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兴起 百业萧条 实体行业还有崛起的可能吗「电商时代实体店何去何从」

互联网 2023-08-04 15:29:29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电商兴起 百业萧条 实体行业还有崛起的可能吗「电商时代实体店何去何从」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电商兴起 百业萧条 实体行业还有崛起的可能吗「电商时代实体店何去何从」,希望能帮助到您。

马斯克为美国年轻人探索太空打下基础,马云、美团为中国年轻人跑快递送外卖打下基础!

现在满大街都是美团饿了么其实是种悲哀!间接培养了大批中产阶级懒人,目前的情况,有点钱的除了上班,就可以宅家到死,想买什么了送货上门,想吃什么了送餐上门;闭门就可以过一辈子。人际关系变的越来越漠然。

电商的存在解决1万人的就业同时造成3万人的失业。到底创造了多少剩余价值呢?美团、饿了么的存在又创造了多少社会效益?财富集中在顶端,马云王兴等身家千亿。但上千万人沦为快递员、外卖员。当下硕士生都为了生计参与送外卖快递,不久后就会出现博士生送外卖送快递的无奈!读书无用吗?还费那么老大劲逼孩子上什么培训班?电商一家独大,干死了无数的中小微实体,中间商不复存在,大批原来的中小店主丢失自己的经营领地沦为跑腿工。中产阶级买的商铺可能要烂大街上!

信息化的时代,实体行业的未来又在哪里?

如果有一天淘宝店铺一夜全部关停了,你认为实体生意会有好转吗?

不会!

如果火车、飞机全部停运,你愿意走着从云南到北京吗?

电商和实体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就像步行、骑行、开车、火车、飞机不是绝对竞争关系一样。

需求决定一切,如何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购物消费解决方案才是根本问题。

多快好省,消费者在各种解决方案里寻求平衡。

极端情况下,全世界断电断网,人类回到古代的状态,确实没有电商,但很多消费可能就不存在了,当物流不足以满足远距离运输或者运费特别贵的情况下,人们会放弃一些消费,比如海外代购,比如反季水果等(别说物流还不变,就是因为电商发达,中国的物流体系才能发展这么快,这么好。)

或者当开实体店是一种非常高的门槛或者特权,像以前计划经济那样,只有部分人可以经营,经营产品也有规定,定价定量都有规定,把人们的消费压缩成少数几种,那对于经营实体店的人来说就肯定特别爽,但对顾客就特别惨,品类少、价格贵,没有选择权,别人卖什么你就只能买什么。

没有丰富频繁的交易,社会整体萎缩,对个体来说绝对没有繁荣可言,只能是所有人都穷的很平均。

不可否认,随着技术的进步,很多消费需求消费场景都是新造出来的,但正是这些新需求新场景养活了更多人,让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极大改善。

所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都是不可逆的。

与其想消灭想象的对手,不如抓事物本质,不管电商还是实体,在可控成本内为客户提供适合的服务赚钱,跟着这个社会进步,否则只能被社会进化淘汰。

未来实体行业唯一的出路

未来消费者不再只是单一的购买产品,而是购买一种生活方式和品牌文化,实体店将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物质上的双重需求,而电商在视觉感受和心理刺激两方面都无法与实体店相比!现在不同领域的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选择试水线下实体店。传统零售企业如王老吉、徐福记都开设了实体店主要售卖自家品牌的饮品和凤梨酥。韩都衣舍、当当网、三只松鼠等线上起家的品牌,在看准市场消费变化的趋势后,纷纷拥抱线下,开设实体店;连主打“二次元”目标群体的“哔哩哔哩也携手罗森、太平洋咖啡推出主题便利店和主题咖啡馆。

线上品牌布局线下,本质是希望借助线下店来提升品牌形象,加强服务,通过线下体验的方式来吸引年轻一代的消费者。电商运营成本超过实体店

电商的困境在三年前就开始了,流量瓶颈,利润增长趋于放缓,市场需求几近饱和。电商虽然没有房租,但是要有线上运营成本,包括广告、活动、人员、客服、快递等等。现在开一家“网店”的成本已经超过实体店房租了,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反观实体商业,降租早已是共识,这两年,连地标性的购物中心都在顺应趋势,给商家更多折让,不乏恒隆、华润、瑞安这样的顶级购物中心。

在移动互联网的利润逐渐减少趋势下,开发“线下场景”,打通“线上线下场景”成为一个新的业内口号和突破口。而国家也在推动零售改革升级,政策加持将为正在进行转型的实体商业增加动力。

很多零售高管及经理人在这轮创业浪潮下选择开店创业,甚至刚毕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都能众筹投资开咖啡馆。商业地产创业潮正默默改变竞争及游戏规则,颠覆中更见商机。没有人直接给你荣华富贵,只有送你一个平台和机会,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缺的只像鹰一样了眼光,像狼一样的野心。

总结

时代的产物,没有回头路可走,即使取消了电商也拯救不了实体店!!

出轨的人回家了,维系的是婚姻关系,回不来的是爱情

取消电商也救不了实体店。线上线下结合是未来的趋势。。绝对的取消是幼稚的可笑的倒退。。。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欢迎评论区展示出来,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