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推拿馆「上海弘德堂中医门诊部怎么样」
最近很多人关注上海中医推拿馆「上海弘德堂中医门诊部怎么样」,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上海中医推拿馆「上海弘德堂中医门诊部怎么样」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如果到社会上只是为了索取而来,
只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活得好一点而来,
最终你就是活一百年,
死了就是死了,我觉得没意义。
——陈纪文
去年8月17日,上海嘉定一位叫陈纪文的老人走了。
中央电视台曾如此描述他——70年,2万多个日子,接待病人120多万人次,对于一个医生而言,或许并不特殊。但如果始终坚持每天做义诊,为病人推拿、按摩,不收任何费用,就真的不容易了。
今年8月
新民晚报记者回访陈氏推拿诊所
发现如今义诊的“接力棒”
已由陈纪文的两个儿子
陈维宁和陈维国接了下来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病人问:医术这么好为什么不收钱?
下午1点不到,“陈氏推拿”还未到开门时间,门口就已经坐了十几位候诊的市民。
小陈第三次来求医,19岁的他想利用假期治疗腰部。“我原先不知道这里,是父亲带我来的。”尽管对陈纪文的事迹不太了解,但小伙子对这里的医术有切身体会,“来了两次就有效果,真好!”
面对记者,他不禁发出“灵魂拷问”:“我搞不懂呀,医术这么好为什么不收钱?”
认为“该收钱”的不只小陈,胡女士颈椎的顽疾令她夜不能寐。“看过好多医院,枕头也买了好几个,最后在这里推拿和膏药治疗以后,终于能入睡了。”胡女士十分感激小诊所的帮助,连声追问,“我和陈维宁师傅说过好多次了,他就是不让我付钱。”
解放日报曾以“与市场经济平行的‘傻’诊所”为题报道此地。事实上,从陈纪文开始做义诊,老人就一直被别人说“真傻”。但看到诊所里排队的病人、磨损的设备、泛黄的病历卡、墙上的老照片等等等等,一切似乎又有了答案。
后人说:坚守家训,义诊必须传承
在嘉定区残联工作的陈维宁退休后,和弟弟陈维国继承陈氏诊所运营已经满一年了。在他们眼里,父亲留下的是一段传奇、一个印象、一句家训。
传奇指的是陈纪文的人生经历。他19岁那年生了场重病,五年久治不愈。一本祖传推拿医书让他接触到中医,自学之后他先是看好了自己的病,随后尝试着为大家看病,这样的“小范围尝试”,他坚持了30年。
1981年,陈纪文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在家中开了最早的诊所,专门免费为居民们看病。这便是“陈氏推拿”的由来。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慕名而来的人太多,嘉定区政府为其提供了一个二层小楼,楼下是诊室,楼上可以供陈纪文夫妇居住。
“父亲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奉献,无私地奉献。”陈维宁这样说。当把病人的疑问抛给两兄弟时,他们指指墙上的照片,“这是上海博物馆在举办家风展览时,陈氏家训的照片,这句话就是答案。”
孝悌乃齐家之本,诚信乃立业之本——14个字,是陈纪文86岁时写下的。
对祖训“悬壶济世”的恪守为“孝”,为病人“免费治病”的坚持为“诚”。继承父亲的事业后,陈维宁之前所在的嘉定区残联批准他将部分残疾人康复工作放到这里,而陈维国每天在忙完校医的工作后,也会到诊所里来为病人做康复治疗。
陈维宁(右)和陈维国(左)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做一件好事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陈纪文不光做到了
还影响着后人继续做下去
上海嘉定的这个诊所
用岁月与行动诠释了
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
央视新闻报道从自学成名医到义诊70年走近陈纪文老人的发光一生▽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董怡虹 徐鸣慧)
编辑: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