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的八大误区「绩效考核5个等级」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绩效考核的八大误区「绩效考核5个等级」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绩效考核的八大误区「绩效考核5个等级」,希望能帮助到您。
云鹤导读:绩效是个指挥棒。当老板绩效方案设计合理,员工就会明白怎样才能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很多公司都有做绩效考核,但都做得不太好。
原因是很多老板不理解绩效考核的底层逻辑,
都是靠着本能和一点小聪明在做事。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都可怕。
绩效涉及到钱,钱是最敏感的东西,
不管你和员工平常关系有多好,
绩效没弄对,钱没发好,就一定会出问题。
绩效是个指挥棒。
公司绩效方案设计合理,
员工就会明白怎样才能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这篇文章,我将分享老板在做绩效考核方案时,
可能会掉的8大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没有有效期
绩效考核是用来给员工发钱的,本质上是一种制度。
凡是制度就得有有效期,没有有效期,这个制度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鉴于店铺所处的阶段(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衰退期)不同,老板要发的钱,要考核的东西就不一样。
新店考核的是产品布局和销售额,而非利润;
店铺步入正轨之后,要考核的是推广占比、利润率等......
老板们需要根据店铺的不同阶段,调整不同的考核内容。
绩效的本质是变化。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员工天然对绩效缺乏安全感。
在员工的认知里,绩效就是来约束他的。
绩效的本质是变化,员工天然抗拒这个变化。
举个例子,老板为了鼓励员工早日把新店做起来,约定给他3%的提成(市面普遍是1%)。
三个月过去了,员工真的把店铺做到了月销百万。
这时老板跟员工说:“店铺的培育期过了,绩效方案要调整一下,3%的提成要往下调。”
在老板的角度,团队的人越来越多,该员工的贡献占比也在下降!
员工会怎么想?
老板过河拆桥。
当初老板跟他定提成的时候,员工心里面默认3%就是一个长期的提成方案。
员工愤怒离职,去了下一家公司去面试。
这家公司老板跟他一聊,发现他还不错,就让他来上班。
因为吃了前公司的亏,员工就很直接问老板:
“公司的绩效方案是怎样的?能不能把它写到我的合同里?”
作为老板,一般是不会过早地把你的绩效方案抛出来的,
更不会把它写进合同中,写就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绩效方案的迭代速度远超你的想象。
一个需要长期迭代的东西,把它固化到合同里,就是默认此绩效方案跟他的合同时间一样长。
任何大公司里边都不会把绩效方案写进合同里,
绩效方案也不属于合同的一部分,没有法律作用,
它是老板和员工之间的临时约定。
绩效是一项非常灵活的制度,会有许多因素和权重,
老板要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去调整,定期迭代。
一个好的绩效方案,大框架可能3-6个月一变,小细节1个月一变。
任何时候,老板定绩效,一定要带上有效期。
规则不清晰
案例1:
老板跟员工约定好,员工的提成计算规则:
店铺销售额在50万以内,按1%算;
50万到100万,按1.5%算;
100万以上,按2%算。
员工这个月销售额做到了120万,提成是多少?
是120万*2%=2.4万,
还是50万*1% 50万*1.5* 20万*2%=1.65万?
一般来讲,员工会认为是2.4万,而老板会认为是1.65万。
老板认为很简单的一件事,以为对方清楚了,就没有展开细说。
结果到算钱的时候,才发现双方理解不一致,都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解读。
案例2:
老板跟运营说:“这个店给你做,亏了算我的,赚了分你20%。”
结果连续亏了三个月,共亏了二三十万。
等到第四个月,终于挣钱了,挣了5万块钱。
这是运营就跟老板说:“老板,这个月不是挣了5万吗?按20%我要拿1万”。
老板听了一脸无语。
双方的误解出在哪?
出在对“亏了算我的”这句话的理解上,
到底前几个月的亏损要不要后面先赚回来,才能分钱?
多久结算一次也没有说清楚。
另外要不要全分?
是否需要预留出一部分用作明年的经营规划。
至于分多少,老板要牢牢把握这个主动权。
科学的做法是,比如到年底一算账赚了200万,
我们一起分100万,你拿20万,我拿80万,
剩下的100万继续留在公司账上,用作明年的运营资金。
案例3:
去年河南郑州的一场大雨,让低调捐款的鸿星尔克突然在网上火爆。
红星尔克原本有个直播间,平均一天的销售额大概是20万,按照1%的提成方案,主播一天能拿2000块钱的提成。
当鸿星尔克在网上爆红以后,一群网民冲进直播间开始野性消费,一天就卖了7000万。
按照原先1%来发提成,就要给主播发70万的提成。
请问,如果你是鸿星尔克的负责人,发还是不发?
有人说,发!
因为原先规则说好“直播间销售额的1%当提成”,我们应该遵守契约;
也有人说,不发!
因为从20万到7000万,不是因为主播的努力带来的结果。
其实,这就是是规则不清晰导致的。
“按销售额发提成”这句话虽简单,背后的坑非常之多。
比如说退款的、刷单的、低价做活动的、淘客的,达人带货的、开直通车的......
这些都算不算?
即便是一个简单的销售额,也需要一些规则去细化它。
在定一个绩效规则的时候,一定要把规则的细则讲清楚。
并且要在细则的最下面一行加上“未尽事宜,友好协商解决!”,
给自己留一个余地。
混淆了“提成”和“绩效”
绩效就是大家所俗称的提成,但实际上绩效跟提成又不一样。
什么叫提成?
500万销售按1%提成,就等于5万,提成是没有约束的。
为什么销售是拿提成的?
销售员天天在外面跑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是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去监督他的销售过程。
对销售而言,老板只看结果,不用看过程。
但绩效不同,它需要去考核销售额背后的质量。
比如说运营,它就不是一个只拿结果不看过程的事情。
运营过程中的推广占比、客单价是否合理、退款率、详情页质量等等,这些都需要被考核。
举个例子,公司招了个运营,老板跟他说:
“好好干,给你销售额的1%当提成!”
结果第一个月员工就干了500万销售额,5万提成到手,但老板一看财报懵了,亏了200多万,因为他全是9块9包邮卖的。
到第二个月,他确实是按照老板要求的“客单价不能低于九折”卖的,销售额又干了500万,又到手5万提成。老板再一看财报又亏了200万。因为他是直通车烧的。
所以绩效=提成 考核。
提成是没有任何约束,但绩效是有约束的,老板要考核员工拿到销售额背后的退款占比、客单价、退款率、转化率等。
员工违反了设定的规则,不仅不会给他1%,还可能一分钱都不给。
绩效是个指挥棒。
如果老板绩效方案设计合理,员工就会明白怎样才能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
分钱用力过猛
不要以为给员工多发钱就是好事,比多发钱更重要的事情是把钱发对。
每一种钱它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有哪些钱,才能进行科学分钱。如果老板把钱的性质搞错了,就会出大问题。
为什么老板会把钱发多?
因为他们经常犯一个错误,叫做用分钱代替了管理。
老板认为,我都给你这么多钱了,你就应该有自驱力,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其实这是老板在偷懒,是在推卸作为老板的责任,
他希望员工能自驱。
但往往换回来的却是员工想离开你?
因为员工发现你才是他身上的寄生虫,他从你这里得不到成长,
而你只想着通过他来挣钱。
所以老板该做事要做事,该考核员工要考核,该约束员工要约束。
一旦老板把钱给多了,员工就会膨胀,就会管不住。
同时,钱给多了,还可能会加速他离职。
发钱多不一定是格局大,本质上是老板没能力,根本不懂什么叫绩效考核,所以才用了一个自以为聪明却是最笨拙的方式:多给钱。
期望这样人家就能听你的了,可是很遗憾,给的越多,问题越大。
老板一定要对整个公司有控制权。
老板怎么控制员工?
用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永远要记得,
员工不会做老板让他做的事,他只会做老板考核的事。
绩效缺少灵活性
1.如何照顾老员工?
以客服为例,客服绩效=询单销售额*1.5*考核得分
其中的1.5,叫系数。
是不是所有人都是1.5,还是说新客服是1.5,资深客服是1.7。
为什么系数要设置不一样?
如果老板想要留住老员工,就要增加员工离职的损失感。
一个老员工在公司干了三五年,如果他的待遇和新员工没有任何的区别,
他会觉得这几年都“白干了”。
当他决定离开时,不会有一点留恋。
这时老板就需要在一些小细节上优化,增加员工离职时的“损失感”,
让他觉得1.7是自己好不容易在这个公司积累下来的系数。
2.如何照顾淡旺季?
以客服为例,正常情况下客服一个月能拿4000元的绩效。
现在淡季来了,每个月只能拿1000元。
收入突然减少这么多,客服就会想:
“我是不是该换个工作了。反正也熬不到明年的旺季了。”
这时,老板应该做一件事,叫做淡季保护。
淡季的时候,员工离职并不是对公司不满,而是收入得不到保障导致的。
“淡季保护”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直接给员工补贴多少钱,淡季每个月多发1000块;
第二种,不直接给钱,涨系数。
旺季的时候,系数是1.5,到了淡季把1.5提到2.5,
当然提前确定好哪几个月是淡季。
涨系数不仅更可控,而且更公平,它可以让优秀的员工多劳多得。
3.刷单被抓,客服怎么办?
刷单被抓了,客服突然没活干了。
被抓不是客服的原因,却导致他赚不到钱。
这种情况下,老板该怎么办?
可以设置一个“刷单应急保护期”,
比如这一段时间不按业绩提成算,按最低日薪算。
不这么干的话,客服有可能就要跑路。
没有重点
有一种绩效方案是特别可怕的,
就是考核项十几条,每个还有各种各样的要求,
每一条看起来好像都很重要,但是分数都不高,毕竟拆开太多项了。
当老板拿着这样一个绩效方案跟员工讲,
要他们注意团结同事、注意及时响应上级的领导、注意跨部门协作、注意及时上交日等等一堆注意事项。
员工一转身就全忘了,什么都不会照做,因为他记不住哪个才是重点。
什么都考核,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考核。
关于绩效考核,给大家一个小建议,每次最多考核三条,其他项都设置为0。
不要同时考核太多指标,应该阶段性的考核重点指标。
重点考核的三条,就是这个阶段老板想让他一定要做到事情,
剩下事情以后再说。
迷恋绩效,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很多管理者的共同特点,
在推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不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
总想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面面俱到。
殊不知,迷恋绩效,追求完美往往适得其反。
1.不要什么都指望用绩效来解决
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我有一个客户,是个女老板,很不愿意跟员工打交道,抗拒跟员工发生任何冲突。
有次她来向我请教绩效考核方案。
她看了一眼方案,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问我:
“老师,这个地方为什么是人为打分?我给他打分,万一他不认怎么办?有没有那种不用人为打分,用数据量化的方式,且自己就能运行的绩效考核方案?”
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可以用量化的方式去考核。
比如美工。如果一定要,我们就得去追溯它的点击率、转化率,既要收集数据,又要做各种分析,管理成本极高,所以还不如用人为打分。
用力过猛,搞出一个“无比完善”的绩效考核方案,一定是不靠谱的。
绩效考核要适可而止,不能太复杂。
能用数据量化就用数据量化,不能用数据量化的东西,就应该人为打分。
2.人为打分,没那么可怕
奥运冠军都是由人打分选出来的,为什么老板不能相信人为打分呢?
而且即便是搞个机器来分析,计算打分,打分的规则谁设计的?还是人。
为什么会抗拒人为打分呢?
我们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叫主观贬义化。
好像一说主观就是不好的,强调要客观,一定不能主观。
其实,这个世界上哪有真正的客观,有的都是主观。
比如有人说:“我客观说两句,我说句公道话”,
这还是主观。
主观真的不可怕,人人都主观,真正可怕的是个人情绪。
主观仍然属于理性的范畴,个人情绪和个人色彩才是感性的范畴。
很多时候,你给某个员工打低分,是因为你对这个人有偏见,你是有情绪的。
别人说你分打的不客观,他其实要表达的是,你是带有个人情绪在打分,而不是说你主观有错。
当我们在给员工打分时,要心平气和,不带个人偏见的给每个员工打分,尽量做到问心无愧。
3.制度不够,价值观来凑
当公司制度做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懂得适可而止,接下来要做的事是去完善公司的价值观。
为什么你的员工会想尽办法来钻制度的漏洞,除了从制度上进行完善,我们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价值观的问题。
问一问你自己,为什么你的员工会变成这样?
就像马云说得:“公司制度是强调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如果你做的好,你的制度可以少很多,因为大家知道这东西不用讲,大家肯定不会犯。”
制度不够,价值观来凑。
那么,价值观应不应该加在考核中,可加可不加。
即使要加也不用占太高的比重,毕竟很多电商公司都没有一套完善的价值观。
不懂逻辑,照搬经验
很多公司绩效考核第一个版本都是从“隔壁家”偷来的。
突然有一天你意识到,公司已经从3个人发展到50人,需要有绩效考核了,才发现你对这方面一无所知,就直接拿了朋友公司的绩效方案来用。
人家绩效系数定的是10%,你也用10%,人家考核这几个,你也考核这几个......
绩效管理没有“一招鲜”吃遍天之说,一旦照搬照用,马上就会出问题,因为你连人家为什么这么做都不知道。
分享我顾问的一家公司,原来客服主管的绩效方案,
团队共有50个员工,其中44个售前,4个售后,和2个组长。
客服主管绩效=底薪 3倍 * 最低员工提成(1200) * 绩效考核(目标完成率;转化率;DSR)
访谈的时候,客服主管对这个绩效方案意见很大,觉得被坑惨了。
每个月都在招新人,每个月都有最差的员工,所以不管他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拿到更高的薪水。
他要做很多的招聘工作,标准化流程的建设,知识库的梳理,培训体系的搭建等等,
这些工作都不在他的绩效里面体现,
就是说虽然他做这么多的事,但都跟他的收入无关。
沟通之后,才知道原来一个如此奇怪的绩效考核方案,
竟然是老板出去听的一个电商运营课带回来的“经验”,
当时他觉得很有道理,就直接拿来用了,却忽略了方案的可行性。
什么场景下,这个绩效方案可行呢?
当团队的整体员工的素养比较差的时候,
老板希望客户主管像赶鸭子一样,把员工赶得往前跑的时候。
但现在他的团队已经发展到50个人。
在团队小的时候,主管去关注最弱的员工,是合适的;
当团队慢慢变大,主管的精力就不能放在最弱的员工上面,
这样是管理精力的浪费。
团队都这么大了,淘汰显然大过于培养。
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一般来讲,第一步筛选,第二步培训,第三步才是培养。
所以如果你不懂底层逻辑,你去照搬经验,你会死得很惨。
总结:以上是我关于绩效考核的8个经验之谈。收藏起来,对照自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