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渠道是什么东西「电商平台有哪些」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电商渠道是什么东西「电商平台有哪些」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电商渠道是什么东西「电商平台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您。
2016年1月14日,天猫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有点帅又有点怪的微信图文,为声波洗脸仪品牌Clarisonic科莱丽请来了三位年轻前卫的先锋艺术家,打造出三场脑洞大开的艺术实验。同时,也正式开启了天猫超级品牌日的一个全新栏目——奇妙研究所。
微信的三个“实验过程全记录”视频中,虽然拿着洁面仪在做怪怪的事,但艺术家们都是一本正经毫不出戏的样子,简直像一场真正的科学实验。
第一个插画实验来自美女插画家王哲。她用Clarisonic洁面仪刷头当做画笔,随意调配颜料,混合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
第二个影像实验来自以追求实验性动态摄影为主的设计师组合5x小组。他们将洁面仪沾满液态染料放入水中,开启电源的瞬间,高速摄影机记录下染料因洁面仪震动而在水中飞舞交融的美丽瞬间。
第三个声音可视化实验则来自科技艺术家Murphy。他捕捉了洗脸仪开启声波震动后产生的规律音波,将其生成动态韵律的影像,并透过声音可视化建构起了影像与声音之间的联结关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共感体验。
天猫“奇妙研究所”——不满足于单纯做销售平台的天猫,引导品牌更有趣更创新地与消费者沟通
据天猫公众号介绍——天猫“奇妙研究所”是天猫为品牌打造的脑洞孵化平台。在这里,天猫 x 品牌将实现一万种可能。
作为奇妙研究所的第一个品牌合作,科莱丽的艺术行为实验展示了品牌主全新的大胆尝试。同时让人稍感意外的是,比起科莱丽的品牌标识,视频中出现的更多的反而是天猫logo。
据了解,此次和三个艺术家的跨界活动是天猫专门为科莱丽打造的。无论是特意挑选了科莱丽洁面仪这种科技感十足的品牌,还是挑选了酷感十足的年轻艺术家,都展现了天猫希望能更多参与到品牌建设、品牌营销、品牌互动中的野心,而不是单纯作为一个电商销售平台。
在普通情况下,淘宝或者天猫都是作为销售渠道出现在品牌布局中的。很少有品牌会把天猫真正当作一个与消费者进行品牌层面沟通与互动的平台,产生这样作用的往往是自有媒体和付费广告。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销售产品的时候未尝不是一种建立品牌形象、获得消费者互动的良好时机。天猫的劣势在于它的初始定位,但它也有明显的优势——能使提升品牌知名度与提高产品销量的环节之间变得更紧凑。可见即可买,一旦打通了沟通与购买的闭环,消费转化率也会更高。
近几年,天猫开始转型国际市场,构建中国消费者与国外前沿时尚的桥梁,努力打造针对年轻一代的国际化生活方式。在电商界已经牢牢占据了老大位置的天猫,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销售平台。现在的天猫更希望成为品牌主的“编外agency”,在保障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提供新创意思考和新发声方式,引导商家自己更自主、更有趣、更创新地与消费者互动。
此次奇妙研究所与品牌的合作在传播上稍显弱势,科莱丽的官方社媒都没有发布或转发这次营销战役的相关内容,可见奇妙研究所的“脑洞营销”还在试水阶段。与此同时,胖鲸分析师认为在此次实践中,艺术行为与品牌的结合点产生偏差,在突出产品卖点和凸显品牌调性上都有遗憾。
研究所究竟是什么?
“研究所”这个称呼在近年莫名的火了起来。除了那些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之外,又多了许多调皮捣蛋的“伪研究所”和“伪实验室”。不仅有天猫的奇妙研究所,还有好奇心日报的好奇心研究所,果壳的吃货研究所,穷游网的穷游生活实验室,独立运营的理想生活实验室等等。
到底这些奇怪的研究所都在干些什么?有什么共同特征?可以帮到品牌些什么?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1、通过更好玩的方式与用户共创,拓展品牌内涵——好奇心日报的好奇心研究所
好奇心日报是一家以商业视角观察生活并启发用户好奇心的商业媒体,以颇有设计感的独特界面风格和年轻人视角的原创内容闻名。
作为好奇心日报三大板块之一的好奇心研究所,号召用户以投票的形式表达意见或见解,目前也已独立上线了“好奇心研究所”为名的微信和微博官方账号。在这里,你会看到诸如“你为啥讨厌同学聚会?”、“伺候什么动物能让你更像一个中产阶级?”等有趣的问题。在收集了用户投票之后,好奇心研究所也会不定期集合调研成果出版分析报告,其中就有著名的“朋友圈生存指南”。
如何激励用户反馈信息、与品牌互动,一向是在做社会化营销中的一道大题。好奇心研究所利用调皮的话风与画风、紧扣热点的调查问题,最终激起求同感和归属感的用户心态。每个问题的平均参与人数都能达到几千,多的甚至有上万,和它的选题方法、调查形式都分不开。
好奇心研究所的形式不仅满足了用户表达自我的欲望,同时也通过用户ugc变相传播、巩固了品牌属性。把同样气质的人聚合在品牌社区内,也解决了单向传播的新闻媒体app最头疼的用户黏度问题。
2、满足用户对知识的探索欲与研究欲——果壳的吃货研究所
厨房本来就是一个颇具“实验室”气质的专有领地。除了那些用来精准计量的电子秤和量杯量勺,国人对于美食的孜孜钻研精神也是可敬可叹,无怪乎有一门专业学科就叫“食品科学”。
果壳的吃货研究所属于果壳官方小组,排名仅次于“geek笑点低”“自然控”和“DIY”小组之下。不愧于研究所之名,吃货研究所将“研究美食”真正用科学精神贯彻到底。其内容以知识型科普文为主,有分享最顶尖科技的料理方式,也有时令食材与菜肴的食用指南,还有最受消费者喜欢的测评类图文。
果壳吃货研究所的背后,并不只是一群认真的吃货,而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多求知若渴的用户的缩影。许多品牌关注新兴的城市中产阶级消费者,只关注到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升级,却忽视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升级。更高级的消费观念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品牌、产品乃至生活理念相关知识的更多了解之上。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深度知识的渴求已经成为一种大范围风潮。知乎和果壳作为两个典型的知识型社区,带动了大批互联网精英用户进行知识共享,也带动了一种全民阅读全民研究的氛围。
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品牌创造内容的时候,除了一次性的笑料与热点,真正能沉淀下来的是品牌与用户的深度沟通。这样的深度沟通,不仅要在情感上深度,也要在信息上深度。娱乐性强的热点固然能打造一篇两篇十万+,但是如果品牌想追求更有忠诚度、更有终身价值的消费者,无疑还是要想办法创造更亲近消费者、更打动消费者的深度内容。
这样的“研究所”和“实验室”,不一定能达到非常精准、高转化率的营销目标。但它会与用户一起探讨各种问题,让用户参与制造好玩的内容,或者,将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进一步深化。只当消费者的聆听者还不够,品牌要当消费者的良师挚友。通过深度自创内容不断强调品牌调性,就能最终潜移默化地进入消费者群体心中。
了解更多,关注营销4号线官方微信号 mline4, 或登录胖鲸智库官网 www.socialone.com.cn 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