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研人员」政策接地气,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互联网 2018-01-12 10:53:41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海洋科研人员」政策接地气,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2017年4月,山东理工大学以总计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该校毕玉遂教授团队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的20年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给淄博市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专利独占许可使用费额度创下山东最高纪录;
一年来,山东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847项,同比增长9.3%,立项数量再创新高;
在国家科技奖结构调整、数量减少的情况下,2017年山东共有1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通用项目的7%,继续名列各省市前茅。
……
这些案例与数据的背后,反映出一年来山东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含金量的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正发生着深刻改变。

成果涌现

重大突破多领域“开花”

5月13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向阳红09”船缓缓停靠深圳码头,标志着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任务圆满结束。
该航段的首席科学家石学法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研究员、青岛国家海洋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深海矿产资源研究。
石学法告诉记者,去年他还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实施了大洋46航次,并在印度洋的稀土资源调查和大西洋的热液硫化物调查中取得重要发现。
在平台建设方面,石学法和他的团队也取得了一定突破。2017年9月,海洋一所与俄罗斯科学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在海参崴市成立了“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这是中俄成立的第一个基础海洋科学方面的联合研究中心,对于推动中俄海洋合作特别是冰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类似石学法这样在科研及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的科技工作者及团队在我省还有很多。以此为支撑,科研成果在这一年大量涌现。
在海洋领域,“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构建了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理论体系;
在信息领域,信息系统核心装备技术创新计划成功研制64路关键应用主机,研发了自主可控的金融数据分析工具及风险管理平台,成功应用在各类金融机构中;
在农业领域,“小麦玉米双增产”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出一批产量潜力较高的小麦玉米新品系(种)……

环境更优

科研人员享受到科技体制改革红利

2017年对赵渤年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他的身份发生了重大转变——从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转变为研究院理事长。这一变化来自由省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财政厅和省人社厅共同推进实施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这是我省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赋予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权,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机构创新活力。2017年2月14日,该项改革正式展开,一年来,全省24家省属科研院所已全部完成首届理事会成立工作。
“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以来,研究院通过落实自主权,在有效解决人才困境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科研效率。”赵渤年告诉记者,通过改革,研究院在人才引进、职称晋级等方面解放了“束缚”,科研人员有了更足的底气和动力。
2017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一年来,我省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在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狠下功夫,确保科研项目顺利推进,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过去一段时间,科研预算一直是让科研人员头疼的事:“科研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需要随时更改计划,临时增加研究设备或项目等,预算起来很困难。”提起过去的科研预算,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主任、副研究员王纪强连连感叹。
2017年3月,我省出台《关于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的实施意见》,提出下放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管理权限;科研项目实施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到下年使用等“接地气”的措施,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真正让科研人员享受到了科技体制改革的红利,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保护伞,更让我们做事有章可循。”王纪强表示,这一暖心的政策使得团队的科研热情空前高涨。
高涨的科研热情催生出更多的创新成果。然而,不少科技成果却“深藏闺中”难以转化,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为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2017年12月,我省修订出台了新的《山东省促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提出科研人员可享受七成受益,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权益的保障力度。该《条例》自今年1月1日实施,王纪强所在的团队近日在向山东微感光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转化成果时,已切实尝到该政策的甜头。
随着我省科研“土壤”的日渐肥沃,省属单位也成为了获得国家奖的主力——近日,国家科技奖名单出炉,在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奖的6个项目中,省属高校、医院和企业占了5个,科技创新和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

方向明确

加强基础研究与合作成未来重点

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艰苦性、连续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从事基础研究工作长期以来一直被科研人员视为“坐冷板凳”。2017年,我省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从学科发展、科学前沿问题出发,面向重大战略需求进行基础研究部署。数据显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快速增长,由2013年的500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5亿元,5年时间增长4倍,为山东省基础研究总体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基本保证。
在此背景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成为不少科技工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就我们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未来一定要瞄准世界前沿,以世界水平来要求自己。”石学法表示,瞄准世界前沿需要重视国际合作,国际合作不仅仅局限在邀请国外科学家一起研究中国海洋,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调查研究国际海域。
“具体而言,下一步我们团队将主要致力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南大西洋以及极地海洋地质的研究,希望能取得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同时,计划近几年能发起一个大型的海洋地质国际合作研究计划。”石学法说。
在国际合作方面,王纪强及其团队同样保持着良好态势,在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层次交流的基础上,2017年,该团队与南澳大学成立了先进激光与传感器联合实验室,并计划2018年派出2—3名硕士前往攻读博士学位。
不少科研人员还表示,对于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除国际合作外,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作为中医药研究机构,如何把传统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得更好,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上,尤其是在解决保健、治未病、疾病康复、养老等角度发挥作用,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研究方向。”赵渤年认为,科研单位要实现这些突破,仅靠科研经费的支持远远不够。还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落地转化相关技术、产品,通过技术换股权等方式,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双赢。 (记者 张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