此外,无论是电商进农村示范点建设,还是电商扶贫项目建设,对提升农村地区居民“触网”率,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有着积极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各地对电商扶贫热情都比较高,有的还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开设了“扶贫馆”,产生了一定带动效果。

但想说“爱你”并不易,因为电商扶贫也面临种植养殖、加工标准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种植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土地较为零碎,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可能性不大,导致一些农副产品在品控方面无法很好保证;在养殖方面,贫困户多缺技术、缺资金,即便免费提供养殖种苗,其成活率、出栏时间等方面无法保证。

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一些贫困县虽然是农业大县,但到目前为止,标准化的农产品加工厂仍然比较缺乏。在引入电商平台后,销售的大部分产品属于原料型农产品,附加值低,所以最终到贫困户手中的利润依然较低。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后,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部分村小组都通了硬化公路。但一些电商平台负责人说,交通基础设施依然是制约电商扶贫的短板。受此影响,发货的物理距离远、费用高、时间无法保障,一些生鲜农产品无法运出去。一位电商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产品的销售价为每公斤1块钱,但每公斤的物流成本就到了1.5元。

此外,一些地区仓储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仓储中心,使得电商扶贫成点状分布,没有将效应最大化。

专家意见:专家表示,电商扶贫并非简单地将电商接入到农村贫困地区,而是要因地制宜,依托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倒逼生产布局,引进新的种植养殖技术、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并且,在农副产品检测、加工方面,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商品化率。 此外,在补齐物流短板方面,不仅要加强道路通达能力建设,也要整合资源,引入物流仓储等模式,提高配送的便捷性和可靠性。最终,让农民增收、受益,让贫困户摆脱贫困。
在陕西,电商扶贫有成效,也存在四大问题

□记者 薛天 西安报道

按照陕西省《电子商务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目标,到2020年,陕西将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对全省56个国贫县和16个欠发达革命老区县的全覆盖,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通过“电商 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 贫困户”等模式,2017年陕西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95亿元,同比增长80.33%。

数据显示,2017年陕西省农村网络零售额129.13亿元,同比增长51.49%,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95亿元,同比增长80.33%。

陕西的做法包括,组织电商企业赴贫困地区开展网销产品对接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搭建产品销售平台,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网上推介,推广“电商 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 贫困户”和“电商 贫困户”模式,以技术指导、包销产品、土地流转、临时用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以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区的陕西省紫阳县为例,目前紫阳县已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3个镇电商服务站、73个村电商服务点、14个电商扶贫示范点,引导和培育了4个电商扶贫龙头企业,累计带动贫困户3387户。藏在大山里的名优特富硒农特产品借助互联网“一线牵”远销大江南北,电商扶贫已成为紫阳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新路子。

同样是在秦巴山区,陕西省山阳县的80后喻琰,以手工空心挂面作为电商销售的“拳头产品”。不仅带动了挂面合作社的农民们脱贫致富,还通过扩展农产品销售品类,用自身的渠道资源帮助种植核桃、魔芋等农产品的农民们拓宽了致富门路。2017年,喻琰的企业总销售额达3000万元,其中挂面类产品年产量2000吨1700万元。喻琰表示,在企业新的工厂车间修建完毕后,手工空心挂面的年产量将提升到5000吨,能为附近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提供近400个工作岗位。同时,公司还将继续推广“生产工厂 销售公司 专业合作社”的产业链模式,这还能带动5000户贫困户脱贫。

据介绍,陕西电商企业带动贫困户在2017年2.5万户的基础上,力争2018年年底达到4万户。同时,陕西还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需求开展电商业务培训活动。全年培训贫困人员不低于1万人次,对有创业意愿和条件的贫困人员还将加强后续培训服务。

虽然成效显著,但有专家和负责电商扶贫的干部认为,目前电商扶贫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陕西省农业厅人事处处长、农村电商专家魏延安表示,目前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需要从理念层面,进一步提高认识,开阔视野。不能继续停留在教几个贫困户开网店、搞几次活动、在网上卖几次农产品这样的浅表层次上。而是要考虑如何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深度结合的有效措施,以电商来推动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公益扶贫,与之实现深度融合,避免为电商而电商。更不宜借电商扶贫做政绩工程,一哄而上。

其次,电商扶贫通常面临网络基础落后、快递物流不发达、农产品不标准、人才匮乏等困难。推动电商扶贫,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需大力加强人才培养,破解快递物流问题,必须有协同共享理念,抱团取暖,把运营成本先降下来。特别是“手”要伸得再长一些,从卖农产品延伸到改造农产品生产体系,推动供给侧改革,打通供应链,创新产业链,重塑价值链。

再者,要突出贫困主体的获得感。不能把电商扶贫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把贫困区域的电商业绩等同于电商扶贫的成绩;也不能把简单的电商活动等同于电商扶贫的长效机制,搞一阵风;更不能把空头支票当作宣传噱头,吊群众的胃口。而是必须聚焦到贫困主体,体现精准要义,让贫困地区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电商带来的实惠。检验电商扶贫成效好不好,要看有多少贫困农户因为电商脱了贫,平均到每个农民身上能增加多少收入,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带动。

专家意见: 魏延安说,政府、平台、网商、服务商、传统企业、农村经营主体及贫困户,是电商扶贫的六支重要参与力量,缺一不可。但从实际情况看,政府各部门、各大平台、各个网商及服务商之间还缺少有效协商,各自为战的多,密切协作的少,本来就稀薄的电商要素在贫困地区还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也不够经济有效。传统企业、农村经营主体及贫困户还缺少有效带动和帮扶,势单力薄。应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平台开放、各方力量参与的电商扶贫协同机制,进一步提升电商扶贫效率。特别是地方政府,要从系统思维出发,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完善电商生态,引导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在贵州,“最前一公里”困境仍然冦待破解

□记者 李平 贵阳报道

近年来,贵州抢抓大数据产业发展先机,建设电子商务云等“云上贵州”平台,与阿里、京东、苏宁等企业合作,共建贵州扶贫馆,打造那家网、贵农网、黔邮乡情等地方特色电商平台,电商扶贫成效明显。

与此同时,农特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建设,加强冷链物流建设等工作的迫切性,也已引起业内各参与方的高度重视。

贵州省商务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目前共建成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70个、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60余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0220个、快递物流服务点8875个,覆盖全省80%的乡镇,电商扶贫带动大批群众脱贫增收。根据规划,到2020年,贵州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36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贵州省商务厅厅长季泓表示,电商扶贫增加了贵州农产品销量,激发了农村消费潜力,吸引了贫困户创业就业,拓宽了扶贫方式,为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贵州电商扶贫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首先,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贵州电子商务云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凯表示,贵州外销的网货70%是农产品,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只有老干妈、茅台酒,由于大量农产品缺少品牌,在网络商品激烈竞争的时代,往往竞争力较弱。此外,贵州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主,没有建立涵盖生产过程、质量检验、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制约电商发展。由于业务量小,不少农村电商站点存活时间不到半年。

其次,农村物流成本较高,网络信号差。从2016年开始做电商扶贫的贵州邮政下属的黔邮乡情项目组负责人魏钦说,贵州山区交通差、路程远,农产品上行成本很高,运输成本比平原地区至少高出30%至50%,运行成本高导致很多生鲜农产品没有价格竞争优势。此外,越是贫困程度深的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越落后,“拿着手机到处找信号严重打击农户接触互联网的兴趣。”

第三,缺乏电商人才,贫困户较少参与。“在贵州发展电商扶贫,最关键的就是缺少大量精通电商技术又掌握相关产品信息、了解产品特点和市场行情的人才。”贵州贵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盖家杰说,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和农村特色产品的销售,一些电商经营户的客服服务、网页设计、产品文案等还要外包给沿海地区的公司。

“另外,贵州农村电商扶贫中工业品下乡多、农产品上行少,小部分经济眼光独特、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受益多,个体经营户或贫困群众收益不大或毫无收益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贵州掌上马帮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广说。

针对这些问题,基层干部和电商从业人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周凯等人认为,加强贵州农特产品生产、采摘、分拣、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着力培育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持续完善农特产品质量追溯和检测体系,有利于黔货出山。另外,结合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电商+农产品销售”模式,提高贵州农特产品在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而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则是破解物流“最前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困境。桐梓县经贸局电商办主任江智会等人认为,物流体系是农村电商扶贫的基础保障,贵州应持续提高农村道路通达质量和农村网络通信覆盖率,合理规划设立农村电商网点;加快实现物流到县、快递到乡镇、配送到村的物流体系,解决农产品上行最前一公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加强全省冷链物流建设,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助推黔货出山。 针对农村电商人才较为缺乏等问题,魏钦等人建议,贵州除从人才引进政策上提升农村电商服务水平外,还要加强对乡村干部、小企业主、致富能手、贫困群众的电商培训,提升其电商认知和应用水平。同时,通过开展与高校、职业学校合作,定点定向培养本土化电商专业人才,为农村电商扶贫提供持续的人力保障。 不仅如此,一些基层干部还建议,政府应加强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的考核跟踪,强化电商平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提升农村电商服务农民、富裕农民的能力,增强贫困群众电商扶贫的获得感,避免电商扶贫沦为应付式的面子工程和极少数人套取国家资金的项目
在广西,四大瓶颈困扰农村电商

□记者 何丰伦 南宁报道

近年来,电商扶贫已成为广西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提升了农特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为广西深化扶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重要路径。

广西的不少地方农特产品,在全国都有广阔的市场基础,但长期以来受困于知名度不高、附加值不高、产业链太短等问题,农村电商平台发展面临四大瓶颈。

首先,缺乏精准定位是农产品电商“有量无价”的重要原因。比如,广西横县的主打特色农产品,面临着进入北上广深等市场渠道相对比较单一,只能从大型批发市场进入等问题。通道狭窄,缺乏直接面向有强大购买能力的终端人群的产品、品牌和品种。

其次,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待提高。受文化程度的制约,农民仍保持传统“眼看”“手摸”“耳听”“口尝”的交易习惯,相当多的农民没有条件和能力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

第三,一些县乡基层各种电子商务网站专业化水平较低。尽管此前建设了不少涉农网站,但从形式到内容雷同量大,缺少专业水准和特色,更新周期长,网站成了“宣传网站”,适用信息量少,支付、信用、信息等功能不完善。

此外,农产品电子商务配套环境有待提升。以广西横县为例,全县农业生产大部分仍然处于小规模生产经营阶段,产品品质差异大,商业化水平低,与大规模电子商务要求差距甚远。尽管农产品种类繁多,但生产单位量小,保鲜、运输、后续处理面临物流环节的难题。

事实上, 通过电商平台为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和县乡村屯注入生机活力,让乡村振兴获得“产业支撑”,是我国不少县乡基层正在大力推动的工作。

目前,广西正在通过实施农村淘宝和“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体系,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级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乡镇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服务站。此外,积极推动宽带网络和快递物流的行政村全覆盖,促使快递物流成本大幅下降,使贫困村产品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大市场,开拓贫困群众增收新路子。

针对县乡基层电商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广西还大力开展电商大培训,“扫盲”了一批干部群众,提升了人们的电商意识;通过建立电商培训创业孵化基地,扶持一批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组织电商创业大赛,培育孵化一批团队和电商产品;扎根本地,开展“我为家乡代言”活动,打造了一批电商扶贫品牌;创建电商创业示范基地,拉动了相关扶贫产业的发展。

从2016年开始,横县连续两年推出的粘粘香粽子、莉妃茉莉花盆景、888生态庄园等3个项目参加多轮电商项目比赛,并获得荣誉,还挖掘了横县粽子、大头菜等一批电商产品,延伸了全县的产业链。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广西县级电商平台的发展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下一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度布局,为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提供更多支持。

广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毅表示,应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乡村电商物流站点建设,积极整合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助推农产品上行。 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应依托社会培训力量,持续加大电商培训力度,按照“一个网商一个团队一个品牌一个产业”的模式,根据各部门、各乡镇的需求,开展电商大培训;通过创业大赛、特色优势产业电商节等模式,以低成本投入、高综合效应的方式,推动乡村产业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有机高效发展;加强农产品上行和电商扶贫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支持鼓励特色优势农产品网络销售,力争在跨境电商方面有新突破;积极探索“一村一码”、“一品一码”等电商扶贫模式,助力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