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把蛋糕送坏了「蛋糕外卖」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外卖小哥把蛋糕送坏了「蛋糕外卖」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外卖小哥把蛋糕送坏了「蛋糕外卖」,希望能帮助到您。
每年的“两会”期间,都会有一些对于企业和产业的提案出圈,引发大量的关注。
像在昨天就有一个人大代表的提案火了,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说,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
这个提案一出,有人叫好,也有人在反对,觉得张兴海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的老板,是招不到工人了,才提这个议案。
那么,怎么看待这个“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议案呢?它反映了什么问题呢?什么地方需要完善呢?
首先我们先看到现在的大环境,从2020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在强调脱虚入实。
对国家来说,实业制造业不容有失,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中坚力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底层循环,确实需要有人走进工厂。
但是,让年轻人进入工厂的解决办法是靠鼓励,还是靠激励呢?
对于提案的措辞和一些落脚点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大家可能有个误区,觉得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上班,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严重,是因为外卖、快递、电商这些行业把大量年轻人给抢走了。
这是属于一种“显性博弈”,外卖看起来是在跟制造业抢人。
但实际上,没有外卖,年轻人就会心甘情愿地在工厂安心上班吗?
年轻人又不是傻子,鼓励并不能让他们踏进工厂的大门,怎么做才行呢?
要靠激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对比,在知乎上有外卖员列出过自己的收入,一个月送1000单,平均配送时间24分钟,也就是每天工作12小时,拿到手的钱在8000元左右。
根据58同城的数据,在2021年6月,一线城市招聘的职位中,送餐员的月薪达到了10965元,快递员的月薪达到9849元。
那么,在工厂基础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收入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也就是在年产值超过2000万的企业当中。
制造业工人平均年薪是61324元,也就是每个月5000元。
物质上的薪资差距是一方面,上班环境和晋升通道也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在2019年,饿了么推出了“点将计划”,把外卖员到成为站长的晋升通道和培训路径详细地列了出来,外卖也有机会向上发展,成为管理人员。
相对应的,大部分制造企业的环境因为生产要求和行业特殊性显得有点单调、枯燥,对于上升通道的规划也并不清晰。
你会教育你的员工如何疏导心理,如何理解企业文化,拥有价值观,甚至培训他们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吗?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中,人类的需求分为了5个层级,物质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
前四个需求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也叫缺失需要。
我工作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工作没有保障和人际关系,也没有社会地位和晋升机会,自然也就没办法维持个体生存。
而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需求,可以让人自发的接受,更有主观能动性地把事做好,创造价值,也叫做生长需要。
对于我们很多制造业企业来说,使命感固然很重要,但在生长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解决缺失需要。
所以,看起来外卖是在跟制造业抢人,实际上背后是企业薪资和文化制度,缺失需要和生长需要在进行“隐性博弈”,让年轻人更愿意去送外卖。
那么,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隐性博弈”?
当然有,作为企业经营者和商业顾问,我接触过很多制造业企业主,我们自己本身就有很多学员在从事制造业。
很多老板也知道问题出在哪,只是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加工、代工的制造业一年到头来,满足现在的工资水平后,几乎赚不到太多钱,根本没有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权。
什么意思?
我们看外卖行业,中国外卖行业几乎只有两家企业在竞争,美团和阿里的饿了么。
他们用算法和互联网模式让外卖替代堂食,直接送到了用户手里,把控了整个行业的定价权,从顾客和平台商家两头抽佣金,再去分配给外卖员。
因为基于数字化提升了整体效率,整个行业的利润高,抽多少平台说了算,自然给到外卖员的就更多。
但是我们这些制造业呢?
从我接触的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来说,以前没什么竞争对手,行业在高速成长,即使是做代工,也不愁单子,收入也还过得去。
现在竞争对手一大把,整体行情都不好,特别是疫情来了以后,原材料、耗材、房租水电各种成本都在上涨,上游的品牌商还要保障品质的同时压你的价,动不动就扣钱,把账期拉长。
你要是不愿意干,还有别的人愿意干,你要是愿意压价拿到订单,那收入就固定死了。
上游拿走的剩余价值一分不少,生产链下游的制造业没有定价权,利润还要减少,给工人的收入自然就少了。
这才是制造业的困境,缺人只是制造业企业的表象。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
第一、除了企业家自己,很少有人愿意真金白银的投资回报周期长,重资产的制造业。企业家就必须要想办法留出足够的利润去更新设备,做研发,迭代产品,这种投入往往就要耗尽过去所有的积累,哪里还有钱增加太多工人收入呢?
假如上涨员工工资可以增加企业效益,哪个经营者又会犹豫呢?
第二、传统制造业进入产业向下的周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低端制造业里艰难求生,定价权受制于人。
第三、很多企业没有营销意识,特别是对于互联网完全陌生,没有全网营销的概念,没有新的经营方式,只有固定的几个客户,拓新能力很弱。
第四、没有建立品牌升级、品牌营销的思维,品牌商可以随意剥削供应商,就像苹果自己可以有超过50%的利润,但代工的富士康和立讯精密利润率都曾经不到5%。
第五、产业链虽然完整,但没有高端价值和稳定性。
我们拿手机行业来说,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手机制造大国,有完整的产业链,但是我们有自己的高端品牌吗?
曾经有华为,但遭受制裁后,关键原材料短缺,没有芯片制造的能力,高端产能只能指望于三星、高通、台积电给我们供应,那自然的,人家就要吃掉大头。
所以,就像我在前面说的,解决的办法不是靠鼓励,而是靠激励。
这可能也是张兴海代表想说,却没有明说的话。
想要让制造业企业提升对工人的激励,除了企业经营者要努力,也需要国家拿出更多的政策去关注和激励制造业企业各方面的增长和成长。
比如说类似于制造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设计北交所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设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方面的政策支持,这样的力度还应该更大。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企业经营者本身,要懂得分蛋糕,更要懂得怎么把蛋糕做大。
就像工业互联网在发展,互联网思维也喊了很多年,真正去利用互联网赋能的企业又有多少?
对于那些不懂得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经营企业的能力,不会跟着时代的节奏往前走,去细分用户和市场的企业来说。
即使给再多的工人,那也只是依靠劳动力驱动的血汗工厂,而不是依靠核心技术和品牌升级驱动的智慧工厂。
以上是我的看法,也算是抛砖引玉,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