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新成立的子公司 也算国企吗 能不能去外企「央企子公司算央企吗」

互联网 2023-03-19 16:37:02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国企新成立的子公司 也算国企吗 能不能去外企「央企子公司算央企吗」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国企新成立的子公司 也算国企吗 能不能去外企「央企子公司算央企吗」,希望能帮助到您。

在我多篇文章中讲了那种“一个人当作一个军队”的工作,有一定的试用期风险,尤其转正后的日常工作难度,因为支援太少,且一人多劳,干活和责任都逃无可逃,标志性的文章是《那种“很锻炼人”的工作,能不能去?》。

招聘职位之所以产生,或者说某岗位之所以开始招人,大部分原因是有人跳槽了该岗位就空缺了下来,类似机器上的某个螺丝脱落或者需要更换。还有少部分原因,则是新产生的岗位,甚至新建立的事业部,有了新公司,类似新设备上自然要螺丝。一个人被当作一个部队用,这种情况显然是后者为主。

此外,因为就业困难,或者所谓的内卷加剧,包括市场竞争更激烈,尤其政策风险也不断增加,导致体制内的工作成了就业市场的宠儿。大家看下图,比较形象。

都快密集恐惧症了,但不得不说这图表达得很形象。现在不但有编制的吃香,那些没编制的也开始紧俏,甚至我都鼓励大家在中小城市的,也可以先去做合同甚至外包工了。标志性的文章就是《什么叫半体制内工作,如何进去?》。

本文主要讲以上两者的交集部分,国企子公司/孙公司的新岗位能不能去,你从标题也能感觉到。

诚然,无论哪种体制性质,都会有新成立的事业部、新子公司、新部门包括新岗位。我们如何区分好坏呢?尤其有多个工作机会选择之时。

简单的方法就是我这里写的,尤其再打分法,《有个工作机会,跟目前的工作打分差不多,选哪个?》。也会有人打不出来分,或者打分还是差不多,那我们就要根据企业性质去做个战略判断了。

我们去一家公司,当然在意的是长久发展,至少也是相对稳定的,肯定不是期待一入职就想走或者被裁或者待不下去。跳槽战术要符合整体职业战略,别多了短期小几个月的职业经历,那是我们履历中不好看的部分。实际上本文就是解决类似下图这位群友的尴尬。

很多男孩蛮帅,女孩挺漂亮,但简历不漂亮。大家看下为何不漂亮。简历不挂在脸上,他、她就觉得不是长相。

其实体制外有更多新设的事业部、新公司,这就有了新岗位。我举例,比如阿里先开发了国内的电商淘宝,后来无数资本进场。

比较大的腾讯也来做电商,叫做拍拍,这拍拍大概坚持了五六年,但还是甩卖了,最终有没有倒闭,得看新股东有没有资金和水平继续运营。所以你假如在2011年进了腾讯旗下新子公司拍拍,那你此后就迟早要被辞退或者变卖,因为2015年这个事业部关了。

今日头条也准备做电商,就2017年前后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公司,品牌取名为“值得”还是“好易购”还是什么“鲁班购物”的,估计现在也差不多了。其实不止这点,后面还有很多事业部包括子公司,都很短的寿命,包括跟知乎竞争的叫“悟空问答”,也就三四年寿命,结束了。相关的人员比如悟空问答涉及到200个职位,则大概20人回了总部,其他180人算作裁员。

阿里还做了线下的知名快消事业部之一,叫做盒马鲜生,这是将菜场和饭店合二为一的形式,目前国内很火。但其他巨头也曾经好几家尝试过,我告诉大家美团就做过,叫什么小象鲜生,也就2年撑不下去倒闭了。美团该子公司最多时也在上海招了几百人,后来都坎掉了。

我为何知道呢?因为我们有群友被小象鲜生从传统连锁店挖过去,不久就以能力不行被辞退了。其实哪里是能力不行,那几百个员工都能力不行?你应该说老板能力不行。但要说本质,当然是市场风险的问题,不是你有钱就能入行做生意的。

市场风险谁也逃不过,阿里也很多失败案例,包括某些金融业务,包括模仿今日头条的图文推送等文化事业部,还有线下无人售货、人脸识别、直播、社交软件、招聘以及电影、订票、房产、汽车、石油等等相关事业部以及子公司,都有很大概率的失败可能。

企业做大了后就要涉足新的产业,除了市场风险后面更大的叫做政策风险,比如你要涉足一个啥产业,不但不了解行规,你都不了解政策趋势,就注册公司、招了人,哪知道不是市场不好,而是政策不允许。都不用举例,那十几家抢着要做买菜团购的公司,尽管母公司是巨头,被一点名批评,基本都关了,相关的人员主要去向自然是失业。大家可能不清楚,这些巨头很多进入房产、早教和培训市场的,包括京东、头条等都有涉及,结果自然是关了......

以上一句话总结,民企私企外企等体制外公司,因为要拓展市场和开拓新业务,他们必然要去尝试建立新公司,这就是企业创业,也叫跨行、转产、壮大、多元。这个过程,主要受到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以及社会趋势甚至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突发公关事件也是危机之一,导致成功率比较低。所谓成功,我这里暂且定义为成立并存活6年以上且盈利。

这个道理,作为老板或者大股东都懂,最终该新公司的成功率在当下中国,也就大概10%的样子。但员工不懂,员工还是不成功便成仁的二元思维,以为成败对半分,50%的成功率。

有钱有人有生意经验有关系且组织架构健全的企业去创业,也才十分之一的创业成功率,这里大家就能理解我说的个人创业2%低成功率的原因了。

话再收回来,我们如何应对这种体制外巨头新建事业部、新建子公司的新岗位呢?我的建议主要看年龄和工资。

年龄方面,你35岁之前可以进去,因为根据统计,22-34岁体制外的人,本身就平均1-2年换一次工作,而巨头的新子公司从注册到解散大概要3-5年时间,有些8-10年才关闭。后二者的时间都长于你这个年龄段的平均跳槽周期,你还在乎什么呢?

此期间你的想法都会变化,我们常见一个年轻人三个月不到就彻底推翻了自己的结论,也常见当初入职前各种比较和珍惜这次就业机会的,哪知道半年不到他、她就跳槽了。

这类似纠结选哪个对象纠结了半年,结果谈恋爱只花了半个月就分手了。也好比你洗澡只花了5分钟,哪知道你选择洗澡时候听什么歌花了50分钟。

所以,年龄不大的时候不要纠结。反之你35岁开外,特别已婚有娃上有老的,尤其另一半不上班或者工资低的,这你得谨慎,别进去了就被辞退。

当然,工资是你上家的2倍以上,也可以试试。

大家可能不知道,80%以上的辞退是客观原因也就是企业的原因,个人表现差或者消极怠工等只占据那20%不到的辞退案例。

那么,这么高的企业辞退风险,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求职时,当然选择入职不大容易倒闭或者裁员、辞退员工的公司尤其单位。

没有一个单位是不裁员的,只是相对性,我们将一家公司一年内全部员工全换人了,叫做100%的人员流动率:那在中央国家机关流动率可能也就2%,省级机关算5%,市县8%,乡镇算15%吧;则事业单位正式员工我们按照10-15%流动率去评估,央企也有个大概15%上下;国企总平均算15-20%流动率;外企500强也差不多20%流动率,类似一年下来10个同事有2个换成了新面孔;中小外企大概30%流动率;互联网巨头、华为等正常大概40%人员流动率;民企上市公司以及台企大概50%;小民企小私企夫妻老婆店和创业公司,那流动率就高了,大概70%;还有超过100%的你难以想象,也就是大多数岗位一年之内换了2-3个人,这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主要出现在保险、直销、房产中介等行业,这些企业有可能达到100%-300%甚至500%的流动率,人海战术,类似一家快餐店薄利多销、跑量,一次开饭时间翻台率达到了四五次之多。

以上,我们说互联网巨头的人员流动率是40%,那互联网巨头的新建子公司人员流动率多少呢?一般是翻番,就是60-80%的样子,接近普通创业公司的水平。

所以大家谨慎进入互联网巨头的新开子公司,因为你包括你所在的公司就是个实验品,股东也知道存活率10%都不到,但还必须告诉你超过100%的成功概率、鸡汤满满,否则你不会来啊。

然后,我们说国企总平均算15-20%流动率,那国企子公司呢?大致也翻番,30-40%的人员流动率。那国企新建孙公司呢?继续翻番,60-80%流动率。

以上这句子公司孙公司的,一般人无法理解,你看下图就清楚了。我们这位帅哥群友就入职了一家国企的下属公司A。

他们的集团母公司人员流动率就15%-20%的样子,群友所在的子公司A流动率大概30%-40%,子公司B流动率大概也30%-40%,那个孙公司C就流动率高了,大概60-80%;所以职位最不稳定的是C公司的员工,接着C公司的这位总经理,然后是A公司的员工我们的这位群友,接着是群友的领导A公司的CEO。

当然,如果这俩CEO/总经理都有关系,会被收回总部,我们群友海投进去的,一般来说在子公司和孙公司被撤销时,群友就会被裁了;但是裁员并不是辞退,所以如果总部不准备撤销A公司,则群友更安全,因为领着军令状的他的领导也就是A公司CEO会被换人,届时群友就换了另外一个领导。

群友当下六神无主,根本不知道工作如何做,方法就是多说计划、愿景、远景,但少做事甚至不做事,就一个字,“熬”,熬到A被C赶走,或者熬到A被换人即可,要么你连合C将A搞走。

以上问题,虽然关系有点绕,但群友是从外企跳进去,目前他的文字你还能看得懂,再过一年,你体制外的人就看不懂了,因为ABC公司和人员会被各种集团总、公司、分公司、事业总、分厂总、分管总、部门总等等文字所取代,你更加看不懂了。

不多说了,回到文章一半标题:国企新成立的子公司,也算国企吗?

当然算,只是流动率大,倒闭概率也不小,类似体制外的外企、互联网巨头总部的员工了。工作风格跟体制内差不多,企业都体制外文化,也会裁员。

下半个问题:能不能去?

要具体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比较深,还需要2分钟阅读时间。

我们做部门领导的,有些年度预算要做,其中有些培训费、团建费用和招待费预算,今年得用掉,你不用则明年的难申请或者申请不了多少。所以,我会鼓励员工去花这个钱,回来报销。

我们做采购的,无论在哪种企业,有时指定供应商从我自己注册的贸易公司购买一些螺丝螺母小零件,为何不让供应商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呢?我主要是赚个差价,供应商给我个面子。但我这公司X还是得注册,否则就成了灰色收入,无根无据的现金入账,容易被查到和抓进去。

也有胆大的,让供应商直接卖东西给自己的公司Y,然后自己将自己的贸易公司Y加进合格供应商名录,也收取20%的毛利。这样就厉害了,比如如此操作的采购额一年1个亿,那贸易公司Y的毛利一年大约就1600万元。

以上,为我的X和Y甚至我建的一个小工厂Z工作的员工,就是我的公司员工,我为了各种项目会注册各种类似的公司,简称项目公司,制造业每个项目一般都3-5年寿命,所以寿命一到这些企业我就会注销或者转产或者停工、等待未来再用。为我这几个公司打工的员工注定来了就待这么几年,注定届时项目结束要被辞退。

所以,人数越少的公司,尤其项目公司,大家不要去,尤其你岁数大的中年人,容易倒闭和关门。

再来,我们工厂,产线经常调整布局,包括设备经常买回来闲置不用,后来还要花时间花精力将它们贱卖了,那么,为何会如此呢?

我们是500强大公司,工厂的厂长没有决定供应商的权力,人事权也只有申请和使用权,没办法自己做决定,采购、财务、关务、研发、设计等都在总部,厂长只剩下运营工厂的权力。但其中有这个设备购买、治具和模具购买、厂服、班车和垃圾处理等权力,包括产线布局和厂房内部装修,他可以多装修几次。

以上这些动作,厂长每做一个,公司就要花一些钱,每个花钱的项目都类似一笔生意,都有供应商和卖家,这就是后者的销售额。而这样的销售额选择供应商时并不需要三方比较和比价,所以,厂长就从这些不断翻新厂房、重新布局产线、招人裁人、设备买了再卖等等多次重复的项目中去获得个人好处。

当然,有人问这么瞎花钱,万一被查呢?一般他会做各种报告证明他一年为公司省下来了比如2000万,所以花了800万去改善是值得的,是应该被鼓励的。

再来,我们园区地面、布局、花花草草等,也经常各种修路、翻修,有时一年修好多多次,这就是返修和日常维保工程,你不弄明年该部分预算就少了没有了。所以,连旁边的路,也不断每年返修,人工湖的黑色天鹅都换了好多只,要的就是不断换,换也是项目。

以上写了这么多,某公司最后要搞得大的,要搞个斐信据说要跟微信竞争,不得了,海口很大,你也知道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上面预算批下来了,可以建立斐信总部,全国各地建立分公司,招兵买马,各色人等都想进来,因为是大公司的子公司。

2年后,人员大致成形了,招了全国2000个人,这是一家郭资背景的创业公司。但是肯定是亏损不赚钱的,撑了3年,终于在第6年绷不住了,2000人中大概200个来自总部还回了总部,属于子公司A的类似关系户800人会安排一部分去其他事业部,大部分辞退,属于孙公司B的1000人还好是外包的,直接通知外包人力公司拉回去,不要了,至于人力公司是否跟他们解除合同,那我们就管不了了。

最终,这家跟微信竞争的集团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就大概6-7年的总寿命。人员从无到2000人规模,再恢复到0,花了7年时间,第8年才扫尾结束。但总计花出去了20个亿,每一分钱都是干干净净的,实在的,都有出处甚至发票,可以通过任何内审和会计审核。但我亏损你不能怪我啊。

事已至此,我觉得集团子公司你还是可以去去的,孙公司得谨慎;郭企的创业公司尤其互联网公司,就算了,尽量别去,因为本身就已经规划好了要关闭的项目;郭企的主业附带公司,有实际用途的,可以去,比如上海汽车成立的上汽金融公司,这就可以去,但上汽搞一个Q-Q跟腾讯竞争,这就是笑话了,最多7年必然关闭,明知失败还去为之,这是别人的目的,跟你无关。

最后,大家记住,郭企的互联网事业部、互联网分公司,别去,大概率就是前述项目公司。但是,郭企的互联网部门,是可以去的,因为他们也需要数据分析师、程序员、新媒体、网站维护、公众号、微博甚至直播,相对于互联网巨头公司中你的同学,你要闲5-9倍,当然可以去。

大家自我斟酌吧,结合个人情况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