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海洋」山东将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互联网 2017-11-24 11:18:11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科技成果海洋」山东将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本报讯(记者 张颖辉 秦昊)日前,科技部正式复函山东省人民政府,支持山东省建设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1月2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士新、烟台市政府副市长王晓军、济南市政府副秘书长杨永斌、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新竹,解读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有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根据国家批复的建设方案,示范区将以济南、青岛、烟台为主核心,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为支撑,依托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济南、青岛、烟台国家级高新区等已有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策源地、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区和绿色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到2020年,努力建设成为以蓝色经济、绿色农业为特色的全国重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辐射源和聚集地。
据介绍,山东省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围绕推进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策源地建设、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区建设、推进绿色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类主体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实施面向重大需求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金融支撑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九大重点任务进行实施建设。
山东省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的获批建设,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作用。张士新在发布会上介绍,当前,我省正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新旧动能转化的核心主线就是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抓科技创新就必须抓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个“牛鼻子”。建设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一方面,能够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将全省的科技资源力量通过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这个核心载体穿起来,实现贯穿政、产、学、研、金、用以及科技中介等创新主体,进而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示范区建设突出蓝色经济、绿色农业特色,能够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其他国家级战略区,以及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已有创新载体有机协同,有效发挥我省三大国家级发展战略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创新改革示范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功能叠加效应,为我省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推动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力支撑。
张士新表示,围绕推进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下一步将加快制定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联动和上下联动,强化各地、各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大督导考核的力度,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促落实,形成共同推动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推动各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真正落地,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解读——

示范区如何建?九大重点任务明确


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士新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山东省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围绕九大重点任务进行实施建设。
一是推进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策源地建设。打造具有泉城特色的科技服务业体系。加快“泉城众创空间”建设,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全产业链孵化载体。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探索基金选项目、市场配资源,形成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供给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体系。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发挥济南云计算、大数据的优势,支撑济南都市圈“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专业平台和各具特色的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融支撑。加大财政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设立大规模股权投资专项引导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基金群,重点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加快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建设。
二是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区建设。建立世界一流的海洋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龙头,聚集海洋科技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海洋大数据与超算系统、海洋高端仪器研发海上测试场等一批国际一流的工程开发平台,支撑水下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区。按照“引进孵化、加速培育、产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错位集聚、互动发展、协同创新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海洋装备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区。提升海洋装备领域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海水健康养殖先进技术转移转化集群。大力发展海水高效循环水的设施化养殖,高效集约的标准化池塘养殖,生态健康养殖等先进模式,推进生态低碳养殖,打造全国重要的健康养殖基地。
三是推进绿色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建设。发挥国家级农高区核心载体作用。重点开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盐碱地改良、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在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科技金融结合等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示范带。以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寿光“三条生态农业走廊”等示范园区建设为中心,实施互联网+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积极培育绿色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
四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类主体建设。加强高校院所载体建设。发挥创新源头作用,依托省内外高校院所在示范区内建设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国家级高新园区,建设若干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基地。加强企业载体建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搭建各类新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作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通过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知名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等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和技术成果,促进企业与大院大所的深入合作对接与成果转化。
五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加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工程,在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创业园内建设一批专业化、起点高、辐射强的公共技术应用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依托“互联网+”搭建农业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打造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积极发展“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模式,打造“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构建全省统一的技术市场体系。通过市场专业化、机构专业化、队伍专业化和服务专业化的模式,加速形成绿色农业、蓝色海洋等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集聚效应。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共用水平。建立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加强科技成果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完善科技报告共享服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六是实施面向重大需求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基础性、引领性、标志性、颠覆性科学技术研发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着力破解制约全省产业转型发展的技术瓶颈,力争在重点优势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群体性技术突破。深入实施推动军民科技成果融合转化工程。设立“军转民”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加强重点领域军民两用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促进国防科技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实施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程。重点培育新型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搭建科技云服务平台,统筹各类科技服务资源,开展集成化科技服务。
七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示范区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分类建设一批人才改革试验区,在人才引进培养、社会化评价、双向流动、股权期权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大海内外人才引进力度,建成具有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的创新人才高地。着力加强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转移相关职业和岗位资质认证制度,加强与京津冀等其他经济区域技术经纪人的资质互认。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在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作用。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从事技术转移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将科技成果转化领军人才纳入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实施“高精尖缺”人才集聚工程。建立精准引才机制,开展重点领域高端人才集聚行动,引进培养一批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高端人才。
八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金融支撑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不断扩大科技投资基金规模,构建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科技创业投资体系。建立投贷联动、科技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吸引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或社会资本在示范区设立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为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评、保、贷、投、易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全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或一站式服务中心布局建设,组建全省科技金融联盟,重点依托省级金融机构,以企业征信为基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示范区科技金融创新融合发展。
九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激发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加快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深化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加大财政科技计划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力度,强化对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建立以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检验评价绩效标准的机制。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鼓励高校院所开展股权、期权激励改革,完善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提高转化收益分配比例,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项激励政策。加大对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的培育扶持。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补助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人员选聘、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价制度。优化产学研协同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完善以股权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探索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成果应用与推广的有效机制与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产业化。
(记者 张颖辉)

——延伸阅读——

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济青烟将如何发力?


济南设20亿元基金用于成果转化
下一步,济南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济南市政府副秘书长杨永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围绕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济南将充分发挥核心主体作用,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策源地建设:
首先,要着力打造具有泉城特色的科技服务业体系。积极建设“泉城科创交易大平台”等,整合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服务、信息咨询、交流合作等各类科技服务,打造集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中心。
其次,加快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供给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体系。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专业平台建设。建设好创新谷、药谷、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产业基地。打造一批产城一体,生态良好的第四代国际化新型科技园区。
第三,做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融支撑。加大财政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设立20亿元规模山东工研院基金,专项用于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设立2亿元规模贷款贴息和奖补专项资金,对科技中小型企业贷款贴息。加快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建设,积极推动和引导商业银行在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建立特色科技支行。建立科技金融独立、快速审批机制,缩短审查审批链条,提升审批效率。推进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最后,要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泉城科创”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行动,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加大“高精尖缺”导向的引才聚才力度。加强“齐鲁人才特区”建设,打造济南市优秀创新团队。实施“百企千人”培训计划。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执法和相关服务专业人才在职培训。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济南市“泉城双创”人才计划相结合,建立一支高素质、多层次、专业化、能力强的服务人才队伍。

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青岛模式”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海洋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新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推进山东省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中,青岛市将按照山东省的总体部署,积极发挥在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核心作用,主动作为,整合全国乃至全球海洋科技资源,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大胆探索示范按城市功能布局部署“转化链”的模式、“一总多分”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区域枢纽+领域支点”纵横结合的多层次服务架构、“政府、行业、机构、专业服务人员”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形成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青岛模式”,打造以蓝色经济为特色的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区。
一是建立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等涉海类重点院校,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等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园区,以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等国际海洋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推动海洋科技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力争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
二是争创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中心。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高端平台,重点开展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测评价等基础科研研究,增强海洋生物医药、深海与海工装备、蓝色粮仓等领域创新能力。到2020年,海洋国家科学中心基础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建成符合海洋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产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确立海洋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
三是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以建设国家海洋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搭建专业、特色、高端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载体。依托国内外涉海高校院所和领军企业,培育建设海洋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专业领域分中心,打造形成以国家海洋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专业领域分中心为依托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四是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区。以青岛高新区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着力打造错位集聚、互动发展、协同创新的“一谷二园”发展格局。重点推进骨干企业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示范园区建设等工程,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五是打造海洋装备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海洋仪器装备和邮轮游艇装备,提高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总装能力及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深远海海洋环境观测、监测和勘探装备设计制造,实现关键设备自主开发,基本建立海洋仪器装备产业体系。开展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生物质能、海上风能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打造海洋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实现海洋新能源产业化利用。部署实施深海及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专项,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到2020年,力争实现100项海洋关键技术突破,构建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产业链,打造海洋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

烟台将建蓝色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与集群
烟台在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是如何定位的?承担着哪些重点建设任务?烟台市政府副市长王晓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烟台市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围绕山东省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全力打造以蓝色经济为特色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核心区。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立足需求,突显区域特色,加快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建设成为辐射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科技产业聚集区,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验与模式,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重点建设任务包括:一是打造高端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聚集地。深入推进科技合作,加快引进、共建一批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高端科技研发机构。实施“校所城产融合发展行动”,充分发挥驻烟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学科优势,建立与全市资源、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机制,深入推进院所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到2020年建立高端和新型研发机构70家以上,拥有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300家以上。
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和技术市场培育。大力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在烟台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到2020年,建设20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100家创新服务机构。建设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海洋产权交易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交易平台,加强国家、省和烟台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加快国家专利技术(烟台)展示交易中心、烟台市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量突破120亿元。
三是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蓝色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与集群。实施“111”科技创新转化提升工程。在每个产业基地与集群合作共建1个高端研发机构,组建1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撑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建立以生物与医药、海工装备与高技术船舶、新材料等10大蓝色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与集群,将烟台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区,引领世界海工装备发展的“海工装备产业之都”和鲜明特色的“高技术船舶研发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的聚氨酯产业基地。到2020年10大转化基地与集群实现总产值过1万亿元。
四是做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市区。推动开发区和高新区积极进行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及成果产业化等改革创新试验,努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先行先试区;推动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莱山区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平台优势,全面建设引领创新、率先发展、集聚人才的区域创新中心;推动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等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建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市区。
五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先行先试。在贯彻落实好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好烟台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出台《烟台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实施细则》,对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建设、促进技术合同交易、加快科技成果项目实施、推进“校所城产融合发展行动”及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给予突破性政策支持。建立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
(记者 张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