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计划」我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科技计划」我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014年以来,我省科技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实施,加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组建工作进度,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创新发展重要研发平台。积极探索去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模式,聘请国内外海洋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学术指导,构建开放式的研发平台。目前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顺利,省市两级已累计投入13亿元,规划15万M2中的13万M2基础设施已竣工,研究团队入场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2015年上半年将启动试运行。
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积极推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开展,自2012年工程启动以来,试验面积由最初的3万亩扩大到41万亩,到2014年底已累计增粮4.5亿斤,实现了在含盐量0.3%盐碱地大面积种植小麦的新突破。黄河三角洲目前约有800万亩未利用土地,其中一半是可改造盐碱地,“渤海粮仓”示范工程试验成功,为全国中低产田改造提供了借鉴。
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立足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持续推进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国家新药综合性研发大平台、孵化基地建设。为弥补省内国家级院所少、部属院校少的短板,组建了清华大学微机电系统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院、临沂中德创新中心等一批工业(产业)研究院,建成一批高水平专业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我省沿海区位优势,扎实做好前期规划,集中精力推进以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个国家高新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主体的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在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使用、公共管理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深化关键环节改革,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强化科技计划改革。针对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科技专项数量较多、部分边界不够清晰、相关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等问题,制定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效益的意见(试行)》,加快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改革科技计划体系,将省级科技计划由11项优化整合为4类,形成以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计划等为主体的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取消项目成果鉴定,更加重视成果转化带来的实效。取消项目限项申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根除因限项而滋生腐败的问题。扩大信息公开范围,推行评审时间、评审过程、评审专家和评审结论信息“四公开”,实现立项过程对项目申请者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成立财务监管中心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进行全面检查,约谈存在问题的项目主管单位和项目法人,促进财政科技资金规范使用,有效实现了科技计划执行的科学、规范、透明。二是强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针对优秀科技成果少、申报科技奖励难等问题,改革科技奖励与评价制度,出台《关于改进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中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推荐项目质量明显提升,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在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评选中,山东共获得奖项28项,数量、质量和结构均取得新突破。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和山东康平纳集团“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山东省单位主持完成成果连续四年无缘一等奖的局面;参与完成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第三次获此殊荣;获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结束连续五年无缘此奖的历史。三是强化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机制改革。针对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科技资金引导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厘清市场和政府投入的边界,着力发挥政府科技计划资金对不同科技创新领域稳定支持和竞争支持的导向作用。出台《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先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以财政科技资金为先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参与的省科技成果转化先导资金,2.6亿元资金带动创投机构约20亿元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山东省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基金运作形式,投资培育了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居行业领先地位的创业企业。目前,已有5家项目公司实现境内上市,3家项目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拟发起设立山东省首只科技型天使投资基金,按照“政策性引导,市场化运作”的管理导向,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投资平台。
四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管理改革。针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数量、比规模、轻质量、少创新等问题,出台《山东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质升级的实施意见(试行)》,引入竞争激励的分级管理机制,制定提质升级指标评价体系,对全省现有1057家省级中心进行科学评价,2014年有105家中心升级成为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在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新建25家省级示范中心,全面提升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效杜绝了只挂牌不发挥作用的现象。2014年全省新创建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已达到36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意见》,启动30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大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围绕海洋强国战略,保障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国产替代计划等的实施,面向社会公开进行重大关键技术招标,组织实施小麦增产科技支撑计划等5项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不断优化科技型企业发展环境。大力推动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建立17家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已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行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工作,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700件,同比增长17%。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培育。目前,全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67家、国家创新型企业45家。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共登记技术合同17000项,成交金额240亿元,同比增长29%。
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继续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优先支持大宗农产品品种突破、良种创新成果集成展示示范、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将收集引进及评价种质资源3300份,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系)150个以上。启动实施超高产小麦和玉米科技创新示范“双增产工程”,启动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利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培养50个左右种业人才团队。
四是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全年共有100余家小微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贷款11亿元,有效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在高新区设立服务窗口和4家科技支行,建立小微企业绿色信息库,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50多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以“创新券”形式对省内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按补助使用费用30%、其他地区20%的比例,为600余家小微企业提供扶持,激活价值70多亿元的7700多套仪器设备。
五是引导和支持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三五”末,全省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数量较2014年翻一番,产值过千亿产业集群达到15个,集群总产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30%。围绕支持纺织、橡胶轮胎等8个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围绕支撑新材料、电子信息、海洋新兴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支持重大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目前,全省产值过千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达到4个。预计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49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1.33%。
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立“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人才档案库”,培育30多家服务咨询机构,成立“咨询服务联盟”,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贯标”服务。遴选410家企业参与“贯标”试点,有13家企业通过国家认证机构审核,占全国通过审核企业的二分之一。
健全科技人才管理,服务科技创新发展
一是实施科技人才推进计划。加快构建创新创业扶持计划、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杰出青年接力计划、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助推计划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全省拥有“千人计划”人才107人,两院院士40人,39名人才(团队)和2个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入选科技部第二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数量居全国前列。
二是加强科技计划与人才计划的紧密衔接。改革科技计划实施方式,按照人才成长链配置科技资源,针对5个人才体系分别建立相应的计划体系,形成科学有序、持续稳定的科技人才支持态势。推进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分设5个基金,其中3个对应支持创新创业扶持计划、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和杰出青年接力计划。推进省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改革,对应支持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领军人才助推计划。
三是统筹推进高端和基层科技人才发展。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启动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拟利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引进50个左右种业人才团队,为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提供人才支撑,目前已确定10个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基层科技人才支持计划,连续5年支持7市共计1000人次优秀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解决基层科技人才匮乏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