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防务企业百强榜出炉 揭示中美俄欧的不同趋势
最近很多人关注全球防务企业百强榜出炉 揭示中美俄欧的不同趋势,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全球防务企业百强榜出炉 揭示中美俄欧的不同趋势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8月,防务新闻(DefenseNews)网站发布2022年度全球防务企业100强(Top 100 for 2022)榜单。
2021财年里,上榜的百家企业防务业务总收入为5950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9%。即便这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依然阴云未消,更有劳动力短缺、供应链中断、通货膨胀、原材料成本上涨、全球经济低迷、地缘冲突影响和能源供应紧张等问题重重施压。
时隔一年,2022年的百强榜单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新故事?早读将拿出两期的篇幅带您观察。
今年百强榜单,令人有种“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的感觉,前五名的位置与去年相比都没有变。
“山姆大叔”的“五巨头”
自防务新闻网站2000年推出该榜单,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便长期占据了榜首位置。
洛马是一家纯粹的军工企业,2021财年的数据显示,其防务业务收入占公司全年总收入的96%以上,超过644.6亿美元,这一数字是排名第二的雷神技术公司的1.5倍,占榜单上百家企业防务业务总收入的11%。
因此防务新闻网站这样点评这一榜单:
“除非其他十大防务企业之间达成了另一项重大并购,‘强强联手’,或是洛马突然宣布进行业务分拆,否则未来短期内很难看出会有哪家能将洛马从头把交椅上赶下来。”
享受头部效应的企业不只洛马一家,“山姆大叔”凭借超8000亿美元的巨额军费,滋养出了一批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防务企业——2022年的榜单前五名,依然都是美国公司,分别是洛马、雷神技术、波音、诺斯罗普·格鲁门和通用动力。
而这“五巨头”2021财年的防务业务收入总计超过2000亿美元,占榜单上百家企业防务业务总收入的28%以上。而在这一榜单上,百家企业中就有46家美国公司,它们防务业务收入之和,占百家企业防务业务总收入的53%。
“好日子还在后头”
不仅如此,从目前的情况来预估,以“五巨头”为代表的美国军工企业,未来日子依然会过得不错。
一方面,拜登政府已经计划增加下一财年的美国国防预算,即将突破8500亿美元。即便算上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一数字依然创造了战后美国国防预算的新纪录。这意味着,美国目前对军事力量的资金投入,远超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过往的“战时”状态,甚至比美苏对抗、冷战巅峰时期的军费开支还要高出千亿美元。
另一方面,当前依然未结束的俄乌冲突,为美国军火商们提供了发展的“时代机遇”:“我完全相信,我们将从中看到一些好处。”
俄乌冲突的近期、直接影响是,美国政府不断向乌克兰提供“紧急援助”,其计划表里的武器装备足以让美国军火商们“先小赚个几十亿”;而远期、间接影响则是,欧洲在俄乌冲突的影响下不断扩军,欧洲多国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又能让美国军火商大赚一笔。
同时,远近通吃的美国军火商们还可以借机占据所谓“道德高地”,在官网新闻稿中不断表示自己“强有力地捍卫了民主”。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武器系统,不论是“毒刺”“标枪”导弹,还是“海马斯”火箭弹,大部分都是美军的库存。等库存出清后,依然要从“五巨头”处再行采购,而为了保证对乌克兰的“援助”,总统甚至亲自下厂催促解决产能问题。
美式“军事工业复合体”
此前早读系列曾关注过防务巨头们的“生存压力”——包括行业净利润率不高(对比互联网行业等头部企业来说)、竞标中的兴衰成败悬一线,以及目前的供应链、劳动力等老问题。
但同时,防务巨头们也具有“铁饭碗”特性。因此,不论防务行业的高管们如何声泪俱下、哭穷诉苦,实际情况还是比其他一些行业更乐观一些。
员工薪酬中位数和薪酬比例,是一个公司运营情况的重要表征。
从2022年的这份百强榜单可以看出,这些美国防务企业的收入依旧保持稳定的增长(在疫情背景下甚至可以说是逆势上涨)。
根据其公开的员工薪酬中位数和薪酬比例数据(CEO与员工薪酬中位数的比值)可以发现,就业于“五巨头”的员工普遍收入不错。同时,从薪酬比例这一数据来看,洛马是164倍,通用动力为254倍,这意味着其公司高管的年薪收入基本为2千万美元左右。
波音公司旗下三家经营防务业务的工厂,曾有工人计划在8月初举行罢工。波音选择了向工会“妥协”,花钱了事。波音的军机生产也因此没有受到罢工的影响。
不仅如此,防务企业作为为数不多的纯粹的“美国制造”行业,其厂房、产品与工人仅仅是“冰山一角”,在海面之下,还牵连着每年数百万的竞选捐款、成百上千的“掮客”,即游说者,形成了从产业、财团、到华尔街、白宫、五角大楼的利益共同体——美式“军事工业复合体”。
直至今天,2022财年美国政府的1.5万亿美元预算,至少有一半都计划用于军事开支。也因此,美国社会上正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反思和反对这种畸形的行业模态:
在疫情未消、经济低迷、通货膨胀、俄乌战争以及极端恶劣气气来袭等全球性问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拜登政府还要继续牺牲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发展,来继续供养美式“军事工业复合体”吗?
美国军费在政府全年预算中所占比例,这张图直观展示了“穷兵黩武”的意思。
历史进程中的中欧企业
在2022年全球防务企业100强榜单中,中国的7家军工企业继续上榜,且全部位居榜单前20名。
与前年一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依然位居全球第六,连续第四年保持中国军工企业第一。
不过要强调的是,在这份榜单中,中国企业的营收、防务业务份额等数据并非来自中国企业的官方数据,而是来自英国的国际战略研究所。
防务新闻网站这样评价:榜单中7家中国军工企业的业绩连年增长,其根源在于中国军队的现代化需求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
防务新闻网站在评析中国表示,7家上榜的中国企业在防务业务上的收入总计1170亿美元,比来自北约国家(不包括美国)的公司的防务业务收入总和(1100亿美元)更多一些,远超过名单上其他亚太地区(不包括俄罗斯)公司的230亿美元。
但是榜单上31个来自欧洲(包括土耳其,但不包括以色列和俄罗斯)的公司,其在防务业务上的收入总额则为约1200亿美元,略多于中国企业之和。
欧洲地区的上榜企业中,排名前五的分别为第7名的英国BAE系统(260亿美元)、第13名的意大利莱昂纳多(140亿美元)、第15名的空中客车(110亿美元)、第16名的法国泰雷兹和第20名的法国达索。
其中,达索防务业务的收入实现了65%的爆发式增长,分析称这主要归功于其“阵风”战斗机的交付,从2020财年的13架增加到了2021财年的25架。
另外,波兰军备集团、爱尔兰的伊顿、土耳其的Roketsan、德国的代傲集团、挪威的Nammo和芬兰的帕特利亚这几家欧洲企业也在今年首度挤进了这份100强榜单(不过,这也是因为俄罗斯企业未参选而“让”出的名额)。
对于榜单上中国和欧洲企业的这些变化,防务新闻网站的评价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它们正身处于各自的历史进程之中”。
属于俄罗斯的大势
所谓的“历史进程”,自然是包括俄乌局势影响下的欧洲“涨军费,再武装”。
不过,由于装备采购需要周期,如作为买方的欧洲国家需要立项审批、讨论批复、预算拨付,而卖方如美国也有走对外军售的审批流程,所以说,要等两、三年时间,才能在这份防务100强榜单上看到这一轮以欧洲为代表的扩军浪潮对行业的影响。
俄乌冲突对行业的影响尚需时日来尘埃落定。
乌克兰Ukroboronprom是一家综合型防务企业,在今年的榜单中排名第89,防务业务收入约为7.55亿美元,增长了16%。
不过,一些装备需求和行业趋势正日渐明朗。譬如,今年以来欧洲地区对导弹防御系统、预警系统、空空导弹以及情报、监视和侦察(ISR)平台的采购需求趋于旺盛;也正催生波兰、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军事工业SAMI登上了此次榜单)等国家军事工业的提升。
这些欧洲和欧洲周边国家不断加大对本国军事工业的整合、并购与技术引进、本土生产,以提高装备的自主化率,降低对外部产品的依赖,力争在轻武器、装甲力量、反坦克导弹等基础性装备上实现自给自足。
东南亚地区是俄制武器装备的传统市场。但今年,先是印尼放弃了采购苏-35战斗机,后有菲律宾取消了16架米-17直升机的采购合同。两国订单的取消显然与美国的《通过制裁反击美国对手法案》不无关系。
同样,受到俄乌冲突和对俄制裁的影响,俄罗斯的主要防务企业都缺席了今年的100强榜单,但这并不影响外界对俄罗斯军贸整体情况的评估。
一些分析称,当前俄制装备的战场表现,叠加西方对俄罗斯制裁,这两个因素对俄罗斯军贸的影响将会在未来逐步显现。特别是后者,会造成俄制武器潜在用户在“孤立”氛围中犹豫、退却——即便是印度等俄式装备的传统用户国,也可能因为俄制装备上部分西方零部件的供应无法保障等因素,转投其他选项。
总之,未来国际军贸市场上俄罗斯份额的下降已是必然。
结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军贸数据来看,一度占据着国际军贸市场上20%份额的俄罗斯企业,近年来正遭遇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市场正在被美、法、韩等对手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