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用30亿资本金放了3000亿的贷「阿里巴巴那么有钱为什么还要上市」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蚂蚁金服用30亿资本金放了3000亿的贷「阿里巴巴那么有钱为什么还要上市」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蚂蚁金服用30亿资本金放了3000亿的贷「阿里巴巴那么有钱为什么还要上市」,希望能帮助到您。
长久以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持续存在。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微企业往往缺少足够的抵押物,传统银行又无法有效评估贷款风险,自然不敢轻易放贷。但随着“小贷业务”的发展,小微企业的成长获得了许多便利。本文将从业务缘起、核心信贷模型、主要产品种类以及支撑小贷业务发展的资金来源四个方面,带你快速了解网商银行下的小贷业务。本文节选自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案例《蚂蚁小贷:普惠金融的社会价值》,原案例素材源于陈龙教授2014年指导的案例《阿里小贷:商户的“信用卡”》。
2010年,原阿里小贷面向小微企业推出无需抵押、无需担保的小额贷款产品。阿里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建立企业信用和风险控制体系,可以低成本地降低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成为其核心优势和运营关键。
2015年底,小贷业务并入网商银行,截至2018年底已累积服务超过1200万的小微企业,发放万亿贷款,2018年末不良率仅1.3%。
01小贷业务的诞生与发展小贷业务诞生于阿里平台的自身发展中。一方面,阿里平台的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发展受限,同时也制约平台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阿里平台积累的大量、真实的企业数据与信用资源,为开展小贷业务打下了基础。
从2006年起,阿里巴巴集团开始试水小额信贷业务。考虑到自身数据资源的优势与金融业务经验的缺乏,阿里巴巴首先尝试与银行进行合作。
在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眼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有两大症结:
(1)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普遍缺乏透明性,资本规模有限,抵押品缺乏,使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资产评估与信贷审核工作成本高、难度大。(2)在征信体系发展滞后的环境下,对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的监控尤为困难。小微企业运营存在较高的不稳定性和道德风险,给银行的贷后管理、风险控制等都带来了难题。针对上述问题,阿里巴巴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当时,全国有3700万家中小企业在阿里平台上做生意,平台拥有积累多年的中小企业经营信息。基于这些数据,阿里巴巴有能力出台一整套的风险控制措施,帮助银行筛选客户、控制风险。
2007年6月,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合作推出针对小企业的“阿里贷款”。然而在初期的实践中,阿里巴巴与银行的合作进展并不顺利。
阿里巴巴向建行推荐了2.7万个左右的B2B客户,但最终达成合作的不到10%。与银行合作三年,阿里方才意识到,在整个中国经济这个生态系统下,银行就是应该服务于大中型企业,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该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完成。
虽然实践并不成功,但这段合作经历帮助阿里巴巴建立了一整套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数据库,以及一系列贷款风险控制机制。
在此基础上,阿里巴巴开始尝试独立开展“小额贷款业务”——2010年、2011年,在浙江和重庆分别设立了小额贷款公司,面向电商体系内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卖家提供信用贷款。
自推出之后,小贷业务便迎来了高速发展,成立第一年,贷款余额约为1亿元,到第三年,贷款余额便增长至120亿元左右。
2014年蚂蚁金服正式成立,小贷业务更名为“蚂蚁小贷”并被整合纳入蚂蚁金服集团,服务对象也向阿里平台外扩展。蚂蚁小贷作为网络贷款公司却经营着银行信贷业务,面临资金来源、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制。
于是,蚂蚁金服整合金融数据与技术资源,开始向民营银行发展,并于2014年9月获得银监会首批民营银行牌照。2015年6月网商银行正式成立,不久后将蚂蚁小贷业务整合并入。
成立之时,网商银行提出将坚持“小存小贷”模式,主要提供20万元以下的存款产品和500万元以下的贷款产品,并将原先针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扩展到农村用户,同时设定了5年服务1000万客户的目标。
02构建信贷模型信息不对称是金融面临的核心挑战,而金融服务效率衡量标准之一就在于如何以更低的成本甄别风险。
以网商银行所提供的小贷业务为代表的数字金融,基于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以及数字化技术支持,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建立企业信用和风险控制体系,可以低成本地降低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成为其核心优势和运营关键。
而在实践中,数据与信用信息的完善,是小贷业务在运营中最先遇到的难关。
小贷业务早期的团队骨干主要来自于银行业的信贷部门。在创建自己的运营模式时,团队已有丰富的信贷经验,也有可参考的理论基础(例如美国FICO信用分模型)。
然而,真正独立做信贷,小贷团队还需克服一个巨大挑战,即数据的有限性。虽然阿里平台沉淀了几百万小微企业和个体卖家的资料,但对于国际惯例的个人征信评级要求而言,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以拥有最完善征信体系的美国为例,其征信的内容除传统的信用记录时间长度、信用额度、借款逾期不还记录、房屋按揭贷款记录等信息外,公民非财务信息如犯罪记录也予以记录。对于企业信息,有的信用局甚至记录企业登记地址和联系电话的区号之间的地理距离等信息。
而在当时,小贷业务面对的是较为封闭的信用信息环境和有限性、分散化的数据,小贷团队只能结合现有可利用资源,想尽一切办法补全征信信息的拼图,包括要求贷款人自行提供相关资料、调查购买第三方征信数据,以及从海关、税务、电力、水力等部门一一获取数据等等。
在小贷公司成立的第二年,阿里巴巴便开通了专线直联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公司所掌握的数据。之后,小贷业务还与中小企业使用的ERP企业管理软件——“管家婆”、全国统一的企业增值税发票开具软件——“航天金税”达成合作,在获取企业生产、库存、销售等数据方面又拓展了许多渠道。
接下来,小贷业务需要整合这些内外部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信贷模型和信贷流程。在蚂蚁金服内部有一个“数据车间”,负责汇总并分析商户在淘宝和天猫平台上留存的数据,包括交易增长与波动率、店铺星级与流量、广告投入、社区行为等。这些内部数据,加上外部引入的数据,打包进公司开发的数百个模型中。
到此,一个定量化、自动审批的贷款发放模型就建立了。卖家在做出贷款申请后,所有相关数据都将导入这个模型里,由模型做出是否放贷的判断。相比传统信贷,在模型数量和模型因子方面的丰富性正是阿里巴巴小贷业务的独特优势。
03小贷产品的类型和应用淘宝(天猫)信贷
定量化的贷款发放模型最先被应用于淘宝和天猫两大平台。小贷团队认为,由于淘宝(天猫)平台有真实的交易信息,数据更充分,对这个平台上的卖家提供贷款相对容易。此外,平台上的许多卖家依靠网商生活,违约成本较高,因而违约风险相对较低。
所谓“订单贷款”,是指淘宝卖家依据店铺中处于“卖家已发货”状态的订单进行申请,基本上等同于订单质押贷款。对于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商家在线上完成了贷款申请并提交了相关材料后,将进入自动审批流程——由贷款模型自动打分,判断是否对其放贷和放款额度。由于订单贷款产品是基于在淘宝(天猫)平台上的真实交易而产生的,贷款最快3分钟内就可到商家的支付宝账户。
以截至2012年末的数据来看,淘宝订单贷款的平均单笔金额在4900元左右,天猫订单贷款的平均单笔金额在21000元左右。规模小、数量多的小额贷款对成本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传统银行难以兼顾小额贷款的原因之一。而小贷业务在基础平台和流程已经搭建完成的情况下,单笔信贷操作成本大大降低。
在放贷和贷后阶段,小贷业务都会通过淘宝(天猫)平台和支付宝系统随时监控企业的交易状况和现金流。如果贷款真正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客户的平台流量将得到提升,营业额和利润也将随之上涨;反之,如果评价结果变差,将预警并提前收贷。
任何影响正常履约的行为都会被预警,如阿里旺旺登录中断、用销售回款大量购买彩票、集中投入广告等。若企业出现违约,阿里小贷可以通过支付宝切断客户现金流,同时执行网络店铺关停机制。
通过上述措施提高客户违约成本,有助于控制贷款风险。通常在贷后阶段,传统信贷机构很难知悉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而在淘宝(天猫)平台上,卖家的资金使用行为和运营行为能被部分监控,这也是小贷业务的一大优势。
阿里信用贷款(B2B)
在面向B2B客户时,想要按同一套流程就比较困难。与淘宝(天猫)平台相比,B2B平台积累的数据非常有限——阿里巴巴的B2B网站类似于“黄页”,买卖双方通过平台认识后,会私下对交易进行沟通,之后是否达成交易、成交的金额多少以及买家对此评价如何,这些信息并不被平台掌握。
同时,由于B2B网站以展示功能为主,对商家的黏性不大,商家之间的交易不需要借助于支付宝,在支付宝上也无资金沉淀。因此,小贷业务对商家的贷后控制力较低,违约惩罚手段也相对有限。
为解决信息有限的问题,小贷团队除了对潜在客户进行在线视频调查,还将尽职调查工作外包给当地的第三方机构去完成。第三方机构的调查员去企业进行调查,并对企业进行访谈,帮助企业还原一个简化的财务报表。这些视频和数据都会上传后台,后台将这些资料与企业银行流水、征信系统信息等进行比对,以评定信息的可靠性。
但在对B2B卖家进行贷中和贷后的风险控制时,小贷业务并没有很好的办法。信用贷款被发放以后,资金不会停留在支付宝系统里,这意味着小贷业务并不清楚贷后资金的流向,也无法监控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效。
因此,小贷团队只有严格把控每一次还款节点,若企业出现了一次违约,则对该企业进行征信调查,若察觉企业有问题,则采取催款的方式收回贷款。
由于淘宝(天猫)贷款面向的服务对象数量更为庞大,并且在贷款流程、风险控制上都具有相对成熟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因而在上述两类传统小贷产品中,淘宝(天猫)贷款占据70%的比重,而阿里信用贷款只占30%左右份额。
其中,前者基于数据的纯信用贷款占主体,共计占到整体贷款的60%。而且平均来看,阿里信用贷款的不良率和逾期率都要高于淘宝(天猫)贷款,这也与其相对较弱的风险控制体系相关。
旺农贷
小贷业务并入网商银行后,农村金融便成为其业务拓展的新方向之一。2015年11月,网商银行推出面向农村用户的小贷产品“旺农贷”,主要为农村种养殖者、小微经营者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将小贷的业务延伸至农村市场。截至2016年底,旺农贷已在全国25个省271个县市的6624个村点推开,平均放款金额近5万元。
与其他类型的小贷产品相比,农村小贷业务的开展面临更大挑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完善甚至空白、农户抵押品资产有限等现实状况,使得小微贷款中通常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对此,阿里巴巴推广已久的“农村淘宝”站点,成为蚂蚁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和渠道。
“农村淘宝”于2014年10月上线,主要以电商平台为基础,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农村地区建立村级服务站,开发农村电商市场。
截至2015年底,“农村淘宝”的村级服务站突破10000个,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与信息资源。在农村小贷的发放过程中,村淘站点的合伙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伙人经过筛选可成为“旺农贷”的推荐人,村民在村淘站点,通过推荐人在线上提交贷款申请,完善身份信息以及土地、房屋、门店等资产证明,由网商银行进行审核后便可在线上签订贷款合同,放贷流程平均在3-5天内就可完成。
推荐人在每一笔贷款业务中的角色十分关键,除了在贷款前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评估,还要负责贷后管理,提醒村民及时还款等。
对于每一笔贷款,推荐人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佣金,但佣金的发放将基于推荐人的后续行为以及贷款违约状况等线上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表现不佳的推荐人将可能被淘汰,情形严重时甚至会面临法律风险,这种对推荐人的惩罚机制也是贷款风险控制的一部分。
村淘合伙人选拔需要经历包括业务水平以及道德水平的层层考察,并进行专业培训,而“旺农贷”推荐人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在合伙人范围内进一步筛选后,只有不到10%的合伙人能够成为推荐人,负责贷款业务的管理工作。
推荐人的考核重点在于个人的信用度,包括芝麻信用得分、在淘宝平台经营过程中是否有违规行为,乃至与当地政府的合作记录等。在农村这一典型的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的高强度交流是个人信用、能力等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通过与村民熟识的推荐人采集、审核农户信息,加上电商平台的线上数据对整个区域的信用水平进行把控,可以实现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风险控制体系。
表:小贷业务的主要产品
04资金来源与融资渠道一开始,作为普通的小额贷款公司旗下业务,小贷业务的放贷金额受到来自央行和银监会关于50%的杠杆率的限制。换句话说,小贷公司16亿元的注册资本,其贷款规模只能做到24亿元。只有通过不断回笼资金、不停周转,才能提高累计贷款额。
为解决信贷资金的来源问题,扩大业务规模,早在2012年,原阿里小贷就通过发行信托计划来募集资金。但由于信托计划的私募性质,融资规模有限,融资成本也相对较高。
自2013年起,小贷业务开始尝试效率相对较高的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融入资金。由于小贷业务的每一笔贷款期限较短,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往往较长,为了解决期限错配问题,融资过程中采取了“循环购买”的方式,即在证券到期之前,可以用偿还所得的资金购买新的贷款,如此循环到证券到期。
此外,为了提高小贷证券化产品的评级,在证券化过程中采取了内外部双重增信。内部增信,即根据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特征,将该资产支持证券分为优先级、次优级和次级。
例如,在“东方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计划”中,三类评级证券占比分别为75%、15%、10%。优先级、次优级份额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次级份额全部由阿里小贷持有。而外部增信则是由蚂蚁金服旗下的担保公司在责任范围内提供担保服务。在内部与外部增信保证下,基于小额贷款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可以获得AAA的市场评级。
2015年在网商银行成立后,小微客户贷款资金的主要获取渠道来自于网商银行;而原来小贷公司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则主要用于“花呗”、“借呗”等个人信贷用途。
然而,由于未能获准设立I类账户,网商银行目前无法大规模地吸收储户存款,小微客户的放贷资金受限,主要依赖同业拆借及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非银行类存款,资金成本也高于传统银行。
为解决资金问题,网商银行一方面联合其他金融机构联合发放贷款,另一方面,于2016年底发行了第一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与之前小贷公司相比,其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表: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优先级证券平均预期收益率与SHIBOR的利差对比
由于金融不同于一般“标准化”商品,它是一种“非标准化”服务,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数字金融,信息不对称都是最大的挑战。
在过去,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就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针对个体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担负起不堪重负的成本压力;而今天,数字化金融依托技术驱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远程力量去了解客户、甄别风险,并结合金融业务的传统流程,大幅度地降低成本。
由阿里所推出的小贷业务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金融创新,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主要来自于两大直接挑战:
(1)小贷的“普惠”需要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和数据,并为之建立多元化、丰富的场景资源,而这将会受制于现有的平台生态。因此,平台生态的扩展、场景的创新,对小贷未来发展而言至关重要。(2)网商银行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依然受政策所限,不能像商业银行一样大规模地以较低利率吸收储户存款,这无疑会对贷款规模形成阻碍。作者 | 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研究员 杨燕
来源 | 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ckgs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