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希望能帮助到您。
作者:王蕴、姜雪
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影响,消费增长一度面临较大困难,消费者信心和意愿下降。以稳定消费增长为主要目标,《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出台后,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纷纷制定有针对性的促消费举措,有力促进了消费恢复性增长,6月、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负转正,消费回稳向好态势进一步形成。在此背景下,确保消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充分发挥消费牵引带动经济循环的重要作用,既是短期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客观需要,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重要引擎
消费持续升级能够牵引供给提质增效,促进供需更好匹配。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对供给创新升级具有引领性作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驱动消费升级的根本因素。按照消费升级的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产品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形成新供给,满足创造新消费,加快形成增长新动能,有助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需良性循环,形成消费引领生产、激励创新、繁荣经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机制,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构建消费升级、有效投资、创新驱动与经济转型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近年来,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推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效益。线上服务业、电商直播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如2022年国内直播电商交易规模预计接近3.5万亿元,同比增长47.7%。夜间消费带动夜经济不断壮大,2021年我国夜经济总规模已经达到36.35万亿元,2022年将有望突破40万亿元。新需求驱动更多产品创新,各品类的新品消费增速持续领先于整体增幅。
消费可持续增长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循环畅通。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社会大生产循环中,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求不断增强国内市场对经济循环的主导作用。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消费可持续增长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支撑。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世界上增长空间最大、发展持续性较强的消费市场,能够牵引国内外经济资源以国内消费需求为导向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实现以“中国消费”为中心的国内外经济循环畅通。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标,打通国内循环堵点,能够不断提升社会大生产循环效率。近年来,我国工业品易下乡、农产品好进城的城乡双向循环更加畅通。2021年,全国农村地区收投快递包裹总量370亿件,带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工业品下乡进村超1.85万亿元。2021年我国进口消费品总额达到1.73万亿元,同比增长9.9%,占进口总额的10%左右,中国需求已经成为拉紧我国与周边国家等经济合作纽带的重要力量。
消费高质量增长能够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正在形成。2012年至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由27.5万亿元增加到62.1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55.4%提高到65.4%。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消费高质量增长是我国发挥市场资源优势、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和与时俱进提升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基础。消费结构升级能够有效引导企业生产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进一步巩固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这就要求必须积极提升消费层次,培育先进消费理念,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需求成为供给创新的源泉,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当前消费有效牵引带动经济循环面临的主要困难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冲击了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影响了消费恢复增长的基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已经两年多,对正常消费活动造成的影响日益深化,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消费意愿持续走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7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87.9,连续4个月低于90,也大幅低于2020年年初疫情刚暴发时的水平。央行二季度储户调查问卷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仅占23.8%,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直接导致收入预期转弱,紧缩非必要消费、延缓升级需求。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工作稳定性指数为99.8,已经连续4个季度低于荣枯线100,家庭收入指数和财富指数也呈现同比下降的趋势。今年以来,以食品饮料、日用品等为代表的必需品类的消费增速也明显放缓。这些都将导致短期消费恢复增长基础不牢固,不利于发挥对经济循环牵引带动作用。
支持供给创新及时响应消费升级需求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系不健全。相关监管规范仍然滞后于新消费及新消费模式融合发展需求。新的消费产品认定、认证程序比较烦琐,一些适应新消费需求的企业在市场准入阶段仍面临较多问题,如,“一业多证”现象仍较为普遍,相关企业需要办理多个许可或备案事项才可合法经营;特别是对于开展“线上 线下”业务的企业办理准入事项更为复杂,如,开展互联网医疗的相关企业,除办理卫生健康部门准入事项外,还需办理市场监管、工信、通信等部门准入事项,企业需多次提交各类申请材料。业态融合发展面临着多头管理导致的标准不一、重复监管等问题,制约了供给创新,进而影响了消费升级对供给提质增效引领性作用的发挥等。
从生产到消费、供给到需求的畅通循环仍存在堵点和断点。“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消费安全、及时和便利性仍有待提高,抑制了经济循环效率提升。如一些地区农村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果蔬等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率超过20%,抬高了农产品物流成本,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偏远农村地区收发快递困难的问题也还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业品下乡。疫情冲击下,局部地区曾出现基本消费品的安全稳定供应不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品流通体系仍然存在堵点和断点。另外,地方层面的一些不合理规定限制了消费渠道畅通,如为了短期局部利益,个别地方制定各种土政策,限制、排挤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等。
有效发挥消费牵引带动经济循环作用
短期应加力提振消费信心、稳定消费预期。当前要把稳住消费恢复性增长势头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牵引带动作用的基础。要加力提振消费信心,尤其是提振消费能力增长信心,让消费者有稳定的就业预期和收入增长预期,消费才有“底气”。加快落实落细中央出台的各项稳就业、增收入的相关政策,积极应对疫情、灾情、高温天气等影响,及时帮扶失业人员、需纳入低保的对象和临时遇困人员等,在保障和救助上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困难人员发放消费补贴。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通过社保补贴、创业贷款、税费减免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扩大增加高校毕业生实习机会和岗位,提升毕业生的工作技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到中小企业和基层锻炼。
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及时响应需求的供给创新。加快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相关改革和举措,进一步清理消除阻碍公平竞争的制度壁垒或障碍,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有序破除医疗、养老、托育等重点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引导优化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的监管政策,在消费的便利性和可及性上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解决制约消费需求的有形和无形的“最后一百米”问题。调整优化商业、文化、旅游、体育、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发展的监管政策体系,在严守安全底线前提下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对新出现、一时看不准的新业态新模式,设置一定观察期;对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新业态新模式要严格监管;对触及法律法规红线的,坚决依法取缔。
着力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消费渠道。努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安全可靠,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有效畅通产供销各环节。应加快推进在大中城市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保障应急情况下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加快建立完善县乡村协调发展的生活服务网络,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田间地头延伸。鼓励品牌连锁流通企业布局农村市场,促进县乡商业网络连锁化,实现农村流通设施升级。破除消费品流通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助力激发市场活力。
支持和鼓励品牌消费,推动高质量消费与高质量供给有效匹配。绿色、安全和健康的高质量消费能够与国内高质量供给有效匹配、相互支撑,从而实现高水平经济循环。品牌消费是高质量消费的重要方面,扩大品牌消费,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有助于加快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应把培育知名消费品牌作为促消费、稳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抓好抓实。鼓励消费品行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在汽车、纺织服装、消费类电子、家用电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广泛开展品牌宣传推广工作,推进品牌故事深入民心,引导消费者认可、信任优质品牌。依托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和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消费促进月、双品网购节等,营造品牌消费良好氛围。
来源: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