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门基金「基金top10」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近期热门基金「基金top10」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近期热门基金「基金top10」,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个不大的热销基金排行榜,正折射出行业一个新形势下的大思考。
2022年开年以来市场震荡之下,包括“流量”明星基金在内权益类基金出现大面积净值调整,基民的“吐槽声”充斥各大论坛,也经常登上微博热搜榜单。而近日一位明星基金经理从热销基金榜“消失”,更引起行业关注,对“热销基金榜单”合理性提出质疑。
对于这一话题,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多位销售机构、基金公司的行业人士,探索“热销基金榜单”的设置初衷、实际效用、参考价值等等,来寻找一个市场“新形势”之下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的新策略和新思考。
01:
“热销榜单”是行业惯例
初衷只提供一个参考
近期基金最热的事件无疑是某明星基金经理从蚂蚁财富基金热销榜“消失”,对此,蚂蚁基金董事长王珺接受中国基金报专访时直言,“热销榜单”是一个行业惯例,蚂蚁对这个榜单也会持续优化。
“不仅是三方机构,银行、券商等渠道也有类似的热销基金榜单,这应该是已运作多年的行业惯例。”王珺表示,这一数据是参考了股票交易上的净流入、流出数据的惯例而诞生,多数平台应该是出于给与投资者全方位参考才提供这一榜单。
王珺特别介绍,蚂蚁财富的榜单针对“金选基金”展开,依据多个不同维度会呈现不同的榜单,每个榜单呈现10只产品,其中包括近5年长期绩优排行、金牛奖基金排行、定投排行等。
同时,在近期针对榜单做了优化:自2月12日起,金选榜单里的“周销售排行”在单一申购人数的基础上增加了“周净申购金额”这一维度,当某只产品的同期“周净申购金额”为负值(即净赎回)时,不进入周销量榜单。
王珺表示,当初设计金选基金榜单之时也有思考:如果仅仅针对全市场做销售排名,可能没能为投资者做好筛选,我们希望能帮投资者寻找“正确的方向”,因此设置了“金选基金”。这是蚂蚁财富结合用户投资偏好,委托基金评价机构为用户选出的绩优基金。
数据显示,目前蚂蚁财富“金选基金”已收录183只基金产品,以偏股基金为主,其中均衡配置型产品占据主流,并涵盖固收和固收 等稳健类基金产品。对于基金的调入调出,取决于基金的长期业绩表现。金选致力于在均衡配置和行业、风格赛道上,都选出长期3年以上相对优秀的基金。
中国基金报记者从其他销售平台也发现了类似的基金销售的榜单。据一位电商人士介绍,销售平台热销基金榜单是通过各家三方基金销售平台实时销售数据后台算法规则,筛选出购买量较大,人气较高的基金进行排名,是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众多榜单之一。“热销榜”的展示是第三方销售机构为存量客户在挑选众多基金产品的过程中,提供的一个参考维度。
02:
“热销榜单”客观上有促进销量作用
但整体影响不大
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多位销售人士,普遍表示“排行榜”对于销量具备促进作用。
一位业内人士就分析,互联网销售具有羊群效应,趋同性,所以成熟专业的互联网销售平台都会充分挖掘、尊重这一人性特点,制定热销榜单,满足用户选基参考维度的需求的同时,提升销量。同时,也确实可以帮助一部分“懒人客户”,更快捷的做出投资决策,促成交易下单,提升销量。
不过,从实际的数据来看,这一销量的促进作用其实并不大。作为行业内基金代销规模的“顶流”,蚂蚁财富的数据具备一定的指导价值。王珺介绍,从日访问量来看,金选周销量榜的日访问量仅为蚂蚁财富平台基金阵地的0.19%。从单日销量来看,金选周销量榜单仅占蚂蚁财富平台总销量的0.027%。
对此,就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互联网三方平台的客户多为长尾客户,在投资经验上较为缺乏,并在基金产品选择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并做出相应的购买行为。平台提供的“热销榜”确实有可能会被缺乏投资经验的投资者过分依赖,但三方销售机构想单纯通过“热销榜”作为重点展示,去获得更多销量的可能性并不大。
“从我接触来看,像蚂蚁财富这样的平台整体上一直贯彻着开放平台的理念,对C端用户与合作机构,蚂蚁都开放了很多数据。对于排行榜之类的数据,初衷还是开放真实的数据给大家,展示维度也比较多,整体还是比较客观的。”一位公募人士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数据更多应该是一个工具的意义。
虽然市场很多投资者会参照热卖的基金做一些投资决策,专业的投资者可能甚至会把榜单作为一个逆向指标,而小白投资者相对更可能“抄作文”,所以肯定会有一定影响。目前从整体的互联网销售平台来看,并没有主要把榜单来作为销售引导,比如可以看到它们并没有将榜单放在非常重要的展示位置。
03:
“热销榜”不能人为操纵
市场不少猜测声,质疑“热销榜”是否会被人为操纵。
对此,王珺直面质疑道:蚂蚁财富不会就流量或者排位去售卖,更不会卖坑位费,也不存在竞价排名等等,“过去我们没有做过、现在也不会做、未来也不会做”。其“热销榜”就是客观数据,不存在人为操纵。
“蚂蚁财富一直希望做出‘金三角’,一是优选基金、二是资产配置、三是长期持有,我们始终围绕这三个点去做,希望用户能布局到优质的产品,并通过配置来降低回撤,真正实现买了以后拿得住,坚持长期持有,希望能为客户做一些方向正确的事情,最后整个投资收益风险比是有所提升的。”王珺表示。
不仅蚂蚁,其他互联网平台也有类似的“榜单”,行业普遍认为操纵榜单的可能性不大。
一位公募电商部人士表示,各销售平台的“榜单”都基于其各家后台相关数据,并通过各自的算法规则得出,应该是具备一定逻辑性的。只是目前整个行业并未对各类“榜单”的算法提出统一的标准,存在各种统计口径上的差异。各“榜单”的推出只是三方销售机构为客户在筛选基金时提供多个维度,所以通过人为操纵榜单的可能性并不大。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销售辅助逻辑有很多,榜单只是其中的用户体验产品和工具,满足用户参考基金买卖的客观功能,初衷未必是营销导向。其合理性在于用户需求,客观性在于投资者个人的判断能力。对于大型互联网平台来讲,榜单是非常简单的数据能力,很容易做到准确无误。
不仅如此,从基金公司反馈来看,不少公司也愿意为登上“榜单”而努力,非常重视这一榜单。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榜单上的排名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市场短期行情、产品在平台的用户积累、相关机构的品牌影响力等,这个数据要去人为做干预的话没有那么容易。
“作为机构还是会着力于自身条件致力于朝核心方向去发展,毕竟销量也不是说靠一周两周就能快速取得突破,大多数公司还是基于自己的产品优势和后面的战略重点的一些发展方向去做努力。”上述人士表示。
此外,华南一位公募电商部人士也认为,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确实存在较大的用户流量及较高的客户粘性,同时,该类“热销榜”与平台的销售方式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这为基金管理人提供较好的获客渠道。作为基金管理人确实存在需要通过一些“榜单”的形式,增加曝光量,提高客户转化率,不排除会通过借助上榜互联网代销平台相关“榜单”来扩大自身基金规模。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也认为,公司旗下基金进入销售榜单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注意,为销售带来正向循环。但在销售过程中,这一销售行为是否是站在投资者长业利益的角度出发,需要认真观察分析。
04:
流量放大的“热销榜单”效应
争议声四起
过去两三年结构性行情,“炒股不如买基金”让不少投资者积极布局基金,包括大型互联网平台在内的基金代销机构的基金销售量呈现“几何级”增长。然而2022年市场震荡之下,一批被投资者追捧的基金并没有得到好的投资结果和体验,尤其是一些“热销榜单”上的明星基金,因此也引发市场对于“热销榜单”的质疑声。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表示,类似多数电商平台也会公布销售榜单,这类热销榜单实际上迎合了投资者的从众心理,热销榜单有其合理性及客观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销售。
“好的产品需要触达更多的客户是销售意义所在,因此,促进销售这一行为本身是有意义的。”刘亦千表示,目前行业对其质疑在于用这样的方式销售基金是否能够真正给客户带来长期价值,是不是加剧了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从而加剧投资者追涨杀跌,加剧市场波动?不同于普通消费品,基金是金融产品,是以信托关系为载体的投资服务,服务所呈现的结果会受到非常复杂的因素影响,因此销售适当性显得极为重要,大多数人购买的基金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风险偏好匹配?都是值得探讨的。
刘亦千还表示,目前基金行业出台了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基金的投资收益和风险或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级、评奖、单一指标排名等评价活动都要纳入管理办法之中,
“毋庸置疑,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为普惠金融做出了贡献。”另一位行业人士表示,不少平台上都是小白投资者,无论是财富水平还是风险承受能力都相对较低,简单套用过往电商平台的榜单销售方式,尽管短期内可以实现很高的转化率,长期看还是积累了潜在风险。事实上,榜单营销迎合了大众的从众心理,放大了“羊群效应”,这在销售普通商品时不存在太大问题,毕竟普通商品的产品品质相对稳定,但是金融产品不同,不同时间点买入同样基金的投资者,最终收益差异可能很大。
此外,还有一位公募人士,从长远来看,过度的依赖榜单,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因为单只产品的用户集中度越高、单只基金规模越大,就越不利于投资;例如现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产品,在市场风格切换为成长的时候,基金持仓也只能维持一些市值较大的公司,长期来看未必有利于用户的投资体验。
05:
理性看待“热销榜”的参考价值
需避免过度一致性
在快消品领域司空见惯的热销榜单,在资管行业遭遇了“烦恼”。这背后既有金融产品的独特属性,也需要市场各方真正去理性看待“热销榜单”的参考价值。
王珺就明确表示,热销榜单作为行业惯例,出发点原本是给与投资者一个客观数据的参考,然而在市场大震荡之际让市场产生了质疑声音,“我们内部也在不断反思”。
“我们内部也在考虑这一行业惯例的榜单是否科学、合理,近期增加了净赎回这一指标就是一种优化,往更科学的方向去迭代,这种优化还会持续,甚至进一步淡化销量相关的榜单。”王珺反复强调,销售排行榜不应该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还是要提醒投资者充分了解这个市场、基金投资风格再决策。
王珺介绍,此前,蚂蚁财富在这一块也做过不少次改版,增加了关于单只基金风格、夏普比例、波动情况、基金经理情况等数据,希望用户了解基金投资风格之后,做出自己的风险决策。与此同时,蚂蚁财富提供大量的陪伴和服务,尤其是在市场波动之中给与用户更多的服务,并做好投资者教育。
一位电商人士表示,合理且客观的销量榜单,确实能为基民们提供相关市场信息,比如近期热点、行情风格、市场偏好等。只是过度“热销”这一属性,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容易让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忽视基金投资的其他重要因素,跟风买入的行为往往不利于投资者养成理性、健康的投资行为与习惯。
因此,新形势下给予了行业新的课题,如何个性化的理性引导或许是未来市场各方需要努力的方向。
盈米基金副总裁、且慢业务负责人林杰才对此表示,“榜单”若带来集中的一致性行动,确实会对短期的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是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优势在于对客户诉求的精准识别,所以可以利用好这个优势,给予不同客户更加个性化的理性的指引,一方面会更具客户价值,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这种非理性单一指标决策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精品化策略旨在解决投资者痛点
投顾服务成发力方向
中国基金报记者张燕北
近两年基金代销渠道竞相打出精品化策略,各大重量级基金销售平台相继上线精品基金栏目,为用户提供优选基金推荐服务。然而对于这种代销平台展示和推荐基金的行为,目前仍存争议。
有观点认为,平台投顾业务选出的基金,既有链接可直接申购,还在销售首页展示,让投顾业务的独立性存疑。对此受访人士普遍表示,这种精品栏目上线的初衷是帮助投资者更加正确、理性地投资,重要目标之一是希望用户能够长期持有优秀管理人旗下的优质产品,以优化投资体验。
从合规角度看,这类业务是代销平台联合有相关资质的机构合作的产物。从业务角度看,投顾需要触达客户才能做到“顾”,而渠道一定会触达客户。未来基金代销渠道势必成为投顾业务的深度参与者,销售平台将持续提升用户服务能力,优选基金产品的筛选标准也会越来越清晰、专业和严格。
精选栏目以带来较佳投资体验为目标
自2020年蚂蚁财富推出的“金选基金”栏目后,其他多家基金代销渠道接连推出类似栏目,向用户展示及推荐“优选”、“严选”及“精选”产品。对此,多数受访者认为此类栏目的初中是优化投资者持基体验,伴随着行业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据一位公募互联网金融部人士介绍道,基金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折扣经纪商,希望通过提供好的交易体验去让投资者自主决策;另一种是精品店模式,希望投资者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因而帮助投资者选择基金。
“事实上,部分平台采用精选基金的模式,初衷还是为了帮助投资者选择好基金,此外,精选基金模式,也可以提高对外议价能力,集中销售平台及基金管理人的力量,用相对有限的资源做大规模。”他说道。
华南一位公募电商部人士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在她看来,基金产品数量的增长极大提高了普通个人投资者选择基金的难度,销售机构如果能通过相对客观的量化指标为投资者进行基金的初步筛选,并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对全市场不同类型基金进行分类排序并“精挑细选”,这利于全市场基金产品的“优胜劣汰”。
对于这种精品基金栏目的合理性,多家销售机构已进行多方验证。
以蚂蚁财富“金选基金”为例,蚂蚁基金董事长王珺对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金选诞生的目的很简单,随着新发越来越多,存量基金接近1万只,我们与基金评价机构合作,希望能够帮用户筛选出绩优基金。”
王珺表示,金选主要的目标是希望用户能够长期持有,通过持有三年以上大概率跑过偏股的平均收益。“确实因为短期震荡,部分金选产品的表现欠佳,但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很难说布局一只基金就能当年赚钱的,我们相信通过配置和长期持有,能改善投资者体验。目前我们一直在跟基金评价机构沟通,持续优化优选基金的框架。”
而盈米基金副总裁、且慢业务负责人林杰才介绍,且慢的严选体系有两层的严选,且慢严选的第一层是主理人在做自己的投顾组合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组合的投资思路严选基金产品,在这个过程当中且慢会初筛出可投池和重点基金池,这一步基本上就可以过滤掉无脑跟风买销量冠军这种普通投资者容易出现的非理性行为。
“另外一层是且慢会从大量的投顾组合当中,再严选出来少数我们认为在保障客户持有体验、以及避免客户犯错等方面表现的最好的投顾组合,评价的指标除了基本的投资业绩之外,我们还重点参考投顾组合对回撤的控制能力、是否有完整的控制客户资金进出结构的机制、以及主理人持续陪伴持有人的意愿和能力等综合因素。”林杰才说道。
销售机构应保证投顾业务的独立性
平台投顾业务选出的基金,有链接可直接申购,还在销售首页展示,让投顾业务的独立性存疑。
在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看来,每个销售机构都希望实现达成交易、增加销售收入、为客户带来价值的多赢局面,在推送基金的时候也愿意站在客户立场遴选产品。
“毕竟投顾需要触达客户才能做到“顾”,而渠道一定会触达客户,两者之间往往会重叠或相互影响。这个过程非常考验行业的利益格局,不是说不能做到,但确实有挑战性。” 刘亦千说道。
针对销售业务与投顾服务独立性问题,北京一位公募电商部人士也认为,“筛选的规则需更透明、更合理;展示的产品应该更客观、更全面。由于‘精选’、‘严选’的基金都是通过三方机构后台计算规则筛选出来的表现相对优异的产品,与投顾业务推荐的行业好基,可能存在一套筛选逻辑,确实很难区分平台销售业务与投顾业务是否完全保持独立。”
上述公募人士认为,其实平台投顾业务还是比较独立的,尤其是头部大型平台。而且现阶段并没有要纠结资质、业务独立性等问题,而更多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碰到问题就去解决。
“基金电商五六年前还基本都是类似超市的货架模式,蚂蚁走的还是比较超前的,希望给用户去选择好的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他进一步表示。
其实站在基金销售平台角度,他们的利益某种程度上和用户是绑定的。他们并非希望某些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同样并非以促进销量为唯一准则。
蚂蚁基金董事长王珺表示,“作为销售平台,我们是有考量的,不希望用户一拥而入某些基金的赛道。一旦亏损,对于用户以及平台伤害很大。作为平台,我们希望用户对平台的好感度是高的,用户能通过我们的服务获得健康的资产配置,由此提高对平台的忠诚度。因此对于过热的基金,我们并不会主动营销,更不会推荐。其实去年和前年市场上热销的前十冠军基金,金选基本都没有纳入。”
采访盈米基金副总裁、且慢业务负责人林杰才称,且慢一直倡导“三分投七分顾”,且慢不是以产品为中心,而是以客户的认知、情绪、账户为中心,强调通过及时精准的内容持续陪伴客户,不断提升客户的心智与认知,并赚取认知以内的收益。同时,且慢认为好的解决方案必须是投顾一体化的。
投顾服务是今年重要发力方向
面对行业高速发展、基金数量持续扩容、震荡的市场环境,2022年基金销售机构越来越重视投顾业务,做好用户陪伴。
王珺介绍,投顾业务是蚂蚁基金今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因为通过投顾的方式能够帮用户解决配置问题,而且这个配置还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动态调整的。对于投顾管家,蚂蚁将进行全新的升级和更新。其实不止投顾,还有定投等所有能够帮助用户养成好的投资理财习惯,优化其收益风险比的方向都是我们今年要发力的。”
比如在基金产品的详情页上增加了很多基金客观数据的同时,专门增加了一栏叫做“定投收益”一栏,清晰给予用户过去一年、两年、三年持续定投的收益率回顾,做参考。
王珺还强调,从近两年数据来看,平台用户较之前理性很多。例如,在市场跌的时候,平台有些产品是净申购的;在市场有涨的时候,平台有些数据呈现净赎回。这背后正是持续投资者陪伴和“润物细无声”的投资者教育使然。蚂蚁财富平台上投资者最近一次连续持有非货基金的平均时长从2020年底的271天增至2021年底的334天,长期投资的习惯正在养成。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资管行业的一大新兴业务,基金投顾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面临一些问题,对此,监管层不断推出多个举措,强化持牌经营,推动投顾机构由“投”到“顾””型,持续加码对基金投顾业务的规范和约束。
伴随着监管趋严,国内投顾业务将走出一条规范化发展的路径,销售平台也将在合规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定位,为推动资管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多管齐下” 促进销售行为
规范化和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基金报记者陆慧婧
过去几年结构性牛市行情推动下,公募基金仅用两年时间规模就从2019年末的14.77万亿增长至2021年末的25.56万亿元,增幅超过70%,行业沉浸在跨越式发展的“气氛”之中。不过随着市场转为震荡,权益基金净值出现大面积急速调整,不少冲着明星基金经理买入基金的投资者直呼“受伤”,部分短期回调较大的基金更是让销售渠道及基金管理人站上风口浪尖。
在业内人士看来,牛市叠加互联网繁荣给基金行业带来了海量客户,如今,市场迎来转折点,各方都应该反思发展中遗留的问题,例如基金销售机构需要重新思考过往营销方式的利弊,基金管理人则需要平衡好长期发展与短期流量诱惑的关系,基金投资者也应该审视自己的财务状况及风险偏好,在风险承受范围之内做好自身的资产配置。
销售适当性仍是基金销售的“重中之重”
身处一线的基金销售机构,不仅是连接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的重要渠道,也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主阵地。近日,明星基金经理从热销榜“消失”引发行业热议,也让行业重新思考销售机构应该如何正确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一位业内人士呼吁互联网平台应该更为重视基金的售后陪伴。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过去几年的牛市行情推动下,基金保有规模快速上涨,带来了海量客户,随着市场转为震荡,基金业绩之间分化严重。
一位公募电商部人士则认为,近期互联网平台“榜单营销”会存在热议,可以反映出这一模式存在弊端。“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应合理客观的展示相关后台算法逻辑与排榜规则,同时,建议相关互联网平台上各类基金榜单的排名方法应事前披露,促进销售行为更加规范、行业更加健康发展,并与行业一同培养普通个人投资者健康成熟的投资习惯是每一个第三方销售平台的义务与责任。”
一位业内人士则建议互联网基金销售机构进一步打破马太效应,打破所谓的“重点合作池”壁垒,流量配置算法公平化,对中小基金公司一视同仁,挖掘中小公司中优质的管理人和产品,进一步提高投资者和优质产品之间的匹配效率。加强针对资管机构的自运营能力建设,为资管机构赋能,同时提供更多、更完善的自运营工具,提高资管机构直接服务客户的能力,让投资者享受到更专业、直接、贴心的陪伴和服务。
“从销售规范化和行业健康发展角度看,销售适当性是重中之重。”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强调,一方面各方参与者要不断向投资者传递基金的长期价值,让更多人认识到基金本身价值所在。
第三是在展示基金产品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展示其长期风险收益特征,因为长期风险收益特征相对更为平稳,更可预期,能为投资者形成合理引导,让客户对基金产品的价值有正确认识。
流量营销并非基金公司发展的长盈之道
A股市场近期“画风突变”,医药、新能源等赛道轮番跳水,一些追逐主题基金的投资者跟着坐上了“过山车”,舆论风向转变也让过去几年充分享受流量红利的基金公司倍感压力。基金公司应该如何平衡发展与短期流量的关系,也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
“当今的时代确实是个流量的时代,流量给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机遇,当业绩和规模产生共振效应时,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可谓是名利双收。然而一旦业绩出现下滑,出现的压力也是相当巨大的。这些顶流基金经理不仅要面对流量带来的整个交易盘子过大导致的投资管理压力,同时还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中的各种舆论,这些都有可能使得投资研究变得不那么‘纯粹’了。”上述公募基金电商部人士坦言。
他建议,基金公司更应回归投资本身,稳定市场预期,稳定投资情绪,做好投资者教育,做好客户陪伴,打造健康、良好、稳定的行业环境。为了追求短期规模利益,通过过度“包装”基金经理去赚取流量的营销方式一定不是基金公司发展的长盈之道。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认为,基金公司、平台在用户过热关注顶流基金经理的不良投资理念的背景下,应该加大投资者教育输出和投顾能力,平滑投资者预期与市场波动之间的巨大预期差,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基金公司与平台的引导,对于投资者投资理念的形成,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责无旁贷。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总监王蕊表示,每位基金经理在管理过程中受自身能力圈的影响都有其规模管理半径。如果大幅超过其管理半径或者规模受流量影响大幅波动,都会对组合的运作产生负面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基金的长期业绩。尽管短期流量可以给基金公司带来管理规模的大幅增长,但管理规模的有机增长主要来自于长期良好稳定的业绩表现。如果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判断到无法驾驭更大规模的管理或者大幅资金流入已经影响到投资运作的稳定,基金公司应该果断采取限购或者关闭措施来保护老持有人的利益。
刘亦千则认为,这一问题需要分几个方面分析,“近期舆论对于顶流基金经理确实不太友好,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事实上,这些基金经理未必应当完全承担这个压力,部分顶流基金经理所管产品净值固然有很大波动,其他基金也并非就没有波动,或许波动更大,只不过顶流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较大,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投资者也应该认识到波动永远是市场的一部分,不存在着永远只涨不跌的市场,也不存永远只涨不跌的基金;作为基金公司也要认真观察产品的波动是否在产品策略的范围之内,若是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是合情合理;若是净值波动超过了其产品策略本身应该承担的波动,就要反思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是否站在客户利益角度出发,是否为了做大规模而忽视了客户的长期利益。”
在他看来,短期流量只是一个市场现象,并非结果,不应该一棒子打死。“举个例子,比如部分基金公司一直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坚持长期稳健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市场口碑,新产品发行也相当节制和审慎,因此其产品发行都获得很高的关注,短期流量非常大,形成了流量与长远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应该值得鼓励。反之,如果基金公司夸大市场短期机会,或顺势推出产品迎合市场短期热点,以获取短期流量,这样的行为并没有站在投资者长期利益角度出发,往往会伤害客户长期利益,也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深圳一位公募人士更是直言,基金公司在把握机会的同时,也要珍惜投资者,不要盲目为了扩大规模而做伤害投资的事情。
“当我们发现基金经理的管理边界到了一定程度,到了需要关注的程度,会主动去进一步观察、沟通和调研这只基金产品。同时,金选会做扩容,后续会纳入一些指数类产品表现超越主动管理基金的指数基金。基金经理管理半径的问题,还需要基金公司与销售机构一起共同来探讨。基金公司是不是对旗下基金经理的管理半径有所控制,该限购的时候应该限购,该分红的时候分红。我觉得应该联合销售机构与基金公司共同去解决这件事情,我们非常乐意与行业一起努力往这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蚂蚁基金董事长王珺也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投资者应做好收益、风险、流动性的平衡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基金?目前存在哪些误区?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在目前市场震荡之际,如何做好客户陪伴和资产配置工作?业内人士也献计献策。
蚂蚁基金董事长王珺从销售机构的角度谈了未来努力的方向,“第一,继续要坚持金三角,所谓的‘金三角’模型包括选品、配置、长期持有。事实上,比起选品,更重要的是要配置和长期持有。配置可能不是当下看来短期收益一个最优解,投资者通过配置以后,平滑掉了一部分风险,同时收益也会被平滑掉。不过,长期看来,配置一定能够让用户提高忍耐度,最终通过长期持有得到一个较好的收益。第二,要集合全行业力量去做客户服务和陪伴,在线上通过各种各样地方式去触达、影响客户,无论是用内容的方式也好,直播的方式也好,陪伴的方式也好,我们希望润物细无声,长期潜移默化地陪伴用户,正向影响用户。”
一位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应该按照投顾的逻辑,首先从财富管理的角度对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有清晰认识,再去通过投顾的服务和建议进行投资,做好收益、风险、流动性的平衡。“目前投资者投资基金的误区仍然不少,例如部分互联网投资者仍然在重复追涨杀跌的不成熟投资逻辑,轻信所谓的顶流,轻信榜单。”
华南一位公募电商部人士表示,作为普通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之前还是需要先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情况,并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基金产品的类型,或者构筑一个投资组合,将低风险和高风险的基金产品进行搭配。在基金产品的选择上,不应只关注于三方互联网平台各种榜单排名,更应关注产品本身风格是否清晰、业绩是否持续。目前来说,投资者的投资心理久期还是普遍较短的,对于短期的波动、回撤忍受能力有限,容易陷入“跟风”的追涨杀跌,频繁的基金交易或基金转换的投资误区,这很难通过投资基金赚钱。在市场震荡之际,基金公司和各销售渠道更应做好客户陪伴,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应正确的引导投资者拉长基金投资久期,追求长期回报;同时,在资产配置方面,应引导投资者以基金组合替代单一的基金,分散投资能较好的规避单一的市场风险。
“正如基金经理在做投资时遵循‘不熟不做’的原则,普通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也要对所选基金有所了解,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投资方法、理解业绩在不同市场的表现情况等再做选择。此外,选择基金首要还是要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投资者单纯从业绩维度,特别是短期业绩以及是否是明星基金角度出发都存在一些误区。短期业绩难以辨别是基金经理的能力还是运气所致;而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大幅增长也给长期的业绩表现带来不可持续性。在目前市场震荡之际,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首先需要检视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与所管理产品风险的匹配程度。如果投资者无法承受较大亏损,应该选择业绩更加稳健的产品,例如保守混合型产品或者债券型产品。除此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客户安抚和陪伴,包括对市场的解读、基金基本面的分析以及合适的资产配置方案。”王蕊提到。
刘亦千则分析称,事实上,很多普通投资者对自我的了解程度远远不足,很多人会在市场比较火热的时候,高估计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而在市场波动时低估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未能理性认识长期收益与短期投资交易的关系,容易导致追涨杀跌的投资行为。如何对客户进行价值引导和预期管理,是包括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在内的基金募集机构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他看来,部分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过于关注短期业绩,放大了市场的偶然性,或者是在选择基金时过于看重收益率指标,没有认真分析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误把业绩回报完成等同于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因此,投资者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投资专业水平,也需要基金募集机构在投资者教育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本文源自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