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扶贫项目打水漂「网络扶贫」

互联网 2023-03-13 18:54:34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贵州一扶贫项目打水漂「网络扶贫」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贵州一扶贫项目打水漂「网络扶贫」,希望能帮助到您。

走进贵州省水城县,抬头望山上云雾缭绕,低头见城市干净整洁,城中看得见山水,更找得到乡愁。巷子里羊肉粉的香醇、烙锅里乌洋芋的香脆、秋天里猕猴桃的香甜……这些,让在外的游子们倍感思念。都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自发展电商这一热潮席卷水城后,一群年轻人电商创业激情澎湃,他们不仅给远方的水城老乡们送去了家乡的味道,更把水城的特色推向了全国,带动了家乡老百姓增收。

女研究生的电商梦

今年30岁的刘梅两年前还是乡镇农村信用社农村业务部主任,领着30万的年薪。然而,安稳生活却没有抵过她那颗对家乡优质农产品赤诚的心。2014年,刘梅所在的信用社作出“一村一特”的部署,土生土长的水城人刘梅,竟然找不到自己家乡拿得出手的特产。就在那时,深圳的朋友让她寄一些老家的乌洋芋“解解馋”。本就是经济管理学研究生的刘梅眼前一亮,很快有了想法,电商的种子开始萌芽。

乌洋芋是水城县的地标产品,有着两百多年的种植历史,必须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干旱沙地才能种植,独特的生态造就乌洋芋无可复制的品质。乌洋芋虽味道鲜美,但因为个头小、不美观,在市场上一度遭到冷遇。刘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乌洋芋是否能通过另一种方式让大众喜爱呢?

在刘梅告诉看来,农产品深加工前景可期。随着年轻人的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唯有年轻、时尚、趣味才能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农特产品一定要独特才能抢占市场。经过多方考察后,2015年,刘梅把乌洋芋做成了大众喜爱的零食——薯片,开发出了麻辣、香辣、蒜香、番茄四种口味。土豆片的名字是刘梅的女儿取的——呜啦啦,卡通的名字配上可爱的人物形象包装,呜啦啦牌薯片很快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当时,水城县发展电商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刘梅仅仅依靠微信朋友圈卖薯片,每月净利润最高可达三万元。当地的乌洋芋也从一块钱每公斤涨到了五块钱每公斤。

看着乌洋芋薯片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刘梅开始琢磨着辞掉“铁饭碗”,专职做电商。她告诉记者,当时,她的父母强烈反对,而在她看来最有资格投反对票的丈夫,却义无反顾的支持她,她丈夫跟她想法一样,认为家乡的农产品品质好,应该走出去。丈夫的支持给了她很大的鼓舞,也给了她坚定不移的信心。

2016年,水城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成投入运营,为当地电商创业者们开启了一扇大门。刘梅也正式开始做淘宝店,成立了呜啦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刘梅告诉记者,自从服务中心运营后,但凡遇到问题就过来找服务中心负责人商量,每次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感觉像娘家般亲切,这也是她公司稳步发展的原因之一。目前,刘梅的公司吸纳了当地12户贫困户就业,同时还收购贫困户的土豆,让他们有双份收入。

谈起电商创业的酸甜苦辣,刘梅说,去年因为土豆保存出现问题,她一度亏损20万,公司面临倒闭,最后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渡过难关,那时是苦味;力所能及帮助贫困户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现在是甜味。刘梅说,电商创业贵在坚持与创新,遇到困难只要想办法解决,瞄准市场动向,把握好商机,一定能做大做强。

坚持“土豆的生命力有限,而文化则是永葆青春”的理念,下一步,刘梅将布局以呜啦啦为主题的儿童乐园、玩具、T恤等产品,打造一条电商生态产业链。

贵州美食文化的传播者

除乌洋芋外,水城还有很多山珍美味,黑山羊羊肉粉就是其中一种,黑山羊肉质细腻、羊汤鲜美、粉条爽口,配上秘制的油辣椒,是当地人每天必吃的美食。游子们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上一大碗原汁原味的羊肉粉,一解乡愁。

如今已是水城县电商创业达人的杨晶晶,前不久开起了水城县第一家天猫旗舰店,也是天猫商城第一家卖羊肉粉的店铺。她身上同时有着90后“脑洞大”和80后“老大人”的特点。

1991年出生的杨晶晶大学毕业后,留在了青岛工作。2014年春节后,她将水城的羊肉粉、辣鸡糯米饭、麻辣土豆片等特色小吃带去给同事们分享,得到了同事们的点赞,纷纷表示想买。敏锐地洞察到市场商机的杨晶晶,创业激情被点燃了,她愿意做贵州香辣饮食文化的传播者。

2015年4月,秉承着“传承、健康、创新、分享”的企业精神,杨晶晶和另外两位股东创办了贵州晶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定位为时尚性的特色美食电商企业,主营羊小妮羊肉粉和鸡小哥辣鸡糯米饭。杨晶晶说:“在羊小妮品牌建设和与贵州省卫计委多次沟通后,我们发现,羊肉粉目前并没有行业标准。在贵州省卫计委及相关单位的帮助下,我们着手建立羊肉粉的企业标准。”此举,为羊肉粉走出贵州,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将公益扶贫纳入重要板块。目前,该公司已有81户贫困户成为公司股东,每年享有公司分红。除此之外,销售出的每一份羊肉粉里面还拿出一角钱作为扶贫基金。

民族文化与电商的相遇

在水城县境内,居住汉、彝、苗、布依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被誉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互联网 ”时代,民族文化与电商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两张“国字头”的招牌将给电商创业者们带去怎样的思索?

出生于水城县“书香门第”的徐源,家里自祖父辈开始就以卖字画为生,徐源也不例外。2013年,大学毕业的徐源,本可以留校任教的他毅然放弃,回乡继承家业,成立了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与他的祖父不同的是,他是利用电商“卖文化”。徐源告诉记者,他从高中开始就想自主创业,做电商更是一直以来的梦想。当时,他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店铺卖字画,因为字画的特殊性,店铺长期没有流量就自动关闭了。徐源的第一次“触网”以失败告终。

然而,徐源并没有就此放弃,近年来,水城县支持网商发展的力度前所未有,扶持出了一批有特色的网商。徐源也是其中一员。认真总结失败经验的徐源,改变了死守卖字画的观念,把文化与生活深度融合,把当地民族特色创作成画,印刷或者雕刻到20余种商品上面,包括常见的水杯、抱枕、摆件、服装等。在水城县电商办的正确引导下,徐源的电商之路终于在今年五月份步入正轨,淘宝店铺做得有声有色。开了一家文创工厂,专门承接私人订制,每天有七八十个订单,工厂里的8位工人均是周边贫困户。徐源告诉记者,文化本来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把文化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就能提高文创产业附加值,带动贫困户就业。

前不久,徐源带着自己创作的农民画去上海参展,农民画民族风味浓厚,图案别具匠心颇受外国友人青睐。回来后的徐源有了新的考究,怎样用好水城县的两张文化“金字招牌”发展跨境电商,徐源已经跃跃欲试了。

脱贫路上再添动力

在搭上电商的快车后,水城县不仅涌现出了大批青年电商创业人物,特色产业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农民的荷包越来越鼓,脱贫攻坚路上的动力越来越足。截至目前,水城县网络零售额共计38467858.13元,同比增长1096.93%。大幅度带动贫困户增收、就业率增长。目前,水城县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119个行政村,覆盖率达59.5%;其中,贫困村电商覆盖率达54.26%。

水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广向告诉记者,农民传统的交易场所是集市,产品成交价格非常低,阻碍了农民奔小康的进程。如今,水城县正致力于产业扶贫,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鼓励电商创业,通过“网店带贫”,打造电商全产业链,让农产品卖得好、卖得快,带动老百姓的积极性。

另据水城县经信局局长吕荣军介绍,水城县拥有野玉海景区、北盘江大峡谷等知名景区,为充分发挥好水城的旅游资源优势,智慧旅游将是水城电商的下一个发力点。

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 ”模式拓宽了开放式扶贫渠道,让扶贫更精准。未来,水城县将继续把电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新举措、新手段,不断探索电商扶贫新路径,勇攀脱贫攻坚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