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徽州城「无梦到徽州全文解释」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黟县徽州城「无梦到徽州全文解释」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黟县徽州城「无梦到徽州全文解释」,希望能帮助到您。
(作者:万以学)一
读中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的干部培训手册之《道教知识读本》,意外读到“黟县县治大门内祀唐薛稷、宋鲜于侁”。这是指祭祀薛稷、鲜于侁这两位土地神。土地神,民间称谓很多,常用的有土地公公,土地老爷。皖南喊土地老爷的较多。
查了资料才发现,首先是历史上真有其人,曾是黟县的县官。薛稷,唐县令,字嗣通,蒲州汾阴人,入《名宦传》。鲜于侁,宋庆历时知县,阆中人,见《宋史·鲜于侁传》,入《名宦传》。其次是这两人县官当得不错,入了《名宦传》,还有较好官声,黟县老百姓有感。薛稷在任时兴修县城水利,留有“薛公井”。鲜于侁,有担当,在任上除暴安良,曾惩处过一个恶霸。三是这两人由阳间官员转任土地老爷,是重用,极少有阳间官员有此荣耀。如唐朝“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人韩愈,转任的是翰林院的土地老爷。而且这两人转任享受祠祭很早,明弘治《徽州府志》:薛公祠,在县衙东庑,唐广德三年建,以祀县令薛稷。宋端平改元,知县事舒泳之重建于门楼里,今如故。清嘉庆的《黟县志》:土地祠,在县大门内东偏,祀唐薛公稷,宋鲜于公侁,亦日薛公祠。主曰“两少保上地正神之位”。唐朝就建祠了,直到清朝他们都还被供奉祭祀着。四是应有特殊因缘。在黟县为官或黟县人在外地为官而政声显著的,应该不止这两位。如薛稷,受朝廷恩遇甚隆,还是著名书法家,却在玄宗时因太平公主谋反事,他因知情不报被赐死。这按常理是不应当被推荐当土地老爷的。他的转任,可能有武后(则天)之后的时代机遇。最后,即使在土地老爷的新岗位上,他们的工作做得也很不错,不然不会被记载进各类书中。他们的名字地方志中有记载,其他杂书如清朝人编写的《铸鼎余闻》里都记载了,使偏于一隅的小小黟县在阴阳两重世界里人鬼都知晓。
乾隆版《黟县志》城垣图
我孤陋寡闻,过去在黄山工作多年,从未听说过这两人的名字。这次到黟县开省徽学会年会,便请本地名人胡中权来给我当向导,去寻访这两位土地老爷。
二
若以行政县级为单位,综合自然人文历史地理各要素,黟县无疑是中国最美的县,没有之一。黟县位于安徽南部,因黄山(即黟山)而得名。黟县历史悠久,为秦设古邑。始建于公元前221年,迄今2200年。前不久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古风盎然,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徽文化的所有要素和表现形态,它都具备。黟县方言至今外人听不懂,据说还是秦汉古音。全县面积不大,仅仅857平方公里,县治面积更小。但县域内却有着中国最典型、最美的乡村风光,处处如画,步步是景,而且都很有名气,如宏村、西递、南屏、屏山、关麓、卢村、碧山、黄村等,更是经典。黟县处在万山丛中,但以县城和柯村为中心,天然形成了两个盆地,县城所在的盆地,98平方公里,如同一个盆景。盆地内溪流密布,阡陌纵横,星星点点的古村落,构筑了现实的桃花源情境。徜徉在黟县的山水间,你会很自然地想,历史上黟县疆域面积较大,与陶渊明任县令的彭泽县(曾辖今东至县部分)毗邻,要么是陶渊明曾到过黟县,并按此模板模拟,写成了《桃花源记》,要么是世世代代黟县人依据《桃花源记》的文字描述,把黟县建成了如此这般的桃花源胜境。实锤证据是,陶渊明的后人仍居住在黟县陶村,清冽洌的武陵河水从村前淌过,然后注入漳河。
明清两朝的《黟县志》均记载,薛公祠在县衙东庑。黟县的古老与奇特表现之一,黟县的县衙一直在同一个地方,一千多年未曾变过。现在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就是原来的县衙地方。
黟县宋朝县衙
县政府在城中的一个土山包上,地势高厰。远远便可看到其风格简约的牌楼,正中镶嵌着本县特色石料“黟县青”,青色底上镌刻着金色的“黟县”两个大字。牌楼后面,是一新一旧两幢建筑。正是如今的县政府与过去的县衙正堂,它们并肩而立。左边是幢四层小楼,白墙黑瓦,为新徽派建筑,没有大厅,只在右侧开了个门,门旁挂着“黟县人民政府”的牌子。右边是幢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的古老建筑。它正中悬挂的匾额上书“正堂”,当为县衙公堂。正堂始建于宋徽宗年间,距今有一千年了。正面四根柱子立在鼓形柱石上,清朝黟县人黄少牧题写的楹联:五日风十日雨一邑丰穰,三年耕九年食百姓永足。红底金字,很是醒目。
黟县古城的薛公井
县衙正堂现为“黟县乡贤纪念馆”。正堂内改造过,现布置了乡贤照片及简介。黟县人口不多,全县不过十万人,但历代名人贤人不少。我问薛稷及薛公祠,管理人员茫然不知。他似乎为自己不知道感到局促。再问薛公井,他立刻兴奋起来,说知道知道,便带我们去看。县衙正对着县城直街。我们沿直街顺坡而下,薛公井在直街与北街的交汇处。估计是两条街过去路窄,后来拓宽了,使井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现被一木栏围合着。可能是为了防止事故,井口用花蓝盖住了。花蓝底座下有木牌标记,说薛稷担任县令,因“忧百姓饮水难而掘井九口,人称薛公井“。还说北街口这口井是目前黟县县城唯一现存的唐代古迹文物。
三
薛稷是土地老爷,原来的祠祭在县衙里。现县衙里没了立身之地,不知他去何处安身了。县城集中了一个县公共建筑的精华。过去治理县域必备的官方建筑,如县衙、社学、文昌庙、观音庙、钟楼、鼓楼、城隍庙等等,一般都建在城内。而社稷坛、厉坛、山川坛等通常放在城外。从古黟县《城厢图》上可以看出,社稷坛在城外西北。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凡今社神,俱呼土地(风俗编神鬼)”。古今变易,江山面貌已是大变,按图不能索骥,大多传统古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深处。其中,替代社稷坛的是民间的、零散在田间地头的小土地庙。
嘉庆版《黟县志》城厢图
胡中权说,可以带我看看其他土地庙。土地庙,或土地祠,民间俗称为土地老爷庙、土地公公庙或土地奶奶庙。
陶村离县城不远,是陶渊明后人聚居地。胡中权取陶渊明诗意,开发了景区“守拙园”。守拙园依着小山坡而建,进入守拙园牌楼大门,迎面是做成竹简状的石刻《桃花源记》,再沿石板道前行,可以看到路右边立着的一座小小土地庙。说是庙,其实很象一个放大的佛龛。俗语说,土地土地,住在石头屋里。土地庙上爬满了地锦,叶子已经红透了,并且掉落了不少,细细的根茎袒露在青石上。土地庙前的石制香炉里,还有枝香在燃着。庙进深不过二尺,里边端坐着泥塑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俩人着蓝袍,袖笼着手,眉眼慈祥。土地公公黑胡子黑眉毛,戴着宋代的官帽,却是一点官威也没有,如隔壁家的老大爷。与我同行的俊杰先生说,他小时候,家里人带他去扫墓,在给祖宗烧香的同时,一定要给土地神敬一柱香。这里有托土地老爷把后代的情况转告给祖宗的意思。接着我们去园最里边的“陶氏祖茔”,果然,在单独圈起来的祖茔围墙出口处,有个更小的土地庙。没有神像,却有块“后土之神”的牌子。香灰散落着,并没有燃着的香。看来近期没有陶氏后人来祭扫。
民国《黟县乡土志》陶村的记载
塔川村是网红景点,以层次丰富的秋叶美景著名,多年来一直被评为中国十大秋景之一。刚刚立冬,正是看红叶时候,游人如织。土地庙就在塔川村入口处的大樟树下。白墙黑瓦,约有二三个平米,很少有游客注意到它。虽然小而破败,倒还是一个正式的房子。门楣上是黑底描金字:土地庙,两旁的对联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门口摆放着一小块落满灰尘的红布,是给叩礼敬拜用的。我们站着看了会,基本没人跪叩,能顺手烧支香的人也不多。庙里边只有土地公公一人,白发白须白眉,面白如玉,穿着蓝袍,蓝袍上镶着金色的图案,戴着金冠,与一般土地庙的土地神不大一样,装扮上像个王侯一级的大官人。但他浑身上下透着和气,慈眉善目,看上去和蔼可亲。塑像前照例是一个香炉,胡乱插着一些香。香灰一地,也没清扫。没有水果等奉献,空的矿泉水瓶扔在一边,看来也不是供奉给土地老爷的。墙旯旮角居然还有一张床,可能这土地庙因为有塔川景点,有人主动来管理。
塔川秋色
塔川村的另一个土地庙,在网红民宿“塔川书院”旁边。它依托在民宅的墙角,紧贴着石拱桥的桥头,俯临着清澈的溪水。但这个土地庙里边没有土地老爷塑像,只是堆放着一些杂物,已转为仓库了。村里的吴姓老人说,村里老早就没有土地庙了,土地菩萨早已被捣毁,村民现在也没有人去拜土地。
这些土地庙都没有社主。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土地庙都太寒酸了。我们不知曾经的黟县县令薛稷、鲜于侁,最后会在哪里找到自己的地盘,但确实很难想像作为县令的他们,会住在这样的土地庙里。但他们转任的是土地老爷岗位,仿佛也只能这样。从我俗人的视角,这反差确实太大了点。
四
薛稷转任为土地老爷,没有转任为城隍老爷,是一件很需琢磨的事情。唐以尊奉城隍为主,宋则土地信仰盛行。如果按时代推理,薛稷应做城隍老爷,而鲜于侁应做土地老爷。城隍原来是民间信仰中的城池守护神,和土地差不多,只是分工不同,难说谁官大谁官小。但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城隍社会地位上升很快,显得日益重要。民间虽然称呼他们都叫“老爷”,但看上去城隍快变成土地的上级了。古时人间官员转任土地是荣耀,但转任城隍似乎更加荣耀。有名有姓转任城隍的官员似乎比转任土地的要多。
城隍老爷摆明是个官,他不仅管阳官,也管阴官,还管厉鬼。城隍老爷比土地老爷厉害多了。农民用三块石头一片瓦,堆个庙的形状就可以给土地老爷凑合了。但给城隍老爷修庙,是朝廷命官的一项正式差事。城隍庙都是由当任县官用公款修建的。钦定大清会典:直、省、府、州、县各建祢坛,中设云雨风雷之神位,左设本境山川之神位,右设本境城隍之神位,岁以春秋仲月诹日取祭。现在看明清及民国各地修的地方志书里,几乎都有修建城隍庙的记载。很多地方为郑重其事,一般还由当地最高长官,或知名学者文人撰写文章以示纪念。很多名人,如郑板桥也写过《城隍庙碑记》。郑板桥狂吧,但他给城隍老爷写文章也得恭恭敬敬,不敢有一点狂气。康熙年间,黟县新来了一位县令,他在位四年,大兴土木,搞了一些建设。之后延请四方名人撰写文章,树碑立传,以便青史留名。其中《重建城隍庙记》,份量最重,是请桐城文人张英写的。张英就是那位以“父子宰相”和“六尺巷”闻名的那位张英。估计张英没有到过黟县,但文章照例吹捧了一番。“黟之有城隍庙也,不知创始何时,大约数百年于兹。庙址在城西北隅,高明爽垲,与学宫并峙,允惬神居”云云。这位知县会来事,也会做事,他在修城隍庙的同时,顺带修了土地庙。“(城隍庙)前即土地祠,四周缭垣,既绳方整。大夫命取益于学宫之隙地,以壮观瞻也。”很显然,土地祠是给城隍庙做陪衬的。很少见人尤其是名人专门给土地老爷写文章的。
黟县佘溪古廊桥(土地庙)
土地老爷可以无名无姓,但城隍老爷大多有头有脸,很多是有过功迹或其他重要影响的官员担任,甚至可以“人肉搜索”到的。所以象薛稷那样转任为土地神的少,而有权势的官员转任城隍,有案可查的就比较多。城隍的任命程序,也一如阳世人间的官员,多由人间的皇帝任命。城隍所在的祠庙的配置也如同阳间衙门,城隍的级别,是一品还是二品,需根据城市规模大小来确定。阳间官员要转任城隍这样的阴官,就是级别一样,由于阴阳相隔,也是非常之难的。皇帝选任城隍,“官声”即民意显得特别重要,民间推崇的大多是对当地有贡献的人,还必须是清官。在科举时代,城隍也可以通过考试录取。《辞海》说,芜湖的城隍庙,建于吴赤乌年间,是中国目前存在的最古老城隍庙。它的城隍是纪信,是为刘邦赴死的部将,作为忠义将军,宁国太平等地也奉他为本地城隍。南京的城隍是文天祥。合肥城隍庙前些年也重修了,我曾去想看,却被看门的城隍小鬼拦住没有看成。合肥的城隍,说是首任知府,但查《合肥府志》,他却只任过主簿官,也没见着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功绩,让人莫名其妙。
中国改朝换代,新主一般要干两件事,一是制定礼乐,二是修前朝历史,目的都很清楚明白。而明太祖朱元璋登龙庭,干了两件大事,其中一件是:大封天下城隍。把城隍纳入了朝廷的正式编制序列,属于皇家的封臣或嫡系。这倒不一定是城隍的神通大,如人吹嘘的那样“其神天地储精,山川钟秀,威灵显赫,圣道高明“。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代天理物,护国保邦,普救生民。朱元璋说的很清楚: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实际是把精神领域的工作交给了城隍。可以说是任务重要,使命光荣。他还还调整了其级别与职能。让城隍老爷兼任判官,监察阴阳二界,掌管因果报应,代天监官司民,“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不得幸免”,拥有监察腐败和维护社会正义的权力。通常,是阳官治人,城隍治鬼。但朱元璋封过城隍后,还规定新县官上任要去谒见城隍。所谓头上三尺有神明,对当官的来说,头上的神明之一就是城隍。别以为你当个官,就可以为所欲为,你若作恶,人间没抓到,阴间也不会放过你。
朱元璋干的第二件大事是颁布六条圣谕。这与大封城隍相对应、相联系,其旨意也在收拾人心。“每乡里各置木铎一,内选年老或瞽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日: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其核心内容,大多来自程朱理学。大明六条圣谕,实施效果良好,所以在大清朝继续沿用,康熙帝还将其扩大为圣谕十六条。并对圣谕的宣贯,采取了更加规范与彻底的措施。徽州民间很多宗族的族规家训,其源头都是圣谕内容,即使宗祠之堂号,如敦、笃、崇、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都可以追溯到圣谕这个最高源头。其实我们也可以猜度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的心思。他是和尚出身,又靠造反上位,深知人心的力量,深知治理天下须从基础的、基本的理顺民心工作入手。
城隍老爷如此重要,使得大大小小官员学会了巴结讨好,还会搞道德绑架。黟县人胡寿安到信阳上任,便去向城隍祷告,主动请求监督和表示清白:一官到任几经春,不负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仍似到时贫。清顺治十八年的黟县知县这小子比较机灵,他有篇城隍祠祷雨文:国家之立有邑隍也,责与令尹均,予小子奉天子简命,来牧兹土。时晹时雨,予小子功也,繄尔神功,恒晹恒雨,予小子咎也,繄尔神咎。完全把个人的行政责任和施政政绩与城隍绑定在一起了,不知城隍老爷看到这篇祷文该做如何想。
对老百姓来说,城隍还有一个重要角色,他是“祭厉”的主祭。一般而言,老百姓对厉鬼,是惹不起躲得起,另外单设祭坛祭祀的。古黟县的”邑厉坛“在北城门外,旁边就是广安寺。好象是怕仅有城隍还镇不住厉鬼,需要多重约束吧。把官与鬼放在一起管,这官当的不好就是厉鬼了。反正,城隍老爷的工作,是土地老爷不做的或难以胜任的。
历史就像一缕烟。如今城隍庙只有很少的城市还保留着。过去黟县的城隍庙,就在今天黟县县人大办公楼那位置,但一点痕迹也找不到了。但不论在哪里,或大或小,或隐或显的土地庙,总能看得到。风云天天变幻,但它总是打而不倒,扫而不尽,顽强地存在。这样看,薛稷没有转成城隍是正确的选择了,尽管不知道他寄身在哪个土地庙,但是土地老爷,总归有自己的一方土地,也许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小块。当然,知道薛稷是土地老爷的人也很少很少了。在今天的黟县,是因为薛公井,薛稷才会被人偶然想起。看来也不是他的土地老爷身份,而是他做的事让老百姓记住了。
五
土地老爷的神通不特别厉害,但也不能不把他当神仙。土地信仰是原始信仰,土地崇拜是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带有原初和根本的意思。古时民智未开,老百姓祭祀的东西太多,风云雷雨山川,蛇神树怪石妖等,什么都可以祭祀一番。我们在乡间,也经常看到一个稍大一点的樟树或枫香树上,缠满了红丝带。但毫无疑问,不论东西南北,土地都是最普遍最主要最中心的信仰。人啥都可以不要,但不能不要空气(天),否则你怎么呼吸啊。更不能不要土地,否则你在哪儿立足啊。空气是虚的,难以抓住,土地最实在啊。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这可不是一句空话。你需要的水、谷物、动物等等,莫不是从土地中生出来。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人们并不是从虚无飘渺中,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体悟认识到土地的作用,并产生信仰的。当然更重要的,是这种信仰所产生的利益,触目可望,触手可及,真实不虚,且有求必应,百试不爽。所以人们祈之免灾去难,农民祈之风调雨顺,官人祈之官运亨通,如此等等。
土地老爷本来没有归属,后来被道教拉进队伍,但地位很低,只能算是末等芝麻官。而且一般都在乡下混,且辖地越管越小,宅地、园林、寺庙、一山一丘都可以。因为官小,土地老爷经常被人呼来唤去,甚至成为戏嬉玩耍对象,不仅是神仙,甚至鬼怪都可以使唤他。人世间,老百姓也和他平起平坐,甚至可以摸摸他的头捊捊他的胡子,并不需要爬趴在地上仰头看他拜他。怎么说呢,就是卑微,而且卑微得近乎窝囊。但他仍然得到各方尊重和礼遇,不管神仙还是厉鬼,见了土地总要打个稽首的。《西游记》上的孙悟空,调皮猴子,到一地方动不动就唤土地,而且一上来就威胁要打三百棍子,实际好像并没有真打过。若真打,恐怕没有一个土地老爷扛得住他那金箍棒。神仙鬼怪世界,你打过来我杀过去,好象从没见土地老爷被打被杀的记录,甚至被骂被辱的记录也没有。《天仙配》上七仙女与董永成婚,没人肯也没人敢为他们证婚,最后找的证婚人也是土地老爷,后来玉皇大帝要追责惩罚,照理土地老爷责任很大,但玉皇大帝并未拿他怎么着。不知是有意放他一马,还是根本忽略了他。
土地老爷的祠祭从来不缺,过去大土地神,由皇帝专祀,各地区的社神,也是由地方官、乡里奉祀。后来官方祭祀转向城隍老爷,但民间、乡里祭祀的仍是土地老爷,尽管没什么隆重仪式,但三瓜二枣,半截残香,一瓦片雨水还是有的。徽州过去有“接土地”的风俗,即在每年二月二,祭祀土地,叫春祈,祈祷土地老爷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秋天还有祭祀一次,叫秋报,是感谢土地老爷所带来的丰收和吉祥。徽州呈坎村现存宋时古建“长春社”,曾悬挂“春祈秋报”牌匾。我猜测,这长春社就是大家族用来祭祀土地老爷的建筑,是土地老爷从官方走向民间、社稷坛转向土地庙的过渡性建筑。春祈秋报的仪式,现在看不到了。但田间地头的土地庙里,香火似乎一直是有的。毕竟一年四季,农民们总在土地上摸打,本来麻烦土地老爷的事儿就挺多,就是没事,也需在土地庙里上柱香,有事保平安,无事祈平安。这表明,老百姓早已把土地老爷看作最亲近的一位神仙,甚至是家里人了。城市虽由城隍管辖,但土地老爷也有人请。现在我们到一些城市住宾馆,如果留意,在他们的后院或某个不起眼的地方,会发现一个神龛,里边供奉的十之八九是土地老爷。这种情况,我们在港澳台甚至日本韩国也能见到。土地老爷在那里,也努力勤勉,在为城市消费主义文化服务呢。
黟县傩舞
老同事建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说黟县傩舞“出地方”的。黟县,“俗多联会赛神“。这”出地方“应源自古山越人的傩舞,后转为城隍庙会上的文艺表演。城隍老爷每年有“ 出巡 “或“出会”活动。城隍老爷官威大,所以出巡仪式十分隆重。他要坐花轿,由人抬着巡市,并有装扮的全副执事在前鸣锣开道,旌鼓前驱,很多地方还张灯结彩、搞文艺表演给他看,当然也给围观的老百姓看。出地方,设有“地方王”和各乡“地方”。先由地方王表演,再每到一地由各乡地方表演。地方王,即由最大最有势力家族来组织表演,各乡“地方”则由当地家族组织表演。地方都是面目狰狞的恶神,带的队伍都是各路恶鬼,道具都是阴曹地府里的刑具。我怀疑,出地方之所以叫“出地方”,原本是土地老爷把自己管辖地的各路神仙也好,恶鬼也好,管它是”黑无常“还是”白无常“,是”五神(风雨雷电火)“ 还是 ”五猖(东西南北中五路鬼魂)“,届时统统请出来或赶出来,一次交给城隍老爷,期望他把它们统统驱逐出本地方,以保一方土地安宁。反正,城隍老爷有“祭厉”职责,这是他应尽责任,再说道教里的神仙排序向来比较混乱,城隍老爷有时能指挥阎王或他的手下人马办事,土地老爷可办不到。
六
自古至今,始终得到中国人祭祀的,恐怕只有土地和祖先了。对土地和祖宗的信仰无疑要远远早于道教。土地神的出现,肯定比道教诸神要诞生得早。尽管土地神后来被道教收编了,成为道教的神。但只能说,土地神是道教的来源之一,而不能说道教创造了土地神。换个角度说,道教是根据道家思想而延伸发展起来的,并大量吸收了民间信仰,包括土地信仰而后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道教只是给道家思想和民间信仰配备了宗教外衣,包括神学教义、信仰、修持方术、科戒仪范、制度规章等等。
徽州社会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样板,是“东南邹鲁”,反映在儒释道关系处理上,深得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教诲精髓,既和平共处,又主次分明。从黟县看,目前保存最多的、最好的、最久的,建筑工艺最杰出、最优秀的无疑是祠堂。祠堂是最中国的尊重祖先的文化传统,是儒家观念最直观的解释。且不说原始崇拜、越巫方术,即使徽州寺庙宫观法脉悠长,也大多时兴时寂。象梓路寺等,都是唐会昌灭佛事变发生后,因黟县山高地远,来此避难的僧人们建的。这一事实,验证了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和对民间文化的尊重,也生动体现了宗教信仰包括民间信仰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为中国文化对其他宗教的开放态度,实际也为宗教中国化这个大命题作了生动注解。时至今日,道教虽已丧失中华文化主流地位,但它的“尊道贵德、效法自然”理念,以及经典教义、信仰仪式等,包括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的俗神崇拜活动,仍然是我们完整、准确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钥匙。
南屏村叶氏祠堂
薄暮时分,喧闹了一天的塔川慢慢安静下来。起了一丝轻雾,将满川的色彩斑澜,调润调柔了不少。层层叠叠的田地,静静地伸展向远方。历经沧桑的徽派民居,白墙黑瓦间,谁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谁家的畜禽在低叫,谁家的音乐在响。这景象,似乎一千年来或两千年来,亘古以来都是如此。我的时空感觉混沌了。忽然想到,它们都有土地老爷在看守着吧。薛稷、鲜于侁们也许就藏在某块田角或某棵大树下,也正在瞅着这眼前的景色呢。土地老爷、城隍老爷和祠堂社主,都离不开特定的一方土地。离开了特定的土地,他们的灵魂或神力就失掉了。他们乐意为本地百姓、本家后代服务,解决民生问题,包括最急迫的生存问题和精神抚慰问题。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应当对他们抱有一点敬畏心,那也是对大地自然、祖宗血脉的敬畏。有此一念便是善德,而并不需要复古还旧,盖楼起庙。
慊慊意散黄花黄。谁在动笙簧。匾檐栏榭挂满霜。歌声断。脉息长。把酒临风。天涯望尽。大地还苍茫。桃花源里是故乡。不思量。心逐浪。
本文作者系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省徽学学会顾问
(来源:阅读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