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青少年」让趣味科普助娃娃找回“科学家梦”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科学青少年」让趣味科普助娃娃找回“科学家梦”。
汪峰一句“你的梦想是什么?”曾饱受网络调侃。谈到“梦想”,相比80年代“科学家、艺术家、教师和医生”等答案,当下,把“网红”、“大明星”作为梦想的青少年不在少数。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仅为16.8%,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美国的38%,也低于该组织24.5%的平均值。
青少年对科学不感兴趣,未来的科技创新就难有希望。专家指出,“科学家”对孩子丧失吸引力拉低了国民整体科学素养,该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国计民生。
“科学家”缘何失去吸引力?一直以来,提到“科学”,不少人觉得“高不可攀”。这种思维拉开了科学与老百姓、青少年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网红热”背后的喧嚣氛围与浮躁心理对“科学家”也造成了极大冲击:坚守“板凳要坐十年冷”治学精神的人越来越少,立志做科学家的自然不多。
在此背景下,如何让看起来高大上的科学“接地气”,走近百姓生活并像“网红”一样“热”起来?
去年,“神十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中带来了全球首堂天地联讲“太空科普课”: 为全国青少年展示了太空种菜、蚕宝宝吐丝结茧、脑机交互——用意念控制机器,还表演了如倒立、翻跟斗、悬浮打太极等高难度动作,因为没有重力,在地面上的高难度动作在天上却易如反掌。青少年在惊呼“神奇”的同时,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及科学探索的热情由此迸发,趣味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科学本无边界,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索更应破除“枷锁”。只有将科普从形式束缚中解放出来,变“学”为“玩”,让探索无拘无束、让思维天马行空、让知识乐趣无穷,才能让青少年感受到科普的魅力,并最终激发“终身科学”的内在热情。
当然,打破科学高不可攀的思维桎梏是感受科普魅力的前提。当公众面对科学变得像听流行音乐一样简单自然时,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又怎能不被激发呢?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用趣味科普助中国娃娃找回科学家之梦,才能筑牢人才根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 (张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