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网购陷阱「网购风险和陷阱」

互联网 2023-07-04 21:09:48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双11网购陷阱「网购风险和陷阱」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双11网购陷阱「网购风险和陷阱」,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陈婧

今年的“双十一”,比以往时候来得要早一些。11月1日零点一过,消费者就从“定金人”变为“尾款人”。

“一顿操作猛于虎,一看便宜两块五”,有了往年被“算法”逼疯的经历,今年“双十一”,网友在期待“剁手”同时,隐隐对电商平台设置的复杂促销优惠规则感到抗拒,不少网友感叹:想买个便宜点的东西怎么这么难?

不过,今年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有网友表示,今年网购规则较以往相比简单易懂,一些商家也表示在优惠规则设置方面已根据消费者反馈做出调整。

除了促销优惠规则费脑以外,消费者还要躲避各种网购“陷阱”。在平台网购应当如何避坑?监管还应如何发力?

警惕“电商专供”表里不一

日前,多省份市场监管局12315指挥中心发布今年前三季度(1-9月)全省网络消费投诉分析报告及“双十一”网购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理性选购,避免冲动消费。

根据官方“避坑指南”,“电商专供”表里不一是近年来常见的网购陷阱之一。

消费者“电商专供”商品近年来时常出现在电商大促期间,然而某些“电商专供”的商品与实体店商品虽然在外观上十分相似,但价格降低的同时商品质量或服务也降低了。

对此,不仅多地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在网购“电商专供”商品时,需关注商品的规格参数、质量标准以及售后服务条款等细节,避免“入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已组织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直播购物应避免私下交易

谈及网购,直播带货是今年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直播带货容易导致消费者私下交易,一旦出现问题,证据的保全和后期维权都相对困难,因此消费者在消费时要选择正规平台和商家,尽量不要私下交易。

此外,陈音江建议,要保存好商家有关打折优惠信息的凭证,遇到问题在与商家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应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定金不退”涉嫌误导消费者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对“我已同意定金不退等预售协议”这一按键一定不陌生。电商大促期间,商家提前公布预售规则,并且在下单前提醒消费者定金不能退还,如果消费者不同意规则内容就无法完成交易。

“这种预售活动,看似保证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实则不然。”陈音江表示,定金不退的预售促销规则涉嫌误导消费者。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采用网络等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价款、费用、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信息,而商家规定的定金膨胀细则以及各种红包、返券、减免规定,涉及多种计算方式,消费者很难计算出商品的真实价格。

“这种做法涉嫌人为模糊商品的真实交易价格,误导消费者认为购买到了实惠的商品,而做出错误意识的购买选择。”陈音江认为。

“先涨后折”需警惕

“价格优惠”一直是平台商家的促销王牌”,但是近年来“先涨价后打折”的套路屡禁不止。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消费者在购物节前应对需购买产品的标价进行查看,防止“双十一”消费陷阱。从法律层面看,商家的“先涨后折”行为或构成价格欺诈。此前,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曾对某电商平台作出行政处罚,就利用虚假的或其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进行交易的行为进行警告。

此外,常莎表示,除了消费者定作的,鲜活易腐的,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期刊等特定商品之外,在商品完好情况下,网购购买的产品均应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监管如何继续发力?

“电商平台购物节经过几年运营,监管实际上越来越游刃有余。在平台约束、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情况下,平台中存在部分商家有虚假优惠等行为的,按相关法律规定、平台规则进行处罚即可。”常莎表示。

每年“双十一”的促销花样繁多,针对这些新型互联网促销模式,有的法律法规尚不明确,加上在鼓励创新和审慎包容监管的大背景下,监管起来较为困难。

对此,陈音江表示,在“双十一”之前约谈电商企业,提前打预防针,督促相关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固然是好事,但同时后续监管也应跟上,如果发现企业仍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应该依法严厉处罚,对企业形成有效震慑,让相关企业付出违法代价,以后不敢再犯。

对于电商平台和电商商家的监管,常莎建议,一是需要平台对消费者负责,完善商家管理规则,完善平台的交易规则和入驻规则,增加对商家的筛选和定期淘汰等机制,二是需要电商商家秉持商业自律,建设良好品牌和商誉,实现自我规制。

此外,常莎认为,政府主管部门不应当在监管层面缺位,对于商家、平台有违反行政法律规定规章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处罚并公示,对消费者投诉应当积极反馈并予以处理。

对于企业而言,长久经营不在于购物节的销售额,一次销售也不是商家和消费者交易关系的终点,培养和发展回头客,建立商誉、营造品牌,才是发展经营的长久之道。

来自: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昊星

责编:周锐