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茶:如何从\\「榜上有名茶叶」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中国十大名茶:如何从\\「榜上有名茶叶」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中国十大名茶:如何从\\「榜上有名茶叶」,希望能帮助到您。
又是一年清明时,除了追思的主题以外,春茶也是这个时节最吸引人的谈资。由于春季温度和雨量的完美搭配,休养生息半年之久的茶树也开始复苏,发出的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泡出的茶汤鲜香无比,备受追捧。但茶不止产于春季,夏、秋、冬茶均有各自的特点,如夏之普洱、秋之铁观音、冬之冻顶乌龙,皆属茶之“尤物”。春茶之影响力就好比十大名茶的江湖地位一样,以至于我国百种茶品,唯“十大名茶”各领风骚。我国茶叶的发展经历了6000多年的历史,缘何十大名茶能够穿越历史的年轮,树立起江湖地位的呢?
茶山
其实“十大名茶”具有不同的版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的发展不经摆脱了“十位大哥”分庭抗礼的局面,还逐渐将“名不见经传”的普洱茶推进了“十杰”行列,并演化出傲视群雄的“喝茶鄙视链”。即黑茶胜于青茶,青茶胜于绿茶,绿茶胜于白茶,白茶胜于黄茶,黄茶胜于红茶,红茶胜于花茶。花茶也想找个垫底的,那就看不起奶茶吧。
从发现到推广,贴上名人标签虽然这个“鄙视链”属于茶余饭后的玩笑话,但也说明茶叶文化中,论资排辈的江湖地位还是有讲究的。名茶之所以是名茶,乃是历代文人墨客润色之后的传颂,乃是名家雅士品鉴之后的点评,打上“驰名商标”,树立了口碑。例如苏轼的一句“流韵标香谁第一,风华绝代铁观音”,妥妥的名人标签。
苏轼饮茶国画
然而在西晋以前,茶叶产量普遍不高,它常作为皇家的特供饮料,寻常百姓是没有喝茶的口福。从西晋至隋朝,茶叶才经历了较大规模的种植和推广,成为普惠大众的饮料。所以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最后,与它的发展历程有关。这说明饮茶在古代是有等级秩序之分的,而且茶叶多种植于南方,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处于北方,所以茶叶的普及是经历了由南向北的传播,上流社会的推崇,再到政府性质的推广种植。
文人雅士们多处在上流社会,自然是有机会品尝到上等茶叶,但这种所谓的上等茶叶,实则是经历了发现、改良、推广、精选的过程。而深山藏好茶,众多优质小茶种未经发现,或者未经“上供”和推广,就只是“隐姓埋名”,或许只有乡野村夫才有幸品得茗芳。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蛮书.卷七》
普洱茶就是“隐姓埋名”的典型案例,它在云南地区的种植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90年代对于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就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只不过在那个年代并没有“普洱”这个称呼,它只是村民自给自足的饮料和药材。
诸葛亮征南中,孟获剧照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发现了这种茶叶,并扶持当地人民种植,成为蜀汉经济的一大支柱。直到唐朝,安南经略使樊绰才将这种茶叶种植记录在《蛮书》中,此时已经是9世纪中期。到了明天启年间,云南参政谢肇淛才在其著作《滇略》中,提到“普茶”这个词。崇祯十三年(1640年),钱蔚起改绘药图时,才将“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收录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所以当今天普洱茶站在“鄙视链”顶端时,有人嘲讽普洱都未入列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怎敢居于首位。其实这就地域差造成的发展不均衡,陆羽可能都未曾喝过普洱茶,即使喝过,也不可能以普洱茶的名字收录。这正是茶文化发展的精髓所在,它讲究内涵的熏陶,并不张扬于外,这也是文人雅士追捧它的原因。
普洱茶
像普洱一样的“无名之辈”还有很多,如恩施玉露、蒙顶甘露、天池茗毫、敬亭绿雪、日铸雪芽、贵定云雾、休宁松罗,大都在明清时期称为某某地方茶。这些茶叶品质极佳,只不过未经大面积推广种植,亦与地方农业政策倾斜有关。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明史》
从汉武帝时期改革经济起,盐铁成为国家专营,就为财政收入开辟了新模板。到了宋代,茶叶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宋朝则将茶叶贸易收归国营,主要用于和游牧民族交易马匹,并设“茶马司”统一管理。为满足茶马贸易的供给需求,宋代是以四川作为茶叶主产区,进行财政扶持,鼓励茶农大面积种植,并形成“重商抑农”的区域性经济特征。这对川茶的发展就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例如峨眉毛峰、竹叶青等品种名扬天下。
茶马古道
而在战争区域频繁,马匹需求量大时,政府更重视茶叶的产能,所以一些成长周期短的茶叶就更受推崇,生长于高纬度、深山高寒地区的茶叶品种则被“嫌弃”。
茶叶的生长周期与地质、空气、阳光、温度、湿度等有极大关联,所以茶叶生长的纬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茶叶的产量。我国北方产茶区如山东日照,其绿茶生长周期长,茶叶浓香味久,绝对算得上茶中极品。而它的“缺点”就是采摘周期比较晚,在古代的茶植技术下,清明之后才可采摘春茶,夏秋亦是往后顺延,所以在古代并未得到大力推广,以至于日照绿的名气并不大。
高寒地区的茶树
而在江淮一带的绿茶,春茶采摘时间基本上都能赶在谷雨之前,夏秋也是提早了许多。所以安徽、江浙一带的绿茶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这里的优质茶品不仅能在高山汲取“天地精华”,还能早早的采摘下山,投入市场,因此备受推崇。如《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这就是古代政府茶叶贸易需求下,将黄山毛峰推向了名茶的行列。
如果说贸易行为下的普及,是名茶名扬的基础,那么精选臻品,则是奠定名茶“江湖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例如西湖龙井,这个名称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北宋龙井茶区就已初步形成规模,除了贸易和上流市场供应以外,灵隐寺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的“白云茶”、葛岭宝云山的“宝云茶”则成为北宋皇家贡品。
灵隐寺
“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浙江匾志》
苏东坡曾以“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来赞美这极品龙井,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至今还保留着苏东坡亲题的“老龙井”。乾隆下江南时,还亲自前往西湖龙井茶区观看采制过程,并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这就是产茶区域中的臻品之选,带动了茶叶的名气,再有如碧螺春以洞庭湖为极品、大红袍以武夷山九龙窠陡壁上的为极品等。
胡公庙前的十八棵“御茶”树
参赛评选,造就了“江湖地位”而十大名茶的论资排辈,首先要归功于1915年的万国博览会,这一次国际性大展会,将我国的茶叶、白酒“分出”了“高低贵贱”,所以我国上百种茶叶之中,脱颖而出了十位“大哥”。
这场博览会是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美国身为一战时的观望者,可以通过巴拿马运河大发“战争财”,所以就很开心的在本土办起了博览会。我国当时正处于袁世凯的临时政府统治下,与美国关系还较为亲近,于是袁政府在1914年受到主办方的邀请,展示中国的各种商品。
“凡办理出品人员赴美赛如能改良国际商品、倡导海外贸易确有成绩著述者,由本局查实呈请农商部转呈大总统核奖各等勋章”。——《办理各处赴美赛会人员奖励章程》
这种既有面子,又能“促销”产品的实惠活动,袁世凯当然重视,于是立即成立农商部全权办理此事。与此同时还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各省相应成立筹备巴拿马赛会出口协会,制定章程,制定奖励机制,征集物品。从4月至6月,共19省筹集10万余件商品,于年底分批检验打包完成,并于次年1月抵达主办国。
在参赛过程中,我国农业产品依然是重头戏,在一、二审评比分类细化后,茶叶优质类目被推入三审环节。这个环节由最高审查长派专员复勘,确定是否给予各等奖章。整个参会评比共计500位评审,我国入列评审团的只有16位,也就是说茶叶的评比并没有专业评审,传统茶评的“色、香、味、形”四大指标或许就不适用于这场评比。
中外评审
其实从国内颁布的奖励机制就能看出,选品的目的一是获奖,二是促进海外贸易,也就是茶叶类的选品需要侧重外国人的“口味”。万国博览会的奖章设定分为一等奖的大奖章、名誉奖章、金质奖章(以前后顺序分甲乙丙三个档次),二等奖的银质奖章,三等奖的铜质奖章,以及只给证书不发奖牌的鼓励奖。
从我国白酒类目的排名其实就能说明问题,大奖章获得了四枚,排序为直隶高粱酒(今衡水老白干)、河南高粱酒(今宝丰酒)、山西高粱酒(今山西汾酒)、广东果酒。贵州公署酒,即今天的贵州茅台酒,仅获银质奖章最后一席,西凤酒、泸州老窖皆在其前列。
金质奖章复原
茶叶方面,我国获得大奖章7个、名誉奖章6个、金牌奖章21个、银牌奖章4个、铜牌奖章1个和鼓励奖5个。7个大奖章由农商部领衔,分别由江西、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江苏、湖南7省官选茶叶摘冠。其中包含了红、绿、乌龙的茶品类别;煮茶、功夫茶的饮法分类;以及雨前茶的时节划分。
官选之外,其他奖项均由民间企业获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费不足造成的,当时的参展经费由财政拨款的只有24万美元。因此在政府号召下,一些大型商行、商会是自行出资参展,这在参选类别上决定了茶叶品类的不均匀,大多有实力的商会是来自东南沿海一带的经济发达地区。
上海总商会
例如裕生华茶公司,它于1904年在上海成立,大东家是上海商务总会,上海当地茶商筹集占股,专营西湖龙井、碧螺春等绿茶的出口贸易。其选品特点就倾向于名气大、品质优、利润高、销路好。相比较官选茶叶推广地方优质茶叶品种的目的而言,商会的参选更多的是倾向于销路的进一步开拓,提高自有产品的外贸市场竞争力。
这些商会选送的茶叶多是以“贴标”的形式参选,如上海茶叶会馆三星牌红茶、大总统牌茶,有些只知品牌和商会名号,却不知茶为何茶,甚至不明是红是绿、是乌龙还是白茶。以至于《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中记录的获奖茶叶难以追本溯源,直到今天尚有争论。
祁门红茶
这些民间商会、商号大都在1949年以后的公私合营中一一“消亡”,在后来的商业行为中,虽有老字号获奖茶行被注册成商标,但并非“根正苗红”。例如“陈雨耕”商标被注册,但获金质奖章的江苏江宁陈雨耕雨前茶却早已“失传”。也有茶叶有了名气,但商号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例如获得金质奖章的上海茶叶协会祁门红茶、忠信昌祁门红茶,祁门红茶是坐稳了十大名茶的一把交椅,但这俩老字商号都早已沉寂。
这次参选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正值一个特殊时期,国际上处于一战的笼罩之下,国内则随着1915年底的袁世凯复辟,走向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虽然此次参展提升了我国的贸易体量,但时局的发展并没有为民族品牌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袁世凯复辟
但在这次评选中,算是为我国各类茶叶的江湖地位排出了“座次”,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这十种茶叶就成为最早的“中国十大名茶”。
这个列表如今尚且存在争议,例如说河南茶没有获奖记录,信阳毛尖不应当入列。其实以省茶获奖的,是由农商部直接筹办选品,7个大奖章中确实没有河南茶。但在金质奖章中,各获奖商号所选茶品,不乏各地茶叶品类,所以并不能以此就断言信阳毛尖不在获奖名列。
信阳毛尖采摘茶园
“是月,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信阳毛尖茶,铁沙、苎麻等13种参展,其中毛尖茶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信阳县志》
反而是1915年的信阳地方县志中,明确记载了信阳毛尖获得了金质奖章。信阳当地茶农甘以敬联合陈善同、蔡竹贤等人创办的八大茶社,在当时成为信阳毛尖的主要生产贸易商。1914年,在得到筹办委员会的通知后,八大茶社征集了车云茶、贡针、白毫、雀舌等13种茶样,每个品种选了3斤,用瓶封装。而赛会主办方的船运业务由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承担,该公司船只从上海装运,当时筹备打包的时间为2个月,所以以省为单位的偏远地区参选筹备时间并不充分,不排除信阳毛尖是未经省出口协会,直接前往上海“拼单”打包的可能。
20世纪初的上海码头
不论如何,这一次评比几乎奠定了我国茶叶的江湖地位。1959年,我国国内对茶叶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评选,南京雨花、庐山云雾挤掉了西湖龙井、都匀毛尖的位置,跻身“十大名茶”行列。碧螺春则以洞庭碧螺春作精细划分,铁观音则以安溪铁观音作精细划分。
这两次的评比基本促成了茶叶的名气格局,再后来的“十大名茶”评选多以报刊机构的名义列出,这更充满着经济因素,仿佛是“政府搭台,茶叶唱戏”的经济运作模式。如1999年的《解放日报》,福建银针、福建云茶、福建铁观音纷纷入列十大名茶,“茶坛新贵”恩施玉露、云南普洱首次入围前十,反倒是传统“大哥”君山银针、祁门红、信阳毛尖、武夷岩茶纷纷跌落神坛。
市井街头的茶水摊
无论是万国博览会的奖章,还是此后的评选,都是满满的商业气息,这本就失去了饮茶的意义。从古至今,茶叶既能登大雅之堂,助王侯权贵高谈阔论;也能居草庐之间,使乡野村夫怡然自得。茶虽有好坏之分,却无贵贱之别,正所谓适口为珍。文人喜欢“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的茶道把戏,乐的就是杯盏之间的风流雅趣;农夫则喜欢煮上一壶粗茶,美的就是一饮而尽的酣畅淋漓。竹叶青余香回甘、铁罗汉韵味香醇、黄金桂浓郁冲天,虽未扬名立万,却也独具特色。名茶之所以是名茶,是有他的历史渊源,但十大名茶涵盖不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百家争鸣”才能代表东方树叶的神韵绵长。
参考资料:《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中国茶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