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环评的公司「环评行业」
最近很多人关注做环评的公司「环评行业」,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做环评的公司「环评行业」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本文转载自新财富酷鱼(www.ikuyu.cn)——投研交流及高端金融定制服务平台
作者:光大证券 陈俊鹏
1 、市场变化显著,“ 红顶中介” 取消资质近六成
1.1 、市场化是环评供给测改革的主要方式
环评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已延续多年,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在环评系列报告一《红顶中介加速脱钩,环评杠杆效应显威力》中,详细的阐述了中国环评制度以及其审批操作流程和出现问题的原因。鉴于中国曾具有特殊的计划经济历史背景,制度上的革新总会经历一定的过程。环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监管绩效,从而减少污染,市场化是目前采取的重要方式。
在 2010 年,类似“红顶中介”的问题就已经出现,引起了中央及部委高层一定的重视,进而开始了事业单位环评机构的体制改革。但由于力度不够,效果并不明显,最终仅部分事业单位转企业,且多数仍与政府藕断丝连。而当前的环评机构脱钩的关键驱动力是 2015 年初中央巡视组在环保部开展的巡视工作。就在同年 3 月,《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出台,非常严苛的规定了各单位的脱钩时限,加速了环评乃至整个环保市场的变化。
1.2 、脱钩进程加速,机构及人员数量减少显著
随着环评脱钩的加速进行,环评机构的数量、注册环评工程师的人数都有了显著的减少,市场正处于流动性加大,机构及人员重新整合的过程。我们选取了当前环保部公布的数据,并结合了历年的环评机构及环评工程师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当前环评脱钩给市场带来的变化。
2012 年到 2015 年初,也就是脱钩工作开始前,环评机构的数量并没有显著变化,数量波动基本维持在 1%以内。随着脱钩方案的落实,2015 年初到 2015 年 10 月,机构减少了约 20 家。从 2015 年 10 月到目前为止,半年左右的时间,机构已减少 110 余家之多。随着各地环评脱钩工作的加码,脱钩进度也呈加速态势,机构整体数量减少已达到约 10%。
减少的 130 余家环评机构,均是被取消资质或主动退出环评业务。原因在于,一方面,环评工程师流动对环评机构影响很大,脱钩会使环评机构的制度红利消失,引发环评工程师离职,进而环评机构极大可能不满足资质标准,而《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也规定,脱钩后的接手机构,需接收原环评机构划转的 70%及以上专职环评工程师,否则就需重新评定资质或者取消资质;另一方面,本应属于非盈利组织的环评机构(如大学,不再允许教师以接环评项目来取赚外快),需采取主动退出环评业务的方式脱钩。
乙级环评机构的减少成为主力,带动了整体环评机构数量的减少。国家对环评机构资质门槛要求有增无减,在业务指标及环评工程师数量上均有所提高,所以,在脱钩政策下,小而弱的乙级环评机构,难以为继。机构及人员的分流,可以加快行业的整合速度,大而强的环评机构加快扩张步伐。如中咨华宇,作为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环评咨询机构,目前已经整合了数家小的环评机构,不断的拓展自身实力,订单数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从分省环评机构数量减少的情况看,江苏、陕西、广东、河南及山东减少数量排名前五,与《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的分级脱钩及进度要求即西部省级及中、东部地区各级环保部门所属的环评机构 2016 年6 月底前完成脱钩,趋势大体吻合。
从注册环评工程师数量来看,2013 年到 2015 年呈增加的趋势,而脱钩后,仅从 2015 年 10 月到 2016 年 5 月,注册环评工程师数量减少了 900 人左右,回到了 2013 年的水平。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清理“挂靠”人员,规范化后取消注册,另一部分则是环评工程师另谋职业。
长时间以来,这个职业工作比较稳定,人员流动性不大。但经过脱钩改制及市场化过程,有些单位事业性质取消了,有些单位订单红利消失了,有些单位被取消了资质,环评工程师的流动也属正常。
以原环保部下属 8 家环评机构之一,中环博宏(原名中环国宏,前身是中国环科院环评中心)为例,脱钩前共有 49 名注册环评工程师,而脱钩私有化后,目前申请登记的环评工程师数量仅为 23 名,此次划转比例为不足50%。
注册环评工程师一共有 16 个登记类别,环评工程师需要根据注册类别执业。社会区域类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境验收调查减少数量为前两位,分别为 270 人和 176 人。
社会区域类环境影响评价的执业范围一般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项目,如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社会福利、流域开发、海岸带开发等项目。这些项目的投资一般是政府行为,政府更易将环评业务交给下属设计院、环科院去做,所以该专业的从业人员也会更多的分布在政府下属的设计院或环科院。所以,在脱钩过程中,这类人员首当其冲,减少的最多。
竣工验收调查也是同样的情况,项目验收一般由政府统管,所以这类注册环评工程师的分布也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脱钩也会对其造成较大的冲击。
随着环评业务市场化的逐渐推进,注册环评工程师的数量应紧扣社会需求,贴合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注册环评工程师的分布情况也应大体符合行业规模。此外,专业能力细化、门槛提高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环评机构及注册环评工程师都将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1.3 、“红顶中介” 所占的 70% 市场空间六成将完全释放
在环评专题一研究报告中,我们指出,环评收入约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 0.01%左右,而且近 50%的“红顶”环评机构约占 70%的市场份额。脱钩后,这部分空间将随市场化放开。
根据环保部 2016 年 2 月 2 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到 2015 年底,环保部直属单位 8 家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按期完成,华南所、对外合作中心下属的中绿实业有限公司 2 家机构注销资质;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参股的中科尚公司通过股权和人员全部撤出完成脱钩。其余的 5 家以职工自然人出资设立公司的形式彻底脱钩。
地方环保部门脱钩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其中省级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完成脱钩 11 家,市县级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完成脱钩 129 家。已提前完成脱钩的140 家机构中,以职工自然人出资设立公司或移交国资委及其下属企业等形式脱钩的 53 家,取消、注销资质的 87 家。
截止到 2015 年底,已脱钩的红顶环评机构中,取消及注销资质的占比约60%,随着脱钩进程的不断加速,取消及注销资质趋势势必持续,我们预计,2016 年底“红顶中介”脱钩完成时,其所占市场空间六成将完全释放。同时,脱钩前 3 个月不能获取新的业务,实际上释放的市场空间可能会更大。人员和客户资源将迎来重新整合,行业竞争也会愈发激烈,民营企业将迎来环评业务,甚至相关环境服务类业务的拓展的良机。
2 、我国环评机构何往,打造项目全生命周期能力
2.1 、他山之石,美国环评制度介绍
美国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发源地,其环评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和环境质量委员会制的《国家环境政策实施程序条例》(CEQ)。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对人类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各项提案或法律草案、建议报告以及其他重大联邦行为,均应当由负责经办的官员提供一份详细的说明书”。
美国的环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项目,而将其扩大至一切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提案或法律草案、建议报告以及其他重大联邦行为;在操作程序上,并不是所有行为都需要进行环评,需要定性为“对人类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
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美国环评说明书需要涵盖以下内容:
拟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提案行为付诸实施所对环境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不良影响;
提案行为的各种可供选择方案;
对人类环境的区域性短期使用与维持长期生命力之间的关系;
提案行为付诸实施时可能产生的无法恢复和无法补救的资源耗损。
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上,美国采取一种多极管理体制,以分散管理责任。而且在公众参与方面,美国有了较大的强化,在各个阶段,公众均可提出质疑。
环境质量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调,制定规章;
联邦机构:负责执行环境影响评价;
联邦环保局:评议、审查环评报告书;
地方政府:参与环评过程,执行环评程序;
公众:重要参与者,提出质疑。
中美环评的发展到完善都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对于美国,从引入概念到详细确定标准操作步骤约 9 年时间;对于中国,1978 年提出环评工作意向,随后确定了环评制度和执行步骤,到 2003 年以《环评法》立法的方式强化。
中美环评的具体区别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环评程序、评价对象和公众参与:
2.2 、国际环评咨询类公司开打“组合拳”
在环保产业领域,发达国家是市场的主导者,美国、欧洲、日本占据了全球 85%的以上的市场份额,这和国家的发展阶段是密切相关的。中国环保产业起步不久,有很多可以向国外经验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在环评咨询类业务的发展上。
国际环保公司的业务分布主要分为几类:有害废物,主要包括固废和危废等;供水和水处理,核废料处理,环境科研,环境管理,大气治理等。其中,国际环保公司环境管理有约 6.6%的收入占比。由于制度上的差异,国际上的“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非固定边界性的环境影响评价,泛指咨询、评估、管理等轻资产环境类服务。这也是国际公司相关环评咨询类的业务状态。
我们列举了排名前 10 的环境管理公司,专项收入总计为 21.88 亿美元,占据了环境管理业务 62.6%的市场空间。从公司类型上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公司,第一类是以环境咨询为主业,如 ERM 和 Golder Associates,这类公司提供环境、健康、安全风险评估,为客户提供咨询方案,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渐拓展至设计及工程。另一类公司是以工程设计为主,如 Tetra Tech和 URS,这类公司以设计及工程项目为主,也涉及环境管理项目,可从事项目全生命周期业务。
1. ERM
ERM(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是全球领先的环境、健康、安全以及风险评估和社会影响评估的咨询服务公司,为企业及政府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他们识别与管理他们业务活动可能对社会产生的风险。ERM 全球有 4000 多名员工,分布在 40 个国家和地区的 140 个办事处。其环境管理收入占比达到了 36%。
ERM 可对项目建设期、初期运行及长期运行过程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费用做出准确的预测,从而更准确的完成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评估,在最快的合理的时间内完成评价任务,以加快项目实施,并通过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并贯穿于整个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目前公司也是积极的在拓展有害废物和大气的工程,将业务拓展至项目全生命周期。
1994 年,ERM 集团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具有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乙经资质,可从事化工石化医药、冶金机电、采掘、交通运输、社会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业务。
2. Golder Associates
Golder Associates 成立于 1960 年,是加拿大的一家全球性咨询和工程公司,业务遍及六大洲。公司从咨询业务做起逐步拓展至污染治理领域。目前,公司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建设、工业生产、矿业、电力、石化等行业。
该公司致力于环境咨询及研究业务,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植入工程前期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为客户提供咨询方案及执行方法。主要的业务形态是环境评估、评价、监测及咨询的综合服务和环境科学的研究工作。非工程类收入占比也达到了 64%。
2015 年 4 月 29 日,公司宣布任命 Hisham Mahmoud 博士为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其主要工作经历是全球工程和建筑工作,曾经在
AMEC 和 URS 两家工程设计为主的公司均有任职。可见,公司的未来发展也逐渐倾向于工程项目,利用前端的咨询、研究实力不断拓展业务,向全项目生命周期业务进行扩张。
3. Tetra Tech
Tetra Tech 是一家提供咨询、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管理和技术服务,并专注于自然资源管理、基础设施、能源和环境的供应商。该公司的运营分为在三个领域:咨询与技术服务、设计与工程、项目管理。
该公司是一个项目全生命周期公司,从前端的咨询到中端的设计在后端的治理,均可开展业务,包括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施工、运营和维护以及信息技术。主要为公共和私人客户解决水、自然资源、环境服务、基础设施和能源的基本需求。目前公司在供水及水处理领域的咨询、设计及施工上有着较全面的能力。
结合以上国际顶尖环保公司的案例,传统从事环境评价、咨询类轻资产业务的公司在不断深化其原有业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能力,将业务拓展至有害废物、大气、水工程项目设计和工程领域。“组合拳”形式使公司具有完备的实力,有利于公司快速发展,形成更为稳定的盈利模式。
此外,以并购为主要业务整合方式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如 2014年 7 月 14 日,全球第一工程设计公司 AECOM 以约 40 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国际知名工程咨询、设计和项目管理公司 URS 公司。北欧最大环境服务公司 Ramboll,于 2014 年 12 月 17 日收购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咨询公司 ENVIRON,也使 Ramboll 成为环境服务领域重量级企业。
2.3 、“多线并联、有限串联”我国环评机构的经营模式
我国的环评机构大体可以分为五大类,研究院性质、设计院性质、大学、咨询公司、工程公司及环保治理类公司。每类机构都有特定的开展业务模式。
对于研究院、设计院、大学,从事的基本是环保研究、设计类工作,在环保的细分领域(固、气、水)实现业务多线并联。对于环保咨询公司,也可实现环境咨询业务多线并联,如环境评估、环境调查、水土保持等。
对于工程公司,实现的是单一专业领域的有限串联,比如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可在石化领域,实现前期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咨询,中期项目设计和治理类项目设计及后期的 EPC。对于具备环评咨询能力的环保治理类公司,具备一定的项目全生命周期能力,可以将环保项目进行串联,但目前这类公司实力普遍不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就咨询公司、研究院及设计院等机构而言,在开展环评业务的同时,一般都可以打包多个类似咨询项目,实现多方面营收,创造更多利润。类似的轻资产咨询业务,毛利一般都可以实现 60%以上。
就工程公司,环保治理类公司而言,其重心更倾向于一些重资产的业务上。同时,轻资产业务与之齐头并进,也可以为重资产业务提供资源和智力支持,可相得益彰。如永清环保,其业务以工程总承包和土壤修复为主,环评咨询业务等“短平快”的项目可以有助于积累客户资源和提供前端专业的工程咨询评估,从而节约项目实施成本。
2.4 、双向拓展加速整合,行业机遇逐渐显现
中国环保行业从宏观上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政策、政府和环保企业的需求、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增无减。从中观上,行业内的公司目前要么以咨询为主、要么以治理为主,业务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也不高,根据国外的经验,随着行业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行业内环保综合服务类的公司数量必将逐渐提升。从微观上看,此次环评脱钩极大的促进环评机构改革和人员的流动,这也正是市场整合资源的机遇,可以通过整合,使一些公司由单一的环保咨询方、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向具有项目全生命周期能力的综合环境服务类公司迈进。
环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客户资源和人员的专业能力,在业务协同和拓展方面上具有较强的优势。 横向拓展方面:很多环评机构不局限于只做环评业务,和环评相关,如监测、安评、节能评价等,甚至和工程相关的咨询类工作均可承接,形成一套组合式的咨询体系。 纵向拓展方面:可以通过打通整个项目的执行链,一方面在项目全周期的设计、实施及运营过程中植入专业化的环保理念,提供智力支持,有助于项目的具体落实,另一方面,在客户资源上的协同,使重资产业务订单数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最终通过双向拓展和不断的整合,“咨询 治理”的环保类公司将具备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能力,可为客户提供从概念到完成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综合环境服务,“环保需求分析-设计方案-项目实施-项目收尾”,所涉及的业务和订单空间也是非常广阔。
如中金环境和中咨华宇强强联合,深化咨询业务的同时,拓展项目治理业务,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博世科整体接受广西环科院环评业务,形成全产业链执行能力,这都将提高企业的拿单能力和项目的执行能力。
3 、“杠杆协同”,市场需求依然迫切
采取整合环评机构,接纳专业人员甚至并购、重组等的一系列措施,使公司具备项目全生命周期,即“咨询 治理”能力,这类公司将会更契合环保行业的需求,并获得更多的附加收益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1 、杠杆作用:“三同时”污染防治项目
环评的杠杆作用体现在我国环境保护的顶层制度上, 是和《环境保护法》第四章第四十一条一脉相承的观点。即“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在我们的环评系列一的报告中,已经做了详细的阐述。从事具体建设项目环评的企业可凭借先发优势,更为容易的介入后续方案设计和具体的治理设施,从而获得更多收益。
3.2 、协同作用:贯穿整个环保投资项目
更大的市场空间体现在环评的协同作用。我们之前提到,环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客户资源和人员的专业能力。因此,环评可从客户资源、专业能力两个方面贯穿环保投资项目,产生协同效应。同时,切入点很多,可联动 PPP,从规划、到具体项目的前中后期,均可切入。
从目前各个公司开展的环保类项目来看,往往存在区域性集中、项目延续性的特点。其基本原理在于,从政府角度,环保项目一般由政府主导,而政府在挑选项目实施者时,通常对有过合作的、有实力的、具有良好口碑的实施方亲睐有加。而从公司的角度,深耕某一地区的政府客户、打造全项目生命周期能力往往会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更多的政府方面的订单,可获得更多的附加收益。
环评咨询类项目,有利于积累较多的政府及项目资源,而且对于较大的项目而言,可以从项目的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项目的不同标段入手,都会有较强的先发优势。此外,环评咨询类公司通常具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评价与咨询能力,所以在专业能力上,对项目的实施也有着较大的智力支持,可以最大程度减少项目执行成本。所以,从客户资源及专业能力上,环评的协同作用也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
4 、投资建议
随着环评脱钩市场化进程加速,人员和客户资源将迎来重新整合,民营企业将迎来环评咨询业务,甚至相关环境服务类业务的拓展的良机。形成“咨询 治理”项目全生命周期能力的企业,将会极大的发挥其前端和后端的双向优势,深入环保产业链,把握住更多的市场机会,获得更多的附加收益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点击“阅读原文”,登陆新财富酷鱼(www.ikuyu.cn),阅读更多精彩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