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陷阱问题」

互联网 2023-08-08 08:41:13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三个陷阱问题」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三个陷阱问题」,希望能帮助到您。

今年“双11”,直播带货是各大平台的主推营销方式之一,你有在直播间下单吗?随着收货高峰到来,有必要检查一下,是否遭遇了直播间陷阱。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网络直播销售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出虚假宣传、退换货难、销售违禁产品、利用“专拍链接”误导消费者、诱导场外交易、滥用极限词等类常见“直播间陷阱”。虽然网络直播电商具备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但带来的消费新问题也不容忽视。消费者在直播购物时既要量力而行,理性消费,绕过商家套路;又要擦亮双眼,注重维权,加强自我保护。

【虚假宣传】

中消协此前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直播购物中宣传环节满意度最低,仅为64.7分,其中,虚假宣传现象较为普遍。

中消协表示,网络直播销售中的虚假宣传主要包括两种行为:一是图文不符,推荐产品与实物不一致。二是夸大宣传,毫无根据的夸大产品功效。

比如,某头部主播在电商平台直播间销售某品牌脱毛仪,后消费者在豆瓣、微博等平台集中反映该产品存在版本不一致的问题,实际收到的产品不是主播宣称的含蓝光消毒功能的版本。

传统网络购物强调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产品信息。但直播所展示的信息更为直观和概括,而消费者为了抢到直播间的“秒杀价”,往往无暇或忽视产品的详细介绍。

消保部门因此建议,主播在推荐产品时应重点说明产品的详细情况,否则要承担“货不对板”的责任。

【退换货难】

中消协指出,根据消费者保护法第25条,直播带货作为新型网络购物方式,应提供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但现实中,部分网络直播电商出于各种理由不遵守该规定,因拒绝售后、限制退货、拒绝退货等问题导致的消费纠纷频发,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中消协表示,消费者在直播中购买产品中,除了某些特殊商品,如定制类、鲜活易腐类、数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期刊等,都享有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权利,主播不应逃避责任,拒绝退货。

【销售违禁产品】

中消协还发现,网络直播电商推销各类商品无奇不有,部分在线下禁止出售、限制出售的物品,悄然通过网络直播电商流入市场。具体来看,有的直播电商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公然销售野生动物;有的不具有相应资质,随意销售处方药;还有的销售假药。

例如,河北省唐山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局接到举报发现,某主播通过某直播平台销售野生动物。执法机关在对当事人突击检查时,现场查获疑似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腹锦鸡12只、白腹锦鸡1只。

消保部门建议,消费者若发现直播间有销售违禁物品,应及时举报。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关注这一现象,提前介入,为直播“立规矩”。

【有玄机的“专拍链接”】

专拍链接是卖家专门设置的货物购买链接。目前,某些网络直播电商违规利用“专拍链接”误导消费者,主要陷阱有:

链接内缺乏商品详情介绍。直播间所销售商品没有明确的商品详情页对商品性状、质量、参数进行准确描述,仅以秒杀链接、邮费链接甚至只是价格链接等不能说明商品特性的商品链接在直播间进行售卖。

所售商品和宝贝链接描述商品严重不符。主播可能在直播间内介绍的是A产品,但以无法上链接等理由要求消费者拍B产品的链接;或者主播在直播间内介绍多件物品,但在链接中仅有对其中一件商品的描述。

中消协提醒说,如果消费者使用主播提供的专拍链接,将导致消费者无法通过购买记录证明所购产品的指向。因为主播删除直播回放或不保留回放,消费者在维权时将难以拿出相关证据证明双方交易的内容,难以保护自身权益。

【没保障的场外交易】

与专拍链接相类似的,还有场外交易。

网络直播电商场外交易是指主播在直播间内通过语言、文字、图形、动画、动作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引导消费者转入原网络直播电商平台以外的微信等社交软件平台进行交易。场外交易消费者在维权时往往存在举证能力、主体认定、责任分担等方面的较大困难。

例如,消费者王某通过某直播平台,在许某直播间观看直播,通过直播指示添加许某微信,转账4000余元购买某款苹果手机。收货后,王某发现该手机为山寨机,要求退款时徐某已将自己拉黑。而且王某的购买行为因是场外交易,变成了王某和许某之间的私下交易,直播平台仅提供了网络直播服务,并非合同相对人,其难以承担销售者或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的责任。如果实际购买的手机并非直播间推广的特定商标型号手机的,那么该直播平台也不承担广告法意义上的相关责任。

中消协提醒,避免在主播的引导下采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方式进行场外交易;如发现主播存在诱导进行场外交易行为的,要及时通过截屏、录像等方式保存有关证据,并及时向网络直播电商平台投诉举报。

【靠不住的极限词】

极限词是指类似于“最佳”“第一”“顶级”等极端描述性的词语,这类词语本身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极有可能夸大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在网络直播电商中,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消费者往往在“限量秒杀”等言语引导下“冲动消费”,这也使主播更倾向使用“极限广告词汇”博人眼球、提振销量。

中消协还提醒说,极限词的擦边球也用不得。例如,某知名主播知道直接使用极限词违反法律规定,就将该类词汇制作成纸板再用红线划掉,在直播中告知网友这些词汇违反广告法。尽管主播用红线划掉了极限词,但是这一行为间接让公众注意到了有关词汇,仍然涉嫌违规。所以,用极限词描述的产品未必有主播说的那么好。

栏目主编:吴卫群 文字编辑:任翀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