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睡科技市值「家链生态」

互联网 2023-02-27 20:35:53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趣睡科技市值「家链生态」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趣睡科技市值「家链生态」,希望能帮助到您。

撰文 / 陈畅

编辑 / 田晏林

现在,谁都想撕下“小米标签”?

或许是吧!不久前,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投资的成都趣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趣睡科技”),在被证监会两次问询后,也让外界看到了这家公司上市背后的更多隐忧。

作为专注自有品牌科技创新家居产品的互联网零售公司,趣睡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雷军非常看好的一家能被列入“小米生态链”的企业。该公司甚至吸引到知名篮球运动员易建联为其产品代言。在趣睡科技最后一轮Pre-IPO中,易建联还认缴了6万元,突击入股。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被资本加持、头顶明星光环的公司,在2021年底首次提交创业板招股书后,先后两次收到证监会的问询函。

《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证监会重点质疑趣睡科技业务对小米集团的依赖程度,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2021年12月8日,在被证监会第一次问询后,趣睡科技在今年1月24日作出了回复。短短五天之后,第二次问询又来了,监管层更加细致地追问趣睡科技与小米的往来情况。

但这次,趣睡科技哑口,至今尚未回复。

趣睡科技不是第一家遭遇上市难题的“小米生态链”公司。此前,做POS机、人脸支付的商米科技,在科创板的IPO终止审核;做家居照明的易来智能,主动撤回了招股书;做牙刷的素士科技目前也正处于被问询的阶段。

近日,市场传言监管层对当前科创板、创业板在审涉及小米产业链的项目做了排查,涉小米产业链IPO政策受限。不过,3月29日证监会明确表示,“我会未对小米产业链相关企业出台IPO限制性政策,也未开展专项排查。”

传言澄清后,外界疑惑的是,为何背靠雷军这棵“大树”,趣睡科技的上市路依然命途多舛?被赋予“小米生态链”的头衔,究竟是企业的光环还是枷锁?

从被雷军成功“喂养”上市的那些“小米系”公司的发展来看,现在的九号公司、石头科技、华米科技,已经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去小米化”之路。

(图/证监会官网)

营收靠小米,科技研发投入低

证监会的两次问询并非没有道理。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6月报告期内,趣睡科技向小米集团销售商品或在其运营平台上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33%、75.69%、68.43%和65.37%。也就是说,该公司大部分的主营业务收入都依靠小米集团,这对于一家准备上市的企业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在第一次问询函中,证监会专门列出一项“关于对小米集团的依赖”,让趣睡科技基于事实,说明公司一直以来以小米渠道为主要销售渠道,拓展第三方线上平台及无关联销售渠道力度较小的原因。

(图/证监会官网)

趣睡科技回复称,在公司发展初期主要深耕小米商城和小米有品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果。除小米渠道外,目前已逐步在京东、阿里、苏宁、拼多多、国美、有赞、得物等平台上开设店铺,在拓展第三方线上平台及无关联销售渠道不存在相关障碍。

招股书显示,趣睡科技产品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在报告期内,公司线上渠道销售占比均超过97%,线下渠道销售占比较小。而线上渠道主要就指小米有品、小米商城、京东商城和趣睡官网。

趣睡科技同时也承认,现阶段公司主要在小米系列平台上运营,相对单一,“如果未来小米自身经营的稳定性或业务模式、管理政策发生变化,公司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可能会对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不过,这番回应并没有解开证监会关于该公司对小米的依赖,以及双方是否有利益输送的疑问。

在第二次问询中,证监会表示,小米集团关联方顺为投资和天津金米投资入股发行人,公司将小米电商平台作为主要销售渠道,需要该公司说明在小米平台销售、推广、返利等方面是否存在特殊待遇或优惠,以及对比分析公司在主要电商销售平台上的销售政策是否存在差异。

但面对证监会的二次追问,趣睡科技至今没有做出回复。

只是趣睡科技曾自曝,为减少关联交易,报告期内降低对小米集团销售并扩展其他销售渠道,并且自2019年起,小米商城也减少对非米家系列产品的采购。招股书显示,2020年,趣睡科技销售收入4.79亿元,同比减少7300万元,其中向小米商城的销售收入,同比减少4505万元。

尽管如此,除销售出口外,小米集团依然是2020年趣睡科技的前五大供应商。这意味着,趣睡科技的原材料来自小米,并在产品生产出来后,再由小米帮忙卖出。一买一卖之间,趣睡科技只起到了中转作用,市场推测双方很可能存在利益输送行为。

更让证监会疑惑的是,趣睡科技自称主营业务为易安装家具、家纺等家居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但招股书又说“所有产品均采取外包生产方式”,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图/趣睡科技招股书)

而且,虽然趣睡科技自称在做产品研发,但2018年至2020年,该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533.53万元、630.92万元和614.86万元,仅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11%、1.14%和1.28%;并且截至2021年6月底,该公司研发人员总数为34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25.37%。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34人的研发团队,只用1%左右的研发投入却拿到了174项专利,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29项,外观设计专利45项。

《财经天下》周刊翻阅其具体专利名称,列表中最新更新的几项分别为睡眠检测器(鹅卵石)、岩板抽屉茶几、多功能便携护颈枕、护脊弹簧乳胶床垫、椅子,没有一项是发明专利。

今年初,趣睡科技发布的8H太空树脂能量球床垫,邀请到易建联代言。但这个售价5000元以上的床垫究竟有多少科技含量,也是外界争议的焦点之一。

小米生态链上市困局

2020年以来,多家与雷军和小米集团有关的企业,IPO之路集体不顺。

在趣睡科技之前,今年3月初,接受了两次监管层的问询回复后,小米集团旗下公司参股的商米科技,最终撤回上市申请文件,科创板IPO被终止审核。

商米科技是一家做POS机、扫码枪、人脸支付等的企业。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该公司三年累计亏损近3亿元。自2021年6月首次递交招股书后,上海证券交易所主要关注的是其科创属性问题。

2021年7月,小米定制智能照明产品供应商“易来智能”,在创业板IPO申请获受理半年后,也选择终止IPO。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两轮问询中,同样质疑了其“与小米的合作”以及“业务独立性”等问题。

易来智能成立于2012年,定位于智能硬件,在2014年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一员。该公司无自建生产工厂,生产模式像趣睡科技一样,全部委托外部加工,芯片还是从小米相关方购买。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有15项发明,其中10项都是和小米共有。报告期内,公司米家品牌产品的销售收入更是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50%,高于易来智能自家品牌产品的销售额。

而在递交招股书后,就被媒体冠上“电动牙刷第一股”的素士科技,面对“前辈们”的失败案例,也在为上市结果担忧。

素士科技成立于2016年,主要产品有电动牙刷、冲牙器、电动剃须刀、电吹风等。小米集团作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合计拥有19.47%的股份。

与上述几家“小米生态链”的公司类似,小米集团也是素士科技的第一大客户。与此同时,素士科技的研发投入不及销售投入的四分之一。2020年,该公司销售投入为2.61亿元,对应研发投入只有4593.08万元。依此来看,素士科技的上市之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说这些等待上市的公司正在为贴在身上的“小米”标签头疼,那么已经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小米系”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与小米“攀”上关系,不见得是件好事。

长期依靠小米集团的“供养”,接受小米的资金、设计、供应链、销路等诸多帮助,这些上市公司近年来也在付出一定代价。

2020年2月,被称为“扫地茅”的石头科技,带着对小米集团高度依赖的隐患,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前,石头科技的综合毛利率为32.5%,在同行业中基本处在垫底水平。为摆脱低利的窘境,该公司在上市后加速“去小米化”的脚步。2021年上半年,石头科技自有品牌销售额占比超过了98%,综合毛利率也增长至51.32%。

尽管这些上市公司开始“逃离”小米,但“小米系”的标签并不好摆脱。石头科技之前对小米的依赖,还是产生了后遗症。2021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4.02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4%,营收和净利增速相对上市前出现下滑,市值较高点蒸发超过630亿元。

与此同时,小米也在悄然套现,与这些上市的“兄弟们”说再见。前段时间,雷军和一众高管,减持了石头科技近50亿元市值。再早之前,小米集团以及红杉资本已经从“电动平衡车龙头”九号公司,套现了58.25亿元。

在外界看来,雷军利用其早发的平台优势,长期在低端消费品领域大规模扩张,利用资本优势投资近400多家公司。虽然小米都不控股,但这些号称科技的公司却缺乏技术含量,且大多数公司的营收依靠小米平台。而小米则在这些公司上市后,套现离场。

也不难还原其中的逻辑。对于初创公司而言,抱上小米的“大腿”,让业绩快速增长,从而达到上市的目的。但这种做法现在看来是否真的是明智之选?

《财经天下》周刊咨询了对上市规则熟悉的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的张昇立律师。在他看来,大企业的生态链公司出现大客户依赖、关联交易频繁等问题的情况会比一般IPO企业多,在充分披露的条件下,这类企业是否能受市场认可还需要检验。

更需要警惕的是,“小米生态链”上的初创公司如果不能及时转型,恐将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