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观察员丨杭州vs南京 谁才是\\「杭州都市经济圈」

互联网 2023-03-23 09:15:09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区域经济观察员丨杭州vs南京 谁才是\\「杭州都市经济圈」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区域经济观察员丨杭州vs南京 谁才是\\「杭州都市经济圈」,希望能帮助到您。

浙江新闻客户端 |程迅

文化气质

深沉 VS 秀美

南京又名金陵、建业、江宁、石头城。它的历史地位非常特殊:从古代到近现代,曾经拥有的辉煌、遭受的苦难,远超其他城市。

这与其地理位置分不开——环山面水、石城虎踞、钟山龙蟠。进可以跨过江淮,北上逐鹿中原、争夺天下;退可以凭籍天险,坐拥江南半壁、安享繁华。

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历代评价极高。白居易:“后世诗人,金陵无复措辞矣”。

这首诗精彩在哪儿?是那种强烈的兴亡感。对“石头城”经历过的吴、晋、宋、齐、梁、陈六朝,跌宕起伏、精彩曲折的三百多年历史,无限感慨。

如果再加上后来的南唐、南明、太平天国……一千多年来,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都在这里发生。

那么多辉煌、苦难,都已成过眼云烟。

在承平的日子,登上城墙,周围远山环绕,潮水寂寞地拍打、回撤,往复不绝。淮水边的月亮,仍然按时东方升起、照到墙边,高高地、冷漠地瞭望。

深沉厚重的历史感,似乎才是南京真正的底蕴。这种力量,可以穿越时空。

如果说只有唐诗才能体现南京的深沉厚重;那么,用什么演绎杭州的清丽秀美呢?大概是宋词。

杭州,古名钱塘、武林、临安。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五代吴越国、南宋两朝建都之地。

当然,论政治象征意义,没法与西安、洛阳、南京、北京这样最负盛名的古都相比;但南宋一百多年的稳定繁荣、文化昌盛,实在给它加分不少。

直到元代,马可·波罗游遍中国,感慨地记录道:“这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从此盛誉传遍西方。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在杭州”,它正是江南韵味的典型代表。

论风景,南京其实真不少。秦淮柔美、玄武宜人、钟山毓秀、栖霞枫林。

可只要看一个“指标”:著名文人赞美作品数——上面那几个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西湖。

所谓“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姜夔的“千树压、西湖寒碧”之韵味,令人感慨低徊。明朝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也把西湖雪景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文化气质”这一项,双方各擅胜场:南京以厚重的历史感、巨大的象征意义(唯二冠“京”之城),以“气场”见长;而杭州以绝美的风景、深厚的人文底蕴,与之抗衡。综合来看,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地理位置

中心 VS 边缘

众所周知,省会城市往往是本省的集中代表。省会城市经济PK,往往代表着两省经济PK。但放在杭州与南京来看,却有些微妙。

和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散装苏大强”南京非常奇特。打开江苏省地图,就能看出点名堂:这个省会不仅躲在西南一角,还“完美”地三面嵌入邻省安徽。

在清初“江南省”(明朝“南直隶”)的地图中,“江宁府”(南京)可是中心位置。这一带又是朱明龙兴之地,对全国都有巨大的感召力,清廷深为忌惮。

于是,将其一分为二,分立出“安徽(安庆府 徽州府)”“江苏(江宁府 苏州府)”两省,分而治之。

考虑两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仍让“两江总督”开府江宁,统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相形之下,杭州就完全不存在这类问题,从古至今,它在浙江省是当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现在,江苏长期以“区域均衡”为发展战略,苏南条件好、发展快,得到的资源倾斜也多。

南京是省会、政治中心,可未必就是经济中心。再加上尴尬的位置、复杂的渊源,南京对富庶的苏南吸引力不强,而是吸引了安徽大量人口流入。

理解了这些,就大致能明白:江苏经济地位突出,长期全国第二(曾接近广东、有超越之势),浙江一般排第四。可两家省会的经济实力PK,杭州始终压制南京。

GDP

重工业 VS 新经济

切入正题,让我们来比较比较两个城的GDP。整体而言,杭州的GDP总量一直领先于南京,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变化却起起伏伏,波动巨大。

从2009到2019,南京和杭州的GDP差走出了“U型曲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2009-2015:差距从850亿左右,逐步缩小到330亿。

2016-2019:差距从330亿左右,扩大到1342亿。

前后两个阶段,只能用“趋势逆转”来形容。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要而言之,有四个方面。

01 省会城市“首位度优势”凸显

近年来,各地对“聚全省之力、优先发展省会,带动其他区域发展”似乎达成了共识。

一种推测认为,这反映了各区域经济、人才竞争的加剧。各省都意识到“领军人物”的重要性:没有一个“超级城市”,一味“散装”发展,很难找到存在感。

江苏虽是经济第二大省,但与广东相比,显然缺乏广州、深圳这样光芒四射的城市。于是它调整了战略,以雄厚的实力为背景,政策、资源大力向省会城市倾斜。

效果立竿见影,2009以来的十年,南京GDP增长明显提速:2013年超过无锡,升至省内第二;到2019年,已比后者高出2000多亿。

02 浙江遭遇“民企危机”阵痛

2011年四季度开始,浙江不少地区由于互保、联保、信贷收缩等机制引发了信用链危机,金融风险波及面较广。经济遭遇阵痛,出现了长达4至5年的调整、恢复期。

这场由温州、台州开始,绵延宁波、杭州、金华等地的风波,暴露出民营经济自身的一些弊端或局限性:

制造业普遍比较低端、转型升级缓慢;老板对市场敏感,但重“商”而不重“工”;与“坚守主业”相比,更爱“挣快钱”;热衷利用金融杠杆,跨界搞房地产、矿业投资甚至放高利贷,资金链普遍脆弱。

浙江的金融业本身,也有竞争过度之嫌。以温州为例,贷款不良率由2003年的0.3%,升至2013年的3%以上。这种状况,不可能不对杭州造成影响。

03 重工业盛极而衰

按照上面的逻辑,南京5年前就该超过杭州了,怎么这几年差距反而拉大呢?

问题首先出在南京的产业结构上:电子、钢铁、石化、汽车,号称其“四大支柱”产业。

与浙江省(除宁波)普遍以轻工、制造为主不同,南京的底色是重工业。

它拥有南京钢铁、梅山冶金、金陵石化、扬子石化、南京炼油厂、南京汽车、南京塑料……诸多重化工企业,产能庞大、人员众多,对GDP贡献占比很大。

2013年开始,重度雾霾席卷全国,社会各界意见非常大;二来产能严重过剩。

2014年,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全行业亏损。

2015年,中央提出进行“供给侧改革”。

这种形势下,南京国有重工业难免受影响,再要大幅增长、非常困难。

04 移动互联、新经济崛起

2012-2013年,深圳、杭州的移动网络,悄然由3G换成了4G。两到三年后,4G在全国范围得到商用。

再到后来,时速300公里的高铁都可以扫“二维码”付款了。不经意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质变。

移动互联横扫传统的商业、媒体、通信、娱乐、金融等行业,促使产业链剧烈重组分化,变革日新月异。

巨无霸式的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腾讯、阿里、百度、美团、京东、字节跳动。还有新经济制造型企业:华为、小米、步步高、大疆、海康、大华……

这短短六七年间的变化,只能用革命性、颠覆性来形容。很显然,杭州成功地抓住了机遇。

今天,互联网高科技企业“江湖”,公认三足鼎立:北京、深圳、杭州。连上海的风头,都被杭州盖过,更何谈南京?

杭州的GDP总额,再次拉开与南京的距离,顺理成章。

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 VS 草根经济

当然,南京号称“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绝非只有重工业,轻工制造型企业也很多。

由于它辖内高校众多、科研院所人才储备巨大,高科技行业如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装备制造,也是政策重点倾斜、培育的重点,同样成就斐然。

网上时常有这样的声音:“杭州除了阿里,还有什么?”这个“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美丽城市,从来不乏伟大的商业奇才。

10年前,总部在杭州、“一瓶矿泉水”的精神领袖,成为全国首富;今天,总部在杭州、另一瓶矿泉水的精神领袖,再列全国首富。吉利、万向这样拔尖的企业,荣盛这样的化纤巨头,都在杭州。

尽管如此,但与其他经济大省的头部城市相比,例如广东的广州、江苏的苏州,杭州的制造业确有一定差距。

重点体现在优质核心企业数量少,缺乏智能制造、中高端制造企业集群;不少上个世纪成长冒头的企业,转型升级缓慢、停滞不前;因多元化投资走弯路、陷入困境的企业,也为数不少。

2015年后的经济增长,杭州确实更多地得益于抓住“信息经济”这张王牌,电商平台、移动支付、现代物流、云计算、智慧城市等创新业态风生水起。但无论如何,不能简单说“就一个阿里”。

这就要回归到文化了。本省的主要经济特征,会给省会城市打下深深的烙印。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同为沿海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也相邻,它们发展的模式、风格会不会很相近呢?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大部分地区都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山岭绵延,土地狭窄、逼仄,交通非常不便。

这样的地理条件,使浙江的甬、温、台一带,形成了鲜明的“海洋精神”:敢于冒险拼搏、善于捕捉商机。再加上勤劳、精明的个性,铸就了鲜明的“浙商”文化。

这种文化个性,假以天时、出现在“风口”,就可能一飞冲天,让世界为之惊叹。淘宝、支付宝,包括“三通一达”快递,都是典型。

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江苏拥有辽阔的平原,南北交汇、江河湖泊纵横,是一个“非典型”的沿海经济大省,更多依靠发达的内陆航运。

苏南雄厚的工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强大的政府规划、组织、管理为依托,创立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稳扎稳打、发展至今。

同时,管理者良好的组织、决策水平,超前的判断、引导能力,同样影响经济发展。

相对来说,江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从集体经济、乡镇企业起步,政府的主观能动性、主导性更强,具体的规划、组织、管理更加细致,更富“大政府”的特色。

而浙江,由于初始路径就以“草根经济”、民营企业为主,政府通常更加着力于宏观,产业层面上的引导、规范,注重发挥主体自身活力,做好“服务型政府”。

互联网相关产业,作为“创新经济”的集中体现,本身是无法被政策规划、设计出来的。它需要频繁的试错、前期巨额的投入,天然带点运气的成份,失败的几率也非常高。

“赢者通吃”的残酷现实,还很容易形成自然垄断,后发者要突破壁垒、创新成功极难。没有高强度的激励机制、高度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根本无法继续,这也是浙江更易发展起互联网经济的原因。

结语

回到初始的话题:杭州VS南京,到底谁才是“长三角第二城”?其实,答案就在前面的讨论中。地理、历史、传统;文化、气质;政治、经济、产业、发展趋势……两座城市,实在是各有侧重、平分秋色。

这个问题可能就像:北京和上海谁才是“中国第一城”那样,不会有真正的答案。也许,谜底会在未来几年揭晓?我们且拭目以待。

(作者系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