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高校」用科学考评体系规范高校“挖人”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人才高校」用科学考评体系规范高校“挖人”。
随着“双一流”大幕的开启,各地高校掀起新一轮人才引进大战,在“挖”人才上可谓不惜成本,有的高校甚至开出“100万元年薪”“800万元房补”“300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等优厚条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校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必要的也是正常的,能促进学术交流,实现智力资源重新组合,也能给人才带来工作生活境遇的改善。更何况,与国外一些大学的人才流动相比,我国高校人才流动频率相对较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一些已经出现的无序状态。目前,有些高校动辄开出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年薪、住房补贴、科研经费,四处网罗人才;一些头顶各种称号的人才也摩拳擦掌,干着“东家”的活儿想着“西家”的事,穿梭于多所大学之间谈条件、要待遇,以至于有些高校老师相见就彼此打听是否“谈好了”。
“谈好”另一所高校,对个人意味着更好的收益,但对带给其流动资本的高校来说,却未必如此。因为,一些高校花费重金引进的人才,必定是头顶各种光环的“大咖”。从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看,培养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既需要人才自身的努力奋斗,也离不开所在单位的培养。有些人为了个人目的,在获得一些称号、积累一定资本后频繁跳槽,既影响了正常的高校教学科研秩序,搅坏了正常的人才市场环境,也从情感和收益上给原属高校带来不小损失。
当然,这并不是要把责任都推到个别人身上。实际上,人才无序竞争的症结在于高校面临着各种考核、评比和竞争,甚至为其所困。在目前的考评体系下,直接影响一所高校所处地位乃至生存的关键,是各种学科评估、重点学科建设、博士学位点立项、专升本等显性指标。表面上看,这些考核要素各成一体,但本质上都集结于高端人才这一核心要素。很多高校的逆袭表明,谁集结了学科顶尖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随之,既能获得各种项目、各种实验平台等物质实惠,也能提高学校在相应学科中的地位形象。正因如此,一些高校才使出浑身解数去“挖人”。
争取人才,是大学的职责所在。为了在竞争中不出局,做好高端人才的储备工作很有必要。与其挖空心思挖别人家的人,不如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激发本校教师的创新力和活力,提高本校教师待遇,培养本校人才;与其担心自己的人才被挖走,不如创造条件让人才心甘情愿留下来,给予人才应得的尊重,让人才能够潜心钻研学术。一些个案已经表明,今天被重金吸引的人,明天同样会在别人的诱惑下再次背弃!
同时,高校也应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坚持开放包容的人才观,以柔性方式让高端人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平台搭建等方面贡献聪明才智。(陈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