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快药港股上市「金主送祸上门书包」

互联网 2023-05-23 09:49:36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叮当快药港股上市「金主送祸上门书包」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叮当快药港股上市「金主送祸上门书包」,希望能帮助到您。

从凛冬到夏末,二次交表的叮当健康终于等来了敲钟的高光时刻。

今日(9月14日),叮当健康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12港元/股,开盘涨3%,报12.34港元每股,截至发稿,市值约163.7亿港元。

在大众视野里,叮当健康并不属于陌生的存在,它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主打“28分钟送药上门”,是仁和药业创始人杨文龙的二次创业,是医药O2O浪潮中的唯一幸存者。

在业务模式上,叮当健康既拥有线下的自营门店,也兼顾线上的自营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业态,提供网订店送的卖药服务——在招股书中,这种模式被定义为“即时到家数字药房”,是零售药房业务模式发展的第三阶段。

与传统零售药房主要依赖线下销售不同,叮当健康仅有约10%的收入来自线下,绝大部分(七成以上)收入都来自线上直营,包括前述提到的自营平台以及美团、饿了么等平台。

不管收入来源如何,随着其在港股上市,便免不了与同样“卖药为生”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相比,加上现阶段也在重点布局O2O业务的老百姓、大参林等知名连锁,内外夹击的叮当健康有何特别之处?它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未来?

打通送药最后一公里

叮当健康的诞生其实带有几分轰轰烈烈的色彩。2014年前后,O2O浪潮席卷了各行各业,有餐饮、外卖类O2O的成功“珠玉在前”,医药电商们也想抓住这个风口,于是市场上瞬间涌现出药快好、快方送药、掌上药店等一批医药O2O企业。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杨益斌和杨潇两兄弟创办了叮当快药,奠定了未来叮当健康的主体和基石。次年,两人的父亲杨文龙通过增资入股,这也是杨文龙的第二次创业。

早期的医药O2O平台们多数走的是“轻资产”模式,即不开药店,通过与线下药店合作,给网上购药的消费者提供“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它们的运营模式和“送外卖”一模一样,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实现“快速送药上门”。

2015年9月,叮当快药APP正式上线,直接承诺“28分钟送药上门”,比那时快方送药、药给力等项目许诺的“1小时”配送速度快了一大半——也正是这句slogan,让叮当快药一战成名。

但问题也即刻浮现,在实际运营中,叮当健康对业务的掌控力有许多不足,例如客单价较低的药品,部分线下药店会选择不予配送,而且叮当快药线上的促销往往无法与线下药店同步,给初期品牌扩张方面造成了困难。

此种情况下,在2016年,叮当快药干脆取消了药店合作,转向自营模式,一边开设线下自营店(叮当智慧药房),一边自建药品配送系统以及配送团队,从原来的纯“送外卖”模式变作类似盒马鲜生的新零售模式。

截至2022年3月31日,叮当健康已建立351个智慧药房,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中国17个城市,同时拥有2600多名骑手。

“自建物流 自营药店”的运营模式,给消费者带来了极致体验,满足用户一定层次的需求也让叮当快药真正找到了运用场景,彻底远离接下来的医药O2O停运潮中。

同时,作为叮当健康当时的护城河之一,这种模式和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的平台型电商模式,做出了明显区分。

自营O2O的“双刃剑”

由于叮当健康拥有线下的智慧药店,很多人将其与传统零售药店做对标,但事实上,两者布局和运营上存在明显差别。

一位医药零售资深人士指出,叮当的选址逻辑、选品、运营思路均与一般药店不同,“比如它不用临街、不用很贵的物业,加上它的系统、运营、选品能力更好,叮当目前单店产出是一般药店的7~8倍。”

叮当健康也表示,通过“电子围栏智能选址 标准化配送”,在一个城市内布局若干智慧药房,就能完成同城覆盖,最大程度地控制成本,提升单店效能。

具体来说,叮当健康会把一个城市分成很多个围栏,每个围栏以满足28分钟送药距离为辐射半径,实现了传统药店五百米商圈向现在5公里商圈的跨越。同时,根据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运力调度和智能路径规划系统,精准规划配送路径,实现智能运力调度。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1年,叮当健康平均单店收入分别是365万元、503万元和624万元。2021年,在最核心的北京市场,叮当健康单店销售额达到了1302万元,同时即时到家数字药房店坪效可以达到140-180元/平方米。

相比之下,在零售药房行业中,已迈入“万店时代”的老百姓在2021年的单店收入为165.12万元,单店利润为8.01万元,日均坪效为59元/平方米。

也就是说,相比普通药店,叮当健康单店布局成本更低,而覆盖半径更广、产出更高,那在这种前提下,为何以老百姓为代表的普通药店实现了盈利,而叮当健康却逐年亏损更甚,四年累计亏损接近29亿?

这又要回到自营O2O与生俱来的弊病上了,事实上,早在叮当健康展开这一布局时,业界质疑声就曾四起,行业内普遍认为:自建门店和物流配送体系可能会满足用户极致的体验,但随之而来的履约成本,却不是企业所能承受的。

一个多月前突然宣告停摆的每日优鲜还历历在目,虽然专注的商品与叮当健康不同,但其前置仓和即时配送的模式,与叮当健康的自营O2O有着相似之处。沉重的运营成本成了压倒每日优鲜的最终枷锁,同样的,叮当健康亦是压力重重。

招股书显示,2018-2021年,叮当健康的履约开支分别为0.98亿元、2.00亿元、2.83亿元、4.12亿元。此外,新增门店也需要额外的营销与推广投入,同期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分别为1.41亿元、2.78亿元、4.41亿元、8.35亿元。

还有源源不断的补贴,迎新优惠券、推荐优惠券、购物代金券、特别优惠……为了增长用户量,叮当健康长期向卖家提供名目繁多的各种补贴。2018-2021年,补贴费用分别为0.83亿元、2.08亿元、4.12亿元和7.23亿元。

所有这些,足足把公司大部分毛利吞噬掉。

沦为平台“打工人”?

除了模式本身痼疾带来的增收不增利,另一重隐忧也正在浮现。

与每日优鲜有所不同,智慧药店作为叮当健康的“前置仓”,不仅有存货中转的仓储功能,本身还能够开门营业,消费者能够在店完成线下的药品购买。

不过,如文章开头所言,线下零售并非叮当健康的主场,一直以来,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比均不足10%,线上直营才是叮当健康的命脉所在,七成以上收入都来自这一渠道。

具体来看,叮当健康的线上直营渠道分为自营线上平台与第三方线上平台。也就是说除了自身APP叮当快药可以下单,叮当健康也入驻了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交易平台。

美团、饿了么这些第三方平台也确实给叮当健康业务带来了订单增量,2018~2021年,叮当健康来自第三方平台销售订单的数量为420万笔、1300万笔、2580万笔、4150万笔,分别创收1.87亿元、5.07亿元、10.76亿元、17.95亿元。

从比例看,2018-2019年间,来自自营线上平台与第三方线上平台的收入基本持平各占据50%左右。然而,从2020年开始,叮当健康的销售逐渐呈现出依赖第三方线上平台的趋势。

2020、2021年,第三方平台销售收入占比分别达到63.5%、69.5%,2022年前三个月,占比更是高达72.6%。

而叮当健康入驻第三方平台需缴纳一定的入驻费用,以2021年为例,来自第三方平台的收入为17.95亿元,缴纳佣金为1亿元,即佣金缴纳比例为5.57%左右。

费用尚且不是大问题,更大的掣肘还在于流量与话语权上的被动。

很大程度上,一旦上了第三方平台卖药,就要配合平台的规则,比如降价、补贴等等,同时,对于平台上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往往不在乎药店品牌,通常只是一次性下单,因此很难真正转化为叮当健康的客户。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认为,叮当健康既有平台订单又有自营订单,这种模式其实“进可攻、退可守”,符合未来既有公域流量,又有私域流量的业务模式,虽然目前与第三方平台是竞合关系,但从长远来看,更可能是合作关系。

处方药网售的机遇与挑战

无论如何,在即时送药的语境下,成长性与想象力是可以预知的。

因此,在具备线上APP、小程序以及线下智慧药店的基础后,叮当健康试图深入慢性病及健康管理场景,搭建起从医到药的一体化服务,并提出了打造“医 药 检 险”的生态闭环。

早在2018年6月,叮当健康就曾与腾讯企鹅医生、医联展开深度合作,用户可共享来自医联50万认证医生资源,在线进行问诊;次年9月,其在海南布局的互联网医院取得海南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式推出在线诊疗服务。

这样一来,医疗服务的延伸既能帮助叮当健康筑深送药的护城河,另一方面,又自然而然地让叮当健康的品类由急送药(包括OTC、健康产品等)拓展至处方药。

到现在,叮当健康医疗团队主要包括20名全职及72名兼职医生、通过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的800多名外部医生,以及包括427名药师的其他医疗专业人员。

从效果上看,在线问诊服务的布局既带来了卖药业务的高转化率,也对处方药销售额贡献巨大。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2021年,叮当健康为用户提供10万次、220万次、440万次、680万次在线诊疗,带来销售订单收益分别为160万元、2760万元、7560万元、3.32亿元。

至于品类结构,2020年之前,OTC药和健康产品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处方药占比不到20%,到2021年,叮当健康处方药销售收入达到12.3亿元,同比增长225.4%,收入比重提升至34.5%。

随着9月1日《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处方药网售的方向愈发明确,办法也愈发强化了对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监管。

叮当健康提前布局了互联网医院和医疗团队,这对于合规开展处方药销售是莫大的利好,不过相比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数量上万的医生团队,叮当健康的医疗团队规模还存在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