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运费暴涨「海运价格暴涨」

互联网 2023-03-18 22:17:52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美国海运费暴涨「海运价格暴涨」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美国海运费暴涨「海运价格暴涨」,希望能帮助到您。

“海运是要涨到天际吗?船公司利润飞起,亚马逊卖家卷死!”一位卖家感慨,当下的航运市场真可谓是“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近期各大船公司纷纷宣布下半年开始要收取附加费,不少卖家的内心充满了纠结:继续观望还是不管不顾先抢舱位?

“疯狂”的箱子:

美东线运价超1.5万美元/FEU

今年夏天的航运价格注定要载入全球集装箱航运市场的史册。

美国调查机构Descartes Datamyne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亚洲发往美国的海上集装箱(20英尺)运输量达到1003.7万个左右,同比大增40%,创新近17年(2004年)来的最高纪录。

有货代表示,随着7、8月全球主要船公司接连调涨运价,如果计入旺季附加费、燃料费、买舱费等额外费用,以及最近各大船公司新一轮的各种附加费,目前远东至美东线运价可达1.5万-1.8万美元/FEU,美西线突破1万美元/FEU,欧洲线运价约1.5万-2万美元/FEU!

一个箱子将近2万美金,不愧为“疯狂”的箱子。航运价格暴涨态势恐将持续,运费长期走高背后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海运价格已经达到疫情前的四倍多,舱位紧张,价格也就越来越高。有的船公司取消了今年的长协合同,全部执行市场价,赚的更多。不同的船公司长协价格不一样,可是对比市面上的价格自然会低一些。”一位长期出口欧美国家的外贸人士说道。

可是船公司的长协价虽低,能给的舱位却远远不够。其余的舱位依然需要货主去市场寻找,填补需求。可是往往在市场中寻求的舱位就如同拍卖一样,价高者得,晚了就没了。

随着整个航运产业链上下游不断传导,集装箱制造企业自然首先受益。

据英国咨询公司德鲁里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干货集装箱和冷藏集装箱市场中,分别有96%和100%的份额,都是出自中国企业之手。

据了解,随着缺箱和海运价格上涨,中国多家集装箱制造企业订单均出现井喷。据集装箱制造企业透露,1个20英尺和40英尺标准集装箱售价分别涨到4000美元、6000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一倍以上。

甚至集装箱企业有工人透露:“刚入职时工资每个月大概7000多元,现在每个月的收入过万。自己入职的半年时间里,一线员工从3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600多人,企业计划还需要继续招工。”

尽管盈利了,但是集装箱生产企业依然要面临着一些压力,如人民币升值带来汇兑损失以及面临招工难影响扩产,难以准时交付。更主要的是集装箱售价大涨,原材料价格同样在水涨船高。

部分外贸企业放弃出口订单,

大卖海运费涨了5倍

每年8月份是欧美外贸商家准备圣诞节庆的出货旺季,(旺季备战攻略)由于中国春节休假时间较长,海外订单都会赶在春节前出货。不过,持续飙高的运价与持续缺箱的状况,或对出口形成一定的阻力。

(图源:微博截图)

“金九银十,往年这时候都接了不少单子,现在不敢接了。”一位外贸人士无奈说道。

外贸企业有单不敢接?在激增的海运费用、高昂的原材料及波动的汇率三重夹击之下,外贸企企的成本将进一步增加,这对他们接单非常不利。有些外贸企业如纺织企业,目前是纺织业的传统淡季,订单相对偏少,出货或还有时间充裕的空间。

不过,随着旺季将至,订单一旦增多,航运情况依然紧张,外贸企业或将难上加难。“能不能管一下天价海运费?货做好了出不去,你知道有多难吗?!”(亚马逊旺季备战干货)

一位外贸企业人士表示:“作为中小型企业,我们很难有足够的订单量去和航运公司‘谈价’。船公司当然会优先考虑资金雄厚、商品出货量较大的客户的订单。运价下不来,我们接订单也将受到影响。有些客户比较难说通,这笔订单可能也就黄了。”

(图源:微博截图)

海运价格让外贸出口人士与跨境卖家有苦难言,价高之下众生平等,跨境大卖同样如此。

在7月16日投资者关系平台上,有投资者向乐歌股份提问,今年海运费高涨,公司成本增加几个点?公司有何减少费用措施?另外公司是否有预计过海运影响会持续多久?

乐歌股份表示,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海运费占跨境电商销售的比例由1-2%提升至5%,将会继续通过降本增效及加强独立站运营等对冲这些不利因素对公司的影响。(从0到1,独立站增长实操攻略)

据乐歌股份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海运费为2,211.94万元,同比上涨528.13%。对此,乐歌的做法是,择机通过与船公司签订框架协议等方式锁定海运价格。

(乐歌股份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

业内人士表示,全球海运当前的主要矛盾,在于全球贸易量以及由此而来的全球货运需求增长过快,打破了原有的运力供需平衡。预计全球投入到海面上的船舶运力会在2023年形成一个峰值,全球海运价格会在供需变化中波动,而随着供给的变大、需求的放缓,价格也肯定会逐渐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