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葫芦卖八十万「有一种葫芦卖的很贵」

互联网 2023-01-31 18:12:12

最近很多人关注一个葫芦卖八十万「有一种葫芦卖的很贵」,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一个葫芦卖八十万「有一种葫芦卖的很贵」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老手艺传承人

 

和他的葫芦世界

隆冬时节,天气格外寒冷。春节临近,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牛庄子村,迎接着一波又一波的客人。

牛庄子村的葫芦博物馆

年轻人:来,123,葫芦文化传天下,嘿儿呀,咦儿呀......

参观者正在体验葫芦制作技艺

这群正在体验烙画、彩绘、雕刻等葫芦制作技艺的年轻人是天津市一家公司的员工,他们今天专门来到牛庄子村做团建活动,集体学习葫芦的制作工艺,了解葫芦的历史文化和传说。

牛庄子村是京津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葫芦村”,建有全国最大的葫芦种植基地和葫芦文化博物馆。

年轻人来到牛庄子村,可以上手学习体验葫芦制作技艺,临走时,他们还挑选了一些精美的葫芦制品,准备春节的时候送给亲朋好友。

参观者正在体验葫芦制作技艺

走进葫芦文化博物馆,馆里一间不大的工作室里陈列着上千种葫芦制品,有的如同陶罐,有的又如青花瓷瓶,还有的造型是一颗大白菜。

白菜造型寓意:百财

金蟾造型寓意:吸财

在工作室一角,一位体型微胖、留着一绺山羊胡的中年人正专心地研磨着一个小葫芦,他就是把葫芦产业带到牛庄子村的人,他叫赵洧。

赵洧正在制作匏杯

赵洧:研磨时,必须掌握好尺度。这个叫匏杯,唐朝以前,葫芦不叫葫芦,叫匏,叫瓢,到了宋朝才叫葫芦。

说起葫芦的历史,赵洧一下来了兴致,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洧最大的乐趣,就是给不同的人说葫芦的历史,葫芦的文化。

赵洧(中)给记者讲葫芦文化

赵洧祖籍河北文安,他的太爷爷曾经是泥瓦匠,因为对葫芦痴迷,于是到处走访学习葫芦制作技艺,成为一名以葫芦为生的手艺人。从太爷爷算起,葫芦技艺已经在赵家传了四代,而且每一代都有自己对葫芦技艺的理解。到了赵洧这一代,他琢磨着把葫芦技艺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

赵洧:怎样把葫芦制作工艺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我就想,平遥做漆器,为什么不结合呢;还有建盏;还有青瓷。我把葫芦跟青瓷、跟建盏结合。比如湖北的孝感,孝文化,结合起来。设计二十四孝,他那里占了三孝,这些都是在弘扬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工作室是赵洧的艺术天堂,在这里,葫芦可以有成千上万种变化,赵洧的作品曾经在拍卖会上拍出几十万的高价。不过,这些并不是赵洧稀罕的,他对农村有着深深的情感,小小葫芦给牛庄子村带来改变,才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赵洧给记者讲不同造型葫芦的寓意

赵洧:在牛庄子村,我带着乡亲们发展葫芦产业5年多了,我没有拿过一分钱。我真心的来做文化传承,带领村民致富,如果我赚这个钱,农民就赚得少了。

赵洧的葫芦制品有的是阳春白雪,有的是下里巴人,最便宜的十几块。因此,他的作品市场需求量非常大,这也加大了他的产业对葫芦原材料的需求量。

牛庄子村原本只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村庄一跃变成了“葫芦村”,还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小小葫芦,给牛庄子村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只要葫芦种得好,销路从来不用愁,赵洧就是有这份自信。

赵洧:牛庄子村原来是个空心村,没有劳动力,找不到人来种葫芦,年轻的都是58岁左右,他们希望我来租地,他们种葫芦。我当时是1000块钱一亩地,300亩地,租金30多万,村民的工资是一个月3000块钱。

为了打开销路,2019年1月,赵洧开始在两个短视频平台上展示他的葫芦制作技艺,他的短视频最高点击量达到14万 ,深受网友们喜爱。就在前几天,赵洧还进行了一场视频直播,不到2个小时,他的葫芦制品就被网友一抢而空。

赵洧:第一天卖了2万多块钱,卖了30个。一天如果卖30个葫芦,这可是范制葫芦,一天就能卖两三万块钱,一年下来一个平台就是1000万的收入。所以我今年要搞8到10个葫芦基地。

赵洧本来是个低调的人,不愿意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的葫芦制作技艺,可当他看到一些视频直播有关葫芦制作的不恰当言论时,深深觉得,他有义务向公众普及真正的葫芦文化。

赵洧:比如一个岁数大的人,为了卖葫芦,什么都敢说。看完后,我觉得,我必须引领正确的葫芦文化方向。现在很多葫芦就是3D打印的,一圈一圈打上来,就是没有范痕,拿现代科技来忽悠人。什么是真正的葫芦,我要讲出来,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很不容易。

线上宣传葫芦文化取得不错的效果,赵洧也没有放弃线下的宣传。2019年夏天,赵洧带着他制作的葫芦制品走进多所高等院校,这些葫芦艺术品引发了学生们对葫芦文化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一名学生正专心研究葫芦

赵洧:我现在小学、中学、大学出了三本不同的葫芦文化教材,葫芦的历史、葫芦的渊源,葫芦的传说,葫芦的种类。给学生讲课,一上来,我会问葫芦的量词是什么?都答不上来,有说一串葫芦,一个葫芦,都不对,应该是一堂葫芦。咱们有成语,葫芦里卖什么药,都跟中医有关,跟中医坐堂有关。

在葫芦制作的技艺传承上,赵洧并不局限于只传自家人,现在他已经在全国收了42名正式的“入室弟子”。他说,他挑选弟子的条件非常严苛。

赵洧:我收徒弟有三个标准:第一必须是大学生,我尤其特别乐意找农村出去的大学生;第二是残疾人,如果有残疾,教会他技能可以谋生;第三是必须从事葫芦行业,必须得专职,做葫芦必须得认真。

做葫芦,就得坐得住,耐得住寂寞。赵洧潜心研究葫芦制作技艺,一天下来,他需要在工作室里呆上10多个小时。

临近春节,葫芦制品需求量增加,赵洧又收到了大量订单,他还得继续赶制葫芦制品。而他的徒弟则在旁边,用手机专心地拍摄,记录下葫芦制品制作的每一个细节。视频经过剪辑后,将上传到赵洧的短视频社交账号上。

中国乡村之声 ◆ 新春走基层

《幸福的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近年来,我国对乡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许许多多的乡村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2020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乡村之声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幸福的乡愁》,多路记者走进曾经采访过的农民画村、诗歌村等村落,回访那些活跃在乡村里的文化人,用鲜活的故事展现广阔农村蕴藏的丰富文化力量。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