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平台研究「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第三方支付平台研究「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第三方支付平台研究「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希望能帮助到您。
(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郑积沙,曾广荣,刘雨辰)
核心观点:1.模式:第三方支付机构最初为解决银行POS多头互联而诞生的非银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为商户提供银行支付结算 服务并根据交易规模获得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简化:行业收入规模=交易规模*交易费率) 2. 规模: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和每次大规模发展都伴随交易媒介支付方式的变革,在由居民消费增长为主导、C端支付方式转变、支 付资金回归银行等系列驱动力叠加影响下,预期未来5年内我国第三方支付 (C2B终端消费规模)上限将达到200万亿量级,预计 CAGR约10%。
一.第三方支付业务定义与参与方第三方支付定义: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通过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对接而 促成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网络支付模式。简而言之,第三方支付解决的是多头互联问题,在付款和收款方账户(银行账户/ 虚拟账户)不属于同一机构的情况下,作为中立第三方促成交易。 按照资金流向维度,本报告的研究主线为消费场景,由消费者流向商户(即C2B)。
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与规模自1993年银行卡问世,居民 无纸化的序幕拉开,随着网 银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开始萌 芽,彼时的业务功能是以 POS机物理网格为技术依托 展开的第三方线下收单支付 功能。获得支付牌照的机构之间增 多,基于智能手机的应用不 断突破,以智能终端和移动 网络为基础的第三方支付业 务开始蓬勃发展:线下扫码 支付的普及打通了线下的壁 垒,线上与保险、信贷、证 券等金融业务的互相渗透加 快,移动支付爆发式增长。
三.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驱动因素居民消费的增长是第三方支付发展的源动力
动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持续提升。我国GDP从2011年的49万亿增长到2021年的120万亿,居民消 费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水涨船高,2021年,居民消费已经达到40万亿。 势能:居民消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稳步缩减但依然存在提升空间。
科技与金融在消费者和商户两侧的发展为第三方支付业务奠定基础
金融端:2021年我国银行卡发卡数已达92亿张,增速逐渐放缓;银行卡消费笔数持续高增,“小额高频”场景 市场双下沉 科技端:智能设备和数字钱包应用的普及为C端发展奠基,目前已经在线支付普及率以及到达较高水平; 电子商务引领线上支付的兴起,POS机和二维码支付接连引领B端商户“触网”。
四.第三方支付产业链中的价值分配支付产业链中各方价值分配: 商户承担手续费=收单机构 数字钱包(若有) 清算机构 发卡行(若有) 商户费率:经六次费改,1993年至今费率从3%降到0.6%,全球较低水平;由政府定价过渡到发卡清算指导价,收单市场议价 收单机构:收入为直接向商户收取的收取费;成本为发卡行(POS)或数字钱包(线上、扫码)分润、清算费用和服务商分润 数字钱包:收入来自于收单机构分润;主要成本来自于与发卡机构的分润 清算机构:单价费率短期相对稳定,长期看下降趋势。总费用与清算次数相关,POS刷卡和移动(扫码)支付清算价格不同 发卡银行:收入为涉卡交易的收单机构或数字钱包机构的的分润,逐步市场化;成本为清算费用。
五.用户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从用户侧的支付方式来看,支付媒介从现金到刷卡再到移动(网络)支付的趋势已不可逆,近C端移动(网络) 支付目前是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主导。 格局:第一梯队为两大第三方支付巨头支付宝和财付通以绝对优势领先,整体结构趋于稳定。 移动支付端规模大,增长速度较快,集中度高未来有望诞生后期之秀;网络支付规模趋于平稳,格局略分散。
账户侧数字钱包的核心资产是C端用户的依赖性.双巨头以用户端的数量和粘性为基础形成强大护城河,“出圈” 支付并衍生出个人金融增值服务。 “出圈”支付:两大移动支付巨头均经历了从专项付款工具到综合支付工具的转变,打通线上线下,连接B端C端。支付宝:从 解决互联网购物信任问题的担保交易工具,凭借C端用户的依赖,把支付宝的使用范围从淘宝平台内到生扩展到其他平台,并完 成线上到线下的跨越。电商起家让支付宝的发展方式成为第二梯队中众多电商系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效仿对象。财付通:社交APP 微信以红包为切入点为赋予个人社交账号以钱包工具属性,之后微信内小程序功能上线,凭借C端丰富流量吸引了大批线上商家 入驻;线下消费也受益于扫码支付的契机迅速进入第一梯队。
六.商户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格局:从商户侧看收单机构,主要是由银行系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构成。线上收单格局因电子商务平台化程度, 集中在银联、支付宝、财付通等头部机构。线下收单市场较为分散,竞争激烈,双巨头引领的扫码支付对 POS刷卡产生替代效应同时打开了收单市场的下沉空间。
线下商户对收单机构的选择和痛点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线下收单的市场格局和机遇。企业级商户:数量较少,交易规模大,属于稀缺优质客户。此类客户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但对费率敏感性不高,收单设备齐全完备。此类商户通常被头部银行系或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头部收单商通过直连方式覆盖。收单机构的增值服务能力成为影响企业级商户选择主要因素:银行系收单机构有能力为其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与体量较大的商户有比较深度复杂的合作关系;互联网巨头可以为其提供生态内的卡券、营销、会员系统、平台广告曝光等数字化服务。
线下收单竞争趋于同质化价格战,行业趋于规范后“跳码”、“套现”被打压,叠加疫情因素利润率和 交易量承压。 线下收单业务较大程度依赖外包渠道商,账户侧巨头竞争意愿较低,第三方线下收单机构受疫情影响和渠道商费用占比提 升,交易量和利润率双向承压。以财付通视角为例,其快捷支付仅约不足三成为直连收单,间连方(银行和第三方收单机 构)使用中间渠道商的占接近一半。线下收单龙头公司拉卡拉在其招股书中曾披露,自营渠道占约30%,且渠道方并非给 一家收单公司提供排他性地推服务。当前线下收单市场较为分散,在备付金集中存管后利息收入不复存在之后,收单业务 同质化较为严重,竞争加剧渠道商分润占比提升导致纯收单业务利润变薄。
七.硬件机具供应商产业链角色:硬件机具的供应商为线下收单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上游,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其采购设备并 销售给商户。 覆盖场景: POS刷卡收款受理线下收款码业务。随着银行卡支付业务模式、受理终端与渠道的不断创新,银行卡收单 业务的内涵与外延正在不断扩大,呈传统实体商户收单、网络新型收单融合发展的趋势。
新方向:向内下游渗透进入B端市场,深耕收单与商户服务。 头部硬件厂商通过并购进入银行卡收单机构。新国都2018 年收购嘉联支付 100%股权开展银行卡收单;新大陆 2016 年收购 国通星驿获得全国性银行卡收单牌照。 掌握“数据流资金流”,“软硬兼施”更深度服务B端商户。收单业务虽净利率下滑,但有望成为公司营收增长推力。切入收 单业务有填补了硬件公司对于商户“数据流”和“资金流”的信息空缺,通过给商户提供增值数字化服务和金融服务打开新的 成长空间。对于硬件商户而言,“硬服务”智能收款终端和“软服务”数字化服务的结合具有先天优势。
报告节选:(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系统发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