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返家乡还是三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哪些项目」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参加返家乡还是三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哪些项目」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参加返家乡还是三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哪些项目」,希望能帮助到您。
“下乡后,时刻想着自己是个农民,要把身子哈下去,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和大家融为一体。”聊起下乡创业,说到如何解决遇到的难题,梁日鹏感到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梁日鹏是沈阳农业大学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去年毕业时,选择了鞍山海城丰沃合作社。
下乡创业,最让他困扰的既不是农活的繁重,也不是创业资金不足。灰大泥多,没有超市,生活不习惯,缺乏娱乐设施……这些让许多下乡大学生抱怨的困难,他都能自我调整,慢慢适应,最让他难受的是周围村民对大学毕业还回乡种地的不理解。
“说啥的都有,有些话很难听。”他无奈,只能忍。可是,单纯的忍耐并非长久之计。为了能更快地改善与村民之间的疏离感,他利用自己的特长,教村里的年轻人跳街舞,很快有了年轻的伙伴。为了跟更多的村民合群儿,他又跟着村里的机械修理工学修农机。他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说给师傅,师傅把实践经验传授给他。
正是在实践中,梁日鹏发现,单纯以农机技术进行作业推广不能满足农户需求,他又回到学校,找到植保学院的老师,为农作物诊断病情,解决问题。
种了半年地,干了半年植保,为村里带来实实在在利益后,村民们不再把脸晒得黢黑的小梁当做“整景”的外人。
如今,“和大家融为一体”的梁日鹏不但担任着海城丰沃合作社的理事长,还自主创立了创丰农业植保队,合作社固定资产2660万元,年作业纯收入800万元。
“身子哈下去的同时,要把心里的理想抬得更高,有了远大的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梁日鹏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梁日鹏的经历颇具共性。要想真正“返”回去,得过三关。
心理关
有冷嘲热讽也有异样眼光
如何融入乡亲们中间
获得理解和支持
“回乡创业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是村民邻居的眼光和看法,一度让我的爸妈压力很大,也给我带来了压力。”孙丽金大学毕业后,把学校试验田里的榛子新品种引种到家乡——本溪碱厂镇赵家堡村的荒山里。
刚回乡时,她每天灰头土脸地在地里忙碌,邻居的冷嘲热讽也不少,这一度让母亲对她的创业强烈反对。可是,看到她是真真正正热爱这项事业,并且投入了满满的激情和热情,父母的看法完全变了,转而和她一起在荒山育苗,全身心地帮女儿创业。
“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每每提及父母的付出,孙丽金都充满感恩。
“只要放下心里的虚荣,你会发现你的家乡是最适合你的地方。”如今,正在读博士的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53公顷的种苗繁育基地已带动全国221个县种植大榛子。
孙丽金说,她的合作社年产榛果50吨,树苗100万株,年销售额830万元。现在,愿意和她一起做事的乡亲们越来越多,“帮助父老乡亲选择一个好项目,带领大家一起多种、多收、多赚钱”的理想也正在实现。
记者调查发现,乡亲们的理解、接纳、支持,对于返乡下乡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尤其是在起步阶段。许多大学生往往是因为过不了这一心理关,而难以将创业继续下去。有些人甚至宁可承受无法就业的现实,也不选择回乡创业。
不被理解,不被接纳,孤单、寂寞,对返乡下乡创业的大学生而言,能在创业过程中迅速闯过心理关相当重要。
闯关过程中,给他们帮助最大的还是创业初期就能确定可行的项目、做好必要的资金规划。这些必要的准备,往往在校期间就已经开始进行。
梁日鹏和孙丽金都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他们目前从事的事业在校期间已有雏形。
大学二年级时,梁日鹏利用暑假,到海城丰沃合作社做调研,毕业后以技术入股合作社,出任理事长,正式创业。
孙丽金回家乡时带回去的是学校试验田的种苗,她与其他同学共同完成的“大果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项目,荣获2016年第二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学校极其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生一入校,学校就开始展开系统教学。除了开设相关课程并组织各类活动外,还大力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许晓辉介绍说,目前,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里,运行的创业项目有10项,创新项目10项,其中有6个项目已经获得工商注册。
项目关
招速沟 “农民电商”的名头响了
创业服务体系提供的信息、培训、融资、孵化,都很关键
淘宝“李总玛瑙饰品”店,现有粉丝701人,在淘宝同类店铺中颇有名号。24岁的掌柜李新宇是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招速沟人,同时开了5家网店,每月营业额近20万元。“能有今天,我必须感谢高老师。”
李新宇口中的高老师,是阜新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的创业咨询培训师高群。2015年10月,阜新市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招速沟镇开办了我省农村电商第一期培训班,高群是培训老师。当时,外出打工的李新宇刚回乡不久。没有收入,正为前途迷茫的他在镇工作人员的动员下,报名参加了培训班。
培训班的课程很灵活,老师教得也实在,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不论是网店注册还是运营管理,李新宇学习得极其上心。培训班还没结束,他的网店就上线营业,他也成为招速沟开设网店第一人。
创业初期,手头没有资金,他向姑姑借了几千块钱,纵使在冬季最冷的时候,也坚持每天3点起床,骑着小摩托去40公里外的市场上货,一点点积累收获。
在他艰苦打拼的同时,高群一直与他保持联系,从进入网站首页推荐的方法,到提升网店点击率的小诀窍,随时提供指导。
2016年2月,春节前几天,云南一位客户在李新宇的网店下单3000余元。“这笔订单让我终生难忘。”李新宇说,“我开张了!”
运营半年后,网店开始大量走货,李新宇忙得吃饭睡觉的时间都难以保证。很快,他从家乡招了几个徒弟,花5万多元添置了设备,用2万多元租了房……一个既无背景又无资金的普通回乡务工人员,因为上了培训班,开网店成为“李总”,这听起来很神奇的故事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在当地起到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高群的培训班也火了。如今,招速沟 “农民电商”的名头在当地很响亮。
记者了解到,在我省的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农民商业意识不足,加之农村对外经营成本相对比较高,如物流、产品的标准化、产业配套的缺乏等,虽然他们看到了网络化商业的机会,但是仍然难以实践并从中获益。以淘宝为例,据“淘宝农村”辽宁总经理李朝阳介绍,截至2016年底,辽宁省的农村淘宝落地8个县域,400多人直接从事村淘创业服务,理论上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阜新市是“辽宁省创业培训先进市”,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创业指导中心主任雷凯介绍说,全市目前有国家创业培训师两名,创业培训讲师237人,创业指导师67人,创业咨询师21人,全市创业指导专家119人。这个数量在全省看,可以说是居首位的。
发展关
想融入“老”农民的梁日鹏,提醒自己保持“新”农民的优点
善于学习,不断充电,自我成长,更靠谱
在孙丽金看来,“创业最缺的从来就不是资金,农业创业可能更是如此。”现在,一边工作一边读博士的她认为,“保持谦虚的学习心态,不断增长面对挫折的能力。” 这是她成功创业的关键。
创业初期,她也面临资金非常短缺问题。但这一条件的限制,也决定了她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持续发展,决定了她与创业项目的同步成长。她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承包村里后山的成本还不高,特别需要的就是出工劳作,以及耐心地等待。父母拿了一部分钱,地方政府帮忙协调分期支付,需要出工的地方尽量用自己家里的“免费”劳动力,再然后就是逐步将规模扩大到整个山坡。“如今愿意出钱、出地的人很多,关键是自己有没有这个信心做好这份事业,努力证明自己。”
“无背景无资金”的李新宇,在培训班时,就因为学习用心,不仅开了店,还成了培训班的助教。开店后,他的好学使他取得更大的进步,也扩大了他的人脉。“我从客户身上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和一些人成为朋友。”
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后,和孙丽金一样,李新宇也在走稳步发展的路子。除了把当年的小摩托换成上货更方便的汽车,剩下的钱都用于事业发展。他广泛学习互联网商业知识,接触其他电商模式态势,计划在两年内,在不同的电商平台,“至少开15个店,每个店雇两名员工。”
一心想融入“老”农民的梁日鹏,在与农户“融为一体”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新”农民的优点。为此,不管地里的活多忙,他都坚持读书、上网,并要求自己经常与其他行业的同学和朋友碰面,交流思想,启发心智。感叹时间不够用的他,除了经常回校向老师请教“田地里遇到的难题”外,还有计划地在企业管理、财务运营、网络电子等专业领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只有懂得这些,才能带领我的合作社走得更远。”至于资金是否充足,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业做好了,项目有吸引力,钱会来找你。我相信,你若花开,蝴蝶自来。”
新媒体编辑:王晓领
责任编辑:王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