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为什么要打通「三淘」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阿里为什么要打通「三淘」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阿里为什么要打通「三淘」,希望能帮助到您。
撰文 | 佘宗明
未来怎么来?
经济学者梁春晓给出的答案是:企业要有「后天观」——「为了抵达明天,必须远望后天,否则明天只是又一个今天。从今天到明天很难,从后天到明天较易。」
在他看来: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在90%的时间,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极其缓慢,但在另外10%的时间,人们会迎来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范式大转型。在范式大转型的时代,束缚我们远见后天的,是一整套工业时代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基本假设,是无处不在的被工业时代格式化的感知和经验。所以,不能从今天规划明天,而要从后天规划明天。
「后天观」,说的是前瞻性,也是敏捷性。
要拥抱变化,还要看得更远,反应得更快。
对应到企业组织形态层面,就是得提前洞悉未来趋势,先知先觉,先行先为,因时而变,因势而新。
01前些年,不少互联网大厂就用组织创新,呼应了这点:
树状结构无益于新业务启动,还带来「重复造轮子」?
那就采用更灵活的「大中台小前台」阵型,提炼各业务条线的共性需求,将这些打造成组件化资源包,以接口形式提供给各业务部门使用,方便其创新拓展。
讲究「计划、管理、控制」的科层化管理层级过多、反应太慢?
那就搭智能办公平台,促进组织各模块协同、高效运转;或实行高度扁平化结构,「文化强信任、管理弱边界」;或让组织「积木化」,强调自我驱动。
说到底,生产力变了,生产关系也得变:随着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传统价值链导向的商业模式逐渐向平台化的模式迁移,生产力迎来「核聚变」,生产关系也得与之适配,组织形态也得随之升级。
▲生产关系得因势而新。
到了今天,互联网已进入新旧周期转换期,随着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互联网大厂们纷纷告别了高速增长节奏。
变化又得开启。互联网企业面向未来,实行组织力升级,顺应往产业前端走、往民生需求深处走之需,已是箭在弦上。
所以,今年以来,「组织」成了互联网大厂的热议话题,有的还时隔数年后开启了组织架构调整:
如字节跳动,11月2日,就宣布了「变阵」:从原来强中台下的业务由技术、用户增长、商业化三个核心职能部门驱动,变为实行业务线BU(业务单元)化,成立六个业务板块:抖音、大力教育、飞书、火山引擎、朝夕光年和TikTok。
又如阿里巴巴,12月6日,张勇发内部信,宣布「多元化治理升级」,将中台打薄,新整合设立两大板块——中国数字商业、海外数字商业。这其中,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由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事业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一级组织共同形成,由戴珊负责。
02作家何伊凡在著作《打通》中说过,一段前所未有的打通「任督二脉」修炼,正席卷中国商界,任脉如同线下,督脉如同线上,任督二脉不通,公司就会气血不调,转型动力难以通达到机体的神经末梢。
他认为,互联网巨头的下一轮机会,就建立在传统产业转型上,反之亦然,「打通」才是这段商业史诗的主旋律;打通的特点早就不是分子层面的改变,而是深入企业基因的「基因重组」。
那是2015年,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之时。
他说的「打通」,主要针对的是传统产业企业。
而今,互联网大厂组织调整,贯穿其中的主线也是「打通」。
字节跳动将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整合进同一业务板块,是「打通」。
短视频、资讯、中视频、搜索、百科等生态打通后,能增加各个业务融合度和管理灵活度,还能通过流量互通产生新增量。
要知道,西瓜视频和抖音的用户重合度仅为11.6%,打通之后,能基于用户多维数据勾画更立体的用户画像。
阿里巴巴把淘宝、淘菜菜、淘特等都并入中国数字商业板块,是更典型的「打通」样本。
划重点:这是阿里两大电商板块——淘系和B系(B2B)历史上首次在组织上全面打通。
其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由此形成了「1大淘(淘宝) 2小淘(淘菜菜、淘特)」的核心搭配。
03把淘宝、淘菜菜、淘特「打通」,当然不单是因为它们都姓「淘」,更是顺应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加速结合的大趋势,通过「B端 C端」的融合,提升「多端战略」效用,做大做实推进「内需」战略的核心阵地。
Ps:新组织架构升级后,阿里将核心聚焦内需、全球化、云计算三大战略。而扩大内需正是「内循环」的支点。
诞生于B系但都姓「淘」的淘菜菜、淘特,与大淘宝汇合,不是分子的表面聚合,而是「基因重组」。三个差异化定位的业务在组织上合在一起,是为了「融则通,通则顺」。
扩大内需,需要着眼全场景消费需求,包括下沉市场。说到下沉市场,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觉得它约等于五环外,但其实五环内的社区也需要下沉。
而淘菜菜和淘特,就秉持M2C(厂家直连消费者)模式深入原产地,为广义上的下沉市场量身定制了大量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挖掘和满足了下沉市场潜在的内需。
淘菜菜做的不是社区团购,而是社区电商,通过搭建商业基础设施帮百万社区小店完成数字化改造,帮它们搭起线上货架,进而更好地满足很多家庭「一日三餐」的中高频消费需求;淘特则是当前产业带工厂重要的内销平台,也是消费者低价买好货的直购式平台。二者在供应链上本就有复用空间。
它们跟淘宝融合后,更能释放化学反应:淘菜菜可以为「万能的淘宝」添加一日三餐的家庭场景服务功能,通过高频交易提高了淘宝用户粘性,在社区汇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可在线上与淘宝实现交融;淘特作为阿里巴巴在国内零售市场的第一大新增用户来源,也跟淘宝天然互补。
对淘菜菜、淘特自身而言,则可以更好地复用阿里巴巴生态积累的货品资源与选品运营能力,快速提升SKU(库存)丰富度,形成价格及运营优势;复用其在履约端建立的终端网络体系,保障物流配送;复用导流位与BD拓展资源,提升地推效率等。
▲打通产销两端是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Q3,淘特年度活跃消费者(AAC)超2.4亿——其中50%是与淘宝非重叠的独占用户。如今,超过50%的淘菜菜用户是第一次在淘系平台购买生鲜;同时使用过淘宝、淘特、淘菜菜的用户,年均购买天数达到只使用淘宝用户的1.8倍。
在12月16日的阿里巴巴2021投资者大会上,阿里巴巴也首次专门介绍下沉市场策略及阶段成果:截至今年9月末,淘特、淘菜菜去重后的年活跃消费者达到2.7亿,年同比增长200%;去重后的日均交易订单量同比增速超过400%。
这表明,过去分散于不同业务单元的「三淘」,集聚到「中国数字商业板块」主阵地上后,能在完成服务不同消费群体的完整拼图中,顺应品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趋势,既满足过去单个APP无法满足的很多需求,也创造更大的新需求——毕竟,它们覆盖的超9亿用户,有着不同的消费偏好与层次。
04「三淘」融合,需要有个统一组织平台与多端联动的全局视角。但如果只从消费侧理解「打通」的必要性,又有些狭隘了。
如今,电商行业的竞争已从用户端转向供给侧。在互联网野蛮生长时代终结、以电商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卷成一团」的背景下,供应链成了互联网企业的终极胜负手——谁能提供更好更全的供给,谁能更高质高效地挖掘内需,谁才能赢得长期竞争。这需要它们将价值链触角伸向产业上游。
▲互联网终将向「实」。
阿里巴巴的应对策略就是:打破消费者业务与B端商家业务、零售与商贸的界限,推动「BC融合」再升级,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这样一来,既更加充分地满足层次化消费需求,也更加有力地带动产业进化,最终在加速融合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中,以双轮驱动激发商业创新。
具体说来,淘菜菜和淘特货品端本就跟To B业务深度绑定,用户端与To C 业务强相关,立足点也是搭建M2C基础设施。打通B、C端能力,实现真正的一体闭环,方能更有效地撬动品牌直连消费者与全链路数字化服务的图景。
但在此之前,由于前台独立运行,没法用松耦合服务带来充分的业务复用,这也影响了服务实体产业的效率。
而形成中国数字商业板块后,「三淘」就可以协同各模块优势资源,针对用户群与供给侧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了,以实现存量市场深耕,也全方位助益产业端。
对很多厂家来说,在B、C融合后,消费侧与供应链可以释放协同效应,它们在淘特的淘工厂直营模式,可以克服B 端商家C端运营痛点,还能从运营端将全平台需求信息、产销信息反馈到产业端,中间环节成本压缩、销量和履约效率提升也愈发可期。
它们还能凭着「阿里数农基地-阿里数农产地仓-销地仓-淘菜菜中心仓」的直接流转与产地仓智能分选,加速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从产业端到消费测,需要用「超短链」减少中间环节。
要而言之,在「三淘」打通后,它们能更大程度地实现民生保障与产业端农户、工厂产业转型升级的串联,一边提升供给体系与消费结构的适配度,一边将厂家、消费者、平台导入正向增强回路,消费者在下游能买到更好更全更便宜的商品或服务,厂家也能在内需扩大、产销协同中得到更多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戴珊在此次投资者大会上透露,接下来,淘特、淘菜菜将在两个方向重点发力:一是科技兴业,打造更多更智能的「淘工厂」和科技示范性的「淘菜菜农场」;二是乡村基建,加大农产品产地仓建设,联合菜鸟落地「千县共配中心」项目。
究其意图,就是要将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结合得更好,让内需带动产业升级,也由产业升级支撑内需。
这仍离不开「打通」与「融合」。
05打通才是硬道理。
「三淘」打通后,也会打开阿里巴巴「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的任督二脉。任督二脉通了,巨大想象空间也就打开了。
英特尔前CEO安迪·葛洛夫说:「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面临一个战略转折点。」
将「三淘」归入同个管理单元,用更敏捷的组织架构打通B、C两端能力,用双轮驱动开拓内需市场,本质上就是一次「战略转折」。
它看得够远,反应得也够快。
某种意义上,这验出了企业的「后天观」成色。
它为了抵达明天,远望的是后天。
锚定的,则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