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湖畔大学是怎么回事「湖畔大学为什么搞不起来」

互联网 2023-04-06 21:43:10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马云的湖畔大学是怎么回事「湖畔大学为什么搞不起来」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马云的湖畔大学是怎么回事「湖畔大学为什么搞不起来」,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提到民营大学,不少考生家长可能会下意识抵触,“孩子成绩老不好,多半是废了。”

但这一刻板印象是时候被打破了。

西湖边上有一所湖畔大学,录取条件特别严苛,录取率已实现了全球最低,2.93%。

校长是马云,而且对“3”这个数字有执念:“三年创业经验、三十名以上员工、纳税三年,并拥有三千万营业额。”万事过三,为基本门槛。

能被湖畔大学最终录取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在这些企业家身上,能发现不少秘密。

01

有钱人的世界,更不容易

现在只要提精英,总能联想到自律,满满的行程单,日复一日地拼命,续航能力超强。

第三期,湖畔大学招了一位“明星学员”罗振宇。

他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坚持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每天一条60秒语音,坚持了2100天。

有人一眼看出差距,普通人的水平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21天都很难。

2100天一定需要极致的自律。

但他自己却说,“我只是被绑架。”

第一次60秒语音发出去的时候,听众是他办公室里的5个同事。

一个礼拜的时候,已经有好几百人了,那感觉是不一样的,等到三个月的时候,罗振宇已经崩溃。

“每天坚持发,我这么一个爱睡懒觉的人,每天早上六点钟必须把自己闹醒,对我这个体型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所以,罗振宇在做了三个月的时候,产生了强烈的念头,放弃它。

但一打开公众号的后台,好几万人,已经不能放弃了。

到今天,坐拥1200万的用户,他已经没有资格放弃。

从无到有,从5到1200万,做成这件事,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被绑架”。

也许没有人天生自律,只是压在身上的责任重了,不得不逼着自己往前走。

02

花36万学费不是买成功经验,而是失败教训

当初听说湖畔大学,以为是一家“创业培训班”,CEO们可以通过学习来让企业活得好,活得久,更有竞争力。

但这并不是湖畔大学的教学定位,学员们不是来学习成功的,而是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

马云校长曾经说过一个“MBA”无用论,因为发现不少人读完MBA都变蠢了。去之前思维非常活跃,回来时被僵化。

其实道理很简单,“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你过分相信“教授”“经济学家”说的都是对的,反而会犯错误。

仔细想想,对创业者来说,失败才是大概率事件。就像向创业者致敬的那部记录片《燃点》,刚拍的时候,14位互联网创业大咖的企业还都好好的,等播的时候,有些已经倒了。

现实残酷,让人唏嘘。而且更现实的是,“中国很少有东山再起的企业,如果有,一定是个特例。”

好在,“成功的因素太多,失败都是差不多的原因”,所以,尽量减少失误便是成功的秘诀。

在向失败学习这件事上,查理·芒格一直做得很好。

他曾大量搜集、留意观察别人失败的案例,还总结过25条内容的“误判清单”,在做决策前,先对照清单过一遍,最大可能地避开商业领域易入的误区,增加决策成功几率。

如今在中国商界,大家也很重视“失败学”。

早在20年前,记者方向明便出版了一本《研究失败》。真实记录和分析一批民营企业失败的全过程。包括“点子大王”何阳、巨人的史玉柱、做保健品的沈阳飞龙集团和三株集团。

失败研究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是“积极性、建设性的研究”,而不是单纯揭露和对抗。

失败本身并不是成功之母,研究失败,才是。

03

这里不是混圈子,大家是真的来学习的。

在今年湖畔大学的开学致辞中,马云说:“大家来湖畔,不是为了混圈子而来。我一直讲,同学之间不要做生意,这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一个交流的场所。”

这段我信了,而且还很感慨。

我们时常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一看精英抱团总感觉有什么阴谋,学习是幌子,交友和资源置换才是真的。

但这可能只是我们臆想出来的。

湖畔大学跟一般的商学院不同,由于门槛太高,能聚在一起的都是各自领域里的金字塔尖上的企业,用不着到学校里蹭资源,或是利用“某某某是我同学”来造势。

他们就是来虚心学习,看别人的圈子是怎么玩的。

课程设置很有意思,马校长安排了一个必修板块,但跟商业无关。

他会请来西医讲如何给病人开刀和做诊断,可能请来一位将军讲作战的部署是怎么样的,还可能请来足球教练,讲讲球员的布局。

这样做的理由是,课堂中的每名同学都凭借自己的一套生意经获得了现有的成功,但来湖畔大学,是想强迫他们学习一些其他优秀体系里的思考。

马校长带你领略世界如此多元,不必在自己的圈子里独孤求败,要拓宽视角,着眼未来。

高手的玩法是务虚大于务实,这可能就叫境界。

04

大佬们都很重视家庭教育

湖畔大学的创始人里有一位中国第一代创业人的代表柳传志,他的女儿柳青是第四期的学员。

2014年,柳青放弃了千万年薪,加入滴滴,投身创业大军。

对此,柳传志只对她说了一句话:

“以后任何苦都不能叫苦,那是自己选的路。”

世界上没有不心疼子女的父母,不少典型的中国式父母,自己吃苦是为了给孩子铺路,但在联想,高管子女不能进入联想工作是柳传志在创业早期就做的刚性规定。

他对儿女们的教育规划很清晰:“大学在国内念,读完大学再去国外,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来。”

看柳青的履历,走得就是这条路,没有捷径,一直很拼命。

柳青在北大读计算机系,在哈佛拿硕士学位,毕业后进高盛。

从初级分析员到亚洲区的董事总经理用了12年,最苦的时候,20人的活只有6个人在干,一年看300到500个项目是常态。

挺不住的时候,柳青总能想起父亲那句话,“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前天跟朋友聊天,说起他现在做的一个项目,遇到不少事业有成的人,没有一个不重视家庭教育,看他们的朋友圈,都在晒娃,大点的孩子上哈佛,年纪小的也都是在忙着出国比赛。

想起一句话,在任何国家里,都是越富有的家庭里孩子越努力。

05

以为大佬都是跨界高手,其实他们都很专注

看这几年的湖畔大学录取名单,有些名字很熟悉,而且经商并不是他们的老本行。

胡彦斌是歌手,李冰冰是演员,王利芬是央视主持人,罗振宇是记者,马云是老师。

很容易让人觉得厉害的人总是很擅长跨界,而且能看清趋势,找准风口。

选择大于努力。

但是,一旦选择,轧准了赛道,更重要的是坚持,而不是摇摆不定。

吴晓波曾经分析过搜狐的衰落。

想当年,新浪、搜狐、网易是当年的新闻门户三剑客。

与诞生于同时代的网易和新浪相比,搜狐的问题是,好像什么都做的不错,搜狐新闻,搜狐社区,搜狐游戏,搜狐邮箱,甚至连搜狐的输入法都不错。

但就是没有一个产品排在中国市场的第一名。

基因很重要,每一个公司在诞生的第一天就要有。

阿里的基因是电商,腾讯的基因是社交,网易的基因是产品。

但搜狐的基因则很模糊,长此以往,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也一样,一定想清楚自己是谁,想成为谁,然后去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些年斜杠青年很火,有人是围绕着自己所擅长的一个点,画同心圆向外扩张,有人是什么都尝试,但都浅尝辄止,看着每天都忙,实际一无所成。

拥抱变化的确重要,但专注与坚持也是重要的品质,否则,即便给你提供再好的机会和风口,也很难脱颖而出。

-END-

作者简介:Jenny乔,Jenny乔工作室创始人,北大学霸,常春藤海归,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职场10万 爆文制造者,多平台签约作家。微信公众号:Jenny乔。著有畅销书:《有见识的姑娘,活得更高级》、《愿你盛得下悲伤,也输得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