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商业模式分析「春雨医生ceo」

互联网 2023-04-02 14:55:25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春雨医生商业模式分析「春雨医生ceo」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春雨医生商业模式分析「春雨医生ceo」,希望能帮助到您。

当资本对移动医疗的热情大幅降温之后,移动医疗企业的商业化被逐渐提上了日程。

文/本刊记者 谢丹丹

“企业最大的道德就是能够盈利。”这是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生前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对于当下的移动医疗行业来说,尤为应景。

尽管2015年春雨医生实现营收1.3亿元,盈利3000万元,但这对于一个拥有3000万用户的移动医疗App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2015年10月,一篇抨击春雨的文章——《论春雨医生的倒掉》在半年之后突然火了起来。有人说,春雨医生替移动医疗行业背了黑锅。不可否认,当资本对移动医疗的热情大幅度降温之后,“商业化”的命题被逐渐提上了日程,扎根这个行业的创业公司如何练就“造血能力”,成为重中之重。

自2011年成立起,春雨医生一直在尝试商业化,但效果不明显,直到推出私人医生,张锐才看到了一丝希望,而这整整历时了五年。春雨医生的艰难探路,能给移动医疗行业带来哪些借鉴?

用户愿意为什么付费?

2015年,张锐关于盈利的想法与两年前相比,已经大相径庭。

2013年,春雨医生的产品还很简单,张锐将它定位为:做医患之间的解问者。当时,他带着团队做市场调查,结果发现:90%的用户都愿意为问诊付费,而且这个比例相当高。

张锐一下子就想到了“卖问题”的模式,即患者付费向医生提问。由春雨医生统一采购医生服务,然后卖给用户。这个“倒买倒卖”的模式,在当时看起来可行度高,但是慢慢的,张锐开始意识到,这个模式在未来的成长性并不高。

随后,春雨医生向平台化发展,即“空中医院”,医生在平台上开个人诊所,向用户提供服务,春雨医生则收取平台费。

但是越到后来,问题越明显,用户愿意为药品买单,但对问答服务的付费意愿却并不高。截至2015年6月,春雨平台上每天有八万个问题,但只有2000单的用户付费。这个数字虽然一直在增长,涨幅却很缓慢。

张锐从中得出经验:不要太相信市场调查,任何调查都是存在偏差的。“我问你,你愿不愿意为这个事情买单,你说愿意,但真要花钱的时候,置身这个场景里,你就未必会掏钱了。”他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那时的经历。

后来,春雨医生推出“私人医生”,这预示着张锐试图寻找新的途径来实现商业化目标。私人医生帮助用户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时监测身体数据,在用户需要就医时帮助他们转移到线下医院。完成诊疗行为后,用户又重回线上,继续和医生保持沟通,直到康复。私人医生上线20天,就创造了2000万元的收入。

在张锐看来,“私人医生的重要意义在于,将轻问诊时期医生和患者之间一次性、点对点的弱关系,变成了持续性服务的、点对点的强关系。”可以看出来,春雨医生此后的很多探路都是在不断完善私人医生的服务。张锐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是,私人医生的会员到春雨线下诊所看病,就诊时的开药、检查、体检都免费。

按照这个路子,私人医生正是保险的雏形,这跟风靡美国的ACO(责任医疗组织)的理念不谋而合。即企业在保证医疗服务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同时,医疗支出低于预先设定的费用标准,节约的医疗费用越多,企业赚得越多。这一模式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未来移动医疗盈利的最终方向。

导医导药,如何不陷入竞价排名的误区?

然而,导医导药是移动医疗最普通、最容易延伸的商业模式,也是春雨医生最先探索的模式,为何成果并不显著?

张锐在一次发言中坦言,春雨医生为此走了一年多的弯路,最主要的问题是用户体验无法保证,对后续的医疗服务缺乏掌控,稍有不慎,就会有“帮凶”的嫌疑,加上魏则西事件的影响,要想获得用户的信任难上加难。

事实的确如此。2016年8月,一份《春雨医生合作招商书》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张锐原本希望。

能够将流量导入有需求的药店、民营医院、体检机构,以大幅降低其获客成本。但很多人担心:春雨医生会不会沦为“莆田系的同伙”?

后来,张锐在生前接受易观国际分析师的访谈时,解答了这一问题。在他看来,传统医院里诊断医生的收入通常和医院药品挂钩,这种利益关联,一定会带来过度医疗等现象。

春雨医生的解决办法是:首先做到利益分离,将治疗医生和问诊医生的利益分离,从而避免问诊端为了治疗端的利益,而产生具有导向性的问诊。

其次,在患者选择治疗方时,春雨不推医院,只推医生,对于医生不做竞价排名,而做“竞质排名”,不区分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这套“竞质排名”的体系,也是春雨医生在现阶段的重点。

目前,春雨医生针对医生的评价体系分为态度、效果、能力评价。效果评价采用回访的形式,患者给出病情是否好转的评价。而能力评价则通过同行的医生来完成。

再者,通过系统严格完整追溯用户就医流程。但此举实践起来阻力不小,显然没有医院愿意主动开放自己的流程体系。而春雨医生建线下诊所的出发点,也是希望能够将线上线下问诊和就诊的流程打通,从而更好地完善用户体验。

商业化要广撒网?聚焦才是根本!

随着投资方的收紧,张锐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他不得不尝试更多的商业化途径。

一段时间,来自春雨医生平台的数据显示,70%以上患者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但仍有30%的问题需要在线下解决。在张锐看来,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是移动医疗产业的必然延伸。

2015年,春雨医生快速推进线下诊所,张锐曾放出豪言:要在同年年底开出300家线下诊所。但现在打开春雨医生的客户端,只能看到13家诊所。

实际上,张锐曾在一次小型分享会上坦承,春雨医生开线下诊所是他创业以来最大的错误,因为这不是春雨擅长的事情,接下来他打算引入房地产商和医管公司。后来,春雨医生公关总监谭万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因公司战略转型,春雨诊所正在整体收缩。

事实上,除了线下诊所,从最初的问诊到医药电商、海外诊疗、慢病管理,春雨医生的摊子越铺越大。在牵扯精力的同时,也面临更多同行的竞争。同时,员工也弄不清楚自己的目标。

于是张锐开始反思: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每个创业者都会有自己的规划和方向。后来因为融资等各种原因,不得不开始讲故事。这其中,难免会包装一些新方向,难免会妥协去做一些自己没有规划的业务。

“久而久之,当你融了很多轮资金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离当初的方向渐行渐远,讲的故事慢慢自己都不信了。”不忘初心,是张锐在线下诊所失败后得出的重要经验。

随后,春雨医生的战略版图开始逐渐缩小。2016年8月份宣布开放在线问诊平台,免费对接有问诊功能需求的硬件厂商、App、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这意味着春雨开始重新聚焦问诊。“聚焦之后更有价值,商业化反而有了更大的进展。”这是张锐之后得出的结论。

如今,斯人已逝。张锐对春雨医生的商业化期盼及未来探索,也留给了移动医疗行业一个重要命题。

责任编辑:朱丽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微信ID:zwgl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