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消费金融「2020消费金融大变局:科技向下扎根 持牌向上生长」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2020年消费金融「2020消费金融大变局:科技向下扎根 持牌向上生长」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2020年消费金融「2020消费金融大变局:科技向下扎根 持牌向上生长」,希望能帮助到您。
自2017年“现金贷”整治开始,消费金融市场经过三年的强监管,市场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非持牌机构中,P2P退场,小贷公司和消费分期平台的发展也受阻,而持牌机构的优势不断显现。
同时,持牌机构之间业绩出现分化,长银五八消费金融2019年净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18倍;而华融消费金融2019年税前利润-2.631亿元,较2018年下滑16倍。
变局之中,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挑战依然众多:利率红线下,利润空间收窄;场景不断细分,精准获客难解;下沉客户征信缺失,欺诈风险高增;疫情黑天鹅冲击,线上化亟待提速……
多重压力下,消费金融公司应如何破局?
一、监管趋严、业绩分化,消费金融市场正处变局中
1、玩家格局生变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玩家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电商平台、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非持牌机构。
持牌机构中,商业银行以信用卡为发力点,主要覆盖产品优质客群,占据大部分市场规模。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形成补充,主要面向市场中部客群。汽车金融公司以汽车产品为抓手,市场份额较小。
非持牌机构中,电商平台在庞大的流量、丰富的消费场景和强大的技术能力下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最终形成消费金融闭环。互联网公司则在缺乏真实有效的消费场景,但具有一定的流量和技术的背景下,试水消费金融领域,主打现金贷款业务,主要服务于次级客群。新兴主体中以金融科技公司为代表,借助科技优势和垂直化消费场景,主要服务于中级和次级的下沉客群。
自2017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经过三年的强监管,消费金融市场的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
一方面是非持牌机构的玩家数量不断减少。
首先是以P2P为代表的互金行业在强监管下开始走下坡路。由于P2P行业发展良莠不齐,暴雷、跑路、套路贷、非法集资等事件层出不穷,监管部门于2017年12月发布P2P整改验收工作通知,要求各地最迟应于2018年6月完成P2P备案登记工作,此后受暴雷潮影响,行业备案不断延期。到2019年7月,监管会上提出将“机构良性退出或平稳转型”作为重点,由此各地的清退潮开启。目前包括湖南省、山东省、四川省等12省市宣布取缔P2P网贷业务。
其次,依托场景的分期平台发展遇阻。场景分期中的资金大部分来自P2P和现金贷领域,而随着P2P的清退和现金贷被“围剿”,分期行业被釜底抽薪。不少原先运营电商分期的平台,在逐步去金融化,下线分期功能。例如,分期电商平台爱上街已经退出金融业务,其App上的分期支付、信用贷款等功能均已暂停。根据新金融观察的统计,2019年,约有4万家长租公寓倒闭,有近1.2万家教育机构关停,倒闭的医美机构数量也超过了2600家。
最后,小贷公司的发展也不如意。小贷公司本身业务限制较多,不准跨区域经营、融资杠杆率低。而且一部分小贷公司是由P2P公司转型而来,受限于技术水平,存在比较高的风险。2019年下半年,宁夏就取消30家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资格。4月14日,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通报称,辖区内第二批21家小额贷款公司年度考核评价结果均为不合格。河南、吉林、湖南、四川、安徽等也清退或取缔了多家小贷公司。
另一方面,持牌机构不断扩容。行业内退场选手所释放出来的消费金融需求需要新的渠道来满足,这就给持牌公司带来了起舞的空间。
持牌机构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优势,一是在于政策上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2018)》报告指出:机构和平台开展金融业务必须持有金融牌照。同时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中提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
二是持牌机构在资金来源和渠道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相比网络小额贷款公司,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持牌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更加丰富,资金成本更低。
表 1: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及成本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
但目前我国获批且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仅25家,监管部门为了进一步增加市场活力,重启并加速了消费金融牌照的审批。4月9日,上海银保监局批准了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业。目前富银消费金融、冀银消费金融、易生华通消费金融、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5家公司正在筹建中。
除了牌照扩容外,也有不少银行、互联网巨头等通过入股的方式介入这块稀缺的牌照,例如新浪微博运营主体公司入股包银消金、度小满金融入股哈银消金成第二大股东、红塔银行入股苏宁消金、玖富数科入股湖北消费金融也将成为第二大股东。
2、持牌消金业绩分化
牌照审批加速,多元化玩家入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不同机构的业绩开始出现分化。
在2018年,20家披露业绩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有18家实现盈利。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有5家,其中捷信和招联净利润超过10亿元,稳居第一梯队。另有10家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尚未超过1亿元,幸福消金处于亏损状态。
图 1:2018年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各消费金融公司年报,零壹智库
2019年,已有10家消费金融公司披露业绩。
招联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实现营收107.40亿元,同比增长超54.4%,净利润14.66亿元,同比增长近17%,截至2019年末的资产规模已超过900亿元;重庆银行旗下的马上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实现营收89.99亿元,同比增长9.22%,净利润8.53亿元,同比增长6.49%。
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实现净利润6.59亿元,增长约17.89%,但营收却同比减少14.71%至43.15亿元。
业绩同比增幅最大的是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在2018年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开始盈利,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净利润超1105万元,到2019年实现营收7.12亿元,同比增长565.42%,净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1809%。
而业绩降幅最大的则是华融消费金融。根据华融消费金融第一大股东中国华融披露的数据,2019年华融消费金融税前利润-2.631亿元,而2018年为0.168亿元,同比下滑1666.07%。
表1:2019年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各母公司年报,零壹智库
在整体经济下行、行业监管趋严、竞争加剧背景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精准获客能力、风控能力和资金获取能力等精细化业务能力的不同,是导致业绩分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二、利润瓶颈、欺诈风险、疫情冲击,持牌消金仍面临艰难挑战
牌照加身,并不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高枕无忧,相反,需要其攻克的难题有增无减。
第一,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润瓶颈问题凸显。随着新增客户获客成本增加,加上银行压缩同业规模,消费金融的资金成本在不断增加。同时受行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催收公司倒闭,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贷后管理成本也在上升。
在两高两部下发《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实际年化超36%要涉刑事责任后,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也对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窗口指导,如兴业消费金融被福建银监局明确要求,自2020年1月1日开始,将贷款产品利率调整至24%以下,未来也只能做年化24%以内的产品。利率红线敲定,意味着以往采用高利率覆盖高成本的模式难以为继,消费金融公司的利差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导致利润减少。
第二,随着3C、家装、二手车等场景不断成熟,更多细分场景相继出现,旅游、教育、医美、租房、在线培训、农村消费等场景不断受到消费金融公司的重视。不同细分场景对应的客户群体各不相同,以往大范围覆盖的营销模式很难精准捕获有效客户,营销的成功率较低。
表2:消费场景细分,客群特点各异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
第三,下沉客户风险问题亟待破解。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面向中低端的长尾客群,对银行信用卡业务形成良好补充。根据24家已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官网信息整理,可以发现3个用户关键词:年轻的、稳定的和中低收入。整体上,年轻白领、新婚家庭、蓝领工作者和农民共同构成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用户结构。
客户群体越下沉,征信数据就越缺乏,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征信人群覆盖有限,消费金融公司风险管控难度加大。社会对小额失信的惩戒力度不够,个人违约成本较低,也进一步加剧了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欺诈风险。
另外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数据显示,我国网络黑产从业人员达150万人,已经渗透到数字金融营销、注册、借贷、支付等各个环节,市场规模超千亿级。而与其他金融市场相比,消费金融领域的欺诈行为更多。
最后,疫情的突袭给消费金融公司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消费和短期信贷需求下降,线下实体消费受到严重冲击,和线下结合的部分线上消费场景也整体萎靡,加上企业停工停产导致部分蓝领消费者暂时丧失收入来源,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着增量需求减少、获客成本提升、存量业务逾期贷款增加、风控难度加大等挑战。
表4:消费金融公司典型渠道模式
资料来源:小米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尤其是通过线下渠道和场景开展主营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如兴业消金主要借助母行渠道网点开展家庭消费贷;海尔消金借助海尔集团开展的家具、家电等分期业务。
三、变局之中,持牌科技型消金成大势所趋
事物皆有两面,挑战与机遇并存。利率红线降低了盈利空间,但换来的是干净的市场环境;下沉的客群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疫情的冲击虽有短期阵痛,但线上渠道迎来了扩张的良好机遇,同时各家消金机构也迎来了检验自身风控模型、了解客群质量的最佳时机。
但在大变局的关键节点,如何攻克挑战并抓住机遇?
关键点还在于科技赋能。消费金融产品具有小额、分散、风险高、大部分为无抵押纯信用贷款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消费金融行业中科技赋能的重要性。
首先针对利润瓶颈问题,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提高线上化运营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线下人工推广的成本,提高营销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用户数据和交易数据搭建出核心的风险定价模型,对不同风险的客群实行精准定价,以实现最大的利润水平;最后,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上线智能客服系统、智能催收系统等,以部分替代原来的人力服务和催收工作,实现贷后管理的低成本运作。
其次针对场景营销和精准获客问题,消费金融机构以海量数据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取代传统的定性分析,使消费金融平台能够在精准定位客户群体的基础上,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它可以通过用户画像、大数据模型精准发现用户,实现智能精准营销,降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获客”成本,提高精准营销效率。
最后针对风控问题,消费金融公司在消费金融的客户准入、授信审批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金融科技方式切入,利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知识图谱技术等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欺诈检测;同时可以利用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神经网络(ANN)技术等进行预测分析等,从而减少人工干预,以提高互联网消费金融效率与准确性。
目前多数已成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重视到科技的力量,不断加码金融科技。
根据零壹智库发布的《2019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 ,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国24家消费金融公司当中,已经有21家消费金融公司与金融科技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了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
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与中科院、大学、科技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实验室,共同研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在消费金融行业智能风控、智能客服、反欺诈、精准营销等应用场景。有8家公司申请的专利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公示专利数量累计达到139项。
图 2:消费金融公司公示专利申请数量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
截至2019年11月底,已经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自行研发,开发出自己的智能信贷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两项技术。应用场景覆盖智能支付、信用评分、智能催收、智能客服、风险管理、反欺诈识别等。
根据中国平安的公告,平安消费金融是全国性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这是业内首次提出科技型消金这一概念。与依靠银行的渠道和资金成本优势或电商的流量和场景优势谋求发展的消金公司不同,科技型持牌消金公司是以科技驱动业务。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将金融服务直接下沉到消费场景,将信贷的获客与风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提供最好的消费信贷体验。
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以技术驱动业务,将更好地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发展趋势,科技信贷业务模式将为消费习惯快速升级的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
文章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李景龙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