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想造个元宇宙 顺便把建筑业的三维设计也给降维了 来试用
最近很多人关注英伟达想造个元宇宙 顺便把建筑业的三维设计也给降维了 来试用,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英伟达想造个元宇宙 顺便把建筑业的三维设计也给降维了 来试用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你好,这里是 BIMBOX。
01 NVIDIA 的大招
也许你会说,英伟达不是做电脑硬件的公司吗,怎么跟参数化设计、建筑业数字化扯上关系,怎么还有专门面向建筑业的软件了?
别着急,故事还得从去年英伟达黄老板那次欺骗了全世界的厨房发布会开始。
2021 年 4 月 GTC 技术大会,因为全球疫情的关系,英伟达的 CEO 黄仁勋在自家厨房召开了一场在线技术演讲,还发布了 NVIDIA 首款服务器 CPU——Grace。
烤箱里捧出新产品、叫板因特尔,「皮衣刀客」黄老板这些整活操作确实吸引了一波目光,不过慢慢的人们就把这场演讲淡忘了。
怎料在三个月之后,NVIDIA 发布了一支纪录片,叫《连接元宇宙:GTC 主题演讲是怎么制作的》,他们自己爆料,那场发布会里,有 14 秒钟的场景是假的——不仅厨房里的所有物件,连黄老板本人也是三维建模做出来的。
这可跟咱们平时看一段游戏 CG 水平不一样,制作团队相当于是在全世界的动画专家眼皮子底下整活,足足骗了所有人三个月。
这要很大程度归功于英伟达的光线追踪技术,不同于以往的「光栅化」技术,它是通过模拟光线的照射路径,真实地重现光线带来的材质、阴影和反射,让画面更接近现实,也是现在高端游戏和显卡的标杆技术。
大家再复盘去看这段以假乱真的动画制作过程,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 AI 3D 建模、光线追踪技术,背后还有一个英伟达自研的创作者平台浮出了水面,它的名字叫 Omniverse。
要是按中文来理解,这个平台的名字就叫「全能宇宙」,是不是很霸气?
当时这条新闻在动画圈和游戏圈刮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不过对于更多的圈外人来说,也就是觉得,这个 Omniverse 看起来就是一款更逼真地渲染软件呀?
NVIDIA 想做的,还真不是一个渲染这么简单。
纪录片里说到,Omniverse 这一次集成了 Blender 和 Adobe 软件,不仅能跨平台支持所有用户的物理渲染、模拟和仿真,还能让创作者、审核者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在一个共享的虚拟世界中进行合作。
哎,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点「元宇宙」的味道了?还别说,Omniverse 这个名字,就是脱身于元宇宙的 Metaverse。黄仁勋自己说,Omniverse 将会是英伟达打造元宇宙的秘密武器。
元宇宙智库 MetaZ 创始人陈序专门写了文章,请国内对元宇宙感兴趣的小伙伴重点关注一下 Omniverse,他是这样描述这个平台的:
不同于其他的元宇宙玩家,大部分是面向消费者直接开发元宇宙应用,英伟达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生产者,给他们提供硬件和软件的工具,也就是给淘金者卖铲子的。
它通过显卡和 AI 技术,来简化 3D 建模和渲染的难度,还把所有软件的数据统一到一个通用的 3D 文件格式 USD。
Omniverse 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对现实物理定律的实时模拟,能带来一系列真实场景的建立和分析模拟应用;二是让不同软件的开发者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实时地远程协作,这将会给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
不过,咱们还是先不扯到元宇宙那么远,还是拉回到工具视角,近距离看看这个 Omniverse 到底是啥,能在建筑业做什么。
02 拆解 Omniverse
实际上,英伟达在计算机图形学上的技术非常多,它是把一系列技术集成打包到一起,统一称作 Omniverse 平台。
咱们就反过来拆解一下,这个平台都由哪些技术构成。
简单来说,Omniverse 一共由五个核心组件,这些组件连同其他第三方数字内容创作工具,以及一些微服务,共同组建了整个 Omniverse 生态系统。
这五个核心组件分别叫做 Nucleus、Connect、KIT、Simulation 和 RTX Renderer。
展开说说。
➤ Nucleus
它是一个数据库引擎,作用是连接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实现 3D 设计内容的交互。连接以后,各地负责 3D 建模、整体布局、材质着色、照明特效和渲染工作的不同设计师,可以实现异地的实时协作,来共同创建一个场景。
Nucleus 依托一个叫做 USD 的通用场景描述格式,全称叫做 Universal Scene Description,这个格式由大名鼎鼎的动画公司皮克斯(Pixar)在 2016 年开源发布,你可以把它类似理解为咱们行业的一些中间格式,比如 FBX 或者 IFC。
不过英伟达对这个格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显然做了更多的事情,这个咱们放到后面来说。
➤ Connect
这个工具是连接 Nucleus 和外部软件的程序,当第三方软件的数据发生变化时,Connect 负责接收第三方应用的数据更新,并发布内部生成的更改。
这意味着用户可以使用任何自己喜欢的软件来连接到 Omniverse,包括 3Ds MAX、Maya、Revit、SketchUp、Rhino 和 UnrealEngine 4 等。
看到这儿是不是有点感觉了?继续往下看。
➤ RTX Renderer
这是一款多 GPU 渲染器,利用 Turing 和硬件 RT 内核,做到实时的硬件加速光线追踪和路径追踪,可以根据硬件配置的增加,处理超大型的场景。
作为专业生产显卡的公司,出品的渲染工具就不用多说了,需要理解的是,它是从 Nucleus 数据库中接受实时变化的 USD 数据,再实时地反馈到渲染器里面去。
➤ Simulation
这部分是英伟达的一系列仿真模拟技术,以插件或者微服务的形式集成到一起,支持有限元模型,用来模拟和分析现实物理世界,比如刚体动力、破坏和断裂、汽车动力以及流体动力。
比如普通游戏里的一个小球,落地的时候会弹起来 3 次,这个是程序事先写好的;而通过 Simulation,小球会根据自身的材质、重量、地面硬度、下落高度等信息,根据物理定律来实时计算会弹跳几次。
它一方面可以用于构建一个更真实的虚拟世界,另一方面,也能实时模拟我们的现实世界,通过分析反过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 Kit
最后要说的这个工具,是开发者使用的,他们可以利用 Kit,使用 Python 或者 C 语言,来编写各种原生的扩展程序。
这就让来自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员,能利用前面几个核心组件的基础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发出不同的软件工具,给一线使用的人员直接使用。
上面说的这五个组件,是 Omniverse 的中层基础构件,在它之下,还有一系列的图形技术、计算技术和 AI 技术,开发者可以不必接触到这些底层技术,通过它们开发出更高层级的行业应用软件。
那么现在有没有已经开发出来的软件应用呢?还真有不少了,放一张图看看:
有些软件不是给咱们这个行业用的,比如 Audio2Face,是一个 AI 应用,只需要输入一段声音,就能生成 3D 角色的面部动画。
比如 Isaac Sim 是一款机器人设计师使用的软件,通过在虚拟空间里创建生成随机复杂的环境,来给物理世界的机器人设计程序,并且对它们进行训练和测试。
此外,还有专门用来做 3D 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模拟的、人体骨骼动画的,等等。
通过底层的技术架构,中层的开发者工具,以及顶层的行业交互应用,Omniverse 搭建出了这么一套庞大的技术体系,这张图就可以看到它目前的全貌。
现在你可以看到,在英伟达的设想中,未来元宇宙的构建师们,需要有这么一套工具,可以轻松达成远程协作,来搭建虚拟世界里真实的内容,包括各种物体、动画、光照、声音,甚至人物。
当然,还包括一个重要的东西:建筑。
所以,当我们说,建筑业可以探索和使用 Omniverse,并不是说它就是给建筑业开发的,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建筑设计师作为 Omniverse 庞大用户体系中的一部分,参与到其中。
黄老板是来降维打击的。
03 建筑业怎么用?
当然,未来英伟达的布局是怎样的,元宇宙的图景又是怎样的,跟大部分建筑业的人关系不大,咱们就关注,现阶段有没有能拿来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能用。
前面我们说开发者可以利用 Kit 开发出不同的行业应用,在目前不断扩张的应用版图里,就有这么两款,是直接给建筑设计师使用的,它们分别是 Omniverse Create 和 Omniverse View.
Omniverse Create 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设计师常用的工具联合起来使用,设计师们可以打通软件之间的格式壁垒,在统一的 USD 格式下,在同一时间共同创建 3D 场景。
每个人可以加入自己的素材,或者在 Create 的素材库里面加入植物、家具和道路等等,在多 GPU 的支持下,可以渲染数十亿个多边形,实现无需等待的实时光线追踪渲染。
Omniverse View 则是一款可视化应用,任何在 Create 里面创建的场景,都可以让非专业人士,以非常逼真的物理效果,随时用简单的交互方式,来审查 3D 设计项目。
Create 和 View 都同样包括 RTX 视口,利用 RT Core 实现光线追踪,利用 AI 进行降噪和缩放,从而实现非常逼真的画面效果。
这两个软件,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用于场景搭建,一个用于场景查看,背后都有来自英伟达 RTX 强大的光追渲染支持。
单看这两个软件,似乎主要还是做后期渲染用,但如果把它们放到 Omniverse 提供的一整套系统里,就没这么简单了。
实际上,面向 AEC (建筑、工程和施工)行业,Omniverse 给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通过把 Create、View,以及前面说到的 Nucleus 和 Connector 集成到一起,这套解决方案能给咱们这个行业带来跨软件的、实时的、异地协同的真实渲染。
这里我们说到三个关键词,一是跨软件、二是实时、三是异地协同。
分别做到这三件事的解决方案有很多,大部分渲染工具都可以导入不同格式的文件;有一些软件比如 Enscape,可以在 3D 建模的同时提供即时的渲染效果呈现;还有一些工具,可以在跨地区的设计师各自完成设计工作之后,把文件上传到一个平台上,合并到一起来进行协同工作。
但是,同时把这三件事做到的解决方案,可就极为罕见了。这可不仅仅是秀一秀技术肌肉,而是能让传统的工作流发生一个质变。
在同一个项目里,有的设计师用 SketchUp 做方案设计,有的设计师用 Rhino 和 Grasshopper 做建筑外表皮设计,有的设计师用 Revit 和 Dynamo 做细部 BIM 设计,有人用 3Ds MAX 做内部精装设计,另外还有后期负责人用 Blender 做动画,用虚幻引擎做交互式场景。
以前的工作流程,这些人总是要互相等待,一个人完成了工作,再通过导入导出进入到别人的软件,而中间还经常出现格式不兼容的问题。
Omniverse 提供的这套方案,是把所有软件的数据,以在线同步的方式,集成到 Nucleus 数据库里面,再分发给 Create、View 这样的应用,每个人的变更都实时同步给其他人,并且是以真实级别的渲染来互相呈现,最终大家在实时异地协作中完成的结果,再生成为动画、渲染图、VR、互动程序等结果。
这样,在打造概念设计和细部设计的过程中,身处不同地方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可以随时提出构思,并且和其他人同步审查和迭代这些构思,让每个人的想法对于协作网络中的其他人都是所见即所得,「渲染」不再是一个马后炮的呈现,而是被前置到了设计的工作流程的每一步中去了。
比如说,一位设计师在 Revit 里面增加了一个构件,就可以把这一处修改同步到 Omniverse Create 里面,并且可以实时修改它的材质外观。
当然,他也可以直接在 Create 里面修改构件的位置和材质,打开光线追踪,实时查看效果。
使用参数化设计工具的设计师,也能通过 Grasshopper 或者 Dynamo 脚本修改方案,这样的修改也是会被实时反馈到 Omniverse 里。
另外,还记得我们一开始说,你可以像理解IFC一样理解 USD格式吗?目前 Omniverse 已经可以接收 Revit 等软件里面的 BIM 信息,除了形体和材质,所有构件的属性信息也可以被同步到Omniverse里面,可以在后续发挥更多的作用。
如果是个人,可以在单个电脑上安装这套系统,更好的消息是,Omniverse的个人版目前是完全免费的,只需要下载安装到一台装有 RTX 显卡的电脑上,把它当作一款高级且免费的渲染工具,享受这种无需导入导出、实时反馈的逼真渲染。
什么,你还没有 RTX 显卡?别着急买,别忘了我们今天说好了,要送两块 RTX A4000 出去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同时,Omniverse 也支持团队和企业用户,无论团队规模大小,都可以使用工作站或者笔记本电脑,在公有云或者私有云环境下部署一个工作组,把所有设计师连接到同一个环境里。
而我们所说的工作模式发生质变,也就来自这种团队使用的模式,前面说到所有实时反馈的渲染变化,不仅是一位设计师自己能看到,凡是连接到这个项目的其他人,都可以实时看到变化,进而随之调整自己的方案。
比如国外的 Neoscape 公司分享了自己的案例,在这张图里,左侧是景观设计师在 Photoshop 里工作,右侧是建筑师在 3Ds MAX 里工作,他们都连接到中间 Omniverse 的同一个场景里,所以他们可以实时看到彼此协作的真实画面。
这种设计模式带来的效率改变,当然也不仅限于建模这一个方面,Omniverse 自带了 Sun Study 功能,可以输入项目所在的经纬度,精确的还原真实的光照。同时它所支持的这些设计软件,背后又各自关联着更多的模拟分析软件,比如采光分析、火灾分析、人流模拟、绿色建筑分析等等。
当跨软件的、实时的异地协同这三件事同时实现,也就意味着,一位在纽约的日照分析师,发现某一栋建筑 2 层的采光存在问题,那位于旧金山的设计师马上就可以对这一层开始修改,而另一位身居洛杉矶的规划师,可以不必等待建筑师的工作完成,就可以继续进行他的城市规划设计。
此外,很多分析工具目前已经可以和英伟达的技术本身发生联动,比如 SimScale,就可以利用云端 NVIDIA GPU 的强大功能进行微气候分析,为项目提供最佳的形状和朝向,评估建筑内外的风力舒适度。
在当下越来越成熟的 AI、云计算和 3D 技术下,不同行业的边界也正在逐渐被打破。
让黄仁勋直呼「A Work of Art」的宝马数字孪生虚拟工厂,就是 1:1 地在虚拟空间里实时模拟和协调全球 31 座工厂,在推进 Omniverse 应用的过程中,建筑与工业、设计与模拟,都已经融合到一起,机械臂组该怎样组装配件、机器人该如何配送物料,所有现实世界的数据都进入虚拟空间里进行分析和模拟,再利用这些数据对设备进行预测性维护,或者在设备投放之前进行拟真测试。
这些都仅仅是英伟达发布 Omniverse 两年多时间内发生的事儿,我们不知道未来 30 年,技术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技术人才的边界又会打碎融合成什么样子,但我们能感觉到,它一定和今天迥然不同。
未来可期。
04 直播预告与显卡福利
关于设计师打破自我技术的边界、以及今天重点讲到的 Omniverse,我们在这儿只是开了一个头,还有很多可讲的内容没展开说。
于是,我们请来一位「大步跨界」的大神,一起开一场直播。
这场直播有三个理由你不应该错过:
➤ 第一,我们会送出两块 NVIDIA RTX A4000 显卡,让设计师们在工作中有更棒的专业 3D 性能体验,最近单块的价格在7500元左右。
➤ 第二,我们会邀请到一位在参数化设计、数字化等方面探索了多年的设计师,分享他这几年做过的那些很酷的事儿。
➤ 第三,我们要谈到一套很霸气的软件,帮助设计师团队在三维参数化协同设计和渲染方面上一个大台阶。
请来直播的大佬,他的名字叫曹徐伟,最早是一名设计师,曾经在现代设计、GAD、BENOY 等知名设计事务所工作,参与过Zaha的虹桥Soho、KPF的超高层设计、闵行体育中心的红馆异形设计等等项目,有着十年的参数化设计经验。
他在2015年开始接触BIM技术,把这项技术应用到了环球影城、GAD杭州总部大楼等项目中。
如今,他已经在英伟达工作,为建筑师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从设计事务所到科技公司,他是怎样完成自己的职业跃迁的呢?
这次直播中,他不是代表英伟达,而是代表一位喜欢技术、爱折腾、爱琢磨的设计师,来分享很多关于设计这个行业变迁的思考,对参数化设计、BIM、模型重构等技术的探索,还有他在设计过程中和工作之外许多很酷的尝试。
当然,还有关于Omniverse更进一步的讲解和答疑,也被安排在这次直播里。
另外,我们还邀请了英伟达国内企业级合作伙伴,赞奇科技的市场部负责人安超群,指导大家参与一系列关于Omniverse免费试用的活动,当然这次她最重要的身份,就是本次活动的福利官,两块 RTX A4000 显卡帮助大家体验一下Omniverse带来的高效能,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直播福利(Omniverse纪念包、BIMBOX课程代金券、呆猫云桌面代金券、《数据之城》实体书),就都由她来给大家发放啦。
这个直播活动来自于我们和一位英伟达(NVIDIA)的小伙伴合作的一场知识分享,咱们先从直播的第三个看点,英伟达给建筑设计行业带来的解决方案聊起。
私信回复直播,获取报名地址。
好啦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明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