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卖小哥的爆发「外卖小哥与路人起冲突」

互联网 2023-04-04 09:15:11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一个外卖小哥的爆发「外卖小哥与路人起冲突」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一个外卖小哥的爆发「外卖小哥与路人起冲突」,希望能帮助到您。

" 美团搜索小米之家,新品最快半小时到!"

在前不久的 Redmi 新品发布会上,小米合伙人、Redmi 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在微博中强调了用户最快半小时可拿到新机的亮点服务。

这是小米与美团合作的结果,两家公司的 " 牵手 " 要追溯到去年 10 月。

彼时,小米在北上广深等 276 个城市上线合作 " 外卖 " 服务,所包含的商品已经覆盖手机、电脑、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个人护理等多个品类。

这背后也是 " 万物皆可外卖 " 的行业趋势。从日常用品到瓜果蔬菜、再到如今的电子数码产品,消费者只需在手机端点一点手指,各类商品都能由外卖小哥送上门来。

当然,在这被称为即时零售的领域并非只有美团唱独角戏,阿里、京东、顺丰等巨头也在其中投入了 " 重兵 " 布局,一场关于配送速度的 " 大战 " 又将来临。

配送运力、速度这些关键词,最终仍然要落实到 " 人 " 的层面。

根据 2021 年数据,美团有超过 500 万名骑手;京东物流 2021 年半年财报披露,平台共有 20 万名自有配送人员;而顺丰同城活跃骑手数量从 2020 年的 45.94 万人增加至 2021 年的 60.6 万人。

所以不可忽视的,还有注定被卷入这场 " 大战 " 的数百万外卖小哥、配送骑手们。

即时零售,硝烟四起

仍然从手机数码产品开始说起,对于各个品牌发烧友来说,最期待的事情便是第一时间拿到新品,电商、外卖平台不断提升的配送能力便迎合了这一需求。

手机数码品牌们同样深谙此道。所以其实小米也并非第一家上线美团外卖的手机公司。

早在 2018 年 12 月,魅族便与美团外卖合作,在广州地区推出魅族线上销售平台,在 1 小时内将手机送至购买者手中。

2020 年,华 . 为 P40、iPhone13 等新品在首发之日也新增了 " 外卖上门 " 服务,使得用户在开售半小时左右就能收到现货。

随后通过 " 点外卖 " 的形式购买数码产品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越来越多的数码品牌开启 " 外卖 " 服务,如 vivo、联想来酷、Samsung 三星等品牌均与美团闪购展开了合作。

传统电商业务外卖化及外卖平台电商化之所以成为行业大势,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在疫情期间 " 宅在家里足不出户 " 成为绝大多数人必经的生活状态,线上购物也随之成为新的消费潮流,这为电商平台和外卖平台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其中关系民众日常生活的生鲜产品需求向线上转移,也推动着生鲜电商的爆发式增长。

QuestMobile《2020 中国移动泛生活篇 " 战疫 " 专题报告》显示,美团、大众点评等 APP 均加载送菜上门和送药上门服务,其中使用美团送菜及送药服务的用户占比有显著提高。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增速高达 62.9%,为 2638.4 亿元。2021 年生鲜电商行业虽增速放缓,但也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

据网经社 " 电数宝 " 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1 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了 4658.1 亿元。

由此可见,在疫情的冲击下各外卖平台也在不断探索 " 自救 " 机会,其中便包括拓展平台的全品类服务,也即外卖平台的电商化。

另一方面,即时零售市场凸显的增量空间和发展价值,以及美团等外卖平台的跨界竞争,也让其成为了阿里、京东等传统电商巨头们不可忽视的阵地。

激烈的竞争也就由此展开。同样的,正如开头所言,激烈的商业竞争背后是不得不提及的外卖员群体。

前年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新闻报道揭开了外卖员群体 " 轻松月入过万 " 传闻背后的悲伤。

被算法、时间、订单量等因素驱赶的外卖骑手们,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被交警称为 " 高危职业 "。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一众巨头纷纷加码的背景下,外卖骑手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或将得到相应的提升。

牌桌上,都有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21 年 10 月发布的《2020 中国即时配送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年即时配送行业从快速增长期逐步进入成熟发展期,市场规模增速趋于稳定。

从配送品类上来说,即时配送行业正从单一 " 送外卖 " 到 " 送万物 " 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美团不断布局新业务以弥补餐饮外卖中相对饱和的空间,逐渐覆盖小时购、次日达、普通快递等多种业态,几乎与传统电商平台没有区别。

美团 2021 年财报显示,新业务逐渐开始成为美团业务的核心,2021 年公司新业务及其他实现营业收入 502.9 亿元,同比增速达 58.7%。

新业务主要为美团旗下三款社区团购 APP:美团优选、美团买菜以及美团闪购。为了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客群,三款 APP 采用差异化布局,商品品类囊括食品生鲜和日用百货,到货方式以次日达和当日达为主。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即时配送市场竞争格局中,美团配送占比高达 47.2%。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美团仍旧在持续加码。

面对美团等配送平台的挑战,阿里、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也通过布局即时零售业务加以反击。

2016 年,京东开始投资达达集团以布局即时配送,后者既是京东到家的核心配送力量,也是如今京东小时购配送力量的源头。2020 年 6 月,达达集团登陆纳斯达克,成为赴美上市的 " 即时零售第一股 "。

2021 年 3 月,京东以 8 亿美元认购达达集团新发行的普通股,交易完成后共计持有达达 52% 的股份,这也标志着京东集团全力支持达达集团在本地即时零售和即时配送领域的发展。

据财报显示,达达集团 2021 年营收 69 亿元,同比增长 78%,其中京东到家平台拿下 431 亿元的 GMV 数据,同比增长 71%。

近日,京东成立同城业务部,业务包括家居家政和本地生活,达达集团副总裁何剑辉为负责人,向京东零售 CEO 辛利军汇报。即时零售侵袭传统电商之际,京东开始正面全面应对美团们的竞争。

而阿里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早在 2017 年双 11,阿里就动用蜂鸟为电商末端配送,同一年上线淘鲜达业务。

2020 年,阿里将天猫超市事业群升级为同城零售事业群,在全国 16 城率先上线了 " 小时达 " 服务,为用户提供天猫超市、淘鲜达、饿了么上商家的商品。

2021 年 2 月,盒马邻里上线到家业务,自提点附近 500 米内的小区均可配送,表明阿里开始融合社区团购与配送业务。

2021 年 7 月,阿里宣布基于地理位置服务,形成包括饿了么、高德和飞猪在内的生活服务板块,由俞永福担任板块负责人。2022 年 2 月,生活服务板块也首次以矩阵的形式出现在阿里季度财报中。

财报数据显示,阿里生活服务板块 2021 自然年的活跃消费者达到约 3.72 亿,单季净增长 1700 万,生活服务订单量季度同比增长 22%。在 " 到家 " 侧,新商家数量增长,用户渗透率提升,推动饿了么和淘鲜达订单量稳步增长,非餐饮订单比例进一步上升。

巨头掐架,是个好事?

从次日到当天,从 1 小时再到 30 分钟,速度成为即时零售平台的关键词,同城配送领域便是各家平台展开 " 厮杀 " 的主战场。

阿里巴巴在同城业务市场的定位是近场电商,以天猫超市和淘鲜达改造的线下超市为主,实现 1 小时、半日及次日达三种时效的 "20 公里立体生活圈 "。

京东的定位则是即时电商,以其自营模式的京东超市为主,2019 年 9 月,京东超市推出 " 物竞天择 " 项目,通过与线下网点等合作以实现部分商品 20 分钟送达的目标。

而美团也不甘示弱,前文提及许多电子数码大牌纷纷与美团闪购进行合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美团闪购在速度上的优势。

美团对于闪购业务的定义是 "30 分钟万物到家的 LBS 电商平台 " 美团闪购,其定位为线上超级便利店。

所谓 LBS,即基于位置提供服务。也就是说,LBS 让美团闪购能定位距离用户最近的门店,通过尽可能的配送距离,缩短配送时间。

除了上述三大平台外,同城业务市场还有一位强势出场的快递行业玩家——顺丰同城。

2021 年 12 月,顺丰同城独立上市,其招股书中显示,顺丰同城订单数量迅速增长,2018 到 2020 年,其年订单复合增长率高达 208.61%,并且在第三方配送中订单量连续两年保持第一。

由此可见,即时零售赛道的各个玩家均在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速度优势,这也意味着各个平台需要完善自身的配送队伍以及配送算法机制。

当然,尽管如美团这般外卖平台在即时零售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力,但传统电商平台也并非毫无招架之力。

以京东为例,京东拥有遍布全国的仓储网络。依靠自身在铁路、航空、冷链等的深厚积累,京东强大的仓储网络能够实现一体化供应。

美团主打速度优势,擅长的是在短距离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送货任务;而京东的产品覆盖面和物流服务能力更为雄厚,基于仓储网络能够及时调动、增补货品空缺。

值得一提的是,即时零售这场速度之争还将持续,各大互联网巨头打得不可开交时,广大线下零售店铺其实是获益的。

无论电商平台外卖化还是外卖平台电商化,体现的都是线上线下一体、数实融合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实体店铺开拓了发展空间,有助于拓宽实体店的销售渠道。

例如从新华书店到晨光文具再到迪卡侬,这些品牌实体店在开展外卖服务之后,销售成绩均有所提升。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更为高效便捷的购买、配送流程,也同样意味着用户体验的进一步提升。

不过仍然需要强调的是,这场更大的 " 速度战争 " 背后,离不开各大平台的配送队伍,即奔波于送货路途中的外卖小哥们。

ZAKER 新闻曾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与 " 外卖员 " 关键词相关的法律纠纷案件中,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残疾赔偿金等均是高频词汇,这也折射出外卖员群体的职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的残酷现状。

去年 4 月,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体验了一天做外卖小哥,12 个小时的送单工作只赚了 41 块。体验结束后他累瘫在马路牙子上,直呼 " 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

这种种不完善的现象,还只是停留在过往外卖行业的竞争中。未来随着电商平台外卖化和外卖平台电商化的发展,必然会对配送链末端的外卖小哥们形成更大的工作压力。

不过从实际来看,在多方共同的推动下,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例如去年 7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在相关指导意见中,针对外卖送餐员的劳动收入、劳动安全、食品安全、社会保障、从业环境、组织建设、矛盾处置七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具体包括不得将 " 最严算法 " 作为考核要求,适当放宽配送时限,为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举措要求。

各巨头平台也在财报等公开渠道不断展示在骑手保障、关怀体系方面的成果。

同样的,在未来这场更大的 " 速度战争 " 中,各个平台同样应该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完善配送员的工作、福利机制,真正改善 " 被算法困住 " 的行业顽疾。

(ZAKER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