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手术演示「20例UBE手术学习曲线」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ube手术演示「20例UBE手术学习曲线」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ube手术演示「20例UBE手术学习曲线」,希望能帮助到您。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作者:潘爱星 海涌
单侧入路双通道内镜手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技术特点更加接近传统开放手术,且镜下操作空间和自由度较单通道内镜技术有显著提高,近年来在脊柱外科领域迅速发展和普及,广受脊柱外科医师的信赖。
笔者在熟练单通道内镜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诊疗组完成的20例UBE手术体会。治疗的疾病和术式包含10例腰椎管狭窄症(LSS)减压,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髓核摘除,和UBE辅助腰椎融合术(LIF)。总体来说,UBE的学习曲线较短,易于掌握,但在初学时也遇到了不少曲折,小结于此,与诸君分享。
UBE学习曲线的4个阶段
UBE手术时间曲线:10例LSS(含1例UBE-LIF)和10例LDH
一、术前评估要点术前多看几眼三维CT,做到如下几点心中有数:
a:手术节段椎板间隙的大小和形态;
b:关节突增生程度;
c:上下椎板叠盖关系;
d:椎板厚度(指导减压工具的准备和选择)。
UBE的口号是“为狭窄而生”,但每个患者的致“窄”因素不一样,减压对象亦有所不同:
a:椎板 黄韧带 突出的椎间盘(必要时);
b-c:椎板 双侧黄韧带 双侧上关节突内聚部分;
d:椎板 黄韧带 硬膜外脂肪(重点) 硬膜表面韧带松解(谨慎)。
二、术前定位通道汇合点1(黄):棘突根部与上位椎体椎板下缘交界处。
优点:软组织较少,方便建立初始空间;解剖标志比较明显,方便辨认。
通道汇合点2(绿):上下椎板交汇处的“V”点。
优点:兼顾显露黄韧带起点和止点;远离椎板间隙,对初学者更安全。
笔者作为初学者,较常选择第二种定位方式。
Tips-1:
在对侧椎弓根投影位置临时放置2枚标记针,有助于术者空间定位,防止因长时间操作,或镜下结构辨认不清晰时失去方向,做到对侧,甚至做错节段。
三、操作空间的建立镜下建立减压空间的三步骤:
①从汇合点往内上显露椎板下缘和下关节突内侧缘;
②向近端显露需减压的椎板;
③显露下位椎体椎板上缘。
Tips-2:
骨膜剥离器预先显露椎板骨面,有利于提高空间建立的效率。
椎管减压前需显露的5个关键骨性结构(以L4/5为例)
四、黄韧带整体切除-提高效率的关键黄韧带整块切除4步骤:
①向近端减压椎板至黄韧带止点;
②向外侧减压下关节突内侧;
③显露下位椎体椎板上缘并分离黄韧带起点;
④黄韧带整块取出。
五、学习过程的曲折经历1、镜下迷失——减压部位错误
#1例UBE,术前计划减压范围如绿色部分,术中减压操作集中在了硬膜背侧,甚至多数时候在对侧操作,实际减压部位在红色部分,使椎管减压的效果不理想。
2、镜下迷失——节段错误
#14例UBE,术中迷路,L5/S1突出做到了L4/5(右侧透视图),及时转开放减压。
本例手术镜下迷失原因总结:
① 术前设计切口靠近端,本期望利于椎板钳减压椎板,弄巧成拙;
② 定位后通道方向没有记牢,操作时角度改变了;
③ 做L5/S1体位摆放应注意把上半身摇高,使L5/S1水平;
④ 透视正位应将L5/S1间隙标准化,否则定位不准;
⑤ 患者肥胖,脂肪软组织厚;
⑥ 镜下结构不对马上透视。
3、硬膜损伤
#2例UBE,游离型LDH,未做好充分的上关节突内侧减压,误把硬膜当做突出的间盘,导致硬膜撕裂。及时转切开减压,取出大块髓核组织。
六、典型病例分享
#10例UBE,L4/5 LSS。
#12例UBE,PLIF术后8年L3/4 ASD。
#9例UBE,ADS合并L4/5LDH。
在经历15例UBE减压手术的学习曲线后,本团队进行了UBE腰椎减压融合术:#16例UBE,L4/5 LSS。
UBE-LIF 手术步骤大致按常规开放手术:
1、显露L4椎板下缘-L4/5关节突-L5椎板上缘;
2、Kerrison钳减压L4下关节突(全部去除)-L5椎板上缘-L5上关节内侧缘(尽量靠外)-黄韧带整体切除;
3、硬膜外止血,显露椎间盘,确定椎间隙位置和方向;
4、椎间隙处理:骨刀,髓核钳,终板刮刀,Kerrison钳,电凝, 耐心;
5、自体骨 同种异体骨植骨;
6、可撑开融合器植入(透视定位);
7、检查遗漏的骨块,彻底清除神经周围的致压物;
8、必要时做对侧黄韧带减压;
9、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加压固定。
术前MRI和术中定位
椎间隙处理
植入可撑开cage
术后X线片与CT(矢状面)
术前、术后MRI及CT(轴位)
七、小结UBE技术是脊柱微创减压手术的利器,在熟练开放手术和单通道内镜的基础上,UBE的学习曲线相对较短。但是,操作方式不习惯、镜下结构辨认不清、减压缺乏章法是初学者常见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应将解剖结构熟稔于心,遵循既定的步骤,培养双通道手术肌肉记忆,建立操作空间定位感。同时,总结每一次成功与失败,做到事半功倍,缩短学习曲线。
作者简介潘爱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博士。师从著名脊柱外科专家海涌教授。
研究方向:脊柱畸形的治疗与并发症预防、脊柱退行性疾病和脊柱创伤的微创治疗。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8篇。获国家专利3项。
2017-18年参加AO Spine海外进修项目赴英国University Hospital of Wales学习。2019年获国家公派留学资格赴美国University of Virginia联合培养。
海涌
主任医师、教授、留美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
从事骨科脊柱外科基础及临床研究和实践30余年,擅长各种脊柱疾患的诊治,尤其对复杂疑难脊柱畸形等疾患有独到及丰富经验,主刀成功完成手术6000余例,患者来自海外及全国各地。先后荣获金柳叶刀奖、京城金牌名医、中国健康传播大使、最温暖医生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位居中国Top10医生脊柱外科之列。
先后主持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基金900余万元),获得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康复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医疗成果一等奖等10余项科研奖励,以第一/责任作者发表各类专业学术文章200 篇(SCI文章110 篇,总 IF 350 ),主编/译学术专著9部,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现担任多项国际国内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脊柱外科、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骨与关节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腰椎研究学组主任委员、脊柱畸形研究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脊柱功能重建学组副主任委员、脊柱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常委、脊柱学组副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骨科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理事、北京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国际腰椎研究学会ISSLS常委、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理事、国际微创脊柱学会SMISS理事、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理事、AO Spine亚太区理事;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常务编委/编委、SCI杂志Global Spine Journal 副主编、Orthopedic Surgery、The Spine Journal 编委等。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