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海外市场「中国电池巨头」
最近很多人关注锂电池海外市场「中国电池巨头」,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锂电池海外市场「中国电池巨头」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弗罗茨瓦夫、格但斯克、亚沃尔……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颇为陌生的地名。但最近一段时间,波兰投资贸易局驻华代表尤德良却对这些波兰的“小地方”越来越熟悉了。不仅如此,就连这些地方水电费多少、工资水平怎样、气候条件如何,他都熟稔于心。
“我对这些地方越来越了解,并不是我‘有意为之’,而是有太多中国企业在询问这些地方的投资情况了。”尤德良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道,“近年来,中企对波兰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尤其是电动车产业。目前,该产业约占中国对波投资70%的份额,像国泰华荣这样的化工电池新材料公司的工厂都逐步在波兰落地。”
中企赴波投资增多,让尤德良变得越来越忙。过去一年,尤德良拜访企业的数量比前几年增加了两到三倍。“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企业决定项目投资的周期变短了。比方说,我们现在用半年时间就可以完成比较大的、例如3000万~5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1亿~3.6亿元)的大型投资项目订单。”他说。
这与几年前大不相同。“要放在以前,我们接触的一些中企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决定是否投资。”尤德良进一步说道。
在他看来,此前中国投资者对欧洲的印象是模糊的。“我在中国生活也有十年多了。此前,在中国投资者眼里,欧洲是一个整体,有些人可能都会把西欧和中东欧搞混。要知道,从华沙到巴黎都要1000多公里,更不要提到西班牙这些更远的国家了。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商业环境差异都很大。”他说。
目前,德国、法国、匈牙利、波兰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都是吸引中国电池企业赴外投资的“热土”。9月以来,宁德时代已宣布匈牙利工厂项目正式启动,这是该公司在欧洲的第二家工厂。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长彼得表示,宁德时代这项投资是10年来欧洲五大“绿地投资”(新建投资)之一。蜂巢能源则宣布,将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建设面向欧洲市场的第二家海外工厂。近日,远景动力宣布,将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新建一座零碳电池工厂。
“海外市场足够大,下游客户需要电池,企业需要建厂,是中国电池企业加大海外投资的主要动因。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有先发优势,且成本控制较好。”罗兰贝格合伙人陈友业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现在大家纷纷涌入电池行业,市场竞争颇为激烈,未来谁能尽快填补市场空白、满足客户需求,才是抓住窗口期的关键。”
寻找第二曲线
在中企赴波投资增加同时,尤德良也明显意识到它们在海外投资方面愈发专业了。“目前企业大多是在询问了咨询公司、律所后,才找到我们。这说明它们海外投资的需求更为明确了,是有备而来。”他说。
在陈友业看来,动力电池企业海外投资需求更为明确,既是主动为之,又受形势所迫。“虽然国内电池行业发展空间仍很大,但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企业,以及电动车上下游企业纷纷入局,让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动力电池第二梯队的产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需要到海外寻求空间。而第一梯队的企业也不甘示弱,需要到海外‘跑马圈地’。大家都需要寻找第二曲线。”他说。
目前,动力电池主要有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种代表,而磷酸铁锂电池已呈现“红海”迹象。近日,动力电池“黑马”企业中创新航(03931.HK)在香港上市。该公司的招股书显示,该公司去年才首次实现盈利,其磷酸铁锂电池业务在2022年一季度出现毛亏。
“出海投资,自然要去需求增量最大的地方。目前电池行业最大的需求在于电动车,像欧洲、美国这种电动车渗透率逐步升高的地方,便是比较好的选择。”陈友业进一步分析,“况且,这些地区的本土电池产能还存在较大不足。”
蜂巢能源海外业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预计,随着欧洲电动车转型不断加速,欧洲动力电池市场将达到太瓦时级别的市场需求规模。另据市场研究机构SNE的预测,到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或将达406吉瓦时(亿瓦时,即百万千瓦时),而供应量将仅为335吉瓦时。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姚垠国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争夺市场外,客户需求亦是电池企业增加对外投资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下游汽车企业,都希望上游供应链可以离汽车更近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关键材料被“卡脖子”,也可以避免物流等环节的不确定性,还可以促进本土电动车产业发展。
蜂巢能源表示,在国内市场,国内主流电池企业已与欧洲主流主机厂形成了稳定的供货关系。随着欧洲市场的扩张,其进入欧洲市场的热情和业务盈利模式也基本建立,对欧洲市场的供货需要通过在欧洲本地建立电池生产基地实现。远景动力也称,其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新建的电池工厂,将为宝马提供产品。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的客户则包括梅赛德斯-奔驰。
此外,欧美多国政府也出台了政策,鼓励动力电池企业加大在本土投资力度,其中最令人关注的便是美国总统拜登于8月签署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该法案对消费者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但前提是购买的汽车包括上游电池及矿产原材料需在北美生产和组装。
技术和成本优势
在陈友业看来,寻求市场增量、满足客户需求,仅回答了电池企业出海的必要性问题。他表示,“打铁还须自身硬”,中国电池企业技术和成本优势较强,成为了其出海的坚实后盾,是对外投资的“可行性”。
此前,宁德时代首创并量产了无模组CTP技术电池组。今年6月,宁德时代发布CTP3.0麒麟电池,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体积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这意味着将轻松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
宁德时代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公司同时实现了技术出海,其CTP技术相继授权韩国现代摩比斯和泰国国有能源集团,与锂离子电池制造商ATL签订了每年1.5亿美元的技术许可协议。
前述蜂巢能源海外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自2018年以来便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产品。“以蜂巢能源的方形电池为例,应用高速叠片工艺是一个代表性特点。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将高速叠片工艺引入方形电池,采用叠片工艺的电芯内部空间利用率更大,压实密度更高,不容易变形,安全性更好。这个工艺现在已经被各大动力电池企业所采用。”他说。
在陈友业看来,电池技术的突破有材料突破和生产技术突破,对于后者的突破,当下领先的电池企业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电池技术的发展是逐步迭代的,新技术的创新要建立在老技术之上。中国电池产品已在全球大规模应用,依赖实际运营数据,这可以帮助其技术不断迭代。”
陈友业还称,领先的电池企业具有先发优势的另一点便体现在成本方面,“电池行业本质还是制造业,制造业都具有规模效应。这意味着,当一个企业的产能不断扩大,单个电池产品的成本是逐渐下降的。目前,我国电池企业对外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该优势有望得到进一步延续。”
能否抓住窗口期?
虽然中国企业正不断奔赴海外投资,但在欧美市场,日韩企业已耕耘良久。在波兰,电池巨头LG化学早早设厂。不仅如此,该公司还表示,将在2025年之前在北美建立6座工厂。松下则于7月宣布,将在美国堪萨斯州投资40亿美元建第二座电池厂。
与此同时,欧洲本土的电池产业链已经曙光乍现。5月,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开始出货,成为第一家向汽车制造商提供动力电池的欧洲企业。欧洲动力电池回收企业Hydrovolt也启动了商业化回收业务。
在陈友业看来,其实从行业发展来看,无论是中日韩还是欧美本土电池企业,在未来电池市场都是有机会的。“毕竟动力电池这个蛋糕足够大,谁能快速构建产能满足下游要求,谁就能抓住窗口期。”他说。
据市场研究机构Battery-News.De的数据,截至7月,欧洲目前规划中的锂离子电池年产能约为1416吉瓦时。
前述蜂巢能源海外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能否弥补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差异,是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比如说,从建厂方面来说,对于厂建、规划、环保、消防等流程,中欧都有非常大的法规差异,这使得整个工期时间会比国内长很多,各种设备采购周期都很长,需要满足欧洲各种认证。”他说,“同时,时差、语言文化方面亦有一些阻碍,而欧洲电池行业供应链的部分环节缺失同样是个不容忽视的挑战。”
不过,陈友业也表示,其实上述问题并非仅有中国企业独有,比如特斯拉德国工厂在投产过程中也是挑战重重。“其实你只要比对手快一步,你就能抢占市场份额。”他说。
2019年底,特斯拉柏林工厂宣布建厂。但因遭遇工会和环境保护的阻力,该工厂直到今年3月才投产,而原计划是2021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电池生产专业专家海默斯(Heiner Heimes)称,欧洲“几乎所有”锂电池超级工厂项目都面临延误。
尤德良也告诉记者,工会和环保组织在欧洲的势力历来比较强大。“但其实我们对所有企业、任何国家都是一视同仁的。所以重点是企业要想办法,以达到在欧洲建厂、投产的标准。”他说。
陈友业认为,其实动力电池企业最大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能够灵活地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电池技术本质是一种储能技术,它不仅可以满足电动车的需求,未来也有望帮助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储存能量。目前,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这有望继续为电池企业的下游需求释放较大增量。在这个时候,谁能更快地理解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突破,并尽快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才是把握窗口期的关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