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的发展史「大山之间有一座小县城诗」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新华书店的发展史「大山之间有一座小县城诗」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新华书店的发展史「大山之间有一座小县城诗」,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黄小艺
席地而坐,蜷在书架之间,一边享受着冷气,一边乐呵呵地翻看“淘气包马小跳”的故事,是周可对县城中心那家新华文轩的最后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可开始读经典著作、先锋小说,告别了马小跳,告别了童年,也告别了那家新华文轩。
“县城里的书店还是教辅最多,有意思的新书也不多”,在省会城市读书后回来工作的周可,靠网购缓解了这种落差,中国图书网、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以及各大出版社官网都在他的浏览器收藏夹里。
图书电商的历史已有20余年。
1999年当当创立,2000年卓越网创立, 人们通过邮政汇款等方式买书,邮费不论一次买多少都是5元钱。
“那时读者不知道怎样在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往往是首页上陈列什么,读者就买什么,一般点开两三个页面,读者就下单购买,因此当时网上书店的首页做得像个大杂烩。”
再后来京东、当当打擂,淘宝天猫进村,再到2021年拼多多百亿补贴,图书电商在县域遍地开花。
从县城中心唯一的那家新华书店,到一方屏幕中的广袤书海,图书电商滋养着十八线城市的灵魂,让小镇青年们对知识的渴望不会落空。
一二线需要农产品上行,县城却需要知识下沉。
据拼多多数据显示,2021年,农村地区收货地址的图书订单量和交易额增速达154%,乡村中小学订单增速为110%。
阅读,是一件乐事。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图书电商,不仅是图书下乡,更通过重塑县城人“买什么”、“怎么买”让知识下沉,重构着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一座县城的20年购书史从前车马慢,一生只爱一个人,却也能看很多书。
老林在博客里回忆着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没有当当,也没有孔夫子旧书网,更没有京东、天猫什么的,人们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玩意儿。我只能通过读书来了解世界、提升自己。”
90年代的县城,一家书店一座城。
新华书店往往坐落在县城最繁华的中心,也彰显着它独特的地位。
新华书店,图片来源于网络
越来越多的精装书上架,但最终占比最多的还是教辅类。“因为县城的大部分人,消费不起这些正版精装书的定价”,书店老板小文提到,县城的大部分人购书需求还是来自于给自己的孩子买教辅、童书,书店为了提高销量基本都更愿意卖教辅,其他的图书种类、新书更新都比不上大城市。
“租书店铺变多了,想看书时我们就去租书。租书铺多在县一中附近,交上几块钱的押金,每日租书的费用仅两毛钱。”那个时候租书都是旧书,装订松散、有笔记划痕是很正常的事情,人们更在意的是书里的信息内容,武侠、言情、漫画也充斥了老林的整个课余时光。
图片源自于网络
时光一晃就是20年。
实体书店的生意越来越差,连北京的西单图书大厦和中关村图书大厦,都要劈出一大片卖电子产品和玩具来保持利润,其他的书店更是成了咖啡厅,县城中的书店快成了杂货铺。
在省会城市上大学的周可,毕业后回到五线城镇的家乡当公务员。周可提到,以前读书时,他经常会去逛独立书店,“感受文化的气息”,而如今在五线城市,没有什么高质量的书店,他也很久没拿起书本来。在最近刷视频时,他偶然进了直播间,“本来是刷刷视频休息的,结果买了10本书。”
而在河南安阳读书的郑京则更喜欢拼单买书,“拼多多折扣大,对于我这种学生党来说,YYDS!”郑京说,在豆瓣、小红书、微博上都有不少拼单的帖子,不仅可以一起找拼友,还可以看看别人都在拼什么,“我9.9元拼了《枪炮、病菌于钢铁》,6.7元拼了《万历十五年》,都还不错。”
“一二线需要农产品上行,我们却需要知识下沉。”老林对商业数据派说。
“记得小时候,最开始买书或订阅杂志报纸,多在县城的邮政局。有一个柜台专卖杂志期刊,我买了第一本书——《童话大王》,有书看就很兴奋了。”
再后来长大点,旧书摊、租书店越来越多,除了必备的四大名著,有像《隋唐演义》《三侠五义》这类的武侠、言情小说,还有晦涩难解的《易经》《黄帝内经》《鬼谷子》,只能凭着运气淘书。
当时,为了买更多的书,老林需要坐车去市里,“吃一碗面就上车”,还要拿两个布袋子去装书背回家,“可以说读书变成体力活了。”
“回忆少年时代总是美好的,但习惯了网购的便宜、方便后,现在让我回到过去,也肯定受不了。”老林说。
畅销书单中,有时代的剪影“买了三次书,花了一千多。我还没去拿,晚上回去拆箱。”住在十八线小县城的方新在豆瓣晒出了自己购书清单。
她没想到这则日常分享,会引来这么多人的评论:
“以后多在组里看看吧,慢慢对书有个审美认知,坦白讲,你买的这几个版本都不怎么好。”
“这些书没必要买,《夜航船》和《资治通鉴》可以买更好的版本。”
这53本书,花了方新一千多块,是她半个月的工资。想要多看书充实自己的她,并没想到网购买书还有这么多讲究。
有人在评论里耐心地分享道,“国学一类的,还是以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为主,岳麓书社和浙江古籍为辅。版本权威,装帧精良,大多不会踩雷。”
对纸质书爱好者们来说,如今选书不止选内容,还要考虑出版社的风格和专长、译文版本、装帧、排版、纸型、价格,多番对比下才能买到真正“值得”的那本。
老林觉得,现在人买纸质书不只是为了读,“只想读内容,你大可去看电子版”,真正买书的人还是将书作为精神载体的,“买这个版本,就是一种认可。而有些无下限的出版社不该获得这种认可,我们读者也需要对市场和书负责。”
这种“双向选择”和“精致阅读”的心态,在当下很常见,但在以往卖方市场下并不曾有。老林也提到,以前淘旧书,泛黄是常态,划痕和笔记也无伤大雅,“淘到一本喜欢的就很不错了。”
图片源自于网络
以往的“喜欢”或许是个人化的兴趣,当下的“喜欢”却明示着时代的印记。
据“多多读书月”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组发现了一个区别于前两季的趋势,本季活动期间,《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瘟疫与人》《苍白的骑士:西班牙流感如何改变了世界》等审视人类与疫病关系的书籍销售火爆,而这与疫情背景下读者对相关知识的需求激增紧密相关。
与此同时,旅行文学《从大都到上都》《午夜降临前抵达》《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走过兴都库什山:深入阿富汗内陆》等书目也大受欢迎。通过书籍,很多人“花最少的钱,去到了最遥远的远方”。
疫病类和旅行类文学的火爆,是疫情下人们对于深层原因的探寻和对远方的向往。商业数据派发现,《枪炮、病菌与钢铁》在新华文轩店铺推介位、樊登抖音直播间、中信出版社拼多多直播间等商家端频频出现,也在豆瓣、小红书等社区被大量讨论,在县城居住的林可也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买了这本书。
网上书目浩如烟海,各类榜单在帮助大众筛选出好书的同时,也弥合着人与人、城与县之间的差距。有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火爆后的图书,不久后也会受到低线城市的青睐,尽管彼此存在一个时间差,但总体来言,长时间段的销售额差距在逐渐缩小。
图书电商不仅带来购书习惯的改变,更改变了人们通过读书了解世界的方式。尽管肉身突破不了地域的限制,但精神却走向同一片蓝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前期不被看好的作品也在本季度中“意外”大卖。例如,经管类图书《小岛经济学》与心理学书籍《煤气灯效应》尽管内容优质,但在出版社的预判中却并非典型的畅销书。结果,它们异军突起、销售火热,以至于出版社不得不多次调整库存满足读者的需求。
“很长一段时间里,社科经管类书籍因内容相对专业、枯燥而遭受冷遇。但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年轻人重拾过去没有时间阅读的‘大部头’,通过系统化、沉浸式的严肃阅读沉淀知识、提升自我。”拼多多新消费研究院研究员陈辰表示。
据《2021多多阅读报告》显示,在2021年第一、二季“多多读书月”期间,社科经管类图书的拼单总量同比增长228.6%,增幅亦仅次于文学小说。
结尾2021年数据显示,城镇居民阅读量为5.54 本,高于农村居民的3.75本,但低线居民的消费金额增幅是高线城市的5倍,逐步向一线城市靠近。
2019年数据显示,低线城市的阅读类目紧跟高线城市的步伐,随着时间推移,销量分布差异会被逐渐抹平。受到网络、销售榜单的影响,好书在马太效应下被更多的人发掘,也从侧面证明低线城市在不断向一线城市学习。
“别嫌读书苦,那是我们通往世界的路”,越来越相似的书单,显示着城市与县城间的鸿沟在不断缩小。
一位博主写道,“在老家瓦房斑驳的土墙上,现在已码了两米多高的旧书,是我从小学到高中读过的部分书籍,我知道是它们铺垫了我去看世界的路。”
也许我们并不能马上突破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限制,但可以通过平等的阅读和学习,到达同一个世界。
无论在何地,都能获得到同等的知识资源,才是真正的知识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