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是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谈经营」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稻盛和夫是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谈经营」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稻盛和夫是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谈经营」,希望能帮助到您。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2022年8月24日,日本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于家中去世,享年90岁。
6天后,多家日本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闻。
消息很快传到中国,国内数不清的媒体尤其是财经自媒体,自发开启了远程追悼模式。
翻阅这些悼文,对稻盛和夫的描述,大致可以归纳为这几点:
他出身贫寒,27岁独立创业,10年时间缔造了1家世界500强企业;
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企业家;
他78岁高龄,临危受命,通过自己的经营哲学挽救了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
还有一部分自媒体称,他承认日本侵华历史,并主张日本应为此而道歉。
按理来说,不论于公于私,稻盛和夫都被包装成一个几乎不容置疑的“完美”形象。
悼词中,财经大V们也对稻盛和夫更是不吝赞美,有的称之为“经营之神”、“经营之圣”,有的干脆称其为“圣人”、“完人”……
同时,换着花样历数国内知名企业家向稻盛和夫“取经”的往事,以及对后者的高度评价。
各个社交平台的评论区,也有不少人将其称为“精神导师”、“人生偶像”,细数自己当年读了《活法》、《心法》、《干法》才求得“正法”,如今只有沉痛缅怀。
尽管这些超级传播者,十分虔诚地追悼和传播“圣人之光”,甚至表示没听过稻盛和夫就是“书读得不够多”。
事实上,商业领域的“巨星”,在大众层面知名度并不太破圈。再者说,稻盛和夫经营的企业,并不是电脑、手机之类的大众消费的产品。更何况,他是一个国外的企业家。
正如罗胖所说,任何你以为众所周知的事情,真正知道的人可能连1亿都不到。
因此,除了对商业感兴趣的“圈内人”之外,大家不了解甚至没听过稻盛和夫,也正常。
即便在国内了解稻盛和夫生平的多是“圈内人”,还是有不少网友对其表达了反感。
有人称之为PUA大师。
还有人吐槽自己的老板学习稻盛和夫之后给公司带来的“灾难”。
东方传统文化讲究逝者为大,为逝者讳。更何况,网友们的人肉搜索能力已经普遍提升。
那么,在这样一个重量级企业家去世、诸多大V盛赞缅怀的背景下,为何还是有一大批人对逝者如此“不尊重”地表态呢?
在对比了多方对稻盛和夫的描述之后,我个人认为,至少有这么三点原因:
一是,财经媒体对稻盛和夫的描述太过标签化,仿佛这个人就是为了“利他”、为了工作、为了“成神成圣”而生的,多少有点逆人性;
二是,国内的广大中小大型企业管理者,刻意强化了稻盛经营哲学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想借此把手下的打工人驯化成牛马;
三是,稻盛和夫缔造传奇的经历,具有时代局限性,当下的时代,已经不太适用了,但是国内又没有产生更高明的、让雇佣双方都满意的管理哲学。
换句话说,网友们对稻盛和夫的“反感”,未必都是针对稻盛和夫本人,很大一部分也是针对那些利用稻盛和夫经营哲学进行职场PUA的管理者。
咱们先说第一条原因。
只需要简单翻阅稻盛和夫的自传,就会发现,在一个为了钱道德底线可以很灵活的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小镇“学渣”,他并不是天生“圣贤”,而是很世俗的人。
为了生活,稻盛一家靠着煮海水做私盐、在自己地下作坊做烧酒,然后拿到黑市上交易来维持生活。
并不是家境不好的孩子,就一定很上进、很有道德。
在学校,因为看不惯老师格外关心学习好、家境好的学生,忽视自己这样学习差、家境不好的学生,稻盛和夫会约着兄弟们在放学路上伏击学习好的学生,泄愤。
因为高中学习成绩不好,他本来想报考前途光明的医学,但没考上。最后勉强上了县立鹿儿岛大学,改学有机化学。
毕业后,由于毕业学校是个新学校,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一直找不到工作,稻盛和夫思考再三,为了生活,还是走进了繁华街头的黑社会事务所。
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不能正正经经就业,索性就当个有文化的小混混吧。”
当年的大学,或许没有就业率造假的KPI,但还是有为了学生就业而奔走的老师。
其中,一个名为竹下寿雄的教授,让稻盛和夫铭记终生。因为他给稻盛和夫推荐了一个“正经工作”。
虽然稻盛和夫此前并没有听过“松风工业”是干嘛的,但是,明显上还是比混黑社会好多了。更何况,自己学的化学,能派上用场。
这就是稻盛和夫的自传中,关于自己命运转折的背景描述。这样的经历,就很接地气,很鲜活。但,国内的财经媒体,几乎不提。
不仅稻盛和夫的早年经历被美化掉了,就连他的成名作——创办京瓷,也有很大的美化成分。很多的机缘巧合和贵人相助,都被隐去了。
1955年,稻盛和夫入职松风工业时,他和另外4个大学生,被分配在负责开发高频绝缘性弱电用陶瓷。(大家不用管这具体是个什么东西,只需要知道这是接下来蓬勃发展的家用电器行业需求量大、技术难度又不是很大的零部件)
而此时,正赶上公司高管内讧,劳资纠纷比较严重的时候。结果,不到半年时间,跟稻盛和夫一起入职的同事,相继辞职,就剩俩人了。
此时,稻盛和夫还没有称为国内财经媒体口中的圣人,从小武德充沛的他和另外那个同期一商量,准备参军去。于是,两人向自卫队候补生学校提交了申请。
结果两个人都顺利考过了,只需要家里寄来户口本,自己就能入伍了。
但是,乡下的哥哥认为,弟弟好不容易在京都找到工作,就应该踏踏实实工作,早就把稻盛和夫的来信给撕了,更不会给他邮寄户口本。
然后,稻盛和夫目送最后一个同事入伍,自己只能留在原地。
既然没有别的选择,就只能努力打好手中的牌了。看着原来同事们一起合住的脏乱差的住处,稻盛和夫转身打包了行李,搬进了公司。
由于心无旁骛,也可能只剩他一人。很快,稻盛和夫的实验进展就被公司高层看到了,并且受到了赏识,还给他配备了副手。
比稻盛和夫大20岁左右的上司青山政次,特别喜欢这个“硕果仅存”的年轻人。
很快,稻盛和夫真正的人生转机来了——松风工业接到了一批来自松下的订单,要生产一批电视机显像管的电子枪上的U型高压绝缘体零部件。
此前,用镁橄榄石陶瓷来做U型管,由于矿物是粉末状,业内都是用粘土做粘合剂,这就造成成品杂质很多。
有一天,稻盛和夫边走路边思考,突然发现鞋上沾了石蜡。于是灵机一动,决定用石蜡替代粘土,杂质就变少了。
由于对产品满意,松下的订单越来越多。看着个人研究成果量产化,稻盛和夫也很有成就感。
然而,此时赶上松风工业员工整体上为了涨工资而闹着罢工。此时稻盛和夫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都非常渴望能够涨工资,但是,如果持续罢工的话会怎样?不只是给松下公司带来麻烦,他们一定会马上另寻制造商。我们希望通过新型陶瓷重振公司的雄风,可是,如果被老主顾抛弃,我们就会立于破产的边缘。别说加薪了,我们明天的生活都无法保障。”
当时的稻盛和夫说出这样的话,或许是出于一个技术人希望自己的技术被市场认可的朴素情怀,也可能是出于打工人对未来不确定生活的担忧,他所在生产组的组员,竟然认可了。
就在其他部门同事围堵闹罢工的背景下,稻盛和夫备好了干粮,带着组员吃住在工厂,加班加点完成了松下的订单。
为此,工会痛骂稻盛和夫“破坏罢工”、“资本家的走狗”……
站在劳动者的立场,稻盛和夫是“叛徒”。但是,换个立场,这样的团队负责人,没有老板不喜欢。
经此事件,当时负责日本绝缘子出口的三井物产的纽约支店的高管都听说了这一号人物,甚至还专程请稻盛和夫喝咖啡、彻夜长谈。
让稻盛和夫惊喜的不止于此,当时,巴基斯坦的一家绝缘子制造商的社长,看中了他,向他抛出橄榄枝,开出的筹码是董事待遇。
种种举动,稻盛和夫很是心动。但是,由于感念青山政次的知遇之恩,一直拿不定主意。
青山政次比任何人都相信稻盛和夫,“只要给他充分的空间,他就能释放自己的才能。”
事实证明,这句话在一些技术人才身上很适用,正如国内知名企业家所说,只要钱给到位,不是人才也是人才。
松风工业虽然名气不大,但却给稻盛和夫提供了足够空间。
巧合的是,当时高层动荡的松风工业换了一个银行出身的“外行”社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社长上任之后,就把青山政次调走了。并且,想打压一下二十五六岁的稻盛和夫。
当时日立给松风工业下了一批陶瓷真空管的订单,稻盛和夫本来是项目负责人。但是由于连续实验几次,都没能成功,新社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别人。
种种举动,稻盛和夫终于下了决心辞职。
他的部下得知消息后,纷纷来到稻盛和夫宿舍,不是劝他回来,而是商议:咱们创业吧!
更重要的是,被针对的青山政次,也准备辞职了。
更更重要的是,青山政次有两个比较牛的同学,宫木电机的专务董事西枝一江和常务董事交川有。这两个人被说服之后,宫木电机的社长宫木男也,也加入了进来。
最终,宫木男也和公司其他股东出资130万日元,西枝一江出资40万,交川有出资30万,青山政次、稻盛和夫等人技术入股算作100万,成立了京瓷。
为了解决厂房问题,宫木电机还将其空置的房子租借给了京瓷,前期设备原材料投资需要1000万日元,是西枝一江抵押了自己的房子从银行贷的款。
1959年4月1日,京瓷第一任社长宫木男也亲自点燃了电子炉,正式开启京瓷的历史。
创办京瓷时,宫木男也、西枝一江等“天使投资人”就已经表示,这是一场豪赌,做好了颗粒无收的准备。
而稻盛和夫等技术组七八人则信誓旦旦,按照江湖规矩,割开小拇指,歃血立誓。
到了1964年,京瓷成立5周年,人数已经发展到150人,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企业。这一年,青山政次正式成为京瓷第二代社长。
直到1966年,稻盛和夫才正式成为京瓷的第三代社长。
但是,这个故事在国内财经媒体笔下,成了稻盛和夫与上司不和,独立创办京瓷。
我觉得原因可能是,稻盛和夫当打工人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任劳任怨、为公司牺牲一切、忠诚到底的员工。
他是一个有一技之长、想把自己一技之长得到最大化体现、并且需要一定的“酝酿”时间的劳模产品经理。
稻盛和夫主掌京瓷时,这家公司已经7岁了,是一个相对成熟且盈利稳定地企业了,这家公司的基因,不全是来自于稻盛和夫一个人。
这就像财经媒体盛赞的“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
之所以韦尔奇能够成为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出名的CEO。离不开通用电气第一位、也是在职时间最长的CEO查尔斯·柯芬。
查尔斯·柯芬能取代发明大王爱迪生成为通用电气第一任CEO,不是他比爱迪生更懂发明,而是他比爱迪生能容人,他能创造一个让能人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管理制度。
一定意义上说,宫木男也和青山政次,扮演了查尔斯·柯芬的角色,让能人们能各尽其能。
在京瓷人数壮大的过程中,稻盛和夫一直在担忧京瓷会患上大公司病,失去了当年自己创业时的那种活力。
如何解决大公司病?
稻盛和夫给出的答案就是,阿米巴经营。
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是,京瓷本来就是做零部件制造的小企业。做大了之后,仍然不要把自己当成大企业,当成集成商,不要去想着做成品。而是把公司继续切小,每一个小单位都独立运营,独立结算,极致化降本增效。
这是稻盛和夫走过来的路,也是自己擅长的路。
事实上,稻盛和夫也曾犯过错,想去做手机等成品。这是和过去经历完全不同的赛道,最终,也未能取得有效成绩。
要知道,还有一个细节,一般财经媒体并没有提,或者刻意隐瞒了。
京瓷发展的过程中,是日本二战之后经济重建的过程,是很能吃苦的一代,并且日本向来流行终身雇佣制,文化中又推崇牺牲、奉献。
并且,京瓷的员工工作中所必须的尺子等工具,也是自备的,公司不提供。客户寄过来的礼品,也是所有人均摊,每个人都要对集体有牺牲、奉献。
因此,在京瓷技术人员取得技术突破时,才能用单纯的荣誉来犒赏,而不是金钱。京瓷才能以更低的成本来运营,京瓷的产品在技术门槛不高的行业才能具有竞争力。
稻盛和夫“独自”创办的第二家世界500强企业,也存在一定的美化。
在1984年以前,日本的电信行业一直由NTT一家独占,资费一直居高不下。这一年,日本政府准备打破垄断。这也是其他财团们眼红的蛋糕。、
于是,同年6月,京瓷,连同三菱商事、索尼等25家日本大型企业,成立了第二电电DDI。
注意看,尽管站在台前的是京瓷,身后的盟友是三菱商事、索尼这样的财团,这些企业很多都是京瓷的大客户。
这可不是乱打,这些企业业务加起来,直接能攒出一家电信公司。
不仅如此,京瓷还是从账上拿出1000亿日元流动资金,做好了打水漂的准备。
此后,DDI又合并了日本政府与丰田汽车合资的KDD,以及由丰田、东部电力等合资的IDO,这三家合并之后才是如今日本第二大电信企业KDDI。
这种时代背景、这种盟友矩阵,这种大手笔,都不是一般企业能模仿的。更不是某一个人能单独创立的。
在此,还需要思考一件事:
京瓷,作为零部件制造商,能够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主要是全球电器繁荣对绝缘半导体需求量大,还是主要靠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
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很难强求。
正如很多人认为京瓷、KDDI都是稻盛和夫独立创立运营成为世界500强。
也正如很多人认为,稻盛和夫能把日本航空从濒临倒闭扭转到盈利,实现V字型反弹,主要靠“利他”哲学,而不是大刀阔斧裁撤了17000多冗员,以及政府补贴6000亿日元的燃料储备费。
全球学习稻盛和夫的企业管理者很多,却没有人再复制出另一个稻盛和夫式的奇迹。
1997年,看穿一切的稻盛和夫,出家了。
外界盛赞他“经营之神”、“经营之圣”,他都不认。
有时候,真的不是人成就事,而是事成就人。
你能做的只有努力做好你能做的事,争取一切能争取的机会,剩下的只能交给时间。
尾声
国内不少中小大型企业管理者,总想改变时代,认为稻盛和夫就是真理、是道路。因此,刻意强化了稻盛经营哲学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想借此把手下的打工人驯化成牛马,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
他们把稻盛和夫的智慧,体会为一个字:卷。并且是,少吃草多干活的那种卷。
重温稻盛和夫故事、重新感动的过程中,或许也会感慨:如今的牛马,可远不如过去的牛马了!
打工人想的是,我可以卷,但是谁能给我提供一个让我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并且,施展完才能之后,我要吃到真的饼。
这要求,也并不过分。
然而,当下的国内商业圈,还真的缺少这样一套与时俱进、劳资共赢的管理体系,或者哲学。因此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可以说,当下一些网民对稻盛和夫产生反感,反的并不是稻盛和夫本人。反感的是,我明明是一个被管理者,你非要让我跟管理者共情、感动,非要指着稻盛和夫的遗像让我哭。
有些人,就是哭不出来。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