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消费主义的陷阱「电商造节存在的问题」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节日是消费主义的陷阱「电商造节存在的问题」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节日是消费主义的陷阱「电商造节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帮助到您。
1199亿,这是京东给出的最终数字。
根据京东官微公布,京东618购物节累计下单金额达1199亿,基本完美收官。
相比于老对手天猫,去年“双十一”的最终数字为1207亿,京东已经非常接近了。6月18日凌晨1点,刘强东在自己的头条号公布,第一个小时的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近250%,已经超出了预期。
根据京东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统计:
下单金额排名前五的品类是:手机、空调、平板电视、冰箱、洗衣机;
下单量排名前五的品类是:手机、纸品湿巾、空调、衣物清洁、牛奶乳品;
消费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为:广东、北京、江苏、山东、上海;
消费增速最快的五个省市则是:山东、陕西、重庆、辽宁、河南;
为了配送完所有618商品,快递小哥共要走5亿公里,相当于往返地球与月球651次。
京东618的两大亮点:女人和机器人(300024,诊股)
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此次618的女性用户数量达到去年同期的近2倍,美妆个护、食品饮料、生鲜、母婴、生活旅行等品类女性用户占比远超男性。京东似乎彻底摆脱了过去男性消费平台的定位,多元化趋势明显。
刘强东说:“没有女人,没有这个世界”,看来奶茶妹妹对强东哥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此外,京东618还有一个高科技亮点,率先在北京高校实现机器人配送。据了解,无人车配送第一批试点运营在刘强东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只要将配送商品装好无人车,无人车便可自主规划路线,寻求最短的路径配送,避开拥堵,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其他车辆还可以避开障碍。它到达目标建筑的指定位置后,会通过京东手机软件、手机短信等方式通知用户收货。用户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或手机一键开箱功能取走自己的包裹。
京东相关人员表示,今年会逐步在北京、杭州、西安部署无人配送车,不过暂时只会针对校园和办公楼等环境相对封闭的区域进行配送。不过,目前京东的无人配送车并不实用。光从大小来看,最大的无人配送车与京东小哥的三轮车大小相当,三轮车可放置一百多件快递,而无人车的送件数量却不到其十分之一。
“下雨了怎么办?”“交通已经够拥堵了,这个还能上路?”“交警管不管啊?”用刘强东自己的话来说:“送货机器人离全面启用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京东VS天猫,品牌方要如何选择?
多年以来,天猫的服饰、京东的3C,这几乎是业内公认、双方默认的一种优势分配格局。但是近两年,大家都喊着要朝全品类的B2C平台发展,难以避免的会将触手伸进对方的“大本营”。
从去年开始,品类的碰撞就开始变得越发明显。去年618前夕,阿里和苏宁拉着一帮3C品牌大佬成立了“王者联盟”,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为了狙击京东618。而京东也不甘示弱,过去一年在服饰品类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今年京东618“拉拢”到的大牌商家就包括GUCCI、Vivienne Westwood、Armani、真力时等。
然而6月18日当天,京东宣布关闭女装“裂帛京东旗舰店”。在声明中,京东表示裂帛在618期间提出撤出会场,并将产品标价大幅提高,因此京东宣布京东女装部将关闭裂帛京东旗舰店,对于目前尚未履约的订单,京东服饰将会保障消费者权益,妥善处理。
另外,有消息称多个男女装品牌疑似因在京东设置与天猫同等的促销力度,引发天猫不满。在618当日被天猫撤出主会场,受波及的包括韩都衣舍、裂帛、海澜之家(600398,诊股)、GXG等多个TOP级品牌。有相关商家对腾讯科技表示,此轮批量TOP级商家遭天猫撤出会场,是商家受制于“二选一”压力的延伸产物。
京东CMO徐雷认为,消费者在618期间对于“品质、品牌、个性化”的选择倾向折射出了目前中国零售所存在的困境:不是商品短缺,而是选择过剩;不是价格过高,而是品质不齐;不是性能欠佳,而是缺乏个性。
天猫和京东想的是鱼与熊掌兼得,即618和“双十一”都给拿下,而这让品牌方很尴尬。作为品牌方,这两个平台都是非常重要的销售渠道,哪个都不想失去。但让其“二选一”,无异于“妈妈和老婆掉水里,先救谁”的问题。
电商“造节”的背后,消费者需要知道什么?
实际上,自去年开始,618便开始逐渐成为整个行业齐头并进的日子。天猫高调迎战,并创出“618理想生活狂欢节”的节日名头,618已经基本实现“去京东化”。无论线上线下、多家平台都趁势蹭热点,提高自己的销售额和知名度。
根据京东的数据显示,6月18日0点开始,十分钟内电视、冰箱、洗衣机品类销售均破十万台;十分钟内美的家电销售额破2亿元,格力柜机单品销售额超3000万元。空调品类半小时销售破20万套,小家电半小时内销售破80万台。
而同一时刻,天猫用户5分钟抢购了200吨奶粉,7分钟买了2000万片纸尿裤,14分钟拿下32万斤泰国榴莲,26分钟买了1000万只口红。仅10分钟,天猫服饰成交突破10亿元,快消行业开场后半小时内同比增长378%,其中天猫超市同比增长达13倍。
无论是618还是“双十一”,这些电商造出的“节日”,最后都会统计出类似的夸张销售数据。用户真的需要这么多口红,这么多电视、冰箱、洗衣机吗?电商“造节”的背后,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还是为了拉动消费需求?
其实,互联网的节日越来越多,和我国目前电商增速放缓有关。根据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16年电商行业正处于新一轮洗牌阶段。京东2017年第一季度交易总额达1841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2%,这个增速并不算高。
“本质上是要做大影响力,吸引用户关注度,不做宣传谁知道你呢?”电商分析师李成东指出,“市场份额就是话语权,节是肯定要造的,再不做这种活动就更没有人知道你。”
无论是京东、天猫,还是苏宁、唯品会等,不断“造节”就是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吸引用户关注,实现自己的利益增长。如果拼不过大家、蹭不上热点,也要想办法沾一些在身上,比如苏宁……
“年中购品质、年底买便宜”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不二选择。在618期间大多数人关注的前三项为:品质、品牌、价格;而在双11期间则更关注:价格、物流速度、售后服务。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再仅仅关注价格优势,反而更注重商品的质量、品质和个性。事实上,中国电商崛起阶段,也是中国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的阶段。
随着“中产”成为当前的热门词汇之一,他们的消费升级也朝着小众、多元、高品质、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对智能家电、家居产品以及海外商品越来越感兴趣,整体的消费结构由刚需转为个性化需求。
不过,这也会造成一系列后续问题,物流、涨价后促销、退货率等,尤其是涨价后促销的行为,基本等同于欺骗消费者的信任了。还是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电商节日的狂轰滥炸之中,还是需要保持理性,毕竟,节日狂欢的背后只是一场数字游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